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课授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1
《生理学》教案范文教案一:生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了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
教学重点:1.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2.生理调节机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教师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生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
2.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30分钟)2.1教师讲解人体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2学生讨论不同器官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器官和功能。
3.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40分钟)3.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2学生讨论不同生理调节机制在保持人体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并列举具体的例子。
4.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40分钟)4.1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等常见功能,并解释其重要性。
4.2教师讲解人体的生理适应,包括运动适应、高原适应等,讨论适应过程和机制。
5.应用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生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生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生理学-定义:研究生物体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功能上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系统、生理调节机制、生理功能和生理适应人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呼吸-循环-消化人体的生理适应-运动适应-高原适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使学生对生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对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及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了解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调节。
教学重点: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循环图解、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心脏、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结合心脏模型进行演示。
(3)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让学生跟随血液循环图解进行学习。
(4)探讨生理条件下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例题讲解:(1)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产生血液循环的?(2)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如何交换?4. 随堂练习:(1)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2)根据血液循环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系统2. 内容:(1)心脏结构与功能(2)血管类型与功能(3)血液循环途径(4)血液循环调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血液循环调节机制。
2. 答案:(1)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通过收缩与舒张,产生血液循环,使血液在全身循环。
(2)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心脏工作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生理学教案(精简)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身体里的秘密》中的第二节《骨骼和肌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2. 能够解释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难点: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骨骼模型、肌肉模型、PPT。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引发学生对骨骼和肌肉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使用PPT展示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同时进行讲解。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每组使用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解释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2. 解释一下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3. 观察身边的人,描述一下他们的运动方式,并尝试解释他们的骨骼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实践,学生对骨骼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观察和解释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是,对于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的解释,有些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讲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身体里的秘密》中的第二节《骨骼和肌肉》。
生理学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是生理学的基础概念,主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及生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到生理学在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3) 了解生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1) 能够分析和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应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与人体结构和功能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生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2. 如何应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生理学的认识和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讲师简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即研究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然后介绍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讲师介绍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实验、生理测量等。
然后介绍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系统生理学等。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讲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 生理学的意义是什么?(2) 生理学在哪些方面有应用?学生们需要分析和讨论生理学在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 总结与展望(5分钟)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并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生理学- 定义:研究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研究方法:生理实验、生理测量等- 研究内容:细胞生理学、器官生理学、系统生理学等- 意义和应用: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等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学生们展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高职高专《生理学》理论教案一、教学内容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的组成、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等。
2. 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途径、代谢调节等。
3.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基本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理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物质代谢途径、代谢调节等。
2.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实验仪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基本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基本功能。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2. 细胞的物质代谢3. 细胞的基本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列举两种细胞的物质代谢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论述细胞的基本功能及其意义。
