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7.77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
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和不同王朝的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也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进行探讨。
1. 郡县制的确立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是郡县制的确立。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一些地方国家采取的是诸侯国制度,诸侯国通过封土,建立对自己领地内的行政管理。
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驻官员进行行政管理。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础。
2. 郡县制的调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也发生了调整。
汉朝时期,郡县制度变得更加细化,全国分为三级:州、郡、县。
州是最高级的行政单位,由一位太守负责。
而郡和县则分别由太守和郡县丞负责。
这种精细化的行政管理结构使得中央政府更好地掌握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3.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隋唐时期,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改革,地方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隋朝废除了郡县制,设立了州县制,进一步细化了行政管理。
而唐朝则进一步加强州县制,设立了道、府和州县,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此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数量有所变动,但调整的幅度相对较小。
4. 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仍然保留了州县制的基本框架,但宋朝采取了更加精细的行政管理方式。
宋朝将一些郡县升级为路,路下设路县,一级一级地进行行政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当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幅度较小,基本延续了宋朝的制度。
5.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受到国家政权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后来转向了州县制,夷平了一些地方特殊的行政制度。
而清朝统治后,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省、直隶州和县。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5.元代的行省制6.明清时期的省府州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1.国力2.政治权力架构3.自然地理条件4.民族和人口分布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是一个历经数千年演变的过程,其形态和内容深受历史、政治、地理和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划分。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王朝的稳定,但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秦汉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 个郡,下设县。
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来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演变为州郡县制。
州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而郡县制则继续保持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隋唐时期,行政区划改为道州县制。
道是介于州和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具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职能。
五代十国时期,道的地位有所下降,州和县的划分更加明确。
5.元代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13 个行省,下设路、州、县。
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方便了对地方的管理。
6.明清时期的省府州县制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但在省以下设立了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代得到了长期的稳定和维持。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1.国力行政区划的划分和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
在国力强盛的时期,行政区划往往更加精细,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而在国力衰落的时期,行政区划可能会出现混乱或者变得简单。
2.政治权力架构政治权力架构的变化也会影响行政区划的划分。
简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说起古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变化,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三种,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这三种在古代非常有代表性。
当然,古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也是有个过程的,我们今天看一下,他们具体是怎样从分封制到后来的行省制的。
一、先秦时代:分封制从三皇五帝一直到秦朝之前,主要都是分封制为主。
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宗主把这块地方分封给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内,这个人有绝对的权威。
当然,手下的诸侯也会继续进行的分封。
这个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非常像,层层分封。
下面的只对自己的宗主负责,对其他人都不负责。
不过从春秋时期开始,分封制开始瓦解,县制开始出现。
最早设立县制的是楚国,后来各国都在使用这个制度。
二、秦朝: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建立郡县。
通过郡县制,中央可以直接控制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地方分为郡和县两个行政级别。
这个制度,之后一直在用,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变化不大。
三、汉朝:州、郡、县制西汉建立之初是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后来发现分封制的弊端太大,所以逐渐废除分封制。
不过西汉对郡县制也在进行改造,汉武帝时期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这个刺史主要起到监察作用,并不是行政机构。
不过到了东汉末年,地方多事。
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之前的郡县两级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度了。
这个制度一直用到南北朝结束。
四、隋朝:郡、县制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用州郡县制,不过后来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直接统县,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
就这样地方制度又变成了郡县制。
不过这时候的郡县制分得更细了,全国有190个郡,1255个县,比秦朝多了几倍。
这可以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加强,地方的权力在不断减小。
五、唐朝:道、州、府、县制度唐朝开创了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基于氏族社会的传统而建立起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如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都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组织的纽带,这时虽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但尚不成熟。
(一)郡县制古代较完整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而命名。
其后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内地。
设郡晚于设县,也是为了满足防卫之需要而在边地设立。
最初郡县互不统属,后因经济开发,人口增长,中原各诸侯国北部边境的郡开始分县而治,中原腹地的县逐渐划小,数目增多,于是在县上置郡,形成郡县两级政区。
至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已普遍置郡。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确立了郡县制。
两汉承袭秦制,但刘邦认为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是未分封子弟为王侯供卫中央,于是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结果重蹈战国时割据之势,引发七国之乱。
平叛后,西汉朝廷将王国作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以“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缩小其辖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实际已恢复秦的郡县制。
(二)州郡制州起源于汉武帝时所建的刺史监察制度。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设剌史监察地方,不过这时的州刺史并无固定驻所,还没有形成一级行政规划。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有效地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结构。
于是,全国的行政区划由虚的三级制演变为实的三级制,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
