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一种传统怪圈:即习惯于以增加教学时数、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灌输知识等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应试质量)。
这种怪圈形同枷锁,严重束缚了学生,使得原本鲜活的生命主体变得唯唯诺诺,少有主见,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只会机械、被动地接受填充。
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想、课中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培养能力,提高成绩。
一、发挥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依据,情感、兴趣、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只有正确地对待这两个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的因素,运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情绪,充分运用与知识有关的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发挥学生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启动,调控和强化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小学生普遍存在虚荣心和好胜心,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创编一个小故事,就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让学生完成枯燥的计算题时,可以这样说:“孙悟空在与师傅取经回来的路上,又碰上了一个麻烦。
有位国王考悟空:‘现在是21 世纪,需要的是知识,我这里有几道计算题,如果你能完。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摘要: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等都体现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自我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去认识客观世界。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
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创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框架,这也正是我们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
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多种方法引入新课1.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良好的情境方法很多,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
出示制作精美的教具等。
2.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上也要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引入新的数学内容。
例如新教材第一册38页“分类”这一课,课前我们先带学生去超市,进行有目的参观,让他们观察超市每个商品的摆放。
让学生在分类环境中体会分类,这就为新课的引入提供铺垫。
又如新教材“高矮”一课,教师先在黑板上方和下方分别贴上红花,再让学生摘,学生只摘到下方红花,未能摘到上方红花。
可老师却能轻松摘下上方红花,设置摘红花情境引入“高矮”教学内容。
由此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发展自我.1.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根据这一教育思路,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摘要:数学课的教育目的旨在通过课堂活动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更注重提升其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好主动性。
而在具体落实中,学生只有通过自由思考,自我认知,自主实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求异创新;质疑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因此,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这对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者在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如何在实现教师有效主导的基础上,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程度的巩固,成为现今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课题。
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深化对主动学习思维的理解,切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本质上是运用学科语言进行的沟通,能否实现开展过程的流畅、自然、有效,依赖于师生之间是否能够构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注意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消除教师在课堂上包打天下与满堂全灌的思维定势,切实尊重学生的见解;注意转变处理师生关系的方式,消除强力监管与被动服从的行事方针,切实尊重学生的情感;注意转变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消除自由随意与简单粗暴的落实思路,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在教学中要饱含激情,和蔼亲切,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老师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师,探索科学奥秘的益友。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
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会。
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为您解答!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
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某某某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
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
”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
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某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引导和启示,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 突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
疑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与同伴交流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加深理解,
强化学习效果。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不能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一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
的优点和兴趣发挥创造力。
5.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数学游戏、实验、探究、讨论等,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6. 培养联想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通过
具体的例子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7.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增
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
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以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自己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通过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从而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心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摘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应重视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发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和多讨论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主体性课堂活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是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形态感知的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进行思维活动,再加上儿童本身具有好动的特点,所以操作是小学生思维的源泉。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新知,在操作中熟练技能,在操作中创生方法,在操作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对在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做了思考。
一、课堂活动中指导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能力。
又如在学习“减法的速算法”时,学生观察三道等式后,经过讨论,最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所有的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这个结论。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发展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学习的主人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爱护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
教师要以平等、真诚、友爱、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存在错误或者不够完整的时候,教师不要去指责,甚至嘲笑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方式来给予指导和补充,同时还要给予学生鼓励,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产生障碍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同时,还应该注意运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来缓解学生此刻的尴尬。
只有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一种愉悦舒心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爱护,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来参与学习教师要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来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外部的活动催化自身内部智力活动的发展,从而获得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我在执教《认识分数》这节课的内容时,创设了一个学生们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分橘子。
首先,我端出一个果盘,里面有两个橘子,问学生:要把这两个橘子平均分给两人,一人几个橘子呢?回答:1个。
我接着再问:如果两个人平分一个橘子呢?每人分得多少?回答:半个。
这时,我继续提问:这半个橘子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更多表示半个橘子的方法,并将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在黑板上写出来,由此,引出了认识分数的学习主题。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
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的组织与领导完成的,也就是把学生作为客体。
然而,在教育理论中却这样阐述:“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就教学的过程来说,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这就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树立新的“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主体性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1树立主体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中说:“学生作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要包括: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自觉性表现为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不仅仅认识到外部的教育要求,而且也要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目标,把自己当做教育对象。
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独立性表现在学习实践中具有独立性,一切学习活动靠自己完成,自我发展是自己独立实践的结果;创造性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主体意识强的学生,他们不会满足学习中的已取得的结论和结果,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在学习中综合运用以获取的知识,实行知识的再加工与创造活动,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造性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对学习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前提。
首先,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先主动、形象地讲清这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对今后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思考解决矛盾的兴趣。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
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
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
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
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一一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
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者:许飞来源:《教师·下》2017年第09期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小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就得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師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新理念,逐渐在探索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行为,让学生逐渐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角。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现并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名著《学记》中深刻指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由此可以看出,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空间,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学生会受到激励,才可能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信心和期待,同时也才会更加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答对还是答错,应先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给予他们主动回答问题的鼓励,最后才是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回答的内容。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在教师眼里不要有优生与差生的分别。
教师要努力用心去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慢慢走入学生的心中,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慢慢愿意接近自己,愿意听课。
还要使他们对教师存有一份敬畏之心,这是对教师职业的尊崇,对数学学科的崇敬。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二、发挥导学案在展现学生主体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导学案是一种新形式的备课,是为了展现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新尝试。
导学案主要有五个部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和学后反思。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人,能够有机会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才真正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这样的变化看似微妙,但是对于数学教学实际上是巨大的变革,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主体地位方法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知识积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与此同时,更应该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并感受到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1.学生不适应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早就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仅学生不适应,就连老师也不知道该怎样规划教学的时间和教学任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适得其反,归根结底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来说思维更加发散,课堂更难以把握。
但是师生不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学习观念,面对困难一再退却,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现实的基础。
2.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小学数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课堂上缺少讨论和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反应迟缓,有部分学生不能被数学知识吸引,甚至存在溜号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感觉置身事外,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让学生产生了懒惰和不愿意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总是有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也不能及时地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小学数学教学很难收获更大的进步,数学课堂永远只是小部分学生的天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在主体性培养方面取得成功,学生才会在未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1.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学生对数学感到乏味或枯燥时,他们通常不会尝试去理解或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这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把学生当作合作伙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而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合作伙伴。
这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发言、提问、分组、合作解决问题等等。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3.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争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工具、技术和媒体资源等等。
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成为资源的主动使用者和开发者。
4.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扶持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后,小学数学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意味着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摘要: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
小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知识的接收器,不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被动接受和依赖教师的习惯与惰性,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体会: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为学生创造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主体
一、重视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
要部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起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起用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般地认为,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
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
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
这样的教学只会扼杀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亲身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
学生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
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
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
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
在此基础上,出示从2005年至2008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
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
这样的教学,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
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
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
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
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
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
这样堂课,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了实现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
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所以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
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
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
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
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每一位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走向高效能的教学》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