2. 答案:(1)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包括:物质运输、信号传递、细胞识别等。
在生活中,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应用于药物输送、生物传感器等方面。
(2)两种细胞的物质代谢途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
糖酵解是细胞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三羧酸循环是细胞代谢的关键环节。
(3)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生长、分裂、分化、死亡等。
这些功能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突触传递。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如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难点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
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过程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
2、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3、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生活中的生理现象和疾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心脏会不停地跳动?为什么我们在紧张的时候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为什么我们吃了东西会消化吸收,而不会一直留在肚子里?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生理学的奥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理学的奇妙世界,去探索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
2、讲授新课(1)细胞的生理功能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细胞,它可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就像一个小小的工厂,有着各种各样的“车间”和“机器”,它们分工合作,完成着各种生理活动。
比如说,细胞膜就像工厂的围墙和大门,它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我们把这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叫做物质转运。
给大家讲个小例子,就说我们喝水吧。
当我们喝下一杯水,水分子就会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进入细胞内。
这就像是一个专门为水分子开的小门,水分子可以轻松地通过。
而像钠离子、钾离子这些带电的粒子,它们要通过细胞膜就没那么容易了,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搬运工”,这就是钠钾泵。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2.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2. 生理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理学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 教师简要介绍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1.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规律的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a. 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b. 组织生理学:研究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c.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3. 生理学的发展历程:a. 古代:对生物体的观察和描述。
b. 近代:实验生理学的兴起,生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 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生理学得到快速发展。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列举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请同学们谈谈生理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教师简要回顾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二、讲授新课1. 生理学的基本概念:a. 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b. 相互关系:生物体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 生理学的基本理论:a. 机体平衡:生物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b. 适应与进化: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变化。
三、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解释“结构与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两个概念。
《生理学》课件教案呼吸教案:《生理学》课件教案呼吸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2. 呼吸功能:气体交换、呼吸作用;3. 呼吸过程:吸气、呼气、呼吸节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掌握呼吸过程及呼吸节奏;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呼吸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呼吸过程的详细理解,呼吸节奏的调节机制;2.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气体交换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模型、挂图;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生理学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讲解:利用课件、模型、挂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过程;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呼吸动作,解释呼吸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呼吸现象;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呼吸系统1. 组成:呼吸道、肺2. 功能:气体交换、呼吸作用3. 呼吸过程:a. 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b. 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体外4. 呼吸节奏:由呼吸中枢调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画出呼吸过程的示意图,并标注各步骤;(3)分析生活中一个呼吸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 答案:(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功能:气体交换、呼吸作用;(2)呼吸过程示意图见板书设计;(3)生活中呼吸现象:跑步时呼吸加快,这是因为运动需氧量增加,为了满足身体需求,呼吸系统会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过程,但在呼吸节奏的讲解上稍显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2. 呼吸功能:气体交换、呼吸作用;3. 呼吸过程:吸气、呼气、呼吸节奏。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生理学》第五章《消化与吸收》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重点探讨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胃、小肠内的化学与物理消化,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2. 学习并掌握食物从口腔到小肠的消化过程,包括相关消化酶的作用。
3. 了解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的吸收原理及其对全身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消化酶的特性和作用机理,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多媒体演示文稿。
2. 学具:显微镜、载玻片、消化系统结构图、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日常饮食消化的认识,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挂图,让学生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简要讨论日常饮食中的食物如何被消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口腔内的物理与化学消化。
胃的消化功能及其分泌的消化液。
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包括胰液、胆汁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消化酶作用实验。
分析消化过程中食物的变化。
4. 例题讲解(15分钟):解析一道关于消化酶作用的选择题。
演示一道关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简答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学习手册上的消化系统结构填空题。
答疑环节,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回顾消化与吸收的重要知识点。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消化过程流程图。
