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4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标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让孩子了解17世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并受到其伟大科学精神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中要瞻前顾后,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工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严谨的思考推理,以及反复的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教学时可有多条线索进行教学。
我从“胆大妄为”“固执”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孩子们找找为什么人们认为他胆大妄为、固执的句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力求让孩子在习得语文方法的同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伟大科学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落后,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挑战权威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物品质。
(2)学会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人物,丰富知识,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了解伽利略的严谨态度和勇敢挑战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物品质。
2. 学会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人物,丰富知识,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资料卡片。
3.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所需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或黑板,引入课题《两个铁球着地》。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和解释生字词。
3. 学习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伽利略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升华(1)学生分享自己对伽利略精神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权威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物理学中的重力和落体运动2、掌握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的概念3、理解为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4、通过课堂实验进行实际观察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二、教学重点1、重力加速度和自由落体的概念2、为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三、教学难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1、理解自由落体的概念2、理解“抛物线”和“自由落体”的联系3、理解为什么两个物体在同一高度下,会同时着地四、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课前导入简单介绍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力、速度、运动等,以及落体运动中的自由落体概念。
2、课堂讲解教师在这部分将会讲解落体运动中的公式和概念,包括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高度、时间等等。
其中,教师需要侧重向学生阐述自由落体的概念,以及“抛物线”和“自由落体”的联系。
在这个部分,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思考为什么两个物体在同一高度下,会同时着地。
3、课堂实验在这部分,教师将通过课堂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讲解中所介绍的概念和公式。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高度的铁球在同样的高度上摔落,观测它们同时着地的情况,从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在本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所教授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PPT演示、视频解说、课堂讨论、实验观察等等。
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课堂测试、作业评分、互动问答等方法,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握了自由落体的概念和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包括教师对整堂课的评价和对以后课堂的启示。
例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多方面资料的查询,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物理学中的重力和落体运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来验证科学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2)学会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实验步骤的掌握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课文朗读录音。
3. 实验器材:两个铁球、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两个铁球着地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着地?这背后有什么奥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实验氛围。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共同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实验步骤是怎样的?实验现象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验操作(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注意安全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铁球着地的时间等。
5. 数据分析(1)学生分组分析实验数据,探讨两个铁球着地的原因。
(2)各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反馈。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8.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和实验过程。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课题:两个铁球着地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铁球2. 释放铁球3. 观察铁球着地时间实验现象:两个铁球着地10.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通用7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课件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1、这句话是谁说的?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说,师总结: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过渡:谁对谁错呢?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80分钟(两课时连上)四、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五、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__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亚里士多德:20__多年前哲学家信奉真理(奉若神明)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教学时间][教学过程预设](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
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学会尊重事实,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三、教学难点体会伽利略勇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相关科学知识资料、课堂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两个铁球着地》,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铁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着地?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2. 学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心得。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及结论。
2. 讲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引导学生体会其勇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伽利略的精神。
2. 学生完成课堂讨论记录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内容,查阅相关科学知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查阅资料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运用关键词和句式表达自己对伽利略精神的理解。
3.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并能分享自己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学会本课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追求真理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论证。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伽利略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
2. 理解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启发式教学法3. 讨论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两个铁球着地》,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两个铁球着地吗?”(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课题中的“”表示两个铁球在同一时间落地,“着地”表示两个铁球落到地面上。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和新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讲解生字和新词。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他的观点,即两个铁球着地。
4. 练习说话(1)学生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用“”、“权威”等词语造句。
(3)写一篇关于伽利略的小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和停顿,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用实验验证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功、协”造句。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功、协”造句。
三、教学难点:1. 体会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 理解课文中“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图片展示:伽利略像。
1.2 简介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曾挑战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3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吗?2. 初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
2.2 学生互评,教师点拨。
3. 精讲细读3.1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2 讨论:课文中伽利略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3 分析:课文中“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思想。
4. 体会感情4.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4.2 讨论:课文中伽利略具备哪种精神?5. 小结拓展5.1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
5.2 教师补充。
5.3 作业布置:用“功、协”造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行为,评价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同和对权威挑战的勇气。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案设计案例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物体运动的不同状态,并能理解物体同一时刻坠地的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并能准确记录数据。
