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6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培养学生对维也纳古典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历史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维也纳简介: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都。
2. 维也纳古典音乐:维也纳古典音乐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重要音乐流派,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3. 音乐家故事:介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在维也纳的生活和创作经历。
4. 音乐作品欣赏:选取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的历史背景、音乐家和作品。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
2. 音响设备:CD机、音响等。
3.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4.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维也纳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欣赏音乐作品。
通过讲解音乐家的故事和作品,学生对维也纳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维也纳音乐文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维也纳城市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维也纳的兴趣。
篇一: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
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我有意识注意了以下几点:1、强调个性化朗读,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
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
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
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
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
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
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美丽、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他们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部以维也纳为背景,讲述了音乐家们创作、生活、相互交往的电视剧。
它展现了音乐界的风云变幻、兴衰更替,以及音乐和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受益匪浅,对音乐和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反思1.对音乐的认知更深刻在观看《音乐之都维也纳》后,我对音乐的认知更加深刻。
通过这部影片,我了解了维也纳乐派、浪漫派和现代音乐等不同的音乐派别。
我发现,音乐绝非仅仅是听觉上的体验,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和人类情感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2.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电视剧中,主人公们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都是互相交流、切磋和互相启发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我们经常是按照课堂计划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
这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音乐教育要与时俱进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中,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模式不断地在变化,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音乐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需要关注音乐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进1.创设多元化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尝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环境。
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展示个人风格和风采,增加学生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同时,我也会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自主探索音乐的其他领域,比如听取不同风格的音乐、创作音乐等各种方式。
2.关注音乐教育的变化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关注音乐教育的变化趋势。
通过参加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了解各种音乐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并且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乐趣和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这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来实现,比如组织演唱会、参加音乐比赛、去音乐会现场等等。
教学文档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句话——中心句;其次,肯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如果没有补充肯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
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
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
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言语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替代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言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气氛,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漂亮画卷依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后反思3篇精选《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后反思一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全文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第二、三部分是重点,它们充分说明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及其在世界乐坛上的影响。
课文通俗易懂,理解上应该不存在较大的困难。
《教学参考用书》上说这是一篇散文,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有说明文性质的文章。
在对维也纳音乐之都这个性质了解的基础上,从语文特性上来说,让学生继续熟悉总分结构段,领悟其优势的同时,尝试着从处所写作手法入手,对学生进行练习训练;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让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让学生明白除了周杰伦,世界上还有那么好听的音乐,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感受到古典音乐的魅力。
读读课文,觉得文字在通俗易懂的同时,显得过于苍白。
如果这是从课文出发,学生也许能明白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但对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却一无所知。
所以我觉得教师和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充实课文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图片的、影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文字背后的内涵张显出来。
比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斯特劳斯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比如金色大厅每年一次的新年音乐会等。
展示资料的时间不要拘泥于课堂,完全可以分流,对于大家看得明白的文字说明,可以放在课余时间,作为学习前的铺垫。
课堂上我们不必花大段的时间去交流资料,图片可以边读边欣赏,(尤其是插图),一些资料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设计,用导读的方式自然的容入到朗读中,作为一种旁白,成为课文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更是感情的累积。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后反思二《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
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案: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目标:1. 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学习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 欣赏维也纳音乐会的氛围和礼仪。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教学难点:1. 维也纳音乐会的氛围和礼仪。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章:维也纳简介1. 引入:介绍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地位,引导学生对维也纳产生兴趣。
2. 维也纳的历史和文化:讲解维也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的音乐传统。
第二章:维也纳古典音乐1.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介绍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2.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作品:播放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和了解维也纳古典音乐的风格。
第三章:维也纳音乐厅1. 维也纳音乐厅的介绍:讲解维也纳音乐厅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维也纳音乐会的举办地。
2. 维也纳音乐会的氛围和礼仪:介绍维也纳音乐会的氛围和礼仪,如着装要求、掌声等,让学生了解音乐会的基本规范。
第四章:维也纳音乐节的举办1. 维也纳音乐节的介绍:讲解维也纳音乐节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维也纳音乐节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维也纳音乐节的演出内容:介绍维也纳音乐节的演出内容,如交响乐、室内乐等,让学生了解音乐节的丰富性。
