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全面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2、获得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交叉思维能力;3、具有创新新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4、具有健全的职业道德,并从根本上体现大学精神;5、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出适当贡献。
二、课程体系1、核心课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性、实验性、服务性三大类;2、其他课程:除符合本专业学科基础性课程要求外,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考取分类多元的其他课程,如外语、文科课程等;3、实践性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了课内实践及课外实习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和拥有创新实践能力;4、专业实训:学校开设了互联网的实训课程,主要讲授和操作数据库(SQL)、网络应用(HTML/XHTML)及程序设计(C++、JAVA)等内容;5、社会实践:为积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实习实训等多个领域提供学生多样性的机会;三、考核方式1、学业考核:主要考察学生课堂综合素质上的表现,主要包括课堂考试、书面报告、实习报告及实验报告等;2、综合素质考核: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主要包括仪容仪表、礼貌待人、语言表达、发表见解等;3、课外活动考核:考核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的表现,如文艺演出、体育运动、竞赛、赛事、捐赠等;4、实习考核:考核学生实习现场的表现,主要包括工作态度、能力分析、工作计划的设计及实施等;5、毕业论文考核:考核学生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经考评准予毕业。
四、毕业要求1、获得所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2、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跨学科交叉思维能力;3、具有比较完善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精神,学问修养和实践能力;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卓越的职业素质,并从根本上体现大学精神;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并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
北师大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教育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学科的发展,北师大在培养人才方面也继续开展着着力、重视的工作。
作为中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北师大提出了“融合式培养”,以期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创新,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北师大培养方案十分全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的设计和建设,致力于建设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学科间的衔接和融合。
其次,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广泛推行网络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全球教育竞争力做出贡献。
此外,大力改善学科和教师素质,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加强学生学习,布局教育发展,北师大提出了“专业技术能力认知式教育”的理念,旨在引导学生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中心,重视能力的全面发展,学以致用,融合理论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还注重学术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勤奋刻苦、团结互助、创新发展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北师大注重发展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以及人文素养的普及和推广,坚持文化护城河,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加强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外语学习方面,北师大扩大
了外语教学的视野,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提高,还强调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运用外语探究未知领域,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经济技术文化能力。
未来,北师大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健全培养体系,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一流大学,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人才。
届时,将更多地为国家、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智力支持,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师大地理师范教学技能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较高教学水平、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地理师范生。
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热爱地理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
二、教学内容1. 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熟悉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地理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
2. 教学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基本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工具的应用,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等。
4. 教育教学理论: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实验教学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实施建议1.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国家试点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生物)专业(试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9年4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生物)专业(试行)一、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四有”好老师标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物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本科所学专业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林学、医学等相关专业。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课程分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实践教学)。
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二)课程列表五、培养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通过讲授、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组织和授课,实践课程主要依托本校教师或校外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说课、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研讨等方式组织教学和授课活动。
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关注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由学生在课外依托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理论课程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开发教学案例,通过教学实践和研讨,不断反思和改进。
最后,学生在教育实习环节,通过课堂实践进一步将教育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
另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代码:050211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培养符合21世纪我国对外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熟悉本学科学术前沿,治学态度严谨,科研创新能力较强,可以胜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的教学、研究、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外语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己的学习与大力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的目标结合起来。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富于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具有较高修养,具有比较系统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以及教学等实践能力。
(4)对所研究方向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所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具有独立开展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年。
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二、专业研究方向三、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硕士生总学分:36分。
2.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3.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四、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硕士生课程学习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中期考核应在第三学期末完成,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已修各门成绩在60分以上、学分不低于26学分)、科研能力(通过开题报告)。
教育学原理专业培养计划(学科代码040101)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1、博士生培养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学术功底、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和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教育学原理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特别注意提高博士生的教育理论水平,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现代教育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
毕业生应具有独立从事教育学原理及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本专业除对博士生进行严格的专业学术训练之外,还强调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博士毕业生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和其他电化教学手段,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第二外国语查阅专业文献。
