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课改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方法5篇篇1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愈发重要。
作为连接学校、家长与学生的桥梁,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德育要求1. 强调德育为先: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2. 注重实践育人:强调德育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德育发展中得到成长。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探索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树立正确德育观念:班主任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日常教育中。
2. 加强师德建设: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
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组织班级活动、优化班级文化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 学科融合: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
6.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道德品质。
7.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
8. 个别辅导与集体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注重集体教育,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改强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更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要实施好德育工作,首先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从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目标等多个层面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等方面的素质。
学校要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二、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通过制定德育课程标准和评价指标,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要注重多元评价,包括量化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观察、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家长、教师等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指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德育培训和研讨活动,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合理的任务分工和团队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实施。
四、积极发展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德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需要有切实的行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要积极发展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德育课程可以设立德育教材、德育活动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一、培养学生“四个意识”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价值观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该针对性地制定计划,通过宣传教育、课堂教学等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及社区的公益服务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同时注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
中小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走访博物馆、参观纪念馆、参加文化节庆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深化其对文化传承、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识。
三、加强课堂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应该注重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正确认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比如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可以通过对优秀作品、人物事迹进行阐释、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的价值,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世界视野的新时代好公民。
四、加强家校合作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实施德育工作方案时,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活动,与学校一道为学生的德育成长贡献力量。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沙龙、家长学习班等,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协同共育,将孩子的德育成长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支持体系之中,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计划和策略,不断推进德育教育的建设,让学生在新时代下成为精神面貌全新且突出德育品质的中华新公民。
如何在新课改中实施德育工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其次,要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在新课改中,各学科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道德素养。
因此,要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要加强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第四,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成长环境,共同探讨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同时,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要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同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使德育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总之,在新课改中实施德育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的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已成为每位班主任面临的重要课题。
下面将从理念、方法和实践三方面来探讨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方法。
一、德育理念的更新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更新德育理念。
传统的德育理念强调学生的纪律和规范,强调传统的道德模范和行为规范。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德育理念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需要跳出传统的德育范式,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德育工作需要从“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升德育效果。
更新德育理念是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德育方法的创新在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需要以创新的方法来开展。
传统的德育方法主要依靠课堂教育和纪律管理,而在新的背景下,班主任需要运用更多元化、实践性的方式来进行德育工作。
1. 提倡学生自治管理: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治管理小组,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决策,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设立学生议事会,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2.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社会、感知责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评选活动:班主任可以组织评选“优秀班干部”、“最佳团员”等活动,通过评选和表彰,激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
三、德育实践的路径探索在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德育实践的路径探索。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1. 搭建学生发展的平台: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搭建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1.全面贯彻育人理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案。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独特的专长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推行素质教育,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和实践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活动。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重德育活动的多样化,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讲座、德育实践活动,通过情感教育、道德故事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5.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积极开展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和教育学生。
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与家长分享德育心得和方法,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
6.建立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德育工作效果。
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定期对德育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成绩、奖励、考试等形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督促学校和教师加强德育工作的落实和改进。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应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推行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一、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体系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应该实现全员参与。
这意味着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学科课程、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
学校可以开设德育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让他们接触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关怀和公益意识等。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外结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注重内外结合,既强调学校的内部教育,也要注重社会和家庭的参与。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德育课程,将德育内容整合到各个学科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也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学校还可以与社会单位和家庭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可以邀请社会专家来开展讲座,让学生接触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组织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让家庭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这样的环境,可以在校园中设置德育展区,展示优秀学生的道德模范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追求;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开展德育主题的班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道德品质;可以组织道德评比活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德育实践课程,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和成长;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等。
五、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德育考核和德育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学校还应该注重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变革,其目的是以适应时代潮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学校课程的更新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积极调整和创新,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助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其中之一。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应该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接受正面的价值观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情感沟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建设育人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之一是建设育人环境。
