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3年九年级物理新学案-15.1两种电荷
- 格式:docx
- 大小:18.39 KB
- 文档页数:2
15.1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认识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认识电荷量及其单位||。
3.认识原子构造 ||,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挪动 ||。
【要点难点】1.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2.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学习内容一:两种电荷学习指导:阅读课本 P32— P33文字内容与插图 ||,基本观点、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 ||,符号是 C||。
5.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查验物体能否带电||。
【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1.着手做一做:用塑料笔在头发或衣服上往返摩擦几次||,再让它去凑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答:碎纸屑被吸引到塑料笔上去了||。
小结:这个现象说明带电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演示课本 P32 的“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你看到什么现象?(1)将两根玻璃棒相互凑近||,玻璃棒如何运动?(2)将两根橡胶棒相互凑近||,橡胶棒如何运动?(3)将橡胶棒与玻璃相互凑近||,两棒如何运动?现象:凑近的两玻璃棒或橡胶棒会相互排挤||,凑近的橡胶棒与玻璃棒会相互吸引||。
总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3.演示实验 15.1- 2||,谈谈如何用验电器来查验一个物体能否带电?答:用被查验的物体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假如下边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
【展现沟通】教师掌握状况 ||。
【精讲点拨】1.金属验电器是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我们能够从金属箔张开的角度的大小来大略比较所带电的多少||,可是不可以查验带什么电||。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材分析】《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
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初三物理人教版九年级15.1 两种电荷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了解原子结构对电荷的影响;3.掌握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二、导学内容1.电荷的基本概念2.电荷的性质3.原子结构与电荷4.电荷的形成规律5.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三、导学步骤1. 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是物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基本性质,我们通常用q来表示电荷。
根据电荷的性质,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吸引负电荷,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
•负电荷:吸引正电荷,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
2. 电荷的性质•电荷的数量:用元素电荷e(电子电荷)来表示,基本单位为库仑(C);•电荷的守恒性:物体的总电荷在闭合系统中不变;•电荷的分离性:电荷可以通过摩擦、接触和感应等方式来分离。
3. 原子结构与电荷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带有正电,电子带有负电。
根据原子结构,我们可以理解电荷的性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
•电子云:环绕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
4. 电荷的形成规律电荷形成的规律涉及到物体内部的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电子和原子核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个物体带有正电荷,是因为物体失去了一部分电子;•一个物体带有负电荷,是因为物体获得了额外的电子。
5.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如下规律:•不同电荷之间互相吸引: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
•相同电荷之间互相排斥:正电荷之间相互排斥,负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四、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习了原子结构对电荷的影响,以及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
电荷是物体内部存在的一种基本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我们学习到电荷的数量是用元素电荷e表示,电荷的守恒性以及电荷的分离性。
我们了解到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云构成,电子云带有负电荷,原子核带有正电荷。
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
2、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学习重点】:1、摩擦起电现象,及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学习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与学过程】:一、趣味导入小红在家用塑料梳子整理自己的头发,梳了一会,发现梳子上吸了一些掉落的头发。
小红又换了一个新梳子,可是发现这次却不吸引头发了。
为什么相同的梳子,有时吸引有时不吸引呢?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了电?2、摩擦起电现象。
3、自然界中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4、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5、电子最早由哪个科学家发现?什么是元电荷,元电荷的电量是多少?6、原子包括哪些结构?各个部分各带什么电荷?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1、电荷①实验:用塑料梳子摩擦前和摩擦后去靠近碎纸屑,观察两次有何不同。
现象:摩擦前是否吸引? ;摩擦后是否吸引?。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来电荷。
②使物体带电方式: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式让物体带电。
(以上实验就属于此类)接触带电:通过接触的方式让物体带电。
(用两个橡胶棒和毛皮、碎纸屑来验证此类带电)方法:。
③电荷种类: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和。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仪器:验电器原理:根据来工作的。
实验:用橡胶棒分三次接触验电器。
第一次,不带电。
第二次,带少量电。
第三次,带大量电。
现象:三次验电器有何不同。
作用:和。
④电荷量单位:单位符号:。
2、原子的结构元电荷①原子结构原子包括:带有电的,和带有电的组成。
原子核又有带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
补充:原子核很小,若将原子核比作乒乓球那么大,原子就像一栋楼那么大。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它们。
设计思路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用实验方法产生和观察电荷,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毛皮、塑料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荷的性质。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例如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这些重难点,我会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以及耐心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有需要,我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静电现象,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和观察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和生活中已经有了摩擦起电的概念,从生活入手,通过实验,能够轻松的进入电学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知道电荷有两种,和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及其结构。
教学过程1【讲授】预习预习要求阅读课本32页至35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组内交流。