学习年限为3年。
2、硕士生培养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学学术功底、较为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和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教育学原理专业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注重奠定硕士生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注重培养硕士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现代教育科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
毕业生应具有独立从事教育学原理及相关专业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专业除对硕士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之外,还注重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要求硕士毕业生能够熟练运用电脑和其他电化教学手段,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习年限为3年。
二、专业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导师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硕士生总学分:36分其中:公共学位课3门9学分学位基础课2-3门6-9学分学位专业课3-5门6-15学分专业选修课3-4门6-8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2、博士生公共课2门学位专业课2门前沿讲座(含讨论班)6次以上四、前沿学术讲座的基本要求博士生(一)内容和形式:本课程采取讲座和讨论班两种形式。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化学专业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1922年建立)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可追溯到 1912 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至今有100 多年的历史。
1952 年,我国大规模进行院系调整时,辅仁大学化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
2005 年 9 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撤系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学科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物理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和有机化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9年获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建立了励耘化学实验班;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9人,正高职称53.5%,98%具有博士学位,45岁以下青年教师48.5%,境外博士学位获得者15.2%。
学院拥有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名师5人、宝钢优秀教师3人、教指委2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精品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
拥有基金委创新群体、创新团队及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50余项,年均获得纵、横向经费约4千余万元。
北师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目录一、培养目标 (2)(一)学术目标 (3)(二)专业技能目标 (3)(三)综合素质目标 (4)二、研究方向 (5)(一)语言学理论研究 (6)(二)应用语言学研究 (7)(三)跨文化交际研究 (9)(四)计算语言学研究 (10)三、课程设置 (11)(一)公共基础课程 (12)1. 政治理论课 (12)3. 心理健康课 (14)(二)专业必修课程 (15)1. 语言学原理 (16)2. 应用语言学 (17)3. 跨文化交际 (18)4. 计算语言学 (19)(三)专业选修课程 (20)1. 语言政策与规划 (22)2. 语料库与语言分析 (23)3. 社会语言学 (25)4. 语言教育 (26)(四)实践教学 (27)1. 学术论文写作 (28)2. 项目研究 (29)四、培养措施 (31)(一)师资队伍建设 (32)(二)教学资源建设 (33)(三)学术交流与合作 (34)(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35)五、附则 (37)(一)本培养方案的适用范围 (37)(二)本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解释权 (38)(三)其他事项 (38)一、培养目标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操作,具备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
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针对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和解决方案。
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够与国际同行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培养方案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地理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自然资源的紧缺,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其培养方案无疑是业内领先的,其内容和设置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二、培养目标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学研究与实践技能,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分析能力,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了解我国人文地理环境及其演化、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知识,具备独立进行地理学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水平的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可以看出,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下足了功夫,培养方案面面俱到,深度和广度兼具。
三、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学科发展课程、方法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等内容。
这些课程涵盖了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从基础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培养,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学科全面发展。
学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体现地理科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更能认识和关心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教学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学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如地质调查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训、遥感技术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更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地理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个人观点作为地理科学学部的文章写手,我对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的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北师大教育学:燃烧育人心,点亮未来路在华夏大地的学术殿堂中,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而其中的教育学专业培养计划,则如同一把磨砺教育英才的锐利刻刀,以其独特的匠心独运和深厚的底蕴内涵,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教育事业孕育了一批批满载智慧与热情的教育者。
一言以蔽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北师大的教育学培养计划,正是秉持这一千年古训,致力于打造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卓越教育教学能力和敏锐教育科研洞察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这个计划如同一部精密的教育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执着。
首先,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北师大教育学可谓“滴水穿石”,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从教育哲学、教育史论到教育心理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层层递进,宛如搭建了一座通向教育真理的坚实阶梯。
此外,丰富的教育实习、研习营活动以及国内外交流项目,更是让学生们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亲身感知教育的魅力所在。
其次,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与引导。
在这里,每个学子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通过导师制度、一对一生涯规划指导等多元化方式,充分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再者,北师大教育学鼓励并推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类创新研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拘一格降人才”,学校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设立各类科研基金支持学生的课题探索,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研究者。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子们怀揣初心,砥砺前行。
面对挑战,北师大学子们常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风貌,坚守教育理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总之,在北师大教育学培养计划的熏陶下,学子们不仅收获了厚重的专业知识,更锤炼出了坚韧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教育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各专业自由选修学分认定办法汇编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汇编二零一七年十二月目录教育学部 (1)文学院 (2)历史学院 (3)哲学学院 (4)法学院 (5)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7)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8)艺术与传媒学院 (9)数学科学学院 (11)物理学系 (12)化学学院 (13)天文系 (14)地理科学学部 (15)环境学院 (16)生命科学学院 (17)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心理学部 (21)政府管理学院 (22)统计学院 (23)新闻传播学院 (24)社会学院 (25)汉语文化学院 (26)教育学部教育学教育学专业设置“专业前置课程”,无“自由选修”模块设置。
教育学(留学生)留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还可修读全校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除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专业)、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也可认定为自由选修学分。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励耘实验班)、汉语言文学(留学生)学生修读以下模块课程,认定为文学院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自由选修”模块课程:1.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A类课程、各院系的开放为“自由选修”模块的专业课程。
