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 格式:docx
- 大小:51.93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学: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依恋模式与恋爱的关系启明按:算是科普下了,关于依恋模式和恋爱关系的文章。
全文如下:理学家Hazan 和 Shaver在美国Los Angeles News上刊登了一个心理测验,其中包括以下三个被认为是这个心理测验中最重要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事实上描述了三种人际关系的状态,被测验者需要回答哪一种状态与他们平时生活中的情况最为接近。
现在,你需要仔细地阅读这三个问题的描述,然后再为自己选定一个最合适自己的A、B、C类型:A.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任他们,或者让他们信任,这真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事情了,我不担心会被抛弃,因为这很少(或几乎不)会发生,我也不害怕别人亲近我,我觉得那是他们信任我、依赖我的表示。
B.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我很难完全相信别人,更不用说去依靠他们了。
如果有人对我很亲近,我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回报他们的亲近。
有时,甚至是爱侣想让我表现得更亲近一点,也会让我感觉有些不自在。
C.我很想让别人亲近我,与我没有任何距离地交流,但我想,他们似乎很不情愿这么做。
我经常担心我的同伴并不是真的爱我、喜欢我,想和我在一起,我也常常怀疑他们想离开我,不愿意和我在一起。
我真的想和他们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也让我觉得痛苦。
上述的三段描述大体概括了人际关系的三种典型状况,也许你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你并不是完全的A类型,也不是完整的B类型,你看起来更像是C类型,但有的时候你也似乎带了一些B类型的影子。
在大多数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其实一直在使用着某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模式。
Hazan 和 Shaver将这三种类型的命名为:A.安全依恋型B.回避型C.焦虑——矛盾型Hazan 和Shaver的心理测验取样有欠科学性,在一个严肃的统计学家眼里,这仅仅只能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娱乐测验,但接下来的结果却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测验的答案给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暗示:在所有参加测验的人群中,有56%的成人承认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多的是A类型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属于安全依恋型;而25%的成人认为他们在与人接触时,比较适应B类型的交往,是回避型的状态;19%的人认为他们是C类型的,因为他们总处于拥有最亲密的关系和失去亲密关系之间的两难地带,患得患失之感充满了矛盾和焦虑。
心理学解析恋爱心理恋爱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也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美好感受。
然而,恋爱心理却常常充满了复杂性和困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恋爱心理,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析。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恋爱心理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对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一、恋爱心理的形成原因恋爱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1.生理因素:人类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他们对异性的吸引力。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性激素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恋爱心理的形成。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的恋爱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习俗等都会对个体的恋爱观念和心理产生塑造作用。
3.心理需求:人类天生渴望和他人建立情感连接,满足情感需求是恋爱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人们得以获得情感支持、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恋爱心理的特征恋爱心理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浪漫幻想:在恋爱初期,人们常常对对方产生浪漫幻想,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浪漫幻想能够增加恋爱的甜蜜感,但也容易与现实产生冲突。
2.依恋需求: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需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个体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和对伴侣的依赖是恋爱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3.焦虑和不安:恋爱关系中常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焦虑和不安。
担心失去对方、受到伤害或被背叛等恐惧是恋爱心理中常见的情绪体验。
4.情绪波动:恋爱关系中的情绪常常出现起伏不定的情况。
由于个体对恋爱关系的重视以及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情绪体验往往会有剧烈的波动。
三、恋爱心理的应对方式面对恋爱心理中的困惑和问题,个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方式:1.沟通与理解:恋爱关系中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双方应该坦诚地表达彼此的需求和担忧,促进理解和包容,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2.自我认知与调适:个体应该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认识自己的情感模式并进行调适。
依恋在恋爱关系中的作用恋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而依恋则是恋爱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依恋是指人们在恋爱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依赖和依附的心理状态。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着恋爱关系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依恋情结的形成和作用依恋情结是在人们的童年时期形成的一种情感模式。
它源于人们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是通过与亲密的初始关系中的依赖、保护和安全感的经验而形成的。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情结会影响个体对伴侣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焦虑和安全感。