3、情感目标: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实验数据结果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物体下落状态的认知。
2、双物体同时坠地的概念。
3、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物体下落过程的时间测量。
2、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两个球体,分别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
教师问学生,当这两个球同时落地时,两个球落地的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可通过想象和推理进行回答。
2、实验环节教师将两个球分别放在同等高度的位置上,要求学生测量两个球同时落地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注意,在测量时间时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标准,比如说可将起始点作为时间零点。
这样,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球落地的时间来判断它们哪个落地的早或晚一些。
3、结果分析通过两个球的落地情况,引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两个球在落地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落地时间?2)为什么不同大小的物体下落时间是一样的?3)当两个物体同时坠地时,它们落地的速度是否相同?通过实验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4、总结环节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并解释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以此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认知。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质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数据结果,并发扬科学精神,对实验数据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导入下一次实验任务。
五、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状态及同一时刻坠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正确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对实验数据结果有了更准确的分析,同时也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结果的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两个铁球着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相互尊重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科学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
(3)对课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伽利略的背景和成就。
(2)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实验过程和原理。
(2)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实验结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
(2)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追求真理、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品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4. 针对学生的反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抽查或全体学生朗读,评估学生对课文语音、语调、节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默写或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着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两个铁球着地》的主要内容,了解伽利略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和勇敢。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精神,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学会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两个铁球着地》的主要内容介绍2.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解析2.3 课文中的科学原理讲解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重点词汇和句型。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解释科学原理。
3.5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小实验,验证科学原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收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两个铁球着地》文本5.2 相关科学实验器材5.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6.2 课堂活动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3 课后活动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对科学探索的认识。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置悬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7.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7.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动手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验证科学原理。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讽刺/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
如下是敬业的帮大家收集的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3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导入1、激趣同学们,做试验的球都准备好了吗?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试验是实践的一种方式。
今天,就让我们在试验和分析中完成这节课。
好吗?2、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两,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学们称为---?而在当时,人们把谁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3、那作为辩论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们一样迷信亚里士多德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二、讲读第3自然段1、听朗读。
思考: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他是怎么想的?2、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①认真读,想想铁球下落,关键强调什么条件和结果?动笔画相关词语。
②不改变这句话意思还可以怎么说?③要怎样读这句话?(二)、1、按亚里士多德这句话,重的先着地,这个球好重,感觉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没错,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2、两个不同的结论指什么?伽利略怎么得出结论1的,书上怎么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1磅的铁球比这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们拴在一起后,1磅的铁球就会拖10磅的后腿,它们落下的速度就会比10磅的铁球——?这是伽利略的分析过程。
结论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书上怎么说?谁能像老师一样上台说说?3、这是什么关系的两个结论?由此伽利略产生——?(怀疑)这两结论是根据什么推出来的?可见这句话正确吗?4.全班齐读。
(女同学读伽利略对亚。
产生怀疑的部分,读时要重点突出——?男同学读“他想……”这部分,读时要突出什么?三、讲读第4自然段好一个伽利略,真不愧是辩论家,提出这么不寻常的问题,那他是不是就此断言亚里士多德说错了呢?1、小声读第4自然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谢艳君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试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的故事。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及经验的局限,而且对一些事物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得和伽利略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逐步深入地认识到伽利略不盲从古人、敢于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以及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说明他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
从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对比伽利略面对无数人的讥笑和嘲讽,在比萨塔上公开试验,说明他是一个勇敢、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同时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用典型事例的描写(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品质,并鼓励学生试着进行读、说、写的实践活动,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名言导入:课件出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研究伽利略不迷权,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研究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比萨斜塔。
它之所以闻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在建筑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个原因是在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读后交流:(1)出示第一组词:着地当作、胆大妄为不容更改的确、违背发现了什么?(多音字)(2)出示第二组词语:辨辩辫()论家不寻常解答你感觉应该填哪一个?怎么区分这三个字?(一点一撇细致辨,中央有言来狡辩,找根丝线扎成辫)用这三个词,说说读书时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组词语:伽利略、疑问、试验、比萨斜塔用上这四个词来介绍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三、聚焦“胆大妄为”1、当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时,人们有什么反应?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2、自由读这两句话,说说你读出了人们对伽利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看出?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吗?4、过渡:当时的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是“胆大妄为”、“固执”,请你再细细地品读全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极其固执,用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英勇1.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方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探究。
通过重点语段的赏析,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今天想跟老师去做一次旅游吗?(想)好!让我们乘上飞机一起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看一看被称作世界奇迹的比萨斜塔。
出示图画(比萨斜塔)说它是奇迹,是因为它“斜而不倒”。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是比萨斜塔仍巍然屹立。
所以这一奇特景观,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2、大家知道吗?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
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到公元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去经历一次精神的旅行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
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塔胆大妄为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
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
(是古希腊著名的大物理学家)
如果他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对这位大物理学家会是什么态度?(尊敬、敬怕)为什么?(因为他太有名了。
人们都信奉他的话!)
