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辩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84.00 KB
- 文档页数:9
自然辩法复习资料1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Δ科学与哲学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认为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与科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从历史起源上来说,科学源于哲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当晚近的事情。
1)16世纪以前自然是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是哲学反思的对象。
自然科学是在哲学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2)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物理学的建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得生物学脱离了神学和哲学。
20世纪末心理学从哲学中获得自由将近五十年,与逻辑学相关的分析哲学的繁荣发展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产生。
2.哲学为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1)哲学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性假说和理论框架,培根对归纳法和经验观察的强调。
归纳法是获得真正验证的方法。
2)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工具,是获得支配现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绝定性作用的形式方法。
他告诉整理科学必须依据观察资料。
3)穆勒五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3.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与促进者1)科学与哲学一起构成我们知识的完整的整体。
2)科学中的元需要哲学的反思,科学的方法论也需要哲学的反思,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也需要哲学的反思。
3)哲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生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哲学的发展帮助我们审视科学,科学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哲学。
二、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产生背景与影响Δ机械论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的用古典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机械因果律。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世界是物质的坚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承认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上帝干预的。
2.物质世界的事件是因果决定的主张原因与结果是一一对应的,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切运动都是由确定的规律决定的,认为知道原因以后一定能知道结果。
3.把种种现象归结于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用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去解释说明一切自然现象,甚至认为运动是机器,人是机器。
目录导论 (4)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4)自然观 (4)古代自然观 (4)2. 谈谈古代中西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差异。
(4)经典自然科学与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5)3. 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4. 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 (5)5.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的理由?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6)6. 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6)7.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6)9. 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711. 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8)12. 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8)13. 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8)14.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9)15. 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16. 为什么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而且要从质的方面理解运动不灭原理? (9)17.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认识社会的现实意义? (9)人与自然 (10)18. 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10)19. 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 (11)20.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1)22. 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2)24. 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以人为中心”或“非人类中心主义”。
(13)25. 试论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的发展。
(14)26. 结合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和答案绪论1、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恩对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的最新发展成果的哲学概括,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辩证法规律和若干范畴;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一)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1)运动可划分为若干种运动形式;(2)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着;(3)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4)恩格斯主张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
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启示人们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二)假说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假说方法被普遍应用,标志19世纪科学研究的明显进步。
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
恩格斯认为:(1)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3)假说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并不表明事物本质不可认识,而是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
此外,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
强调了:(1)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2)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恩格斯既把科学看成一种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同时也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
《自辩》代表着19世纪崭新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世界观的基础,又是它的推广。
2、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7-8页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构造自然万物的本原。
原子是构造万物的基本粒子,虚空为原子提供位移运动的场所。
原子论的基本思想:物质结构是不连续的,由为数极多的原子构成。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性质相同,只是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不同。
原子是不可毁灭的,运动是原子的本身的永恒属性。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1)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6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1)组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
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2)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同素异构因而同素异性的现象也说明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
(3)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4)环境与功能的关系: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环境只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
(边界的性质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但不影响系统的结构)5.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问答题: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
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
发自然辩证法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 是B”或“由于A 所以B”。
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 方法则出现B 结果”。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绪论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辨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涉及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发展,异化,伦理,社会运行,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主义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选择判断简答)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①整体性和直观性;②思辨性和臆测性;③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基本特征:①机械性。
把自然界的所有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质的一切差异和变化都可以归结为量的差异和变化”;②不彻底性,既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主张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物质运动来自上帝“第一推动”等;③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最终却归到造物主创造整个自然界的唯心主义营垒里”。
主要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的作用、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名人名言:一,强调实践。
1.明末王船山“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
”2.《朱子语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主。
”3.苏格拉底:“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4.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5.萨迪:“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6.莎士比亚:“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你在书本上看不到的。
”7.戴德(汉):“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荀子:“行之,明也”。
朱熹:“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王守仁:“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二,强调能力。
8.爱因斯坦:“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