安全型依恋的作用在恋爱关系中,安全型依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伴侣有较强的依赖和信任,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得到伴侣的支持和关爱,也相信伴侣对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会给予关注和回应。
这种安全感有助于维持恋爱关系的稳定和亲密,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不安全型依恋的作用与安全型依恋相对,不安全型依恋在恋爱关系中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不安全型依恋包括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伴侣有过度的依赖和焦虑,他们害怕受伤害和被遗弃,需要持续的确认和安慰。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对亲密关系持保留态度,他们倾向于避免亲密接触和情感表达。
不安全型依恋在恋爱关系中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对伴侣过度依赖,导致对方感到压力和负担,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焦虑动作而误解伴侣的意图和行为。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对伴侣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和支持,导致亲密关系的疏离和冲突。
如何构建健康的依恋关系在恋爱关系中,构建健康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依恋模式和需求,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恋爱中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其次,沟通和接纳是构建健康依恋关系的基础。
个体可以积极地与伴侣交流自己的情感需求,互相理解和支持,建立起共同的信任和依赖。
此外,建立稳定和安全的亲密关系需要时间和努力,个体可以通过共同经历和积极的互动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心理学科普如何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依恋需求更是情感交织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科普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并从中获得更健康、稳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爱情中的依恋需求,探讨其原因、种类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需求的概念及重要性依恋需求是指个体在情感上依附、依赖他人,并得到他人支持与安慰的内心需求。
依恋需求的形成和满足是我们追求爱情的重要动因。
它源于我们与早年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经验,这种早期亲密关系对于个体后续的人际交往和爱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依恋需求的满足在爱情关系中至关重要。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伴侣的陪伴、支持和安全感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相反,如果依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孤独甚至恐慌,这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二、依恋需求的种类及特点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将依恋需求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等四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他们能够建立起稳定、互信的关系。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伴侣都有积极的认知,并能够平衡个体与关系之间的需求。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亲密需求存在一定的回避和冷漠。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对依赖感和亲密性产生抵触,害怕被过度接近,对于关系的投入也相对较低。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存在着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感,他们往往过度依赖伴侣,并对于伴侣的关注和回应非常敏感。
这种类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伴侣,需要持续的安抚和确认。
4. 恐惧型依恋:恐惧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爱情中的依恋需求存在着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有着早年亲密关系的负面经验,对于建立亲密关系持有怀疑和害怕的态度。
依恋需求的种类不同,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也会有所区别。
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求,增进关系的稳定和幸福。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
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的话,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交往。
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焦虑-矛盾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是否回应是不确定的,婴儿会努力找寻,表现得更容易紧张和过度依赖。
面对新环境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回避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不回应,态度冷漠,婴儿会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
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
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
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
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爱情中的依赖与独立如何把握在爱情的世界里,依赖与独立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是每对情侣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依赖,在爱情中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当我们陷入爱情,会渴望与对方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会在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安慰。
这种依赖并非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对方的信任和亲近感。
比如,在工作压力巨大的一天后,回到家能靠在爱人的肩膀上倾诉,感受那份理解和包容,这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又或者在生病时,依赖对方的照顾,体会那种被关心的温暖。