第五章:维也纳音乐教育1. 维也纳音乐教育的体系:讲解维也纳音乐教育的体系和特点,如音乐学校、音乐学院等。
2. 维也纳音乐教育的成果:介绍维也纳音乐教育的成果,如培养出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对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
学生也了解了维也纳音乐会的氛围和礼仪,对维也纳音乐节的举办和维也纳音乐教育有了基本的认识。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以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让学生熟悉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维也纳音乐史:介绍维也纳自古典音乐时期以来的音乐发展历程。
2. 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
3. 维也纳音乐场所: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金色大厅等。
4. 维也纳音乐节:介绍维也纳音乐节的历史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维也纳音乐史、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 教学难点:维也纳音乐场所、维也纳音乐节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音乐史、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也纳音乐场所、维也纳音乐节的具体案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材或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 网络资源:查找维也纳音乐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维也纳音乐史和古典音乐代表人物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维也纳音乐场所和音乐节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并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维也纳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2. 讲解维也纳音乐史:介绍维也纳自古典音乐时期以来的音乐发展历程。
3. 讲解维也纳古典音乐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
4. 分析维也纳音乐场所: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金色大厅等。
5. 介绍维也纳音乐节:介绍维也纳音乐节的历史和特点。
篇一: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
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我有意识注意了以下几点:1、强调个性化朗读,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
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
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
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
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拓宽了语文教育。
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
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美丽、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他们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与反思1、《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专题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维也纳,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陶冶情操,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弄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初步教会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去了解维也纳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反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周老师心里特高兴!没有什么好的见面礼送给大家,只带来一首好听的古典音乐,大家想不想一听为快?生:想(齐声)。
音乐欣赏。
播放名曲《蓝色多瑙河》。
师:大家觉得好不好听?生:好听。
师:以前听过吗?生:没有。
(少数说有)师指一名说“有”的同学:你说说,这首美妙的音乐叫什么名儿?生:(想了一会儿)不知道。
(笑)师:(笑)只是觉得耳熟,似曾相识对吗?生点头。
师介绍音乐:这首音乐叫《蓝色多瑙河》,是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一首华尔兹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就流淌在奥地利首都,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
(板书:音乐之都维也纳)生:齐读课题。
师: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进维也纳,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在文中找出几句重点语句来进行简单地概括。
生默读。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音乐摇篮音乐装饰音乐生活音乐圣殿)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全面。
你最想了解哪个方面?为什么?生1:我想了解维也纳究竟是怎样用音乐做装饰的,因为我很好奇。
生2:我最想了解一下金色大厅,因为光听名字就觉得应该很漂亮的,想去欣赏一下。
二、浏览网页,自主学习。
师:那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小小愿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以下是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当课堂进入品味烛之武最精彩的劝辞环节时,教室里的空气凝滞了。
在试讲的几节课中都在这时出现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我曾经有过很多改变的策略:小组合作交流、标注关键词,教师引导示范批注但这些做法基本是徒劳。
在朗读中品味劝辞的魅力,因声求气是这一课要教的重点。
品味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呀,我居然没有明白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此处的意图,连教的内容都有问题,还谈什么课堂效率呢?“因声求气”“以读带言”,朗读才是实现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径,如此精彩的劝辞脱离了朗读,理性的品析显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呀!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课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写了课题《我的第二次生命》,齐读课题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课题中哪个词语朗读的时候语气要加重些?有个学生站起来说:“第二次”,我让该生再朗读了一下课题,该生很注意强调了“第二次”。
我再问学生,为什么他要把“第二次”语调加重?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因为课文主要是说父亲赋予我第二次生命,作者感谢父亲,所以在朗读的时候要把第二次语气加重。
”我当即表扬了该生,于是全班又一起把课题朗读了一遍,我想通过对课题的几次朗读,学生已能做到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在学习2+4=6这个算式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雪花片来学习。
孩子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学习,能较好地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篇一:《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何为有效教学?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
音乐课教学反思(优秀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本领,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来参考本身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整理的音乐课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忙到大家。
音乐课教学反思篇一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倘若没有肯定的背景材料加以增补,明显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布置同学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老师在课前也搜集到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供给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同学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中,一幅幅呈现漂亮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像的情境,给同学带来猛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同学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课文的学习中,用摇篮说句话时同学的思维有些窄,说不出来,想想也的确不好说,即使出示了填空“学校是()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依然开拓不了同学的思维。
急!另外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环境的变动,使得一小部分的同学注意力有了些许的分散,游离于课堂外了,觉得缺憾。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教学思索: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课时,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视营造音乐之都的氛围,通过图片的展现、作曲家的介绍、金色大厅的渲染让同学走进音乐的`圣殿。
同时,同时还设计了一些语言训练点,让同学对书中的语言进行提炼和运用。
可上好后感觉节奏较快,许多该深入领悟的地方还不够坚固结实。
就拿第一节的教学来讲。
我重点讲解了“首都”和“音乐之都”中“都”的意思。
但对于“阿尔卑斯山”“盆地”“多瑙河”等地名却未做介绍。
讲解了“麓”是山脚的意思,但未放在“北麓”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让同学来理解。
后来想想,一张地图就可以解决以上全部问题。
