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_晋培育
- 格式:pdf
- 大小:334.64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辽宁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资源消耗的加剧,土地的生态承载力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辽宁省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资源的需求量与生态系统可提供资源的能力之间的比较。
生态足迹模型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即生态消耗量,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比较,从而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模型包括生态消耗指数(Ecological Footprint)和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pacity)两个方面,可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生态足迹模型在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和土地资源可提供能力的比较,来评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通过生态足迹模型,可以对土地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二、辽宁省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现状1. 土地资源状况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资源丰富。
全省总土地面积为14.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5666万亩,森林面积为3832万亩,水域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居全国第15位,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分别居全国第19位和第13位。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为盆地,东南沿海,地形复杂,地貌特征明显,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文化区。
2. 生态环境现状辽宁省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水资源问题,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较大,但大部分地区分布不均,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中部地区地下水超采现象比较严重。
其次是土地资源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6-28;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12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213611000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CWJ020)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李雪铭(1964-),男,江苏常熟人,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社会地理研究。
E-mail:lixueming999@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李雪铭1,2,张英佳1,2,高家骥1,3(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3.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11)摘要摘要:从人居环境系统视角出发,以大连沙河口区199个典型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实证探索了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
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六大主因子为居住质量、邻里关系、自然环境、生活便利度、轻轨交通、教育医疗;②以六大因子与不同收入群体的人居活动交互作用为依据把大连沙河口区人居环境分为低收入群体——居住质量差型、中等收入——居住系统均衡型、高收入——居住质量高和公共设施良好型、高端人士群体——自然环境优越型,以及非自由选择分配住房的单位制居民——邻里关系密切型;③5种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同质”集聚与“异质”集聚并存,形成以海岸线三圈层结构为主的南高北低态势,辅以中东部商圈高收入居住区,中西部混合异质区的复合圈层空间格局。
关键词:人居环境;同质集聚;异质集聚;大连沙河口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33-08随着全球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居住要素加速分异重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与类型格局逐步形成,成为城市地理学热点之一[1,2]。
20世纪20~30年代,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与类型研究附属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研究,芝加哥学派三大古典模型(Burgess 同心圆、Hoyt 扇形和Harris &Urman 多核心模型)把城市居住空间分为低级住宅区、中等住宅区、高级住宅区等,使其与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区、近郊工业区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区别开来[3~10]。
收稿时间:2011-04-28;修回时间:2011-08-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87107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ja790060)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晋培育(1986—),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
E-mail:jinpeiyu102@ 。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0-1638-07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晋培育,李雪铭,冯凯(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辽宁大连116029)第31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1,No.102011年10月ECONOM IC GEOGRAPHY Oct.,2011摘要:通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辽宁省14个省辖市在1994、1999、2004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了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趋势,进一步研究了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
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人居环境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时空演变;辽宁省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城市人居环境是人们赖以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场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
一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提高整个城市的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吸引流动资本、知识与技能、人才资源,以及带动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宁越敏等[2]以上海市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做了评价和理论探讨;李王鸣[3]、李雪铭[4]、徐瑞祥等[5]分别以杭州市、大连市、南京市为例,利用数学模型等对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刘钦普[6]、张文新[7]等对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原因作了定量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以大连市内四区为例王淼;李雪铭【摘要】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自然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系统,以大连市内四区为例,运用熵值法,SPSS,ArcGIS软件等工具,对研究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内四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差异明显.中山区综合、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值均最高;西岗区自然环境适宜度评价值最高;沙河口区各项评价值排名均靠前,相反甘井子区的各项评价值均靠后,不具有比较优势.概括分析了各行政区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需对这些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人居环境适宜度;熵值法;大连【作者】王淼;李雪铭【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0 引言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1],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娱乐等活动[2]。