由于州牧手握重兵,并以此为割据资本,使中央集权陷于瓦解,导致三国鼎立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极度混乱,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罢天下郡”,推行以州领县的两级行政制度,至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朝的整顿虽然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埋藏滥置州、郡的现象,但也没能挽救州郡制。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行政区
中国古代行政区是指中国古代所划分的地理行政区划,其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悠久,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了解。
第一步:封建时期的行政区划
在中国封建时期,政治中心地位逐渐由周王朝转移到其他王朝,诸侯国开始逐渐独立,称霸一方。
这时期出现的行政区划可以从诸侯国的划分来看。
在春秋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社会形态开始转变,小规模的封建诸侯国出现,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战国时期,中国分为七个大国,分别是齐、楚、秦、韩、燕、赵、魏,这七个国家分别对应当时的行政区划。
第二步:统一的行政区划
秦朝建立后,开始实行严格的行政区划系统,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直接由皇帝统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统一的行政区划。
汉朝时期,中央逐渐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八年之后,汉武帝颁布了一个范围更广的行政区划系统,将中国划分为十三个州和二十六个郡,实行“郡县系统”。
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系统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初的变革才被彻底改变。
第三步: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1644年清朝创立后,开始将地方划分为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区划,这使得各地的管理更加集中和规范化。
康熙年间,全国被划分为十八个省,后来慢慢增加到二十二个省。
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系统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也体现出中国行政管理的卓越水平。
总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发展的历程,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一、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夏商两代:方国制。
夏商两代,地方上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周代: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jī)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是土地和人民,受封对象是古代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王室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3、秦: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调整,增至40余郡。
4、汉:①郡国并行制: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吸收周朝和秦朝教训,实行郡国并存的地方行政体制。
这些同姓诸侯国在汉初稳定局势和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bì)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
经过汉景帝“削藩”和汉武帝“推恩令”,王国势力被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能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推恩令”:诸侯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②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附: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联合力量打败项羽,分封了一些重要将领为王。
刘邦即位后开始铲除异姓王。
刘邦在翦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
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原因时,除了确认暴虐是主要原因外,还认为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也是秦短命的关键所在。
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刘邦也无力直接控制全国,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屏障。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这一阶段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邑、郡县为主要行政单位。
其次,在秦汉时期,中国实行了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郡县,实行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再次,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府州县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体系。
最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进一步完善,实行了省、府、州、县、乡五级行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启示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相辅相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会对地方行政区划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会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形式和内容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考虑到地理、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划需要因地制宜。
最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需要坚持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又要充分尊重
地方的多样性和特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及其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行政区划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诸侯国到现代的省市县区,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以诸侯国为主。
诸侯国是指各地的贵族、宗室和部落首领所领导的地方政权。
这些诸侯国在夏朝时期统治着各自的领土。
商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实行了以郡县制为主的行政区划体系。
2.秦汉时期秦朝时期,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县,从而使行政区划更加统一。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实行郡县制外,还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3.隋唐时期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隋炀帝实行了以州县为基础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来行政区划体系的基础。
4.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体系。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设立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体系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模式,但行政区划的细节有所不同。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省为单位,设立有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设立了直隶、总督、布政使、巡抚、府、州、县七级行政区划体系。
5.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除了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开始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划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省、市、县、区四级行政区划体系。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不断改革完善,行政区划体系逐渐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
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
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
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
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为了更好地管理辽阔的疆域和满足行政需要,将国土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域的系统和制度。
这种行政划分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形成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行政区划的演变1.诸侯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周朝衰落后,进入了分封制时期。
诸侯国时期,地方行政划分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较弱,各个诸侯国管理着自己的封地,形成了一种分散的行政格局。
