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传统民间工艺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2
安康历史典故一、安康的历史背景1.1 安康的地理位置安康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南部,地处秦巴山脉与汉水之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1.2 安康的历史沿革安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
在古代,这里是蜀汉、东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朝代的都城。
安康曾是陕西省的首府,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安康的历史典故2.1 “盘石飞船”传说相传在古代,安康一带有一块巨大的盘石,形状像一艘飞船。
据说,这块盘石是太古时期一位神仙所留下的,可以带领人们飞翔。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很长时间,成为安康的一个历史典故。
2.2 “秦楼楚馆”故事古代安康地区曾经是蜀地和秦地的交界处,因此形成了秦楚文化的独特风采。
据传,在秦汉时期,安康地区曾经有一座宏伟的楼阁,名为“秦楼楚馆”,吸引了许多才子佳人前来。
这个故事表达了安康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2.3 “赤水奇观”传奇赤水是安康境内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色如血而得名。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仙庄的人,他每天都会到赤水边洗涤身体,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顽疾得到了治愈。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成为安康的一则传奇。
2.4 “荆轲刺秦王”事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而不知道的是,荆轲的故乡就在安康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当地的人们,成为了安康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安康的历史文化3.1 安康的传统节日安康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3.2 安康的特色美食安康有许多独特的美食,如安康板面、水盒子、酿皮等。
这些美食代表了当地的独特饮食文化。
3.3 安康的传统手工艺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染织、陶瓷、竹编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4 安康的历史遗迹安康有许多历史遗迹,如秦楚古城、楼观台、武侯祠等。
这些遗迹是安康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见证。
3.5 安康的传统民俗安康还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龙舟比赛等。
民间传统布艺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布艺虎玩具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图像符号特征,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布艺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和纹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布艺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形态特征1. 立体感强:布艺虎玩具的形态多为虎的立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和逼真的造型。
虎玩具通常采用填充物将虎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这种立体感强的形态特征,使得布艺虎玩具更加生动有趣,深受孩子和成年人的喜爱。
2. 毛发细致:布艺虎玩具的毛发通常用绒布、毛线等材料制作,细致柔软,具有一定的触感和质感。
毛发的细致处理使得虎玩具更加逼真,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毛发的处理也是虎玩具的特色之一,成为了图像符号特征的一部分。
3. 线条简洁:布艺虎玩具的线条通常比较简洁流畅,采用曲线和弧线的组合构成虎的形象。
线条的简洁和流畅使得虎玩具的形象更加饱满和和谐,充满了灵动和生气。
线条的处理也体现了虎玩具的民间艺术风格,成为了其图像符号特征之一。
二、色彩特征1. 金黄色调:布艺虎玩具的主要色调多为金黄色,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着皇室和权贵,具有吉祥和神圣的意义。
金黄色成为了布艺虎玩具的主色调,代表着虎的威猛和神秘,寓意着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2. 色彩对比强烈:布艺虎玩具在金黄色的基础上,通常还会配以黑色、白色或红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以突出虎的眼睛、嘴巴、爪子等部位。
这种色彩对比的处理使得虎玩具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视觉冲击力,成为了虎玩具的特色之一。
三、纹饰特征1. 饱满装饰:布艺虎玩具通常会在虎的身体上进行一些花纹或图案的装饰,以丰富虎玩具的造型。
这些花纹或图案多为中国传统的纹样,如云纹、水纹、吉祥图案等,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这种饱满的装饰成为了虎玩具的图像符号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秦巴明珠汉水安康制作:柳体宸江宜峰李聿晰一、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1.文化: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
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
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
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
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
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
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2.民俗: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
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
中国结象征的历史和意义引言中国结,又称中国艺术结,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
它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结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结的历史背景以及象征的意义。
历史背景中国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最早的中国结源于中国民间,最初被用作物件的装饰和纹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被广泛用作礼品、挂饰和饰品。
编织工艺中国结的编织工艺是中国古代工艺技艺的传承,包括结绳、编辫、织绳和绳结等技术。
在编织中国结时,使用丝线、麻线或金属线,并通过不同的编织技法和结法来创造出各种花纹和图案。
中国结通常由几根线组合而成,具有独特的双面效果。
象征的意义中国结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观。
它具有以下几个象征的意义:1. 幸福和团圆中国结经常作为节日礼物和婚庆用品,象征着幸福和团圆。