适度的依赖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双方感受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重要性。
然而,如果依赖过度,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当一个人完全依赖对方来决定自己的喜怒哀乐,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就容易变得患得患失。
过度依赖的一方可能会时刻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就疑神疑鬼,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
比如,总是等着对方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可能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且,一旦这段感情出现问题,过度依赖的那一方往往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整个世界仿佛都围绕着对方而转,失去了对方就感觉失去了一切。
独立,在爱情中同样不可或缺。
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意味着能够自主地做出决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追求和社交圈子。
一个独立的人在爱情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爱情而失去自我。
比如,有自己热爱的工作,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
有自己的朋友,能够在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过得充实和快乐。
独立的人在爱情中更有魅力,因为他们散发着自信和自主的光芒。
但独立并不意味着完全与对方隔绝,各自为政。
如果在爱情中过于强调独立,凡事都自己扛,不愿意与对方分享和共同承担,那么爱情就会失去其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意义。
比如,遇到重大的困难和决策时,完全不考虑对方的意见,独自去面对,这样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需要,从而产生距离感和隔阂。
决定你在恋爱中表现的到底是什么不是长相,也不是性格,更不是收入,而是依恋类型。
前男友说你太黏人,前女友说你太冷淡。
总是被骂不懂什么叫爱。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你在恋爱中的表现呢?答案是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
题注:恋爱心理学是翟成蹊老师推出的一门免费在线开放课程。
围绕恋爱的四个过程——相识、相知、相处和相离中常见问题,解读影响恋爱关系的心理因素,提升恋爱幸福感。
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
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早期依恋理论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测验,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她发现了三种依恋类型:1.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2. 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3.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
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到了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不过成人的依恋类型更为复杂,研究者倾向于把成人的依恋类型看成是区间,而不是绝对的分类,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说明这个问题成人依恋类型分布在成人的依恋模式中,和亲密关系相关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
一、生物学角度
人类的爱情和深深依恋是与我们的生物学有关的。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我们的身体会分泌出多巴胺、催产素和氧合血红蛋白等荷尔蒙,这些荷尔蒙能够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这种生物学反应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渴望更多的接触和亲密关系。
二、心理学角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深深依恋一个人,是因为他们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缺失的东西。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深深依恋他/她的伴侣。
此外,依恋也可能是由于童年时的经历或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导致这个人在成年后需要依赖某个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社会学角度
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的依恋行为也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和价值观会影响我们选择伴侣的标准和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符合家庭期望的伴侣,这些期望可能包括经济稳定、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
四、个人经验角度
每个人的依恋方式都是独特的,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情感历程。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伴侣能够带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而深深依恋对方。
另一些人则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伴侣是他们的第一次爱情,而对他们产生深深的依恋。
依恋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依恋(attachment)是人们与其相关的重要的社会经验和对这种社会关系所持的态度。
人们把个体在一生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称之为“依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和行为模式,依恋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1。
积极的依恋(接近式)如果一个孩子出生时缺乏照顾他的母亲的怀抱,那么,他长大后就倾向于过度地回忆起这个早期的失望经历,并以回避的方式来应对。
同样的,如果一个孩子出生时在生命早期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他长大后就更倾向于认可这种关系。
事实上,孩子所处的家庭背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经验越积极,就越能让他获得依恋,因为它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满足感,能够激发他们追求关心和支持的需要。
2。
消极的依恋(回避式)(离开式)孩子被父母忽视或不喜欢,会影响孩子内在自我的发展,导致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消极反应,形成回避型依恋。