2.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中国地方行政划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朝实行郡县制,国家中央派遣官员在各地设立郡县,进行政务管理。
郡县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划分进入了统一集权的阶段。
3.两汉时期在两汉时期,行政区划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郡县制度逐渐完善。
各地设立的郡县逐渐规范,形成了以郡为中心、以县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沿用,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动荡和分裂,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
各种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与调整频繁进行,这个时期地区划分的变化反映了政权更迭和战乱时期的局势。
5.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
唐朝的地方行政划分主要以州县制为基础,实行官员巡视、督察和赋税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三、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变迁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1.地方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通过地方行政划分,中国古代政权得以在广大的疆域内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中央政权通过派驻官员、设置行政机构等方式,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了各个地方,提高了行政效率。
2.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行政划分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税赋和农业生产等事务,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概述二、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演变1.西周分封制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至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作用与影响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过程。
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开始,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划分就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在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划分的单位为诸侯国。
周王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权力。
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但也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划分逐渐演变为郡县制。
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设立郡县,由国君任命郡县长官。
这一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但也使得地方权力更加分散。
秦汉时期,统一了地方行政划分。
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基本模式。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由于战乱频繁,各国在地方行政划分上进行了许多变革,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划分较为复杂,有州、郡、县等多种形式。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废除了郡,改为州,州辖下设有县。
这一制度使得地方行政划分更加简洁明了,也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控制。
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隋唐制度,但在州与县之间增设了一级行政区划——路。
这一制度使得地方行政划分更加细致,也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前代制度。
但在行政区划上有所调整,增设了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职,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变革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划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以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
一、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概述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了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而建立的一套行政区划体系。
其变迁历经数千年,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王朝再到中央集权的演变。
二、部落联盟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在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为了实现统治和管理,形成了以族群为基础的行政区划体系。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袖或首领,负责管理本部落的事务。
多个部落则通过结盟或婚姻等方式形成联盟,共同维护自身利益。
三、封建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出现了多个封建王朝。
在这一时期,行政区划体系逐渐由以族群为基础转变为以地理位置为基础。
国家被分为州、县等不同层次的行政单位,并设立官员来管理这些单位。
四、中央集权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历史发展进入中央集权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明清两代,国家设立了省、直辖市、县等行政单位,并建立了以巡抚、知府等官员为主的行政管理机构。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
上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五、现代行政区划制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目前,中国采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划体系,并设立了多个部门来管理这些单位。
六、结语
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变迁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现代化行政区划体系的国家,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变迁!在古代地理划分的行政单位当中,有州、郡、道、路、府、省、县等等行政单位。
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单位是“州”,据说形成与尧舜禹时期。
而“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省”则形成于元朝,明清两朝沿用,清朝灭亡以后,省县一直沿用至今。
九州地图(来源网络)州:禹定九州,铸九鼎。
中国历朝历代对地域的划分各不相同,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的行政单位为“州”。
大禹平洪水,定天下,分九州,铸九鼎。
“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相传舜帝时有分为12州,从幽州当中分为“并州”和“幽州”,从青州又分出了营州。
西汉时期增加了交州和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了并州,改雍州为“凉州”,梁州为“益州”。
东汉时期拥有13个州,增加了一个司隶州,由京城直辖。
晋朝又分为19州,在东汉的基础上增加了6个州。
“梁州”分为“雍、凉、秦”三州,“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
把“幽州”分为“幽和平”两州,把“交州”分为“交”和“广”两州。
郡:秦分天下“三十郡”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后来又增加了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为四十郡,直到宋朝的时候才废止。
唐朝地图(来源网络)道:唐代的监察区域“道”由唐太宗始创,属于唐代的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太宗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 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
(7)准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
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这是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再把山南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
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
(3 )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 )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
巩固了统一和认同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⑵消极:①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②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地方行政权力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宋明两代最为明显。
)③过度限制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4. 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1)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2)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