是啊,十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还尊敬和敬怕他呢!看课文中怎么讲的?(人们都信奉——)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单单是相信而已吗?(是非常相信,认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也就是说: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地球就是圆的。
)
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地球是就是方的。
)
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有人说地球是就是圆的。
结果会怎样?
当然这位科学家从来也没有这么说过哦!但是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迷信的地步!崇拜的地步!不容怀疑!不容更改!)所以如果他提出(出示投影):“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人们也就会认为——(“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依照我们的感觉,请注意仅仅是直觉。
十磅重的铁球和一磅重的铁球谁落得快?(十磅重的快)
为什么?(十磅比一磅重嘛,它重它就落得快。
)
哦,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推理了。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十一磅铁球落地速度要比十磅铁球—(还要快。
)
真聪明!二十磅比十一磅——(更快)也就是说,铁球越重,落地速度——(越快!)同学们不仅会推理还会总结规律,真厉害!那么反过来,0.8磅比一磅落地速度——(要慢!)
同样我们可以总结为:铁球越轻,落地速度——(越慢!)
十磅重是一磅重的10倍,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齐读):“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
好,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这就是真理!
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真的都这样认为?(不是!)谁不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
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
)
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很年轻。
)
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很微不足道的人。
)
9、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
出示课件:“他想…这怎么解释呢?”
10、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11、假设比赛:
不合作的铁球:一磅重的铁球:你不是说我比十磅慢吗?十磅铁球兄弟使劲拉我啊!十磅铁球:一磅铁球兄弟,你太慢了!影响老兄的正常发挥了!结局:速度降低,到达终点最后。
两个铁球都垂头丧气,互相指责!
独立的铁球:正常发挥!
一磅铁球:老兄,我抱紧你,让我们融为一体吧!十磅铁球:老弟,团结就是力量!结局:发挥出色,骄傲的冠军!
看,我们的裁判疑惑了(齐读):“这样,一个事实中得出……解释呢?”
12、我们姑且放下伽利略想到的两个不同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我们首先要关注伽利略产生疑问去想这个事情本身。
伽利略这个推断有道理吗?(有道理!)
好了,伽利略马上安排召开记者招待会,向CCTV、MTV、意大利时报、美国联合时报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
没有发布新闻啊!那他去做什么了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
”)哦,原来他去做试验去了,他做了一次?(不是)两次,三次?(不是,是许多次!)这许多次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吗?(不是!)如果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实验,这叫做重复做!
大家猜想一下他可能都到哪里做了哪些试验!(田野里、高楼上、有风的时候)
13、现在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我这个学生最笨,先让我来提问吧!谁当伽利略!(请起立。
老师扮伽利略的学生毕恭毕敬地)
伽利略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为了保证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我还想请教一下伽利略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两个不同……没有关系!”)
谢谢您把您的结论首先告诉了我。
谢谢您!现在伽利略先生可以接受咱们同学们的内部秘密采访了,对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提问。
(其它学生问)
好了好了,大家的疑问有很多。
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老师郑重宣布:我要在比萨城的
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14、这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
你们也来到了这十七世纪的比萨斜塔。
到了吗?(到了)
你来做什么来了?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大家在说什么?听到了。
有的说:“……”有的说:“……”
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什么心情?(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失败!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还用担心吗?(不用!)看,我们也不要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往下齐读——(生读)
四、畅谈感受。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原来……全都对的。
”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
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
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4、其实,不仅要敢于怀疑,还要努力求证;不要被别人的话压倒,敢于探索。
要敢于怀疑的不仅仅是大哲学家,还要敢于怀疑名人的话、书本、怀疑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等。
而且不能光会怀疑还要去实践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
因为这样的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的态度,伽利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出示课件1:伽利略的成就。
不仅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就这件故事还被一位科学家霍金怀疑呢!想看一下吗!
出示课件2:怀疑的故事,和霍金的成就!
6、最后祝我们的同学都养成敢于怀疑、不怕权威的探索精神。
送给同学们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的一句话:“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压倒。
”咱们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