其实整个小节可以穿起来讲解,一气呵成。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以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让学生掌握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音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维也纳的音乐历史背景2. 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3. 维也纳的音乐机构和节日: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4. 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维也纳的音乐历史背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维也纳的音乐机构和节日。
难点:对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也纳的音乐历史背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维也纳的音乐机构和节日。
2. 欣赏法:播放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的音乐风格。
3. 欣赏:播放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理解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4.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加深对维也纳古典音乐的认识。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维也纳的音乐历史背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维也纳的音乐机构和节日。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维也纳的音乐历史背景和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较为熟悉,但对维也纳的音乐机构和节日了解较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维也纳音乐机构和节日的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维也纳的音乐文化。
在欣赏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较弱。
针对这一问题,我可以在教学中增加音乐分析的环节,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5篇《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
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
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
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2《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1、强调个性化朗读。
2023年《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2023年《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世界文明是多极化的,不能只看见华夏文明的灿烂而无视其他国度的文明。
作为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凝聚着欧洲古典音乐的精华,历来受人景仰。
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素养,感受音乐的高雅,同样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理想效果的。
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这样的音乐大师曾经在维也纳度过了大部分的音乐生涯,他们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里谱写完成的。
课文写的内容还涉及维也纳作为音乐之都的风土人情,是一篇介绍旅游资源的绝好的解说词。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掌握分节描写、突出重点的写法。
每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节的重点。
每一节后面的语句都是写具体的内容。
__文字很美,通过品读也能让人体会到音乐的.迷人和高雅。
它在文法、结构和陶冶情操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的确是篇好__。
教学中,先指导学生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
接着,__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其次指导学生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
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质疑、自学、讨论、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学生一开始的质疑,奠定了学习的氛围。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过程中,我又相机检查了学习的情况。
自始至终,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人,发现效果也不错。
第一节描绘了维也纳的自然风光,语言优美,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认识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
讨论维也纳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找段落中心句,整体上把握课文。
读悟第二、三、四节,感受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始终围绕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
第二节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中心句,介绍了维也纳历史上的音乐成就。
学生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大音乐家知之甚少,我让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课上交流的方法感受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历史原因。
第三节通过感悟文字、欣赏图片等方法感受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之二——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第四节让学生在音乐中自学、想像,感受“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所以,课堂结构梳理的比较好。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反思1《音乐之都维也纳》用优美的笔触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生动地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全文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有详有略。
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为此,我建构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站,用生动的文字(维也纳特色介绍、音乐家简介等)、丰富的图片资料(内容涉及维也纳城市风景、音乐家像、演奏场景、歌剧院、“金色大厅”内景等)、精彩的视频播放(新年音乐会等),配合名曲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等)补充更多关于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信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认识维也纳,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一、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关于维也纳的网络资源数不胜数,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
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本着“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专题网站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利用较少的时间,突破了教学难点,激起了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起始,我利用维也纳风光动画,使学生整体感知维也纳“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学习“音乐城市”这一部分时,学生借助专题网站“漫步维也纳”,从众多的音乐家塑像、许多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乐符号中感受到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带着深入的感受通过朗读真正表现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案以及反思【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两分钟,听音乐小约翰.斯特劳斯的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师:春天到了,又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载着这美好的春光,听着优美的乐曲,今天让我们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一起读课题。
师:那么维也纳究竟在哪?又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教师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指名读。
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地方?我们要把这么优美的景色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齐读)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1、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2、交流:(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课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看了这四个方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大致为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4、想知道答案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请你选择你最感兴趣一个问题,认真仔细地读课文,将自己读后的感受在小组中交流。
5、学生自由选择浏览,朗读,交流感受。
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学生解决问题,随机出现)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1)学习第二小节(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生简介音乐家。
2022年《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2022年《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何为有效教学?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__生动地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维也纳的特殊魅力,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本课教学当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1、通过演示多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要真正理解维也纳为什么有音乐之都这样的雅号?这正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辅以说明,恐怕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