结的形状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和谐相处。
无论是作为礼物还是装饰品,中国结都带给人们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祝福。
2. 吉祥和安康中国结的结构和花纹寓意着吉祥和安康。
中国结的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色彩,代表着好运和祝福。
结的形状和结法也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双喜结象征着双倍的福气和幸福。
3. 美丽和纯洁中国结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和独特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中国结的纹样多样,形状美观,色彩鲜艳。
它代表着美丽和纯洁的价值观,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无论是佩戴在身上还是挂在房间里,中国结都能为环境增添一份独特的美感。
4. 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
通过编织中国结的过程,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编织工艺和技术,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结的存在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结论中国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吉祥和安康、美丽和纯洁,同时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独特魅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历史传承。
接着探讨了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魅力,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随后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展示了剪纸艺术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
最后总结了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潜力和传承发展意义。
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探讨,可以看到其在当代设计中的优秀表现,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现代设计、传承、发展、特点、魅力、应用、融合、未来、潜力、意义。
1. 引言1.1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技艺,为现代设计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和文化内涵。
民间剪纸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图案和意义,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可以为现代设计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创意灵感。
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线条,以及独特的造型和表现形式,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的独特元素,备受设计师和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美学价值和审美趣味,更重要的是其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
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手工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能够传递生动的视觉和情感信息,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将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同时也能为现代设计赋予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1.2 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传承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被视为一种具有祈福、辟邪之意的手工艺术。
民间剪纸艺术在传统乡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被用于装饰窗户、门墩、桌椅等,以及节日庆典和婚庆场合。
剪纸作品中常见的图案有福字、花鸟鱼虫等吉祥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陕西安康当地婚嫁风俗
1、择正日
在陕西安康结婚当天的好日子被叫做“正日子”,正日子一般都是由新郎家选择,而非正日子也叫“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一般待客日要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
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要在新娘家呆上一整天,招待女方家的亲朋好友。
女方家长要在当天婚宴酒店大摆宴席,招待所有来宾。
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讲话,也算是先行嫁了一把,新人还需要给每位来宾敬酒并收女方亲朋好友的礼钱。
散席后新郎就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等到结婚那天才可以见新娘。
2、吹唢呐
结婚当天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的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3、换踩堂鞋
由新娘妹妹完成,没有妹妹也可其他同辈或晚辈亲属代替,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妹妹给新娘穿完鞋后把旧鞋收起新郎赏妹妹换鞋钱。
4、双方家长婚宴上讲话
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
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安康文化传统
安康,古称“白水”,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安康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这些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支柱。
安康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融合了汉、藏、羌、苗等多种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表演艺术,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都会有各种民俗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情。
安康还有着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安康文化砚台、安康葫芦雕刻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千年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安康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