德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教学和一些零星活动上,更重要的是要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育人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德育活动、校园节日庆祝活动、文明礼仪培育等,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欢乐、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提升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榜样和引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该注重教师队伍和校园管理团队的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和悉心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发展德育课程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多样的德育教育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专题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德育教研等方式,推动德育课程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指标体系。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指标体系是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
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明确德育目标,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包括个人品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指标。
二、优化德育资源配置。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德育资源。
中小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家庭、社会各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资源。
三、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式主要依靠纸上谈兵和道德讲堂,效果不佳。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项目学习等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要注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德育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
中小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同时要设置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和提升德育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德育奖项、评选优秀德育学生等方式,鼓励学生表现出色的德育行为和成果。
五、强化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环境和力量,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提供家庭德育指导材料等,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义工活动等,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指标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强化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当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挑战出发,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德育工作的特点与挑战1.特点(1)多元化:在新课程改革下,德育工作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道德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除了传统的品德、礼仪、秩序培养外,还要兼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法治意识、科技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2)整合性:德育工作需要与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相融合,构建全方位的德育体系,使德育工作在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落实。
(3)个性化: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加凸显,德育工作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一些规范行为,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发展。
2.挑战(1)新需求新挑战:德育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发展,但这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2)师资力量不足: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但目前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导致德育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行。
(3)学生现实问题:当前学生中存在着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实际问题,这是德育工作难以绕过的挑战。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1.构建德育工作新体系(1)整合资源:将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2)学科融合: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以学科教学贯穿整个德育过程。
(3)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德育工作的立体化实施,比如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搭建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平台等。
2.培养德育工作队伍(1)加强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工作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素养和专业技能。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格局。
德育工作不只是教师的责任,还需要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全员参与。
学校应该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师、管理者、家长和学生代表组成,共同制定德育目标和计划,并监督巩固德育成果。
注重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
德育工作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中小学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注重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学校可以开展德育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研讨,让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德育知识。
强化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工作不仅要传授道德规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
第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育学生的德育品质。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育人。
学校可以开展家长讲座、家长学校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第五,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和素养,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考核、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德育表现,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
第六,加强德育研究和交流。
德育工作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学校可以成立德育研究小组,进行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总结和推广经验。
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学校建立德育交流平台,开展德育经验分享和学习互鉴,促进德育工作的不断提升。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全员参与的德育格局、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强化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家校合作、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和加强德育研究和交流。
这些策略的落实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的一种综合安排和组织活动的方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以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包括学校的整体氛围、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
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制定科学的德育课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开展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应该覆盖学生的各个年龄段,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制定德育课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社会责任感、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人格的提升和人生的意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德育工作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如德育周、德育主题演讲比赛、德育体验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四、强化家庭教育的协作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形成有机衔接。
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家访、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
五、建立评价体系德育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中小学可以制定德育评价指标,通过定期的德育考核,评估学生的德育水平。
学校还可以开展德育成果展示,给予学生优秀德育成果的奖励,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六、加强师资培训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需要有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思想。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方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而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更是备受重视。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初中班主任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该如何进行德育工作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一、积极探索创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德育要求,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主任需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需求。
传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以灌输为主,而在新课改下,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二、注重生活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外,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素养。
在新课改下,班主任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通过心理疏导、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班主任还要注重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潮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向上的个人形象。
三、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共育共建共享的格局新课改提出了“共育共建共享”的理念,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学生。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学校交流会、家访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做出努力。
班主任还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引进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发展机会。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1. 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德育目标和实施内容。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性格和健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2. 教育环境创设:搭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可以优化教室、宿舍和校园等场所的布局,提供舒适、安全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同时,要完善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3. 师生关系构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关键。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亲近、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教师还要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德育课程设置:将德育纳入课程体系,设置德育课程,系统地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课程可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德育课程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互相渗透,形成整体的德育教育。
5. 德育活动开展: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工活动、文化体验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课外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6. 家校合作: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工作坊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互通信息,共同制定学生的德育计划和目标。