这种回避型依恋者长大后通常都很难信任别人,独立性较差,在工作和学习中也很容易遇到障碍。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回避型依恋者存在性格缺陷:多数患者对情绪稳定性低、具有高度侵犯性特征的人充满敌意,对他人的评价和情绪非常敏感,只有当这些特点受到鼓励时,他们才会逐渐变得友善;但一旦挫折和拒绝超出了限度,他们便会开始将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经常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状况。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没有耐心去等待和培养对他人的信任,也没有能力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且他们还会产生抑郁症状。
3。
混合式依恋既不是回避型的,也不是完全接近型的。
当孩子的内在自我想在他人身上寻求肯定和支持,却又害怕这样做会使自己变得软弱无力,无法得到爱,从而在早期阶段主动避免投入关系。
这种类型的儿童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阻碍,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情感依托,他们就会出现依恋的焦虑,为了减少这种焦虑,他们只好改变交往方式,甚至会用言语和行为攻击他人。
例如,有些患者尽管知道母亲的付出很多,却故意通过取悦她来赢得她的注意,这就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四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你是以下哪种异恋类型?第一种,焦虑型。
这一类型的特征是害怕被抛弃。
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非常没有安全感,总觉得对方会离开他们,并会反复询问你爱不爱我,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他们通常非常粘人,只要对方回消息回得慢一点,他们就觉得伴侣是不是不爱他们了,不关心他们了。
第二种,回避型。
这一类型的特征是害怕和抗拒亲密关系。
他们很难与对方亲近,或者是相信对方,表达关心或者是爱意都会让他们感到窒息。
他们非常独立,经常会给人一种距离感。
这类人几乎不会给自己的伴侣提供任何的情绪价值,当然,他们自己也不需要对方提供什么。
第三种矛盾型。
是焦虑加回避的结合体。
这类人非常想要一段亲密的关系,但是又害怕,所以逃避,继而推开自己的爱人。
他们在爱情里会给人一种忽冷忽热的感觉,一会儿很粘人,但是只要他们感觉到一点失望或者是不满意,就会开始在心里扣分,然后转换到回避的模式。
第四种安全型。
这类人的特点是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和信任,可以依赖别人,但是也完全可以靠自己。
他们愿意为爱付出,也不害怕自己的付出没有回应。
就算另一半没有立刻回他们的消息,他们也不会因此感到焦虑。
他们几乎不会因为感情问题而烦恼,对爱情的态度十分豁达。
这4 种异恋类型,你属于哪一种?四种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的表现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在这四种依恋类型中,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应对方式,而这些特征和应对方式又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效果。
焦虑型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使他们不断地在关系中寻求安全感和确定。
他们可能会经常询问对方是否爱自己,以及对方是否会离开自己,这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被忽视或遗忘。
他们在关系中可能会显得有些粘人,这可能使一些人感到压力和困扰,但这是他们为了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焦虑型的人需要伴侣的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种恐惧和焦虑。
大学生恋爱观与情感依恋的形成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恋爱观和情感依恋对于个人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和情感依恋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等等。
1. 家庭背景家庭是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对恋爱持开放、支持的态度,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相反,如果家庭对恋爱持保守、禁止的态度,大学生可能会形成消极、抵触的恋爱观念。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校园文化、同伴影响,会对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处于一个重视自由恋爱、鼓励多元关系的社交环境下,大学生会更加开放和包容,形成积极的恋爱观。
3. 性格特征大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对恋爱观的形成产生影响。
比如,自信、开朗的性格更容易接纳和展开恋爱关系,而内向、害羞的性格可能会对恋爱持有保留态度。
二、情感依恋的形成与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大学生恋爱观与情感依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情感依恋是大学生恋爱观形成的基础。
1. 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对情感依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在家庭成长中,个体与父母关系良好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关爱与支持,他们可能会形成安全的情感依恋风格。
2. 恋爱经历大学生的恋爱经历是情感依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恋爱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伴侣的互动和相处,逐渐形成信任、依赖,从而导致情感依恋的形成。
3. 自我认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也会对情感依恋的形成产生影响。
情感依恋需要个体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进行认知和理解,只有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才能与他人建立起稳定的情感依恋关系。
总结起来,大学生恋爱观与情感依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大学生的恋爱观是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体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而情感依恋的形成则是大学生恋爱经历、家庭背景和个体自我认知的综合结果。
伯人:“没接到电话难道你不会打回来吗!!”达淑:“知道了,下次我会注意的。
”伯人心中:“不知道他是不是偷偷跑去外面野了,我要去看一下”骑了一个小时到达淑的家楼下,左看看右看看,看到达淑的车位还是空的盯着空的车位,一小时、两小时…达淑下班回来了。
伯人默默地离开达淑楼下。
OS:如果时间到了车还没回来的话他还会继续等下去…故事2竹:“我好想他哦,怎么办?”林:“那你就打电话给他啊,干嘛问我?”竹:“可是我怕他嫌我烦啊,而且真的找他又觉得好累不知道要说一些什么才好,啊!”林:“那就不要想他,好好地做你的工作啊?”竹:“可是可是,我怕我不找他他会生气……”林:“那你到底想怎么样?”竹:“我也不知道,看不到他觉得好烦,可是如果和他在一起我又忍不住和他吵架,在一起总觉得哪里都不舒服……”林:“我有事先走了……”故事3可胖:“我们认识多少年了?”琳:“ 5年了。
”可胖:“那,结婚吧?”琳: “哦,好啊。
”故事4林:“亲爱的,我觉得我们之间需要多点沟通。