3. 消化酶的作用机制。
4. 营养物质吸收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
绘制消化系统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2. 答案:口腔:食物的物理消化开始,唾液淀粉酶开始作用。
胃:胃蛋白酶开始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协同作用,完成食物的消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消化酶的活性及其调节的理解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个别指导。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理学》教材第三章,主要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着重探讨心脏的工作原理、血管的类型与功能以及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的工作原理。
2. 了解血管的类型及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3.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血型与输血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血液循环的途径,血型与输血原则。
教学重点: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类型及功能,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样本、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等结构,讲解心脏的工作原理。
(2)血管的类型与功能:讲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4)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介绍血液的成分,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探讨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脏健康,如何保护心脏。
4. 例题讲解: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等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心脏结构与功能1.1 心脏的四个腔室1.2 心脏瓣膜1.3 心脏工作原理2. 血管类型与功能2.1 动脉2.2 静脉2.3 毛细血管3. 血液循环途径3.1 体循环3.2 肺循环4.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4.1 血液成分4.2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列举血管的类型及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答案:(1)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教案《生理学》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生理过程、生理系统等。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模拟法、比较法等。
3.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泌尿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等。
4.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细胞理论、神经调节理论、激素调节理论、稳态理论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阐述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理学的研究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生理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理学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安排1.导入新课:介绍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阐述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研究领域。
3.讲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讲解细胞理论、神经调节理论、激素调节理论、稳态理论等,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4.组织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理学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讨论生理学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就生理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3.完成生理学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4.思考生理学的相关问题,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生理学教案(精简)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科学,包括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介绍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等。
1.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生物体的外部现象来了解其生命活动。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膜: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如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质:介绍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如细胞器。
2.2 细胞膜的功能物质的跨膜运输:介绍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机制。
细胞信号传递:介绍细胞膜上的受体和信号转导途径。
第三章:血液生理学3.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
血浆:介绍血浆的成分和功能,如血浆蛋白和调节物质。
3.2 血液循环的调节心脏: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血管:介绍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第四章:呼吸生理学4.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道:介绍鼻腔、喉部、气管和肺等组成和功能。
肺:介绍肺泡的结构和功能,如气体交换。
4.2 呼吸过程的调节呼吸中枢:介绍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和其调节机制。
呼吸肌:介绍横膈膜和肋间肌的功能和调节。
第五章:消化生理学5.1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道:介绍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组成和功能。
消化腺:介绍唾液腺、胃腺、胰腺和肝脏等组成和功能。
5.2 消化过程的调节消化酶:介绍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如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
消化吸收:介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吸收过程和机制。
第六章:泌尿生理学6.1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脏:介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如肾单位、滤过和重吸收。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介绍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6.2 尿液的和排放尿液的过程:介绍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排放的调节:介绍膀胱充盈和排尿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七章:内分泌生理学7.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腺:介绍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等主要内分泌腺的结构和功能。
《生理学入门》教案生理学入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介绍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2. 理解人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神经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消化系统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生理学概述1. 生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生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3. 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第二课:神经生理学1.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2. 神经传递的机制和调节3.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三课:心血管生理学1. 心脏结构和心肌收缩机制2. 血管结构和血液循环3. 血液压力和血压调节第四课:呼吸生理学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3. 呼吸的调节机制第五课:消化系统生理学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消化器官的功能和协调3. 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第六课:泌尿系统生理学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尿液的形成和排泄3. 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的调节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实验演示:展示生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辅助学生理解生理学实践应用。