1、小实验:准备一堆小纸屑,用一把塑料梳子快速的梳头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这堆小纸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2、仔细观察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屏幕上蒙有一层灰土,结合前面做的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2【活动】感受摩擦起电一:引入新课利用生活离不开的电引入电学的学习。
动动手:利用身边的东西摩擦,靠近小纸屑或者头发,看看会发现什么现象?橡胶棒/塑料尺/塑料梳子/气球/吸管等物品经过摩擦都可吸引纸屑/纸巾/头发等学生经过实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经过摩擦后变成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让学生理解物体经过摩擦后能量的转化3【活动】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二:自制小教具感受电荷的相互作用1.利用纸巾摩擦相同吸管带上同种负电荷,感受同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
2.让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上正电荷,将玻璃棒靠近纸巾摩擦的吸管,向学生展示异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一起学习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活动】自主学习三: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原子及其结构,更好的理解摩擦起电。
通过画丝绸和玻璃棒、毛皮和橡胶棒的电子转移图,更直观的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四:练习巩固1.带正电的玻璃棒慢慢靠近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发现球被排斥,这说明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 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 D.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正电.2.甲、乙、丙三个带电小球,已知甲、丙互相吸引,乙、丙互相排斥,乙球带负电,则()A.甲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B.甲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C.甲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D.甲球带正电,丙球带正电3.有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已知甲和乙互相吸引,丙和丁互相吸引,甲和丙互相排斥,丙球带负电,则()A.甲带正电. B.乙带正电C.丁带正电. D.乙带负电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如果把它们的金属球互相接触一下,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将()A.不变 B.变大一些C.变为零 D.变小一些,但不为零4.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5.原子的中心是______,带______电,核外有绕核运动的______,带______电。
扣标展示1、电荷、摩擦起电的含义。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量的含义、单位、符号。
4、验电器的结构、原理、作用。
5、原子及其结构。
7、导体和绝缘体。
引导学生评价展示成果。
达标测评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
2、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甲球排斥乙球,乙球吸引丙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甲、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乙、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D.乙、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用头发摩擦过的钢笔杆能够将碎纸屑吸引起来B、磁铁能把钢针吸引起来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着许多细微脏物D、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衣时,听到轻微的“劈啪”声,甚至在夜晚能看见火花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A、高大建筑物上要安装避雷针B、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C、钢丝钳手柄上装有绝缘套D、电视机屏幕上会吸附灰尘5、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如右下图)。
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和B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则A、B金属箔张角的变化情况是()A.A和B都不变B.A变小,B张开C.A变大,B不变D.A闭合,B张开6、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生生互相批阅。
作业课堂:课后1、3题收获困惑A B。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会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原子结构。
•5、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过程:一、电荷➢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来检验思考: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三、验电器➢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想一想:从验电器X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四、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五、元电荷1.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电,电子带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量的粒子。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常用符号表示。
e=C 。
4.原子是由和组成。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整个原子呈,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电荷的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课堂小结课堂练习。
15.1 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重点难点】1.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2.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学习内容一:两种电荷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2—P33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符号是C。
5.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带电。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动手做一做:用塑料笔在头发或衣服上来回摩擦几次,再让它去接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答:碎纸屑被吸引到塑料笔上去了。
小结:这个现象说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演示课本P32的“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1)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玻璃棒怎样运动?(2)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橡胶棒怎样运动?(3)将橡胶棒与玻璃互相靠近,两棒怎样运动?现象:靠近的两玻璃棒或橡胶棒会相互排斥,靠近的橡胶棒与玻璃棒会相互吸引。
总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二种,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演示实验15.1-2,说说怎样用验电器来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答:用被检验的物体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下面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1.金属验电器是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我们可以从金属箔张开的角度的大小来粗略比较所带电的多少,但是不能检验带什么电。
2.利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也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即时练习】完成P35第1、2题。