”徐:“哦,你想怎样沟通?”林:“我觉得最起码……我们隔了一年多没见,唯一的联络都是通过QQ好像不太妙?”徐:“我不觉得这样有问题啊?”林:“可是,说真的,我觉得我们这样好像一点也不像是一对恋人吧?”徐:“那你想怎样?”林:“要不?至少每个月能让我见到你一次好不好?或者至少至少我们至少每周能打一通电话行吗?”徐:“我每天上班很累了,不想说话。
”林:“可是我会很想你很难过。
”徐:“所以你是说我有必要照顾你的情绪吗?”林:“不敢……”各位看官看得爽吗?那让各位猜猜哪一个是哪一种类型?Fine,其实他们是什么类型也许不是那么重要啦!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自己是哪种类型,还有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类型,因为在知道了这些的前提上,我们可以更容易避开对方的雷区,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对方就是爱踩你的雷区。
So有兴趣的朋友等下要记得去测测看哦~好吧,也许你们发现了我到现在还没有认真地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依恋风格,所以我现在就装个逼,来说说什么是依恋风格。
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样式恋爱关系中的依恋样式是指人们在恋爱关系中如何表现和满足其依恋需求的方式。
根据依恋理论,依恋样式主要分为安全型、回避型以及焦虑型三种。
在本文中,我将分别讨论这三种依恋样式,并探讨它们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一、安全型依恋样式安全型依恋样式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信任、接受和安全感。
他们通常与伴侣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情感联系,能够表达情感,并且在面对困难时寻求彼此的支持。
安全型依恋样式的人往往具有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愿意为恋人付出,并能够平衡个人需求和伴侣需求。
安全型依恋样式对恋爱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由于他们对伴侣的信任和接受,双方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感情的亲密度。
在面对冲突时,他们有能力以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避免无谓的争吵和伤害。
安全型依恋样式的人更倾向于建立长久而健康的恋爱关系。
二、回避型依恋样式回避型依恋样式的人在恋爱关系中通常表现出独立、独处和回避伴侣的倾向。
他们喜欢保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并不愿意与他人过度依赖。
回避型依恋样式的人可能对亲密关系持有怀疑和恐惧情绪,可能会避免深入投入。
回避型依恋样式对恋爱关系带来一定的挑战。
由于他们倾向于回避情感的表达和亲密的接触,可能会给伴侣带来不安全感和冷漠的感受。
这种情况下,恋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关系的疏远和冷淡。
回避型依恋样式的人需要在恋爱关系中学会坦诚和承担责任,以建立起更加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三、焦虑型依恋样式焦虑型依恋样式的人在恋爱关系中经常表现出不安全、多疑和过于依赖的倾向。
他们对伴侣的关注和回应有着强烈的需求,并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和忧虑之中。
焦虑型依恋样式的人常常担心伴侣的离去,需要持续的安慰和确认。
焦虑型依恋样式对恋爱关系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他们对伴侣的需求较高以及过度敏感,可能会给伴侣带来沉重的负担,并导致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焦虑型依恋样式的人需要学会自我安抚和信任,以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稳定的恋爱关系。
解读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与表现依恋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基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根据研究,心理学家区分了四种主要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本文将解读这四种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与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
一、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健康的依恋模式,表现出以下特点:1.信任和亲密:安全型依恋者相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能够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
2.独立与依赖平衡:他们能够在依赖他人的同时保持独立性。
3.情绪稳定:他们情绪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稳定的关系:他们通常有稳定、长久的恋爱关系,并能够良好地应对分离和困难。
二、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差异化的依恋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非表达性:回避型依恋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都较少表达,通常更倾向于独立和自我保护。
2.害怕亲密:他们对亲密关系可能感到不安,害怕受伤害。
3.避免依赖:他们倾向于避免过多地依赖他人,更喜欢独立处理问题。
4.情感冷淡:回避型依恋者可能显得冷漠和不关心,情感回应比较低。
三、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较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其特点主要包括:1.强烈的不安全感:焦虑型依恋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存在高度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和孤立。
2.过度依赖:他们倾向于过度依赖他人,常常希望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3.担心被拒绝:焦虑型依恋者担心被拒绝和被忽视,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焦虑。
4.情感波动: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
四、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同时表现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特点的依恋模式,具体表现为:1.矛盾的情感需求:他们既希望获得安全和亲密,又担心受到伤害。
2.情感不稳定:情绪和情感容易波动,既可能表现出安全型依恋者的稳定特点,又可能表现出不安全型依恋者的焦虑和回避。
3.依赖与独立的冲突:他们在依赖他人和保持独立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
大学生恋爱观中的依恋风格与恋爱关系恋爱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依恋风格对恋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依恋风格与恋爱关系的关系、大学生的依恋风格以及如何培养健康依恋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中的依恋风格与恋爱关系。
一、依恋风格与恋爱关系的关系1. 相互依赖的关系依恋风格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基本特质,而恋爱关系是一种最为密切的人际关系。