3.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4.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任务,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测验: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测试。
3. 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来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生理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针对生理学入门级别的教材,包含相关案例和实践应用。
2. 讲义:为学生提供有机结构和课堂讲解的详细笔记。
3.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展示生理学实验、示意图和动画。
六、参考书目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Saunders; 2015.2. Sherwood L.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5.3. Silverthorn DU. *Human Physiolog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8th edition. Pearson; 2019.以上为《生理学入门》教案的初步安排,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
一、课程名称:生理学二、授课对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2)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3)熟悉生理学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教学内容:1. 生理学概述2. 细胞的基本功能3. 神经系统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生理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技术。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2. 生理学概述:(1)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3)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3.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内物质代谢;(3)细胞信号转导。
4. 讲授与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的基本功能,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1. 继续讲解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内物质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
2. 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神经递质和受体。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神经系统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4.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理学实验操作,如神经传导实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生理学》;2. 教学课件;3. 实验指导书;4. 生理学实验设备。
《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2、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等。
3、使学生理解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以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4、引导学生认识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如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生理特性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细胞的物质转运方式和生物电现象。
(2)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难点(1)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理过程。
3、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分析生理学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等,从而引出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细胞的生理功能(30 分钟)(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讲解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等方式,举例说明氧气、葡萄糖、钠离子等物质的转运方式。
(2)细胞的兴奋性:解释兴奋性的概念,介绍阈值与兴奋性的关系。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详细讲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通过动画演示离子的流动过程。
3、神经肌肉接头与骨骼肌收缩(30 分钟)(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讲解神经冲动如何传递到肌肉引起收缩,介绍乙酰胆碱的释放和作用。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阐述肌丝滑行学说,解释肌肉收缩的过程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作用。
4、心血管系统生理(45 分钟)(1)心脏的泵血功能: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分析心室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压力、容积和瓣膜的变化,介绍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2)血管的生理特性:讲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如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生理学教案完整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理学》第十章“血液循环”,详细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压的测量及意义、血液循环的调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认识血压的测量及意义,了解血液循环的调节。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压的测量及意义。
2.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压的测量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人体血液循环模型、血压计。
2. 学具:生理学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如高血压、低血压等。
2. 知识点讲解:a.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b.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c. 血压的测量及意义:血压的定义,血压的测量方法,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危害。
d. 血液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肺循环。
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四个腔室、收缩和舒张。
3. 血压的测量及意义:血压定义、测量方法、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危害。
4. 血液循环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七、作业设计: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 解释血压的测量方法及意义。
4. 举例说明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是否有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调查身边人的血压状况,了解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病率,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理学教案、讲稿教案讲稿第⼀章绪论课堂导⼊:⼤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门新的课程:⽣理学。
当我们接触⼀个新事物,⾸当其冲要明⽩3个W,what,why, how ,这3个W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第⼀节⽣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法1、what,什么是⽣理学,他是⼲什么的?引⼊概念⽣理学(physiology)——研究⽣物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正常功能,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细菌⽣理学、植物⽣理学、动物⽣理学和⼈体⽣理学。
我们要学习的⼈体⽣理学,⼜称医学⽣理学,通常简称为⽣理学,是研究正常⼈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具体的说,它研究我们的新陈代谢、⽣长发育、神经活动、躯体活动、腺体分泌、⾎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功能活动,研究它们是怎样发⽣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相互间有⽆影响,与内外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等。
2. why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我是世界中⽆可替代的唯⼀,我们对⾃⼰的好奇⼼也往往更明显,为何危急时能爆发惊⼈潜⼒,为何⼼跳过快反⽽危险,,为何呼⽓⽐吸⽓更轻松,为何寒战过后会更温暖?这些都是⽣理学的内容。