学习内容二:原子及其结构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3-P3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第15.1节《两种电荷》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验电器,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2.认识原子的结构及元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3.了解导体、绝缘体,初步认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读课本第32、33页,完成下列填空: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的现象,就是现象.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 一种是用丝绸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叫做电荷;另一种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4.实验室里常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5.电荷的多少叫,它的单位是,符号是.[小组讨论一]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1.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然后用塑料直尺靠近纸屑,发现,说明2.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发现们;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发现它们,说明.3.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捋,发现,这说明.第2题图第3题图第5题图4.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发现,这说明5.将一小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说明.[自主预习二]阅读课本第33、34页,完成下列填空:1.原子是由和组成的.2.原子核带电,电子带电.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上相等,整个原子呈性.4.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的. 人们把叫做元电荷.[小组讨论二]播放有关物体结构的课件,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3.电荷是从哪里来的?[自主预习三]阅读课本第34、35页,完成下列填空: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2.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小组讨论三]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并回答问题:如图甲,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 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图乙),可以发现,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流动到.课堂练习1.在空气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表面很容易吸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D )A.冬天气温低B.冬天灰尘多C.化纤衣服创造了电荷D.化纤衣服摩擦带了电2.如图,A、B、C为三个用丝线悬吊着的轻质小球,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如A球带正电,C球一定带正电B.如A球带负电,C球一定带正电C.如B球带正电,A球一定带正电,C球一定带负电D.A、B一定带同种电荷,C可能不带电3.下列物品中,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绝缘体的是 ( A )A.玻璃棒、橡胶棒B.铅笔芯、硬币C.金属勺、塑料尺D.陶瓷碗、盐水4.下列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B.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因为金属里面有自由电子C.绝缘体也能带电D.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子5.如图所示,将吸管放在铁支架上,吸管可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上电,再用一带负电物体靠近吸管,发现它们相互排斥,说明吸管带负(选填“正”或“负”)电荷,吸管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铁支架转移,说明吸管是绝缘体(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片,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排斥小纸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单位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什么电荷?(2)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3)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或排斥小纸片的原因是什么?2. 请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稿
15.1 两种电荷
班级:九( )班学生:_________ ____月____日
【课标点击】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自由电子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互动探究】
1.小实验:用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靠近小纸片,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们交流你们的看法。
2.完成或观察课本P32的演示实验,该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3.怎机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你有多少种方法?它们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为什么摩擦可以起电呢?你能否从原子的结构角度进行说明?
5.完成或观察课本P34的演示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据此你可以把物体分成哪两类?
【归纳总结】
【当堂检测】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能__________的性质,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__________电荷,与玻璃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是__________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验电器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做成的。
3.有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带电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下图所示,则甲.乙带________电荷,丙丁带________电荷(填“同种”或“异种”)。
4.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部分塑料带正电,另一部分塑料带负电,整个塑料绳仍是呈现电中性
B.整个塑料绳不会带电
C.只是因为摩擦生热,使塑料绳受热变形呈散乱状态
D.手与塑料绳间发生电荷转移,使每根塑料绳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散开
5.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
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6.下列各组物质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导体的是( )
A.人.大地.塑料
B.金属.油.橡胶
C.玻璃.油.陶瓷
D.大地.金属.盐水 7.用绝缘线吊起三个小球,其中任何两个靠近时,都相互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 ) 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B.两个带异种电,一个不带电
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
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 8.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
D.梳头时,头发的的毛囊会收缩
9.如下图所示,验电器甲带正电,乙不带电,现金属棒将两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部分正电电荷从甲转移到乙上面,乙带上了正电
B.全部正电电荷从甲转移到乙上面,乙带上了正电
C.部分电子从甲转移到乙上面,乙带上了正电
D.部分电子从乙转移到甲上面,乙带上了正电
10.带电与导电的区别是什么?
【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