人们的依恋风格在恋爱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恋爱中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回避型依恋则常常表现出回避亲密关系的倾向。
因此,依恋风格与恋爱关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 依恋风格对恋爱满意度的影响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依恋风格对其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恋爱中更容易表现出满意度较高的特点,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人则相对较低。
因此,没有一个好的依恋风格,恋爱关系很难持久并获得幸福感。
二、大学生的依恋风格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通常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对自己和他人有清晰而积极的认知。
他们愿意与伴侣建立紧密的关系,并且相信自己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这种依恋风格的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稳定和满意度较高的特点。
2.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大学生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有较高的不安全感,对伴侣的反应敏感,并且担心被抛弃。
这种依恋风格的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常常表现出不满足、困惑和依赖的特点,容易因为小事而产生过度焦虑。
3.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大学生通常对亲密关系较为回避,他们可能害怕依赖他人,也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的发展。
这种依恋风格的大学生可能表现出独立和疏离的特点,在恋爱关系中常常难以建立稳定和亲密的联系。
三、如何培养健康依恋风格1. 自我认知与情感管理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认知调整,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并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焦虑。
比如,焦虑型依恋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会放松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依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恋爱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特殊和复杂的一种,而依恋则是对恋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亲密关系中他人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包括安全依恋、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三种类型。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类型的不同将对关系的稳定性、满意度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是恋爱关系中最理想的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者对他人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衷心的依赖,他们倾向于建立稳定、和谐且满足双方需求的关系。
在恋爱关系中,安全依恋者通常会体验到较少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更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与伴侣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强了关系的亲密程度。
然而,焦虑依恋者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情感的不稳定和强烈的依赖需求。
他们常常担心被伴侣遗弃或背叛,因此对于伴侣的行为表现会感到过度敏感并产生不合理的担忧。
焦虑依恋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需求和控制欲,导致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增加。
这种依恋类型的特点容易导致双方陷入争吵和互相猜疑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恋爱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
另一方面,回避依恋者通常对于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他们喜欢保持独立和自主,对于依赖和情感表达较为抵触。
在恋爱关系中,回避依恋者往往表现出远离亲密关系的倾向,不愿积极投入情感和关心。
这种依恋类型的特点会导致伴侣感到被忽视和冷漠,从而加剧了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满意。
了解依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和维护恋爱关系的健康发展。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一个焦虑依恋者,可以尝试通过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肯定感来减少依赖性和过度关注他人的情感。
同时,与伴侣进行坦诚的交流和分享,以增加信任和互相理解。
如果你是一个回避依恋者,则可以努力面对与他人的情感关系,并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总之,了解依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恋爱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双方的需求,并促进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意识、提升沟通技巧和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来建立良好的恋爱关系。
根据鲍比对于孩童与其父母关系的观点,我们对其他成年人的依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这是罕见的理想型,当你形成安全型依恋,有问题时,你会自行解决。
当你的伴侣表现的很脆弱,你不会位置惊骇。
如果你的伴侣心情不好、迷惑或是有点烦人,你不会十分野蛮的回应。
因为就算他们不好,你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甚至有些空闲来满足伴侣的需求。
你积极地看待他人的行为。
你意识到他们工作可能不顺,所以他们对这一天你是怎么过的不感兴趣,你的诠释更随和,更慷慨,而且通常更准确。
但是还有其他类型的依恋。
焦虑型依恋anxious attachment。
“粘人clinginess就是区分它们的标准,不停的发短消息,只是为了知道另一半在哪里,持续的监视他们在干什么,你不由自主地想确认另一半有没有离开自己,有没有离开这个国家,焦虑型依恋的人会强迫他人实现他们的愿望,专注于自身需求而不是伴侣的愿望。
焦虑型的人易怒,因为太过敏感。
稍稍的看不起,急促的言语,或是小小的忽视,对于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来说都像是巨大的威胁。
这些在他们看来,是恋情即将马上结束的标志。
某人可能认为,你不夸我做的蔬菜通心粉汤好吃,是因为你不爱我,你将要离开我。
而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伴侣正在研究关于工作合同的微妙消息。
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意味着你会退出或离开,而不是妥协、或是愤怒,或只是接近某人。