随着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提出要提高城市的适宜居住性,适宜的居住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城市发展正式进入新时期[3]。
人居环境适宜度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科学的定量描述和评估。
国外对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的研究开展得较早,研究也较为广泛:迈特·塞廷(Mehmet Cetin)对土耳其卡斯塔莫努市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做出评价[4];埃内斯·亚萨(Enes Yasa)从建筑形式以及居住区小气候方面对土耳其的人居环境的适宜度做出分析[5];海伦娜·科克(Helena Coch)等从城市区域小气候、居民热舒适要求以及城市环境条件三方面来研究古巴的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以及热条件对城市规划的意义[6]。
着力改善辽宁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建议作者:周园韩芳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一些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还不理想,部分流域河水水质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短板和痛点。
对此,本文从空气、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三个方面介绍近年辽宁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并与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份—福建、贵州、江西进行初步比较,查找辽宁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提出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辽宁生态环境、提高民生福祉的建议。
[关键词]辽宁;生态环境;民生福祉[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1—089—05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成效显著。
但空气质量在一些重点时段、重点区域改善还不够理想,部分流域河水水质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明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空气、水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短板和痛点,必须下大力气整治。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也有待提高,与人民群众期盼呼吸更清新的空气、喝上更纯净的水、居住在更优美的环境中的向往,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辽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城市集中,要尽快加以解决。
对此,本文从空气、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三个主要方面介绍近年辽宁生态环境总体情况,同时与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份:福建、贵州、江西三省进行初步比较,以期查找出辽宁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辽宁生态环境、提高民生福祉的建议,让老百姓的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
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分析作者:杨斯琪蓝海燕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年第11期【摘要】依據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应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进程。
论文以辽宁省6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从5个维度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其2014-2018年绿色转型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分析。
结果表明:辽宁省各资源型城市当前转型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不同维度上各城市的转型效果差距较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uld be accelerated. Thispaper takes six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tructs an indicator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green transformation from five dimensions, and uses entropy weight -TOPSIS model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ir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rom 2014 to 201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expectation, and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citi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关键词】熵权-TOPSIS模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Keywords】entropy weight -TOPSIS model; resource-based cities; green transformation【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1-0113-031 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开采和加工本地区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辽西地区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的变迁———以朝阳地区为研究对象赵忠亮(辽宁行政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摘要]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在历史上,此地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汇地带,是多民族起源与聚居地,辽西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辽西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也反映人类活动与历史发展历程。
本文通过对朝阳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剖析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经验及教训,为当前治理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历史的借鉴,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辽西地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7)06—0085—04辽西地区是指位于辽宁辽河以西与内蒙古河北接壤的辽宁西部地区。
地理位置处于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交汇处,位置十分重要。
在古代,因地势较平坦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行政区划上包含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五市。
即锦州、朝阳、阜新、葫芦岛、兴城和盘锦的一部分,在习惯上,作为与辽宁在历史上有着密切关系、并曾经在行政和经济上同属一个地区的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也可以从地理概念上属于辽西(在建国前,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区为热河省,省会为承德,1995年后被撤销)[1]。
本文研究以辽宁朝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朝阳地区产生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生态环境变化,提出看法,突出该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期待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推动地区文化历史、生态环境建设。
一、朝阳地区历史文化沿革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朝阳市,位于辽宁西部。
东连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南临渤海之滨,西接京、津、冀经济圈,北依内蒙古腹地,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大约十万年前,辽西地区出现了原始人类,朝阳鸽子洞人在大凌河畔过着渔猎和采集生活[2];距今约6500-5000年前,辽西地区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向文明社会发展,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大型祭坛建筑、女神庙等,构筑了辽西古文明的辉煌。
