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_陶俑教案课程复习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8.59 MB
- 文档页数:120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本课程的目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解释工艺美术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不期的工艺美术特点和影响。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如陶瓷、漆器、雕塑等。
分析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陶瓷工艺2.1 陶瓷工艺概述介绍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陶瓷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陶瓷窑口和作品,如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2.3 陶瓷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陶瓷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陶瓷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漆器工艺3.1 漆器工艺概述介绍漆器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漆器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3.2 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漆器作品和流派,如扬州漆器、福建漆器等。
3.3 漆器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漆器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漆器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四章:雕塑工艺4.1 雕塑工艺概述介绍雕塑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雕塑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雕塑作品和流派,如佛像雕塑、石雕等。
4.3 雕塑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雕塑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雕塑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历年试题解析5.1 试题分析收集和整理历年的考试试题。
分析试题的类型、难度和考试重点。
5.2 试题解析对历年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答案和解析过程。
分析试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3 模拟试题和练习编写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
提供练习题目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六章:建筑工艺6.1 建筑工艺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
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
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
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
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
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
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
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
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
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
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3、形式法则的创造4、经济原则的发明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俑(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提到“雕塑艺术”,你也许会觉得陌生。
其实,在你的生活的城市,或者你曾经到过的许多旅游景点,都或许有雕塑的存在,比如说现在城市的广场雕塑,风景旅游点的纪念性雕塑等。
1、提问:什么是雕塑?说一说你见过的雕塑。
雕塑的概念: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应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按其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中国古代雕塑又分为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
2、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欣赏陶俑。
(板书“陶俑”)那什么叫做陶俑?(提学生回答)陶俑的概念: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他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及建筑物等。
3、师总结:不同时期的陶俑负载着属于他们朝代的信息,每一个陶俑身上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那远古的声音,感受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二、欣赏陶俑:(课件图片展示)1、师问:谁知道目前被发现最早的陶俑是属于什么朝代?答:据考古发掘发现年代最早的陶俑,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比如山东章丘女郎山出土的陶俑。
2、师问:为什么会出现陶俑?(小结)师:“事死如生”,古人总认为当人死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他们想自己在那个世界中也能拥有生前的权利地位和财富,所以才会出现的陶俑。
作为丧葬之用的俑,在秦汉盛行厚葬的风气下迅速发展,成为雕塑艺术中的主要门类,从皇室权贵到官吏富豪的墓葬中,除了棺椁衣食、珍宝奇玩外,俑是不可缺少之物,这也反映了上流社会的人们希冀在幽冥世界中拥有权势地位和享受养尊处优生活的愿望。
于是在这一时代的俑群中出现了大型军马兵阵、浩荡的车骑仪仗,雄伟的武装部曲、恭谨的下级属吏、各种僮(tong,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仆奴婢、形形色色的歌舞伎乐和倡优百戏等。
除人物外,还有各种家畜、镇墓神怪、阁楼住宅、田园院落和车船模型等。
俑的制作最常见的是陶塑,木雕,石雕以及铜铸俑也有不少发现。
3、师问:同学们知道的有名的陶俑有哪些?我们按朝代去了解一番。
第六讲:陶俑[教材分析]:本课是我国古代雕塑单元的第一讲,加之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故在进行本讲教学时,首先要复习初中学习过的雕塑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受时间的限制,在讲陶塑时,着重讲解陶塑中的陶俑,并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详细分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点明美之所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学目的]:1、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介绍、分析,使学生了解陶俑原本不是作为单纯的欣赏对象而创作的,它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
2、通过对古代陶俑作品的介绍赏评,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重点讲述陶俑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
2、让学生了解陶俑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3、着重对比秦代兵马俑与汉代陶俑制品在审美方面的差异。
[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具体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来让学生了解掌握本课重点。
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图像或图片进行教学,使学生对陶俑有一个感性而直观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及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秦始皇兵马俑的录像,将古代陶俑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导入新课——陶俑(板书)二、讲授新课(时间大约40分钟)1、什么是陶俑?(板书)俑是模仿人或动物的形状,用陶土制作的殉葬用的替代品。