从职业的⾓度看,⼀种药物如何起效,为何出现副作⽤,疾病是如何发⽣发展,都需要⾜够的⽣理学知识,所以在⽣理学成为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他是我们认识和⼲预纠正疾病异常的定⼼丸。
3. how⽣理学研究⽅法⽣理学是⼀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它的重要基础,⽣理学的学习研究的最基本过程是:实验-推理判断-再实验-验证修正推理判断-再实验-再验证修正,这是⼀个长期反复循环的严谨的过程。
由于实验的损伤性及伦理等原因,⽬前,⼤多数⽣理实验是以动物为对象。
为什么能⽤动物做实验来研究⼈体的功能活动呢?我们都知道,根据进化论的观点,⼈类和⽣物界其他动物具有同源性,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且,动物实验还有些特别的优势。
举例:枪乌贼的巨⼤神经纤维(其直径最⼤可达1毫⽶左右,⼈的各种神经纤维直径为1—20微⽶,长度⼈⼏分之⼀毫⽶到1⽶左右,⽐如已知⼈体最粗的神经是坐⾻神经,它的直径可以达到1厘⽶,但是坐⾻神经是神经纤维束,内含⼤概20W根神经纤维,可想⽽知每根纤维的直径有多微⼩。
《生理学》教案Introduction:生理学是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理学》教案的编写与实践,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生理学知识。
Section 1: 教学目标《生理学》课程是研究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生物系统的功能与调节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物过程和概念。
因此,制定良好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编写《生理学》教案时,教师应该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尽可能符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细胞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内容,并能够进行扩展和细化。
2. 熟悉各个生理学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了解相关病理生理学内容。
3. 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加强实验技能、科研能力,提高探究、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以及对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及关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Section 2: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种类的教学策略,多角度、多手段、多路径地丰富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生理学的教学教师应该把各种生理学信息(解剖学、生物化学等)组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理学知识,强调不同的生理学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的方法。
2. 问题解决式教学在生理学的教学中,问题解决是尤其重要的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情景或问答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实验教学在学习生理学时,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观察,手动操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学原理,增强实验技能,掌握科研能力。
Section 3: 教学与评价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以更好地反映教学效果,以及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计科三位一体的评估方法计划课,执行课,反馈。
《生理学》教案x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生理学》的第三章“人体生理”。
具体内容包括:人体基本生理功能、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基本生理功能,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等。
2. 使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心脏、肺、肝脏、肾脏等。
3. 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如体温恒定、血压稳定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体基本生理功能、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难点: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人体生理模型、挂图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体生理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利用PPT、人体生理模型、挂图等教具,讲解人体基本生理功能、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6. 成果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人体基本生理功能、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人体基本生理功能。
答案:人体基本生理功能包括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等。
2. 请列举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
答案:心脏负责泵血,肺负责呼吸,肝脏负责代谢,肾脏负责排泄等。
3. 请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调节机制。
答案:人体生理现象是指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下的生理反应。
人体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生理现象进行调节,以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例如,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实现的,血压稳定是通过心脏、血管和肾脏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生理学理论课授课教案第八章肾脏的排泄课题: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肾小球的滤过一、肾脏的主要功能1.排泄功能肾脏通过生成和排出尿液,将机体代谢产生的尾产物、体内过剩的物质及进人体内的异物及时排出体外,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通过泌尿还对机体的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2.内分泌功能肾脏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维生素D3等激素。
二、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则由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组成。
肾小管的不同部分在尿生成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肾单位按肾小体所在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三、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两侧肾脏的血流量约为1200ml/min,占心输出量的1/5~1/4。
其中皮质血量明显大于髓质,约占肾血流量的94%。
2.在肾循环路径中,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首先是人球小动脉分支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又广次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最后汇聚为静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内压力较高,这对肾小球滤过作用有利;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内的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脏血流量可保持相对恒定,这一现象在去除肾脏的神经支配或在离体肾脏仍然存在,故称之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可用“肌源学说”解释。
即当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时,对入球小动脉管壁的牵张刺激引起平滑肌紧张性升高,人球小动脉口径缩小,对血流阻力增大,肾血流量将不致因全身动脉血压的升高而增加。
反之,当血压下降时,入球小动脉舒张,肾血流量亦不致减少。
但当血压变动超过这一范围后,由于平滑肌的收缩或舒张已达到极限,肾血流量将随血压的升降而增减。
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对正常情况下维持肾脏泌尿、排泄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五、尿生成的基本过程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六、肾小球的滤过机能1.滤过率及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所生成的原尿量。
一般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
按此计算,一昼夜的滤出量可达180升。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称为滤过分数。
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为660ml,故滤过分数为125/660X100%≈19%。
它表明流经肾小球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出至肾小囊内,其余4/5由出球小动脉流出。
2.滤过膜肾小球滤过膜是滤过的结构基础,由三层结构组成,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层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
三层的厚度及其中的网孔大小不同,以基膜层最厚、网孔最小,对滤过膜的通透性起决定性作用。
滤过膜的通透性可用它允许通过的物质的分子量的大小来衡量。