7. 倡导阳光德育:在实施德育工作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培养阳光、积极乐观的德育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月、德育活动展示等形式,宣传和倡导阳光德育,通过正面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进行了新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意见。
一、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德育示范校师德建设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学生的品德楷模和学习榜样。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培训,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推动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评选机制,激励和表彰那些在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打造德育示范校,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构建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使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德育领导小组或委员会,明确各级领导对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任务,统筹安排各项德育活动和教育资源,推动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要建立健全德育诊断评估机制,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素质和德育需求,及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要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与家庭、社区、社会团体等多方合作,形成共育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推进德育与课程整合,实施德育主体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创新课程设置,推进德育与课程整合,实施德育主体课程。
可以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扩大德育课程的比重,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
要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方法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初中班主任在新课改下的德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下面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方法。
一、建立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要求和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建立起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目标。
在明确了这些目标后,班主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班主任要以学校德育目标为指引,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新课改下,班主任的工作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
班主任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对于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
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班主任也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共建,使班级成员都能共同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维护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创新德育教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手段可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所以,在新课改下,班主任要有能力创新德育教育手段,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心理测试、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也是一种创新的德育教育手段。
班主任可以借助这些新的工具,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四、注重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理解。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研讨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2. 提供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可以组织德育教育培训班,邀请德育教育专家进行授课,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培养。
3. 建立德育教师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德育工作。
可以通过评选年度优秀德育教师、设立德育教师岗位津贴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
二、开展全员参与的德育活动1. 创设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设立德育板块、培养学校德育风尚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2. 引导家长关注和参与德育工作。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德育教育。
3.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
三、加强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1. 整合课程资源,将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中。
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发融合德育内容的教材、教具,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2. 引导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与德育相关的问题。
3. 建立跨学科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可以制定跨学科德育教育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德育情况纳入到学科教育评价体系中。
四、加强德育工作的跟踪和评估1.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估体系。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德育工作的评估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
2. 建立学生德育档案。
可以定期记录学生的德育情况,评估学生的德育成绩,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 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合作。
可以与相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借鉴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课改
忠县新生镇望水小学彭艳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德育新理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教育的基本目的与归宿,贯穿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摄着整个教育。
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要从根本上提高德育质量,就要求我们从新的视角研究和实施德育,更新德育观念,一切从学生
的全面发展出发,提倡德育工作创新,树立德育新理念。
我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下面就两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1.从学生的生活中加强德育。
我们的德育以往常常用“理想”世界替代日常生活世界,使德育脱离了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丰富性和乐趣,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是一件令人厌倦的事情。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快速、高效的学习是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的饶有趣味的活动。
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对生活有深入体验的学生,对学习往往有较深入的理解,学习动力强,学习效率高,学习过程轻松愉快,思想道德品质好。
因此,我们的德育要从空洞的说教王国走出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抓住学生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充分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2.从对学生的关怀中体现德育。
所谓关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责任、情感、关系。
德育实效性前提条件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教师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怀学生。
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者被爱。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怀,而且教师“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一个教师能足够的取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时,其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其身正,不令则行,因为关怀是所有成功教育的奠基石。
在对学生的关怀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和
学生平等相待,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注意学生的点滴变化,使关怀恰到好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在对学生的关怀中,要注意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成绩差的、身有残疾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格外关怀、关爱、使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温暖,增强自信,健康成长。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
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当代国内与国际社会全面的、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各种力量激烈较量,广大师生思想、信念、知识、心理特征呈极端复杂的态势,新世纪的到来这种态势更加明朗化,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教育真正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
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
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教师在学生面前应为人师表,不仅要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具有教师职业责任心和荣誉感,更重要得是要有热爱学生的感情,处处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他(她)们,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教师,其言行举止、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观念及水准的增减形成起着有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只想到有责任塑造学生的灵魂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塑造,以身示范,以免虚为人师、误人子弟。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先受教育”,应格外注重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灵魂的探讨和净化。
四、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同步而行。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
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
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
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
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五、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
所谓“育人”,就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必须强化教育的育德意识,转变德育观念,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规范性建设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德育理念迈进。
师德教育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而班主任是学校最经常、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影响的程度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最明显。
一方面,我们定期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
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开展一系列班主任工作科研评比活动,鼓励和促进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大胆探索和创新。
随着育人环境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以不同的时空形式占据了受教育者的全部生活。
我们坚持做到德育工作社会化,通过加大校外巡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聘请法制副校长等各种途径,加大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建立立体、有效的“德育网络”,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相对来说更具孤独感,更具自卑心
理。
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一是坚持由专门的心理学教师坐诊,热情、及时、科学、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并对来访学生进行全面开导、跟踪调查、及时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为规范。
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性别有针对性地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三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拓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