2.文学院学生修读“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课程,超出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
3.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研究生课程。
历史学、历史学(励耘实验班)、历史学(留学生)1.学生修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中的“东西方文化”课程、“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模块、“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模块中的课程,超过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可以申请记录为自由选课学分。
2.选修本专业的专业课,超出专业课学分要求后,可申请记录为自由选修学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地理科学专业(Geography)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学制4年,总学分164.5,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五、教学计划表<<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六、修读要求<<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要点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49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67.5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3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4学分),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48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5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43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22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3S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读。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 (4)一、培养目标 (4)1.硕士生 (4)2.博士生 (4)二、学科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 (5)三、学习年限 (6)1.硕士生 (6)2.博士生 (6)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6)1.硕士生(最低学分:35分) (6)2.博士生(最低学分:20学分) (7)3.本科直博生、硕博连读博士生(最低学分:45学分) (7)4.港澳台研究生 (7)5.外国留学研究生 (7)五、培养方式与培养环节 (8)硕士生 (8)1. 实践活动要求 (8)2. 培养单位自行规定的培养环节 (8)3. 中期考核要求 (8)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须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
参加中期考核的学生应按要求完成相关课程的考试,在导师指导下阅读一定数量的科研文献,并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计划。
中期考核的开题报告由各专业研究方向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潜力、研究计划进行综合考察,并按优、良、合格、不合格打分。
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应在3个月之内再次进行考核。
若考核仍不合格,则劝其退学或按研究生院有关规定处理。
(8)博士生 (8)1. 科研活动 (8)2. 国际化经历要求 (9)3. 中期考核要求 (9)六、导师责任 (9)七、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10)1. 硕士生学位论文 (10)2. 博士生学位论文 (11)八、课程一览表 (11)附件1.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14)原子核物理 (14)粒子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学 (22)核分析技术及应用 (26)现代物理实验方法 (29)高级研讨课(博士) (41)学科前沿研讨课(博士) (41)核电子学 (42)辐射技术及应用 (45)辐射剂量与防护 (47)加速器原理 (49)固体X射线学 (52)导管X射线光学 (57)束流光学 (60)离子源技术 (63)表面科学与工程 (69)MEVV A离子束技术及应用 (72)X射线谱仪 (75)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 (77)同步辐射光源概论 (79)多孔固体引论 (82)功能材料 (86)核材料导论 (89)晶体缺陷 (92)材料腐蚀与防护 (95)原子核反应理论 (99)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一级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代码:0827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一、培养目标1.硕士生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科学素质,符合国家建设需要,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核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要求,加强强基计划招生和培养的有效衔接,特制定培养方案如下。
物理学专业一、基本情况1.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已有百余年历史,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
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4年正式成立物理系。
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如张贻惠、张宗燧、郑华炽、黄祖洽等在此从教。
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
近年来物理学科ESI国际学科排名一直保持在前1%。
物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物理学系现有专任教师72人,均具有博士学位,37人具有正高级职称,其中杰青2名、优青4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中组部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5名,青年长江学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3.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科研方面,应用光学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理论物理是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近年来,物理学系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其中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和“973”、“863”、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重要项目20 余项,近5 年物理系教师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4 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
年均在国际著名物理学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150 余篇。
自2010年起,参加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建立了励耘物理实验班。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的学术素养和良好道德风貌,宽厚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
国家试点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试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7年5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试行)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专任教师。
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等基本知识,认知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能力,理解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包括语言学、汉字学、汉语修辞学、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鉴赏和批评能力,中文书写、口语表达与创意生成的能力。
(四)课程能力。
包括在整体性的课程理念下,进行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能力。
(五)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能力。
包括分析学情和确定最近发展区的能力,差异化设计教学目标、任务、策略、评价的能力,以及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力。
(六)交往与合作能力。
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七)持续专业发展能力。
包括反思、研究、终身学习的专业习惯与能力,分析与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
(八)人文关怀。
包括尊重、宽容、关爱、平等、公正、真诚、同情等等。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实践教学)。
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二)课程列表五、培养方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骨干教师。
基本规格如下:(一)热爱教师职业和英语教学工作,有志于英语教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二)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三)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有三年以上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小学教师。
未获取学士学位者,需具有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
报考者必须经过所在学校推荐。
(二)入学考试1、考试方式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考。
2、考试科目基础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英语、政治理论。
三、学习年限与教学方式学习年限为三至四年。
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主要是撰写学位论文(含调查研究与实验)。
其中,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实行导师负责与教研室(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同时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四、课程设置按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安排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前两类为必修课程。
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15学分)2、专业必修课(至少15学分)3、选修课(至少4学分)五、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内容应紧密联系本学科中学教学的实际,并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与概括。
论文要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
论文的格式应符合规范要求。