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被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文辅相:《论大学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9.谢觉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做,然后知自己不行。
”10.曹于沐:“故人之书不可不多读,但靠书不得,靠读不得,靠古人不得。
”11.鲁迅:“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12.马克思:“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事实:1.神通退学(1)17岁的魏永康考取中科院硕博连读,三年后却被劝退。
(2)王思涵14岁就以高分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三年后却因多门零分退学回家(博学连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都保证不了,如何必然导致能力强的达成?)2.南京一博士开公司不成反而沦落为街头乞丐(如此的博学带来了怎样的能力强呢?博学的博士未必有强的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所以在实践中也未必能力强)3.华中科技大的一份调查显示,10.7%的大学生拥有过自杀的念头。
一、绪论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自然观1、古代自然观1)中国古代自然观1>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2>八卦说:取世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源,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3>元气说: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之源是火;万物皆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立统一的思想是很典型很辨证的东西。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之源是数,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4)诡辩学派(见PDF中详细解释)1>追乌辩:飞毛腿(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2>飞矢辩:飞行中的箭,在每一时刻都有其确定的位置,因此,飞行中的箭,在每一个时刻其实都是静止不动的5)苏格拉底:1>目的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神有目的的安排,研究事物的目的而不是原因。
2>辩论法:一方提出观点,另一方进行辩论,使一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意自己的想法。
6)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理念是真实的世界无任何物质只有精神;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理念世界是巨匠或造物主的杰作;认知即回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7)德谟克里特:一切物质由原子和空虚组成。
原子是运动的,原子的大小形状不变从而构成缤纷世界。
8)亚里士多德(求学于柏拉图,为亚历山大的老师)1> 逻辑学的贡献:矛盾律,一个命题可以是真命题或假命题,但不可能即真又假;排中律,任何正确的思维都有明确性,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该概念,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防止“偷换概念”。
2>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说”,因为“理念说”难以解释变化的事物,该点与其老师柏拉图的观点相左。
1.自然辨证法和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启示(科学技术发展,技术对社会的报复)。
2.人与自然,人类改造自然中,人工自然扩大给人带来的利弊,如何趋利避害。
3.科学认识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
直觉灵感的作用。
归纳、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举例)。
4.结合实际谈技术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5.汤浅现象,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启示。
6.科学与技术的定义,之间区别。
7.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怎样趋利避害。
8.自辨原理说明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哲学意义。
科学工作者如何坚持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9.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意义,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综合国力提高。
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八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牛顿•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
复习范围:重点复习每章(每讲)后面的复习思考题;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共十九大精神以及相关文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请参考2018年修订版的教材。
考试题型: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辨证关系?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影响?2.为什么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如何理解“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关系?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为什么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内容是什么?3.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的意义?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如何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2.怎样理解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如何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八章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如何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2.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意义?第九章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1.如何正确认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2.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形而上学自然发现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的,说明其认识根。
答:①自然科学的知识水平不高,多数部门处于幼稚阶段,还是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已获得的科学知识还不足以揭示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②由于只是力学有了较高的发展,所以人们往往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一切自然现象,因而形成了当时自然观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③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来看,在人们着手研究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前,必须先研究这个事物的现存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把事物当作固定不变的东西去研究。
2.解释康德的星云假说答:在宇宙中有很小的基本微粒充满整个宇宙中,由于引力斥力作用,会杂乱的从直线运动中向侧面偏转,使垂直的下落运动变成围绕降落中心的圆周运动,最终形成星云绕太阳运动。
3.解释赖尔的渐变论答:一种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的形而上学发展观。
原为关于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变的一种学说。
4.人类两次提升答:第一次是人在自然界中的提升。
第二次是从人类社会中的提升,最终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5.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答:①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不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应该一切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一切都从人的利益出发。
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权,要以自然界的利益为重,同自然界讲公正、讲道德、讲义务,把伦理观念扩展到生物圈乃至无机界。
②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类利益为基础,同尊重自然规律并不矛盾;批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把人类社会拖回到“崇拜自然的时代”,使人类重新沦为自然的奴隶。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答: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①关于需要。
对人类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本地区、本国人民的需要,又不损害其他地区和全球人们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②关于限制。
通过社会管理机制,对向自然的索取和投入加以限制,以保持对环境和资源的永久利用。
第一部分自然观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答:中心线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是: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a)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c)有助于扩展知识面,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3.古代自然观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答:特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两方面。
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地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不断产生和消灭地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4.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观点,说明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错在哪里?答:机械还原论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特点是无法通过部分分析,还原成经典力学研究的。
机械决定论忽视了系统在一些情况下,随机涨落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否定偶然性,成为一种“宿命论”。
二者都属于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因为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5.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答: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2. 迈尔、焦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4.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5.康德,星云假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场论等。
6.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观部分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原子论的基本思想。
7-8页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生命都来源于自然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答: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的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特征: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4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6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1)在不同的环境和边界条件下,同一结构产生不同的功能(2)同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系统的结构去实现。
友情提示在寒冬倾情奉献版的基础上补充;历年辨析题均为6错2对;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不相符也不对。