如果有某个问题你说不出来的话,你的直觉会告诉你“你不需要他人”,尤其是你孤单的时候。
回避型常常和焦虑型在一起,这种组合很有风险,回避型不会给焦虑型多少支持,焦虑型则总是在侵犯回避型那脆弱的隐私,鲍比帮助我们更大度,更有建设性地考虑伴侣为何让我们沮丧失望,几乎没有人是完全的焦虑型或是回避型,而是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
所以根据鲍比的告诫,我们知道一个伴侣看起来很冷漠,不是因为他们想伤害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可能很久以前被他人的冷漠心灵所重伤。
10 大心理学爱情定律首因效应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人们第一次和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人和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请对对方的喜好进行“备课”活动;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
近因效应2、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在和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对方的“某一次”而感动。
马赫带现象3、马赫带现象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
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于进攻方——找一个“对比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时避免关于自己缺点的任何对比;于防守方——客观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不要盲目地进行对比。
十个常见恋爱心理
以下是十个常见的恋爱心理:
1.依赖心理:一方在恋爱中过度依赖另一方,希望得到对方的关注和照顾。
2.自卑心理:有些人在恋爱中会因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对方而感到自卑,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3.控制心理:一方试图在恋爱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另一方的行为和思想。
4.猜疑心理:由于缺乏信任,一方可能会对另一方的行为和言语产生猜疑,这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5.嫉妒心理:当一方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时,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对另一方的行为和言语过于敏感。
6.理想化心理:在恋爱初期,人们往往会将对方理想化,忽视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7.自我中心心理:有些人在恋爱中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忽略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8.恐惧心理: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去的经历或者对未来的担忧而对恋爱产生恐惧心理。
9.逃避心理:当恋爱关系出现问题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
10.矛盾心理:在恋爱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矛盾心理,例如同时喜欢上两个人,或者对恋爱的期望与现实不符。
这些恋爱心理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表现不同,而且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都是复杂的。
了解这些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
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依恋类型在“婴儿-父母”间已经出现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
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
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
“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他指出,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被依恋的那个人是不是在自己身边的,容易找到的,对自己充满注意力的?Is the attachment figure nearby, accessible, and attentive?”如果父母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如果父母并非如此,则婴儿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如果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再回来,婴儿就会陷入抑郁和绝望。
后来,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
她做了一个实验,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
结果显示: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
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这个研究同时也发现,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
正是这个实验,证明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1987年,Hazan 和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论放到成人的恋情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s)语境中研究。
他们认为,成人的恋情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依恋,它们与“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紧密,都有身体上的接触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不安全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都会喜欢对方的长相,相互迷恋,为对方专注都会有一些"baby talk":用孩子的方式对话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来测量成人是哪一种依恋类型:A. 和其他人靠近让我觉得不舒服;让我完全信任他们很难,我也不能允许自己依赖他们。
当任何人离我太近的时候,我都会紧张。
而通常情况下,别人都希望我能比“让我感到舒服的距离”更贴近他们,他们希望我能和他们更亲密。
B. 让我和别人亲近相对来说还挺容易。
我愿意依赖别人,也愿意被人依赖。
我不担心自己会被抛弃,也不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C. 我发现其他人往往不愿意像我希望的那样,和我那么亲近。
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不是真的想和我呆在一起。
我希望和我的伴侣非常紧密,但有时这反而就把别人吓跑。
结果显示,和“婴儿-父母”依恋类似,有60%的人属于安全型,20%属于“焦虑-抵抗”型,20%属于回避型。
不过,从1998年发布的两个研究以来,人们倾向于把依恋类型看成是区间,而不是绝对的分类,可以用一张图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人的依恋模式中,和亲密关系相关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是两个关键的因素。