论文必须在研究生院规定的日期以前全部完成,并打印成册,按研究生院规定的程序申请答辩。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熟悉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本专业方向的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五、教学计划表六、修读要求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院系平台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选修),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10-10专业学位处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臵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语(2学分)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教育学原理(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3 学分)2、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3、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4、现代数学概览(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数学教学论(2学分)2、数学教育心理学 (2学分)3、数学方法论 (2学分)4、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2学分)5、数学思想史专题(2学分)6、数学与文化(2学分)(四)实践教学(8学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北师大培养方案北师大培养方案1. 介绍北师大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秉承”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北师大制定了以下培养方案。
2. 学科专业培养学科课程•丰富的学科课程设置,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实习、实验、实训等,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
3. 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创新•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能力。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开设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提供创新项目和科研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研究活动。
4. 学生发展与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活动,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需求。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提供艺术、体育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 基础教育与终身学习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科学方法论,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终身学习•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建立校友网络,为校友提供资源共享和持续学习的平台。
以上是北师大培养方案的概述。
希望通过该方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1-10-10专业学位处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臵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外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3 学分)
2、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现代数学概览(2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
1、数学教学论(2学分)
2、数学教育心理学 (2学分)
3、数学方法论 (2学分)
4、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2学分)
5、数学思想史专题(2学分)
6、数学与文化(2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
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八、课程内容简介
(一)专业必修课
1.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Curriculum and Textbook of Mathematics )
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是研究数学课程与教材的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数学教材的编写、数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等,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数学课程的演变、制约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数学课程的类型和编制原则、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结构体系、数学教材的特点实施中
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以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对有关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具体教材内容分析研究。
2.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本课程主要包括: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主讲、研讨、报告等形式,以案例教学为主,对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讨,掌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3.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athematical educational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本课程是数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初步掌握基本的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教育评价观念,为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科教学论(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以教学内容将体现重在基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了解基础知识和教育评价观念的培养,并结合当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要,探讨数学教育评价的发展问题。
4.现代数学概览(Overview of Modern Mathematics)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学发展前沿,掌握现代数学的核心思想,提升数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学数学知识,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将数学学科知识准确无误地、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
(二)专业选修课
1.0701601 数学教学论(Pedagogy of Mathematics)
课程内容:数学教学论研究的学科定位。
数学概念、命题、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
数学教学模式及其发展,以及数学教育改革与发趋势。
通过主讲、研讨、报告等形式,对数学教学理论进行研讨,提高理论修养,指导教学实践。
2.0701602 数学教育心理学 (Mathematic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本课程是数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理解基本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数学教育心理学观念,为从事数学教育工作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科教学论(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以教学内容将体现重在基本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了解基本知识和教育心理学观念的培养,并结合当前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实际需要,探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问题。
3.0701604 数学方法论 (Methodology of Mathematics)
数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基本的和重大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模型化方法、微积分方法、概率统计方法、拓扑方法、计算等;与一般科
学方法相应的数学方法。
如类比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它们是一般的科学方法,但在数学中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数学中特有的方法,如RMI原理、数学等价、数学表示、公理化等;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如构造法、数形结合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递推法、逐步逼近法等。
4.0701605数学课程论 (Curriculum Theory of Mathematics)
数学课程论是研究数学课程的发展规律和数学课程的编制理论的一门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数学教材的编写、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数学课程的演变、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制约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数学课程的类型和编制原则、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结构体系、数学课程编制和实施中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数学课程的开发以及国外数学课程介绍等基础理论部分,以及有关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具体课程内容研究部分。
5.数学课程改革研究(Study on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本课程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问题。
课程内容: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数学课程标准研修,数学课程改革初稿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专题研究。
6.0701607数学思想史专题(Topics in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Thoughts)
本课程通过少量精选的专题论述数学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方法、思想、概念和分支产生的数学内在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它们为什么会在历史上长期受到关注;它们演变的大致脉络和原因;它们的时代特征及区域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与现代数学的联系;历史上一些大数学家的工作范例。
这些专题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往往是本质的和深刻的,现代数学中许多最富创造性的成果正是由这些基本内容发展、深化而来的。
7.0701608数学与文化(Mathematics and Culture)
本课程以数学教育研究生在数学文化素养方面的基本需要以及目前中学数学课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文化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现实来源和背景,了解作为一种文化的数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方面,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开阔视野,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主要内容:从历史角度看数学文化;数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数学与现代社会;数学与人类文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