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我搜集大量的上资料,如音乐家海顿、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街道、礼堂、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风俗等等,一幅幅展现维也纳独特、美丽、迷人的画面,在古典音乐声中,依次不断地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学生能真切地感悟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金色大厅”里举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的上动画视频,既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所有这些感性的东西也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效果真的挺不错。
2、在感悟语言中,欣赏美、享受美(1)通读全文便知,“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是这篇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作者首先介绍了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环境---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多瑙河穿城而过。
接着,__就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缘由(一、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二、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三、维也纳是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的城市。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1《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
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首先可以利用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其次,一定要在学习课文前我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如果没有补充一定的背景材料,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预习,课上就产生了一个小小的亮点。
我问学生:“维出纳是大音乐家的摇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这些街道、公园。
都会命什么名呢?”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兴趣被调动起来:“贝多芬公园、海顿礼堂、莫扎特剧院、莫扎特街道、施特劳斯会议大厅、舒伯特公园、海顿公园……但反思整节课,我觉得个性化朗读还是做得不够好。
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展示,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这节课也许就会更加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效果也会更好些。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2本次口语交际,我结合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指导学生围绕城市的特点,对自己所选择的城市作具体介绍。
本次口语交际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的,因为这些城市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回去搜集资料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事先我告诉他们将举行一次比赛,每个同学都得认真准备。
学生们开始第一步的工作——找资料,有的是电脑上查找的,打印了好几张纸——不仅是一所名城。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
在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以此为主线,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个性化朗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过程,具有独立性、个体性。
阅读教学要关怀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
这一过程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也取代不了,必须靠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
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
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
而对于同一语言材料,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
2、课内课外阅读材料有机结合
新课程下,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课堂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而且要拓宽语文教育。
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机会主要在语文课上。
因此,还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有机
地把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整合起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益的。
(2)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材料如何呈现,是教师直接提供,还是让学生自我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
因此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到课堂学习的需要,《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部分——创设情景的多媒体课件和以《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主题的页。
1、多媒体课件演示: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2、《音乐之都维也纳》主题页。
分为五个部分。
(1)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个别词语及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2)音乐家的摇篮:提供世界着名音乐家在维也纳成名的足迹。
(3)音乐的城市:提供大量的音乐雕塑图片及文字资料。
(4)音乐的传统:提供维也纳悠久的音乐历史及演出资料。
(5)音乐的殿堂:详尽介绍“金色大厅”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种媒体课件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2、提供背景材料,解决教学难点
用网络信息技术超链接的呈现方式简洁而鲜明地将有关“音乐之都维也纳”呈现给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点击阅读,然
后通过讨论,帮助理解“音乐之都”这美称的含义,这样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以学生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
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多年,人们一直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问题。
“学科教学目标为先”观念也逐渐为开展实践的教师认可,但是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适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明晰的。
如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就运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把维也纳的美丽画卷根据课文内容分五方面展示出来,“美”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会,整堂课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一目了然,利用较少的时间,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也为激起学生喜爱音乐的情
趣提供了基石。
2、组织的信息资源,必须与教学内容融合,考虑到学生认知、情感基础。
网络资源多元的,有时甚至是冗杂的。
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组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信息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基础,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只有如此,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我制作了专题站,让学生根据课文教学要求主动在网上查询有关维也纳的资料。
他们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图片,有的查看介绍维也纳的文本,有的同学则欣赏维也纳的音乐。
通过网络学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构建,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达到有目的的构建知识。
3、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与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网络信息技术介入后,形成的新型学习环境使教师不得不释放教学民主,还学生以学习主体,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将探索性学习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网络为学生提供有关维也纳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感性资料,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
课后学生们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有上网、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经常鼓励我们,比以前和蔼可亲了。
可见用新方法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完全改变了以往分析课文的固定程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3)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作“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
课文的语言简洁。
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对话,如何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形成独特的感受,乃是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
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
的好范例。
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