此外,安康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康的美食以米面为主,有着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如米面制品、羊肉泡馍、臊子面等,这些美食传承了古老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风味,成为了安康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康的文化传统不仅体现在民俗、手工艺和饮食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安康人勤劳朴实,敬老爱幼,讲究礼仪,注重家庭和睦,这些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了安康人的精神支柱。
安康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安康的文化传统将继续传承下去,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元宵放孔明灯祈福安康元宵佳节,人们纷纷点亮孔明灯,载着美好祝愿放飞向天空。
孔明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和安康的祈愿。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将一同探讨元宵放孔明灯祈福安康的习俗背后蕴含的深意。
一、孔明灯的特点和起源孔明灯,又称孔明飞灯或天灯,是一种能飞行的灯笼。
它的外形有点像明代文学家孔明的帽子,因而得名。
孔明灯由纸张和蜡烛制作而成,其中纸张用以装载燃烧的蜡烛,并且给予灯笼飞行的力量。
传说,孔明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家郭守敬。
据说郭守敬发明孔明灯是为了加强城堡的防御力量,让人们能够更远距离地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孔明灯与元宵节联系在一起,以祈求幸福和安康。
二、孔明灯在元宵节的意义1. 祈求好运和吉祥元宵节放孔明灯是人们追求好运和吉祥的一种方式。
放飞孔明灯时,人们通常会在纸灯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和祝福,随着孔明灯的飞升,人们相信自己的祝愿会随之传达到天上的神仙那里,进而获得神仙的保佑和回应。
2. 祈福安康元宵节放孔明灯也是为了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康。
孔明灯代表着人们对疾病和灾难的驱散和消除,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远离疾病的侵扰,平安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三、孔明灯的制作和放飞过程1. 制作孔明灯制作孔明灯的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竹子和蜡烛。
首先,将纸张剪裁成特定的形状,通常是一个圆锥形。
然后,用竹子做成灯笼的架子,将纸张贴在灯笼上。
最后,点燃蜡烛并放入孔明灯内部,等待蜡烛燃尽后即可放飞。
2. 放飞孔明灯放飞孔明灯需要选择适宜的场所,远离易燃物和人群密集区。
点燃蜡烛后,将孔明灯放在空旷的地方,保持灯笼垂直并稍作倾斜,等待孔明灯自然升空。
放飞孔明灯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人身伤害。
四、元宵放孔明灯的意义与价值1. 传承中华民俗文化元宵放孔明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参与元宵放孔明灯的活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安康的民风民俗安康,位于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民风淳朴,民俗传统悠久,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
下面将介绍安康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风情。
一、丰收节庆安康人热爱丰收节庆,每到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丰收庆典,欢庆收获的喜悦。
最具代表性的是各地举行的丰收文化节活动,如灌阳县的葛根文化节、旬阳县的葡萄节等。
在这些节庆中,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庆农民劳动所得的硕果。
丰收节庆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二、传统民俗游戏安康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游戏,如踢毽子、搓麻将、打小皮球等。
这些游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安康人儿时的欢乐时光。
尤其在传统节日和婚庆喜事中,这些游戏更是欢乐不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这些传统民俗游戏在当地民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也是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
三、节气习俗安康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节气习俗,如立春、清明、夏至、中秋等。
在这些节气中,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人丰家盛。
比如在冬至节,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清明节,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节气习俗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展现了安康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民间传统艺术安康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如秦腔、阳春白雪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安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情感。
秦腔是安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其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阳春白雪是当地的一种传统舞蹈,动作简洁大方,富有生活气息,是安康人民心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也成为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之,安康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里,人们尊重传统,珍爱民俗,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图案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被视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的象征。
这些图案的出现不仅是为了美观,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本文将就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龙凤图案龙和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图腾,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同时也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在传统工艺美术中,龙凤图案常常出现在织锦、刺绣、陶瓷等制作中。
龙凤图案的产生早于文字的记载,其图案多为龙和凤结合在一起,寓意男女团圆、吉祥如意。
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腾,象征着权利和尊贵,而凤则代表着美好和幸福。
龙凤图案的文化意蕴融合了阴阳平衡、男女和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寿字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寓意长寿和健康。
因此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寿字图案被广泛运用于绘画、刺绣和雕刻中。
