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长江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长江源远流长,全长6300公里。
习惯上把它分为三段,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三个河段是依据干流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来划分的。
1、上游(约4500公里):河流大部分经过高原、高山、峡谷地带,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峡谷河流特征。
这里河床比降大,河流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水利资源丰富。
2、中游(约1000公里):河道迂回曲折,江面宽展,河床比降锐减,水流迟缓,另外支流众多,湖泊密布。
水位、流量受雨水的影响显著,对长江干流的水量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下游(800公里):江阔水深,支流短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对长江水量影响不大。
长江上游和中下游的生态问题
长江上游:
1. 水资源短缺:上游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雨季水资源的极度短缺,严重限制了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污染:上游地区的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了水体,大大降低了长江上游水质,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3. 矿物开采:由于上游地区的矿物资源丰富,开采过度、不规范的开采,严重破坏了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损害了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长江中下游:
1. 水污染:长江中下游的水污染是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污染最严重的污染物是悬浮物、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了水质。
2. 海岸土地开发: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海岸土地的开发被加速,严重破坏了海岸环境,加剧了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3. 生态破坏: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湖泊的生态状况差,湖泊水质恶化,严重损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破坏。
地理知识口诀
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地理概况
长江中下游,秦淮南岭间。
六省一市记,湘鄂赣和皖,江苏浙江沪,沿江多平原;河汊纵横错,湖荡星罗繁。
江口崇明岛,第三大岛焉。
丘陵和山地,广布长江南;江南丘岭著,井庐黄衡山。
淮河综合治,灾域产粮棉。
(2)气候与农业等
气候亚热带,温润地区属;冬温零度上,一年二、三熟。
梅雨春夏间,伏旱七月八。
红壤宜茶园,油茶和杉木。
平原面积阔,河网又密布;水田种水稻,小麦亦兼顾。
棉花与油菜,太湖“丝绸府”。
淡水鱼产区,湖北和江苏。
(3)矿产
矿产有多种,有色金属丰:
大冶与铜陵,德兴盛产铜;大余锡矿山,钨锑各闻名;两淮徐州煤,鄂磷湖南锰;马鞍山大冶,武马铁矿供。
(4)工业、交通和城市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最重;沪宁苏无常,南通工业城;秦山核电站,苏绣杭锦名。
中游分三区,鄂西武湘中。
“黄金水道”赞,长江干流称;支流湘赣汉,运河南北通。
铁路交通网,干线须记清。
东西有三条;汉丹和海陇;上海至贵阳,杭株枢纽中。
京沪广焦柳,南北干线纵。
江苏连云港,宁波浙江省。
南京金陵宁,历史称名城;革命烈士墓,紫金中山陵。
武汉鄂省府,钢铁享盛名;铁路枢纽地,“九省通衢”称。
上海长江口,全国最大城;
陆海江航运,交通工业重。
苏州园林美,杭州山水胜。
长江中下游旅游景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重要经济区,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许多旅游景点值得一游。
以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旅游景点:
1. 上海:位于长江口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许多著名景点,如外滩、东方明珠塔、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博物馆等。
2. 苏州: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有许多古典园林和水乡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拙政园、留园、虎丘等。
3. 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以美丽的西湖景区而闻名,同时还有雷峰塔、灵隐寺等景点。
4. 南京: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如总统府、夫子庙、明孝陵等。
5. 安徽黄山:黄山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等壮丽景观而闻名于世。
6. 江苏扬州: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瘦西湖、个园、瑞庆寺塔等。
除以上景点外,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无锡、常州、宿迁等城市,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太湖、溱湖、娄山关等。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旅游景点,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游览的目的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形特征
长江中下游区域是中国最美丽的地区之一,其地形独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长江中下游区域地形多样化,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份。
其地形特征如下:
1、高原。
长江中下游区域有两大高原,一是南方的江南高原,横贯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另一个是中南部的湖南高原,西起湖南,东抵江西。
两个高原的地形十分平缓,平均海拔介于200和900米之间,因而也被称为“桥头台高”。
2、山脉。
长江中下游区域东西两边均有山脉延伸,其中最突出的是湖南南部的芒果山脉和武夷山。
芒果山脉西起湖南境内,横贯安徽、江苏、浙江,向东边延伸至江苏境内。
武夷山横贯福建省沿海,隔海相望,被誉为“万里南山”。
3、丘陵地带。
除去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部分地形以丘陵地带为主,海拔在150-600米之间,有大片的丘陵和小山丛,渐渐转折成向西延伸的一条长脊,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主要地貌形式。