0.1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1)自然辩证法体现了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的理性文化,能清除神秘主义与现代迷信;(2)自然辩证法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是科学的人文主义,能清楚玄学垃圾;(3)包含社会进步的理念,有助以科学精神对待民主文化与历史,能保证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P17)0.2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正确的认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2)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3)即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又可以为哲学提炼最新的高科技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P18)1 自然观1.1 三种自然观1.1.1 古代朴素自然观(P24---30) (选1,辨3,考作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特点,以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各种知识囊括在哲学之中(P30“除数学、天文科学和力学外”,06试卷中答案却正确),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笼统性、(猜测性)。
其局限性是由于实践水平有限,对自然的认识缺乏科学证明。
1.1.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选3)基础:机械力学体系,绝对的时空观。
特点:(1)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机械的还原论,思维是分析的、还原的、经验的,优点是对自然的细节认识更加清晰,缺点是将自然界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缺乏对整体认识;机械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定偶然性;(2)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局限性:无法回答运动如何发生等问题,认为力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夸大归纳,忽视演绎,未能彻底摆脱神学束缚。
历史必然性:观察工具的革新,是人类观察的自然范围扩展,但科学还处在收集材料的阶段。
观察范围与科学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产生力图用机械力学观点解释自然现象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历史作用:形成了以观察实验方法、数学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方法为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取代了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
另外使科学实验从社会实践中分化出来。
(P32—41)1.1.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选1,辨1考“渐变论是诡辩论”)科学基础: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渐变论)、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原子分子论、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注:没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基本观点: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本源性(即第2章),承认自然界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即第3、4章),强调“主观辩证法”,关注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即第5章)。
(P42—47)1.2 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宇宙起源假说最权威的为宇宙大爆炸假说,研究宇宙的产生,重要事实根据是谱线红移现象、氦丰度、微波背景辐射。
(P59---64)(选3,辨1)生物进化论,化学进化过程为“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生物进化过程分动物(原生-腔肠-脊椎-水生和陆地)、植物(藻-蕨-裸子-被子)、微生物。
(P70---72)1.3 系统(选3,辨1,结构与功能、要素与结构)系统是指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以一定结构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基本范畴是要素、结构、环境、功能。
(P76—P79)要素与结构的关系:要素是结构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的秩序,对要素有相对独立性。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结构式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对结构有反作用。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也制约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环境的变化促使系统功能的调整和变革。
环境提供系统赖以生存的条件,并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控制。
基本特征:整体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具有加和性和非加和性,主要为非加和性,具有耦合相干性;动态性,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的辩证统一;层次性,纵向等级性与横向多元性、构成性与相干性、间断性与连续性,发生质的突变、上下因果链;自组织性,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演化图景有循环、分形等形式。
(P81---91)1.4 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及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选3,辨1)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系统演化是对称和对称破缺的辩证统一;系统演化是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
(97—108)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即它不具有时间反演对称性。
不可逆性对事物的作用和影响常常是不同的,起决定了系统演化的方向性和循环性。
如果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近平衡态附近,它的作用会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如果发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平衡区,再加上其他条件,会有重要的建设作用。
因此与不可逆过程中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方向。
(100—101)1.5 熵熵用来度量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无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
在信息论中,熵可以度量某事件的不确定度,系统信息量越大,有序度越高,熵越小,因此信息意味着负熵或熵减少。
(P102-104)1.6 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辨2,开放性,涨落)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是开放系统,在开放的条件之下系统能获得足够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才有可能进化。
开放系统在环境作用下,系统原来的稳态会因涨落而改变,系统逐渐出现更多的对称破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
物质系统进化的根据是非线性相互作用。
物质系统进化的诱因是涨落,涨落是指系统中的某些变量或行为相对于宏观均值的偏离,是促使系统演化的信息。
必要条件是开放和远离平衡态,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一旦涨落被放大而导致系统失稳,系统的演化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组织过程。
通过涨落,系统就经历了一个“稳定-失稳-新的稳定…”的演化历程。
(108---113)1.7 混沌及其基本特征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而是泛指决定论方程体系中出现的貌似无规则的、类随机的运动,即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导致的非平衡无序状态。
基本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如蝴蝶效应;“奇异吸引子”,指在相空间内,系统被吸引并最终固定于某一状态的形态,一切靠近动力系统连续长期行为轨道的运动都趋向它;分形,是混沌通过数学计算的表达,是具有非均匀分布和自相似层次结构的客体。
(P113-117)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循环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及不可逆性和时间上的无限性,自然界普遍存在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运动,但在质上、周期长短、所需要条件上具有多样性。
(121---123)1.9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选3,辨2,分析3)主客体的分化,主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实践是对象性关系的纽带,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关系。
(P129---134)1.10 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选1)人工自然指人类实践手段所及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控制、加工、改造创建的属人的自然。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人口自然的每一步扩大,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向自然所取得领域和力度的扩大。
(P135---137)1.1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危机指因为人类的不可理活动,在全球范围或局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如人口、粮食、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发展、社会发展和自然本身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达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和本质统一。
(P142—146)1.13 可持续发展及实现前提和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主要内容: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首要条件;强调发展,认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强调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要求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前提和基本途径: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的途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
(P148—151)2 科学技术方法论2.1 科学技术方法及特点狭义的科学方法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
广义的科学方法指研究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是研究主体和客体对象发生关系并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手段。
科学技术方法的特点是:(1)从目的性和对象性来看,凡方法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2)从合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来看,科技方法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3)从工具性上看,“工具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在施用中要凭借一定饿工具,作为其精神的与物质的手段;(4)方法的应用都是具体的。
(P161—165)2.2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选7,辨1)科学问题指科学主体在一定的科学背景知识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所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提出,就是已知和未知、现实和目标在认识中分化出来,作为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对立面而存在着。
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提出,需要对问题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提出问题是学科有生命力的标志。
(P176—177)包括常规问题和反常问题科学问题在科研中的作用作用: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新的发现又会激发新的问题,能起到评价理论的作用。
(P184—18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
(P191—196)2.3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选4)客观事实与哲学上的客观实在同义,是第一性,本体论范畴。
经验事实、科学事实是第二性,是由客观事实转化而来。
科学事实是进入科研领域的、正确的经验事实,是建立假说的依据,它属于经验事实,但又不同于其他日常经验事实,具有可靠性、理论渗透性、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