寿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横排的“寿”字,也有竖排的“福寿”,这些图案中通常还伴随着如莲花、龙凤等吉祥图案。
通过寿字图案,中国人祈求长寿康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传达了对老人的尊敬和孝顺之情。
寿字图案蕴含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德教育。
三、蝙蝠图案蝙蝠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的发音“fu”与“福”同音,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传统工艺美术中,蝙蝠图案常常出现在织锦、刺绣和陶瓷等制作中,作为吉祥图案加以运用。
蝙蝠飞舞的图案不仅形态生动,而且蕴含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
蝙蝠还被赋予了“五福临门”的寓意,寓意五种福气齐聚在一起,包括富贵、安康、好运、长寿、喜乐。
蝙蝠图案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应用,不仅美观大方,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福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图案之一。
福字图案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广泛运用,常常出现在木雕、瓷器、织锦等制品中。
汉调二簧地域文化——汉调二黄(一)源流与名称汉调二黄(亦作簧),陕西大型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为安康的传统地方剧种。
汉调二黄是以汉印为风格的。
流行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旁及甘南、川北、豫西、鄂西北和山西晋城一带。
历史沿革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西秦腔、西曲、二黄等,起源于古都长安。
明末传入汉水一带。
据府县志记载:清初(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兴建庙宇戏楼,有“演戏”“作乐报赛”活动。
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入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
庙会演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
已有戏楼和草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
规模精伟,显示了当地经济水平及外省商帮的雄厚财力。
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于一体,万人趋之若鹫,蔚然成风。
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每个时期都人才辈出、成绩斐然。
对安康汉调二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清嘉庆中叶(1805年),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富饶,茶、桑、榨油业大兴,农贸两旺。
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为蒿坪首富。
杨家六世景泰、履泰兄弟二人酷爱戏曲二黄,就近招生,外请名师授徒,在院内修建戏楼,臵办戏衣。
后支持义子杨金年开办“鸿”、“来”二科班。
此后150年间不间断开“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字派科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前。
继蒿坪河办班的60年之后,约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湖北名伶范仁宝领“祥瑞班”西进安康,初于城内三义庙(今汉滨高中)设围售艺。
该班行当齐全,阵容强实。
开办“瑞”、“彩”、“方”、“盛”等科班多年间,后多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各地。
对安康(中路)流派的汉调二黄的形成、普及、传播起过决定性作用。
安康部分特产介绍:(作者:唐玉梅)安康丝绸产品安康蚕丝,源远流长。
“青青桑叶影回塘,三月红蚕欲暖房;相约明朝南陌去,背人先祭马头娘。
”早在四千多年前,安康的先民们就开始了蚕桑之事,汉水两岸的嫘祖蚕神庙就是先民们对泽被万世的蚕神表示尊崇进行祭拜的地方,在安康市汉滨区出土的东晋画像砖上,就有迁徙者荷担穿过桑林的画面(见图片“迁徙图”汉滨区出土)。
由于“兴安与四川、湖北接壤,地湿宜桑,所暖宜蚕。
”安康自古以来树桑养蚕相沿成俗,绢帛织物很早就出现了。
唐时称安康为山南道,丝绸事业发达,绢帛充盈,在《唐六典》上就有金州贡绢的记载。
随着蚕桑业的繁荣发展,安康的丝织技术不断提高,唐高宗时,孟浩然出游金州在《登安阳楼》一诗中说:“楼台晓映千山廓,罗绮晴娇绿水洲。
”罗绮是一种有花纹的丝织物,质地较薄,手感滑爽,外观似平纹绸,具有经纬纱绞合而成的排孔,花纹美观雅致而又透气,是盛夏着装的上乘面料,可见唐时安康丝绸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虽时迁事移,但安康人从没有停止过对丝绸和丝绸织造的那份挚爱和追求。
安康市目前有24万农户90余万人从事蚕桑生产,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3左右,已形成从兴桑、育种、养蚕到收烘、缫丝、丝绸加工的产业链,安康市桑园面积70余万亩,占全省90%以上;年发种量100万张,产茧25158吨;全市现有国家准产缫丝企业9户,丝绸产品包括白厂丝、真丝坯绸、真丝服装等已远销海内外,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
小链接:安康“宝业牌”白厂丝,至今已有55年的历史,其所产的“巴山”牌桑蚕丝被,选用秦巴山区优质桑蚕茧为原料,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轻盈透气、疏松保暖、贴身保健等诸多优点,被陕西省政府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其他安康丝绸制品厂家、品牌有陕西省安康市恒远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梅花牌”桑蚕白厂丝,历史悠久,享誉全国。
另外还有安康巴山丝绢有限责任生产的丝绢纺织品、蚕丝被等系列家纺、丝绸服饰及原材料等产品质量上乘,享誉海内外。
安康龙舟文化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
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
“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
”(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
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
”(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
”(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
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
(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
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
(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
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
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
重阳节的传统民间艺术品重阳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中国古代的民间艺术品息息相关。
这些艺术品不仅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安康长寿的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包括重阳糕、菊花酒和菱角。