4、平原地带。
长江中下游区域也有少量平原地带,以江西上虞平原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平原为主,平原海拔低,是重要的农业基地。
以上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形的多样性使这一区域的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欣赏。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美景,不仅赋予了这里的人们安宁与和平,还在未来的日子里欢迎更多的游客前来领略它的美景。
- 1 -。
长江中下游
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
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
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长江中下游区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1)淮北平原:安徽,江苏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2)淮阳山地: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领。
(3)长江中下游平原:1、江汉平原:汉江沿岸
2、洞庭湖平原()。
3、鄱阳湖平原。
4、苏皖沿江平原。
5、长江三角洲。
(4)南岭山地:湖南,江西南部;
(5)西部边缘山地(武当山,神农架,巫山,武陵山,雪峰山)
二、气候特征:
(1)温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风分配均匀。
(2)“南京,武汉,重庆”成为三大火炉的原因:1、盆地地形。
2、7-8月受副高控制,晴多雨少。
3、距江边水汽大。
(3)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夏雨>春雨>秋雨>冬雨。
但冬雨能占10%,是我国冬雨比率高,春雨最丰沛的地区。
(4)冬雨多的原因: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永久的切割线,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会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
三、河流,湖泊
1、河流特征:(1)水量丰富。
(2)汛期长。
(3)含沙量小,输沙量大。
2、大湖群:(1)两湖平原湖畔(洞庭湖)。
(2)赣皖湖群(鄱阳湖)。
(3)苏皖湖群(巢湖)。
(4)太湖湖群(太湖)。
(5)江淮湖群(洪泽湖)。
3、水资源特征:(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淡水资源充沛,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原因:(1)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阶段,宣泄能力较低。
(2)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再加上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使其层闾淤塞,排水受阻,洪水灾害严重。
(3)本区降水与农作物需水期不相适应,各类水利设施无法满足农作物需水量,、加上本区农田抗旱能力低,经常造成伏旱,秋旱。
四、区域发展条件:利:(1)优越的区位条件。
(2)良好的空间资源。
(3)投资环境优越。
(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高。
(5)资金雄厚,技术先进(6)市场容量大。
局限:(1)能源,原材料资源不足。
(2)洪涝灾害的严重威胁。
(3)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
(4)调快分割管理体制。
以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非农业化的生产方式其特征为:(1)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2)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
(3)乡镇政府领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特点:(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
(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耕作水平高)(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
2工业建设: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区。
其中上海——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全国最大的港口。
武汉——动力机械制造中心。
十堰、武汉——汽车制造中心。
3十二五规划揭出的八大经济圈: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江淮城市群),泛渤海经济圈,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东北经济圈,海峡经济圈,中部经济圈,西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
4大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区域优势:A:江淮城市群的优势:(1)资源、坏境承载能力强(2)发展潜力大(3)能承担人口集中的区域功能(4)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
B: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1)区位条件优越(2)经济实力雄厚(3)广泛的内外联系(4)便捷的交通(5)较强的城市间聚合力(6)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
5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一)依据:(1)依托通道,东靠西移,南迁北往,开遍出海。
(2)改革体制,转变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市场。
(3)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目标:(1)合理的产业布局(2)先进的交通运输网,完善的基础设施,多层次的市场开放格局,良好的生态坏境,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经济带。
(三)发展重点:(1)合理发展与布局工业(2)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
发挥上海龙头作用的对策:(1)提高经济实力(2)解决“三通问题”(3)长江口治理工程。
其必要性和可行性:(1)党中央的重大决策(2)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有利于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4)上海自身发展的需求(5)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地理卫视重要2、综合实力强3、城市辐射功能强4、市场资源的中心作用初步形成5、浦东政策效益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