第43卷第2期2020年6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43 No.2Jun. 2020 收稿日期:2020-01-24基金项目: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9CJY007)作者简介:田深圳(1987-),男,河南周口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E-mail:shenzhen890038@163.com通讯作者:李雪铭(1964-),男,江苏常熟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lixueming999@163.com 文章编号:1000-1735(2020)02-0235-09 DOI:10.11679/lsxblk2020020235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10个区(县)为例田深圳1, 肖 宁1, 李雪铭1,2, 王国力1(1.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把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宽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大连践行.立足大连实际,借鉴相关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熵权法实证研究2011—2017年大连市10个区(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论如下:①时间过程.2011—2017年,大连市人居环境宜居度波动变化比较稳定,总体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②空间格局.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三级单元的空间分异明显,人居环境核心区以中山区为代表,过渡区在数量上居于主体地位.人居环境不同单元分布区(县)的个数逐年变化,总体为人居环境过渡区不断减少,核心区和边缘区波动增加的趋势.③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变化是自然地理要素与社会综合要素等多种要素、多个系统综合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关键词: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三级单元;影响因素;大连市10个区(县)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作为一种人居环境,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等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城市不仅产生了集聚效应,伴生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问题也日趋严重,这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的建立表明了全球对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适宜居住的环境[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应实施改善村庄生活环境战略,建设俊美、生态宜居的村庄.城市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影响城市的演变和发展.人类怎样保护城市人居环境、如何满足人们对人居环境的更高期待,在此背景下亟须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探讨与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综述:①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创立了《人类聚居学》刊物,开辟了人类聚居学研究的先河;②1992年,《21世纪议程》倡议共同实现全面发展人类居住区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人居议程》把“改善人类的栖息地”工作作为联合国的重中之重.③在研究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始终,同时相关研究更加关注公平性与实践性,诸如流域尺度的人居环境重建[2]、城市偏好与人居环境[3]、人居环境扩张与全球变暖[4].236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国内研究成果综述:①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前驱是吴良镛院士,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5];②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于定量研究城市人居环境来说具有关键作用,刘颂、刘滨谊、李王鸣、李雪铭等除了系统地构建了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之外,还对各项指标的具体意义作出了阐述[6];张文忠[7]系统科学地论述了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指标体系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并为适宜居住城市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随着研究的拓宽与深入,国内学者不仅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满意度、吸引力、安全性、脆弱性、类型等,还在三元性[8]、人居环境监测[9]、需求异质性[10]、自然适宜性[11]、风险[12]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研究.更有学者在拟态人居环境[13]、“大数据+”人居环境[14]、长序列人居环境演变[15]等方面收获颇丰,研究内容大体涵盖了全球[16]、中国[17]、省域、城市、社区、传统村落[18]、乡村[19]等各级别类型范围[20].综合而言,目前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各种模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日趋合理,数据多样化的同时也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定量化、科学化.然而,多数研究以城市(群)为对象,较少细化到市内多个区(县),同时,中微观尺度下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尚无统一定论.基于此,本文以大连市1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熵权法,将2011—2017年城市人居环境的时间过程、空间格局进行直观论证,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影响时空演变的因素,有助于拓宽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促进分科知识发展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研究城市人居环境,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和拓展.1 数据与方法1.1 指标体系在参考现有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评价原则和影响要素,建立了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系统、居住系统、人口系统、支撑系统和环境系统等5个一级指标和人均GDP等38个二级指标.人是组成社会环境的重大因素,人口系统选取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重等6项指标;居住环境的好坏是表征城市宜居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共选取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等5项指标;支撑系统与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共选取万人拥有医生数等5项指标;生态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集中体现,亦为区(县)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共选取了可吸入颗粒物均值等16项指标,如表1所示.表1 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Table 1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目标层准则层指 标 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人口系统人口自然增长率(‰);老龄化率(%);离婚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重支撑系统中学校生比;小学校生比;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人);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万人拥有医生数(人)社会系统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教育支出比重居住系统建成区人口密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住宅开发投资额比重;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人均住宅开发投资环境系统可吸入颗粒物均值(mg/m3);全年平均气温(℃);全年降水量(mm);全年日照时数(h);全年平均风速(m/s);全年平均气压(百Pa);全年大风日数(d);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无霜期(d);二氧化硫均值(mg/m3);二氧化氮均值(mg/m3);自然降尘均值(km2·30d);酸雨频率(%);道路交通噪声(dB);区域环境噪声(dB)第2期田深圳等: 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10个区(县)为例237 1.2 数据标准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7年出版的《大连市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大连市各区(县)统计年鉴和2012—2018年《大连市环境质量公报》等.