一、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之一,也是一种重阳节的传统民间艺术品。
重阳糕的制作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严谨,糕的形状多样,有四方形、圆形等。
糕的外表光滑,色泽金黄,口感香甜可口。
在制作过程中,人们往往将糕内夹入核桃、莲蓉等馅料,寓意着团圆和祈福。
重阳糕除了作为食品,还常常被用作重阳节赏玩、馈赠的礼品。
二、菊花酒菊花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重阳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菊花视为重阳节的象征之一。
据传菊花入酒饮用能够驱邪并增添康年,因此被赋予了吉祥、延年益寿的寓意。
菊花酒的制作方法多样,常见的是将精选的干菊花放入白酒中浸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能够制成富有浓郁菊花香味的菊花酒。
重阳节时,人们常会敬酒祭祖,也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品。
三、菱角菱角是重阳节期间常见的食材,也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品。
菱角所含的营养价值丰富,不仅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够清热解毒。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往往会采摘成熟的菱角,然后剥皮煮熟或蒸熟,制作成各种美食,如菱角糕、菱角汤等。
除了食用,人们还会用菱角装饰果盘、案桌等,增添重阳节的节日气氛。
综上所述,重阳节的传统民间艺术品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古老而庄重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制作精致的重阳糕,还是具有浓郁菊花香味的菊花酒,亦或是寓意吉祥的菱角,这些艺术品都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和传统文化的祈愿。
在今天,我们应当重视这些民间艺术品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继续在重阳节中闪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安康蒸面的故事和传说安康蒸面,一道源自我国陕西省安康市的传统美食,历经千年的传承,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更在美食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康蒸面的故事和传说,感受这道美食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一、安康蒸面的起源相传,安康蒸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安康地区物产丰富,粮食充足,人们开始研究各种美食的制作方法。
有一位名叫陈士贵的厨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将面粉蒸制成了一种全新的面食,这就是后来的安康蒸面。
二、安康蒸面的传说关于安康蒸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安康地区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的手艺非常好,尤其擅长制作面食。
某天,她为了给心爱的人制作一道特别的美食,将面粉蒸制成了一根根细长的面条。
蒸熟后,这些面条洁白如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她的爱人品尝后赞不绝口,这道美食也逐渐在安康地区流传开来。
三、安康蒸面的制作工艺安康蒸面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首先要选用上等的面粉,经过和面、揉面、醒面等多道工序,将面团揉制成光滑、有弹性的状态。
然后,将面团擀成薄饼,切成细长的面条,上锅蒸熟。
蒸熟后的面条再配以特制的调料,如酱油、醋、蒜泥、辣椒油等,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四、安康蒸面的特色安康蒸面具有以下特点:面条细长、口感劲道;调料味道鲜美,回味悠长;制作工艺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此外,安康蒸面还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因为它是经过蒸制而成,保留了面粉中的营养成分,易于消化吸收。
五、安康蒸面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康蒸面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不断创新。
如今,安康蒸面已成为陕西省的一大特色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同时,安康蒸面的制作技艺也被列入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总结:安康蒸面,一道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美食,它的故事和传说让人陶醉。
陕西安康美食1、安康蒸面安康蒸面是陕西省安康地方小吃中的代表。
早在建国初期,安康的蒸面就以鼓楼街西面的“麻素福”、大北街的“刘银娃”闻名。
他们蒸的面软硬适度,佐料讲究,味道独特。
2、紫阳蒸盆子紫阳蒸盆子是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地方特色美食,紫阳蒸盆子汤鲜肉香,色香味俱佳。
紫阳蒸盆子上席与小菜搭配,最具地方特色。
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陕西十大经典名菜。
3、蕨粉皮子蕨粉皮子是陕西安康地区的著名小吃,尤以汉阴最有名。
陕西小吃蕨粉皮子柔韧绵软,光滑细腻,润泽爽口,有着特殊的野味清香,口感极佳。
蕨粉细腻,有糯性,无污染,营养丰富,为滋补食品,胜过藕粉。
4、宁陕豆腐干宁陕豆腐干是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的特产,起于清朝道光年间,距离现在有150多年历史。
宁陕豆腐干色泽呈淡黄色或赤褐色,质地细腻,有筋丝和弹性,晶体发亮,带油润,气醇郁,咸度适宜,营养丰富,清香可口,有健脾胃、增食欲的功效。
5、米蒿馍米蒿馍又称香艾馍,是陕西省安康市汉阴人的春季和夏季小吃。
它是用酒米(即糯米)饭米浆搭配野生香艾蒸成的馍,碧绿清香,口感细腻,是纯真的绿色食品,深受当地人喜爱。
汉阴米蒿馍,其香艾采自无污染的山野,营养价值颇高。
香艾蒿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
6、油炸饺子油炸饺子是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地区特色美食,原名米饺,已有200多年历史。
炸好后的饺子色泽金黄.外皮入口微脆,馅子软,其味鲜美,是早点中的佳品。
7、鬼谷子腊肉鬼谷子腊肉是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地区特色汉族名吃。
色泽红润、口味香美独特、肥而不腻、久食不厌、香气浓郁。
含大量的蛋白质、纤维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和人体不可缺失的VC、钾、钠、硒、铁等微量元素。
8、白河肉糕白河肉糕是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地区独有的一道传统名菜之一,食材以猪肉、鸡蛋、淀粉为主。
菜品上黄下白,光鲜亮泽,似荤非荤,似素非素,荤素缠绵,清新淡雅,香软细滑,肥而不腻,劲道十足,口感极佳。
白河肉糕,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
陕西安康婚礼习俗
陕西安康的婚礼习俗包括:
1. 安康人的婚礼一般以民间歌曲为伴奏,并由一位传统的司仪主持。
2. 在安康的婚礼上,新郎通常会把新娘当做自己的尊贵的客人,并在婚礼会场上表达对她的尊敬之情。
3. 在安康的婚礼上,宾客通常会带上礼物来送给新郎新娘,礼物一般是金银纪念品或者金银饰品。
4. 婚宴中通常有多种传统菜式,包括安康特色的香椿团子、蒜苗炒肉、鲜豆芽炒肉等,还有桃胶糕、芝麻糕、现摘百合茶等各种小吃。
5. 婚礼结束后,新郎和新娘需要去新郎家送礼,以示尊重,并向父母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