一般来讲,分子量大于70000的不能通过。
滤过膜对物质的通透性还与物质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关。
由于滤过膜三层结构的表面都覆盖有一层带负电荷的唾液蛋白,因此,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
对于那些刚能通过滤过膜孔道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白蛋白(其分子量为69000),由于其带负电荷,正常情况下因静电排斥作用而很难滤过。
人两侧肾脏肾小球毛细血管总滤过面积很大,约1.5m²。
3.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只有有效滤过压为正值的才能有滤过发生。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平均值为6.0kPa(45mmHg),人球端与出球端几乎相等;肾小囊内的液体由于不断由肾小管流走,故囊内压较低、且很稳定,平均为 1.3kPa(10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人球端为2.7kPa(20mmHg),随着水分及晶体物质的滤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在出球端增高至 4.7kPa(35mmHg)。
因此,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在人球端为正值(6.0-2.7-1.3=2.0kPa),有滤液生成;而在出球端,有效滤过压则为0(6.0-4.7-1.3=0kPa),不能生成滤液。
4.影响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病理情况下,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减弱,或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使负电荷减小,均可使正常时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红细胞等被滤出而出现蛋白尿或血尿。
(2)有效滤过压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力量中任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肾小球滤过。
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10.7~24.0kPa)内变动时,通过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可维持相对稳定,当动脉血压升降超过这一范围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随之变动,使滤过率增加或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正常情况下变化不大。
当大量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极度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因血浆蛋白浓度的下降而降低,使有效滤过压增加,滤出增多。
囊内压在正常情况下变动不大,但如果尿路阻塞,肾小囊内液体流出不畅,可导致囊内压增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减少。
(3)肾血浆流量前面曾谈到,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随着水和小分子物质的滤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增大。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大的速率与肾小球血浆流量有密切关系:血浆流量增大时,胶体渗透压上升的速度较慢,有效滤过压递减的速度也随之减慢,因此有效滤过压为正值的毛细血管长度增长,滤过率即增加。
相反,如果血浆流量减小,胶体渗透压增大的速度加快,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变短,肾小球的滤过率将明显减小。
生理学理论课授课教案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1.重吸收的部位和方式重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方式有二种:①主动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耗能过程,逆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将小管液内的溶质转运到细胞间液的过程;②被动重吸收:是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顺电化学梯度进入小管周围细胞间液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
2.钠的重吸收由肾小球滤出的Na+有99%以上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被重吸收了。
近球小管是Na+重吸收的重要部位,其重吸收量占滤过量的65%~70%。
其余的Na+分别在髓袢升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只有髓袢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
Na+是通过主动的方式被重吸收的,在不同部位其重吸收机制不尽相同,近球小管上皮细胞的管腔膜对Na+具有通透性,小管液中的Na+浓度也高于上皮细胞内Na+浓度,因此Na+顺浓度差扩散人细胞内。
近球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周膜及侧膜上存在钠泵,钠泵通过分解ATP提供能量,不断将进入细胞内的Na泵至细胞间液,使细胞内保持低的Na+浓度和负电位,从而有利于小管液中的Na+不断扩散人细胞内;随着Na‘不断地被泵入细胞间隙,细胞间液的渗透压相应升高,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随之进入细胞间隙,使细胞间隙内液体静水压升高,这一压力可促使Na’和水通过基膜进人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也可促使一部分水和Na’通过紧密连接回漏至小管腔内。
近球小管对Na重吸收的这一机制被称为“泵-漏模式”。
Na’重吸收的量为主动重吸收的量减去回漏的量。
3.氯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绝大分部C1ˉ主要是由于Na’的主动重吸收形成的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的。
此外,由于水和HCOˉ的:重吸收,使小管液中Clˉ浓度比管周围组织液高,这一浓度差可进一步促进C1ˉ的重吸收。
在髓袢升支粗段,Clˉ的重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这一过程与Na的主动重吸收相偶联。
4.水的重吸收由肾小球滤过的水有99%被重吸收回血液,其中近球小管吸收量最大,可达65%~7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约重吸收20%~25%,髓袢的升支对水的通透性差。
水的重吸收在各段小管均为被动过程。
在近端小管,由于管壁对水的通透性大,水随溶质的吸收而吸收,它与体内是否缺水无关;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则是根据体内是否缺水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的,是在抗利尿激素控制下进行的,它对维持体内水平衡有重要意义。
5.钾的重吸收肾小球滤过的K在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液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K的重吸收是逆电化学梯度而进行的主动过程,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球小管。
6.HCO3ˉ的重吸收约有80%~85%是在近球小管中以被动的方式被重吸收的。
小管液中的HCO3ˉ是以CO2的形式被重吸收的。
由于HCO3ˉ能与H结合生成CO2迅速地通过管腔膜而被重吸收,因此,在小管液内负离子的重吸收中,HCOˉ优先于Clˉ。
7.葡萄糖的重吸收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只限于近球小管,而且主要在近曲小管,肾小管其它各段无吸收萄萄糖的能力。
葡萄糖的吸收是与Na的重吸收相伴联的。
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当血糖浓度超过160~180mg%时,滤液中葡萄糖的总量就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限度,尿中即出现葡萄糖。
通常将未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人的葡萄糖肾阈为160~180mg%。
肾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与肾小管细胞膜上载体数目有限有关。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1.H+的分泌肾小管各段及集合管都能分泌H’。
小管细胞内的CO2和U20在碳酸酐酶催化下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为H+和HC05,因此,H+是小管细胞代谢的产物。
H+由管腔膜分泌到小管液中,同时,小管液中的N/则顺浓度和电位差进入细胞内,形成H+—Na+交换。
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
2.K+的分泌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已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回血,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K+分泌与Na+重吸收相偶联的过程,称为K+-Na+交换。
当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生成量增加,H+-Na+交换增加,使K+-Na+交换减少,其结果将使尿的酸度增加、K+排出减少、血K+浓度升高。
3.NH3的分泌NH3比是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谷氨酰胺脱氨而生成。
NH3可通过细胞膜自由扩散,由于小管液中H+浓度较高,pH值低,有利于NH3向小管液扩散。
进入小管液的NH3与H+结合成NH4+,NH4+又可与小管液中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NH4Cl)随尿排出。
强酸盐所解离出来的Na+则可通过H+-Na+交换进入细胞,再与HC03ˉ一起转运回血液。
由此可见,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它能促进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三、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脏对尿液有加以浓缩或稀释的能力。
尿液的浓缩或稀释与体内水含量有密切关系:当体内缺水时,肾脏所排出的尿液的渗透压可明显高于血浆,即排出高渗尿,尿液被浓缩;当体内水过多时,尿液的渗透压可明显低于血浆,即排出低渗尿,尿液被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