焦虑感高的人,会倾向于担心自己的伴侣“是不是还在那里、是不是及时地回应自己、是不是给予自己足够的注意力”等问题。
而回避感高的人,则不太愿意和别人过分亲近。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个变量把依恋类型分成了四个区间。
(在这里,也回答后台一些很严谨的小朋友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在一些文章中说的依恋类型有三种,而另一些文章中有四种的原因,因为从这里开始出现了四个区间。
)从上图可以看到: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这张图同时也说明了,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每个人依恋类型的程度和表现都各不相同。
这四种依恋类型并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分类。
依恋类型对我们的影响研究已经证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和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具有沿袭性。
同时,更多的新研究正在证明,成人亲密关系中两个人依恋的方式,和“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也有高度的类似。
比如说,很多在机场分别的恋人,都会表达出高出平时的亲密行为,这和孩子与父母分别是一样的。
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因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1)择偶通常来说,在挑选长期关系的伴侣时,我们会认为那些“及时给予我们回应”、“给我们很多注意力”、“温暖”、“对我们的需求敏感”的约会对象是更合适和有吸引力的,这和孩子们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
但是,1997年的另外一个研究证明,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会选择安全型的人作为伴侣。
我们往往会选择这样的人:这些人能够再一次确认我们已存在的、对亲密关系的信念。
熟悉感(Familiarity)是一个理解我们每个人亲密关系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寻求我们已经熟悉的依恋模式。
在婴儿时期因为父母的照顾方式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
所以,糟糕的恋爱经历往往会一再重复。
(2)安全感在婴儿期,安全型的婴儿往往是适应性最好的,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与调节能力,和同伴相处很好,也很容易受到喜爱。
一项1994年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成年人在长大后最容易对恋爱关系感到满意,恋爱关系也往往持续更长的时间,彼此信任,彼此承诺,互相依赖。
1997年的另一项研究显示,他们更有可能把伴侣作为安全感的基础,以此为退路去探索世界。
与之相应的,1992年的研究显示,安全型的人,更倾向于在压力大的时候向伴侣求助,也更愿意在对方有压力时提供支持。
而不安全型的人,则容易担忧/怀疑对方的行为。
这种担忧常常会激化矛盾,而不是缓解他们的不安全感,这在一项1996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
(3)回避型(疏离、恐惧)是一种防御机制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婴儿与父母分离”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回避型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并不会表现出不高兴或者有压力。
然而,对这些婴儿的心率及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水平测试却显示出,这些孩子并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压力,而是一种防御机制隐藏了他们的压力感。
表现出冷酷和不在意,就是这样一种防御机制。
在一项针对成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回避感”高的人做了实验,让他们假设双亲过世,并就此进行讨论。
对这些人皮肤的测试显示,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会感到焦虑和压力。
而当研究者让这些人压抑自己的这种压力感时,疏离型(高回避感、低焦虑感)的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反应,不把注意力放在与依恋相关的想法上。
而恐惧型(高回避感、高焦虑感)的人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疏离型的人,心理防御机制是很强的。
如何改变依恋类型?最后,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个人一生的依恋类型是稳定不变的么?并不是。
我们已有的依恋模式,会不断被新的经验一点点地更新和改写;有时候甚至会被完全“重写”。
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初的依恋模式或多或少还是会在整个一生中都对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思维产生影响。
大多数人在不接受长期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其实并不会改变他们的依恋模式,但你的确还是可能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有意识的努力,或多或少地变得更加安全。
最可能帮你改变不安全依恋模式的途径是:找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伴侣。
对于本身不是安全依恋类型的你来说,一开始,你很难觉得安全的人会吸引你。
但如果你真的希望变得更加安全,拥有更幸福的人生,你就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去多和安全的人接触,多给对方一些时间,也尽力打开自己的心。
此外,还有以下这些方法可能对你有帮助:理解你自己的羞耻感,提升自尊——即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被珍惜的。
这可以帮助你客观看待伴侣的行为,不会对对方任何的一个小行为都十分敏感。
学着变坚定,对于你自己的需求,不要妥协,要求对方满足。
学着识别出、看重、并坚定地表达出你的情感需要。
勇于冒风险,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计”,不要尝试“操纵”对方,直接、坦诚。
练习接纳你自己、也接纳他人,不要过于挑剔自己与别人的错误和不足。
当矛盾发生时,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是学着去处理和应对。
学会从“我们”出发去看问题,而不是“我”。
痴迷型的人还要注意,不要过快投入一段感情。
简而言之,痴迷型的人需要学会对自己更负责任,而疏离/恐惧的人需要学会对伴侣更负责。
这就能够带来更健康、更独立的关系,而不是一方过于依赖,或者看似独立的虚假的自给自足感。
疏离/恐惧型的人相比痴迷型的人,更难自行改变,他们通常没有改变的动力,会有很多自我合理化的理由,例如,觉得自己现在过得很好。
选择这样的人作为伴侣,如果真的想要走的很远,可能就要接受:你可能永远无法拥有一段正常的感情。
你要给对方很多的空间,同时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信任、信念,因为往往对方不会帮助你做这些。
你可以尝试的是,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害怕受伤害;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的确存在他们可以信任的人,比如你。
一旦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也就会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