2、陶俑的发展概况(板书)●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为中国雕塑的萌芽时期;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盛行殉葬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最初的以活人殉葬的风俗逐渐被用陶俑制成的替代品取代,陶俑的制作得到发展。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为中国雕塑的成熟和繁荣时期;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日益普遍和兴盛,因此,陶俑的制作步入成熟和繁荣期,其标志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群。
陶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3.制作陶俑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2.教学难点: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陶俑的意义和价值;2.演示法:通过演示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让学生掌握制作陶俑的方法和技巧;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陶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1.介绍中国古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陶俑的意义和价值;3.展示陶俑的种类和形态。
2. 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1.介绍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2.分析陶俑的材料和工具;3.演示陶俑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3. 制作陶俑的实践操作1.准备陶土和工具;2.按照要求制作陶俑;3.完成陶俑的制作和装饰。
六、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的陶俑作品;2.学生对陶俑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3.学生对陶俑制作工艺和技法的掌握程度;4.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5.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教学资源1.陶土、陶工具、陶瓷颜料等制作材料;2.陶俑的图片和实物;3.陶俑制作的视频和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学生的制作技巧和装饰效果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分类与代表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梳理第二章:陶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教学内容中国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陶器制作,提高对陶器工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三章:瓷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瓷器制作,提高对瓷器工艺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四章:金属工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金属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金属工艺制作,提高对金属工艺的理解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五章:纤维工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2 教学内容中国纤维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纤维工艺制作,提高对纤维工艺的理解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六章:玉器工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2 教学内容中国玉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玉器工艺制作,提高对玉器工艺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七章:木工艺让学生了解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2 教学内容中国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木工艺制作,提高对木工艺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八章:雕刻工艺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雕刻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雕刻工艺制作,提高对雕刻工艺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九章:漆器工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漆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漆器工艺制作,提高对漆器工艺的理解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十章:现代工艺美术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掌握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认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的梳理重点解析重点:1. 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3. 各类工艺美术的分类与制作工艺4. 代表性工艺美术作品的识别与艺术价值5. 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难点:1. 各类工艺美术制作工艺的详细理解与掌握2. 对中国不期工艺美术风格的辨识和比较3. 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理解4.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第19课陶俑-赣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俑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
2.意识到用手做艺术的重要性。
3.掌握陶俑制作基本技巧,创作出自己的陶俑作品。
4.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培养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陶俑的介绍和发展历史。
2.陶俑的制作基本技巧,包括捏、压、拍、拉等方法。
3.创作自己的陶俑作品。
三、教学过程1. 陶俑介绍陶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陶俑制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流行。
汉代的陶俑最为著名,其中以西汉的“铜车马”和东汉的“明器”最为精美。
2. 制作基本技巧在开始制作之前,需要准备好以下材料和工具:•黏土:可以是陶土或普通的黏土。
•工具:刀、工具板、压箱、刷子等。
制作步骤如下:1.捏:用手握住黏土,将其搓成圆球状,然后慢慢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2.压:用工具板将黏土压扁,可以制作出平面式作品。
3.拍:将黏土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掌慢慢拍打,让黏土变得更加坚硬。
4.拉:将黏土拉成细条,可以制作出细长的作品。
3. 创作陶俑作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陶俑作品。
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要的形状,然后再使用制作技巧制作出来。
4. 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们了解了陶俑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掌握了制作陶俑的基本技巧,并创作出了自己的陶俑作品。
通过这样的艺术体验,学生们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快乐,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反思1.可以适当增加陶俑的种类和发展历史的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2.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手部卫生和用手的正确方法。
3.制作出来的陶俑需要放置在通风处,让其自然晾干,以免出现变形或开裂的情况。
美术陶俑初中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古代美术之陶俑(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学习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陶俑的图片、制作工艺和相关知识。
2. 陶土、陶工具、颜料、画笔等美术材料。
3. 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区域。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陶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陶俑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知识传授:1.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讲解陶俑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包括选择陶土、捏制、雕刻、上釉等步骤。
示范与实践:1. 展示一些陶俑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演示如何捏制一个简单的陶俑,并鼓励学生动手尝试。
3.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的制作技巧,完成一个陶俑的制作。
创作与表达:1. 学生制作完成后,组织一个班级陶俑展览,并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师生参观。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制作过程。
总结与评价:1.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自己在制作陶俑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陶艺家或美术专家来班级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陶俑制作。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陶艺馆或博物馆,深入了解更多关于陶俑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展览的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
2.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古代陶俑,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同时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1.影响清代工艺美术的外来因素主要是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
2.陶瓷工艺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陶瓷包括陶和瓷两种互有区别的品类,在陶和瓷之间有一种所谓的“炻器”,它具有陶和瓷两种性质。
陶和瓷的区别:1)陶器的制作材料是粘土,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2)瓷器的制作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制作非常优美的“彩陶”,所谓的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因为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常见的彩陶是以生活用器为主。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灰陶的出土量占商代全部出土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品种有:烹食器,食器,盛器。
装饰简朴粗略,主要以绳纹和弦纹作装饰。
·白陶是商代制陶工艺中的一种特殊产品。
用高岭土制成,装饰上基本与青铜器相似,刻有饕餮纹、夔(kui)纹、回纹等。
·战国陶瓷以灰陶为主,但是这个时期又发展出了几种具有特色的陶瓷,如暗纹陶、铅釉陶、印纹陶、原始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绘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纹深度不大,隐约可见,所以称为暗纹陶,又称砑花陶。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陶瓷,以陶塑和瓦当最为出色。
陶塑是作明器的,又称为陶俑,最早的陶俑制作是在商代。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
战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砖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有特色的是画象砖和瓦当。
1)画象砖,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
空心砖又称圹砖,多流行于河南和山西,南阳地区出土最多;方砖,多为四川成都地区所产。
2)瓦当,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
陶俑的美术教案设计关于陶俑的美术教案设计模板陶俑的美术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1)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梅、兰、竹、菊。
(2)中国传统绘画特别喜爱表现梅、兰、竹、菊,为什么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有关,古人喜爱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什么品格。
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
兰:幽谷自适,不取媚于人。
竹:有气节、虚心。
菊:不屈不挠,甘于寂寞。
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二、新授1.借助传统情感符号抒情:《墨梅图》。
(1)提问:你能看出《墨梅图》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吗?要正确解读作品,我们要先来读画,大家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构成元素?解释中国文人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各种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画家审美观与强化作品主题。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题画诗是如何强化主题的呢?在大家齐读一遍题画诗。
提问一位同学,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美好人格。
(2)这种感情有什么特点?抒发了美术家的孤傲清高的情感,较消极。
(3)提问: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以语言暗示主题,诗书画印相结合,以水墨小写意作画,细笔长线。
(与其它作品比较。
)2、赋予物象特定的情感:《怒吼吧,中国》(1)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强烈爱国情感。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9课陶俑丨赣美版教学内容知识点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9课,学习陶俑的制作手法及历史文化背景。
能力目标1.了解陶俑的种类、历史和文化背景;2.掌握不同形态陶制俑的手法及造型方法;3.在造型作品中发现并尊重美学价值观,习得尊重陶俑文化的基本意识。
情感目标1.爱国爱家,了解中国文化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表达与创造发现美,并体验美的力量;3.教育学生从美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文化与历史。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整理相关案例资料,收集有关陶俑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知名陶艺家的资料;2.准备相关工具材料,如切割刀、石膏、陶土等;3.准备一些俑像的图片作为课堂展示,以及一些视频素材。
切入点通过视频观看来自赣州的陶艺家的制作视频,了解陶艺制作的过程和手法,引导学生发言交流,探究陶士的制作材料,制作流程等问题。
导入环节1.安排学生回顾一下南京博物院馆藏的陶俑,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借助陶俑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对陶俑的制作手法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可以通过简单的画图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表达、呈现陶士的表情和造型特点。
提升阶段教师通过投影、白板等工具向学生展示陶艺家的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体验创作的过程和灵感。
组织小组学生合作设计、制作陶艺品,尝试不同的手法、白色和彩色的涂装等技法。
实践环节以下是具体实践步骤:1.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基本的陶艺造型技巧和材料使用,如单位、比例、构图等;2.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作品,并使用陶泥用所学的技巧进行制作;3.制作完后,进行定稿和涂装,底漆用白色水性涂料涂自然风干,接着涂装彩色油漆,并在陶俑表面保护一层清漆,工艺简单保持原陶俑的实用性、实物性和艺术性。
讲解环节通过展示学生的陶艺作品,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形态的陶制俑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讲解陶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不同形态陶制俑的手法和造型方法,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陶俑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历史陶俑教学目标:1. 了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2.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陶俑;3. 能够欣赏并描述陶俑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陶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类型的陶俑教学准备:图片、视频资料、实物陶俑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陶俑,引导学生讨论陶俑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1. 学生观看资料,了解陶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2. 学生分组讨论,区分不同类型的陶俑,并分享给全班。
三、实践:1. 学生分组制作自己的陶俑,体验制作工艺;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彼此的创意和体会。
四、总结:学生总结陶俑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五、作业:完成一份关于陶俑的调研报告,包括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反思范本:教学课题:历史陶俑本节课我为学生带来了关于历史陶俑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学生对陶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有了初步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陶俑,并展示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制作,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尽管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可能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和展示资料,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环节。
其次,在实践环节,因时间有限,学生制作的陶俑比较简单,可能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下一次教学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我也会适当延长实践环节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陶俑的过程中有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1.2 工艺美术的定义解释工艺美术的概念和特点。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2.1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背景介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2.2 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分析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品,如陶器、石器等。
2.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半坡遗址的彩陶等。
第三章: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3.1 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商周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3.2 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青铜器、玉器等。
3.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商周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神树等。
第四章: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4.1 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4.2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漆器、陶器等。
4.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战国秦汉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秦始皇兵马俑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5.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5.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佛教艺术等。
5.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等。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6.1 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6.2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金银器等。
6.3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典型的隋唐五代时期工艺美术代表作品,如唐代的越窑青瓷等。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7.1 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介绍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7.2 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分析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如瓷器、建筑装饰等。
陶俑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陶俑的背景和作用。
2. 学习基本的陶瓷制作技巧。
3. 设计并制作一尊个人特色的陶俑。
教学准备:1. 陶瓷制作工具和材料,如黏土、刻刀、陶瓷颜料等。
2. 展示陶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PPT或白板。
4. 设计作品的素材和模型。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陶俑的背景,包括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展示一些著名的陶俑作品,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陶俑在古代非常重要?它们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方式?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陶瓷制作的基础知识,包括黏土的种类、制作工具和技术。
2. 介绍陶俑的基本形式和风格,如人物、动物和器皿。
3. 解释如何运用刻、塑、镶等技巧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示范与实践(3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陶瓷制作技巧,并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给学生提供一段时间,让他们用黏土和制作工具实践这些技巧。
3. 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独特设计,并在制作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
1. 学生展示和讲解他们的作品。
2. 共同讨论每个作品的特点和亮点。
3. 提供反馈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作品。
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经验。
2. 鼓励学生思考陶瓷艺术的其他可能性和应用。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陶瓷博物馆或工作室,了解更多关于陶俑的知识和技术。
2. 探讨陶瓷艺术对于当代美术创作的影响和启发。
3. 练习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制作陶俑,如木雕、金属、纸张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技巧运用。
2. 评估学生展示的作品是否能够体现出个人特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