本文通过基础研究数据整合,建立了大连市10个区(县)的2011—2017年基础数据库.针对2011—2017年大连市10个区(县)城市现实人居环境发展实际,数据标准主要参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8年修正)《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补充规定》等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版)《辽宁省污水与废气排放标准》(DB21-60-89)等地方性法律规范与条例.1.3 研究方法以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的数理模型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测度城市现实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优化调控建议.熵是从热力学推导出来的物理概念,熵值法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值,公式为X=xi}jm×{n, 0≤i≤m,0≤j≤n,(1)Pij=Xij/∑mi=1Xij,(2)ej=-k∑mi=a(Pijln Pij), k=1/ln m, ej∈0,[]1,(3)wj=gj/∑nj=1gj,(4)HSt(n)=∑nj=1wj×Xij.(5)2 结果分析基于数据库、数理算法与标准得出表2.实证研究大连市2011—2017年10个区(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格局,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表2 2011—2017大连市10个区(县)人居环境得分排名表Table 2 The 2011—2017ranking table of human settlements scores of 10districts(counties)in Dalian区 域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中山区4.66 1 4.51 1 4.91 2 5.51 1西岗区4.20 2 3.91 4 3.91 6 3.60 4沙河口区4.17 3 4.10 2 4.30 4 4.00 2甘井子区3.86 4 3.81 5 4.32 3 3.05 5旅顺口区3.60 6 3.95 3 4.94 1 3.62 3金州区3.72 5 3.50 7 3.95 5 3.01 6瓦房店市3.11 8 2.98 8 2.78 8 3.00 7普兰店市1.95 10 1.69 10 1.87 10 1.63 10庄河市2.17 9 2.08 9 2.56 9 2.10 9长海县3.20 7 3.53 6 3.48 7 2.86 823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表2(续)区 域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中山区5.12 1 4.58 1 5.15 1 4.92 1西岗区3.45 4 3.78 3 3.92 5 3.82 5沙河口区4.05 2 3.67 4 4.15 4 4.06 2甘井子区4.00 3 3.64 5 4.42 3 3.87 4旅顺口区3.27 5 3.96 2 4.53 2 3.98 3金州区2.90 7 3.42 7 3.03 7 3.26 7瓦房店市3.19 6 2.69 9 2.72 8 2.92 8普兰店市1.79 10 2.61 10 2.62 9 2.02 10庄河市1.84 9 2.69 8 2.17 10 2.23 9长海县2.82 8 3.55 6 3.76 6 3.31 62.1 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间过程分析(1)大连市7a间人居环境宜居度保持稳定状态,总体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大连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在2011—2017年间,最大值为2013年的3.70,最小值为2014年的3.24,差值较小,较为稳定.宜居度平均值由2011年的3.46小幅波动上升到2017年的3.65.图1 大连市人居环境宜居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2011—2017)Fig.1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habitable degree of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2011—2017)(2)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在不同的时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如图1所示,通过对标准偏差的走向观察可知,主要可以分为3个明显阶段:第一阶段(2011—2014年)标准偏差在数值上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从2011年的0.87稳步上升到2014年的1.06.虽处于上升趋势,但数值相差不大.说明大连市10个区(县)的人居环境在这段时间的差异开始出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但差异仍不是很大.第二阶段(2014—2016年)标准偏差在数值上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14年的1.06下降到2016年的0.63,尤其是2015—2016年这一年间,差值可达到0.38,这充分地说明这一阶段大连市10个区(县)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开始缩小;第三阶段(2016-2017年)标准偏差的数值开始增大,从第2期田深圳等: 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10个区(县)为例2392016年0.63增大到2017年的0.97,并与2015年持平,说明该阶段大连市10个区(县)人居环境各区域间差异开始增大.总体来看,大连市10个区(县)人居环境在这7a间数值波动较为明显,总体差异不是很大.(3)如图2所示,详细地描述了大连10个区县近7a的人居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尤其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较为明显.2011—2017年,最外层的地区有普兰店市、庄河市、瓦房店市和金州市,在10个区(县)中的排名第7~10位,为人居环境边缘地区;中间层的地区为长海县、甘井子区和西岗区,排名第4~6位,属于人居环境的过渡区;最里层的地区由中山区、沙河口以及旅顺口区构成,排名处于第1~3位,为人居环境的核心地区.(4)从2011—2017年7a的变化整体特征来看,大连市所属10个区(县)的人居环境的排名以及地区划分较为稳定.中山区一直处于人居环境的核心区域,7a间核心区第一名的位置鲜有变化(2013年第2).对于人居环境的过渡带区域,单个区域随着时间的变化波动较大,例如西岗区既与人居环境核心区存在交集,同时在2013年、2017年排名又相对靠后,几近边缘区.而旅顺口区明显随着时间的变化,2015—2017年有逐渐向人居环境核心区域发展的趋势.这充分地说明人居环境的区域划分是一个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个别区域依照自身特色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区域人居环境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它主要受到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和经济基数的影响.人居环境的边缘地区,以普兰店市为例,2011—2017年7a间呈现出小幅增长的趋势,从1.95波动上升到2.02,但总体发展缓慢,仍长期占据人居环境的边缘区域.经过对大连市10个区(县)整体上以及划分到不同人居环境区域的单个区(县)随着时间变化分析来看,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间的演变具有如下特征:人居环境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尤其是人居环境的核心区域发生小幅度的变化波动,整体为平稳发展状态;对于部分区(县)来讲,在近几年的变化中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波动变化,处于一种在稳定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这与该区域的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这种特点可以概括为整体稳定,局部变化,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在稳定的变化中不断地提高发展.图2 大连市人居环境时间演变特征Fig.2 The 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2.2 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分析以大连市2011—2017年期间10个区(县)的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程度的得分排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将其中的每个区(县)单体划分为一个大类,然后将大类按照相似性进行逐层递归分解,直到所得到的结果无法再分解自成为一个类为止.运用这种方法把城市人居环境的宜居程度分为240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3个等级:城市人居环境核心区、过渡区和边缘区.每个等级再继续细分,分为2个级别(1级、2级),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表3 大连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分布情况(2011—2017)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liv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2011—2017)单元边缘区过渡区核心区级别2级1级2级1级2级1级标准1.63~2.28 2.28~2.93 2.93~3.57 3.57~4.22 4.22~4.86 4.86~5.512011年2 0 2 5 1 02012年2 0 3 4 1 02013年1 2 1 2 2 22014年2 1 3 3 0 12015年2 2 3 2 0 12016年0 3 2 4 1 02017年1 2 1 3 2 1 (1)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演变上,大连市人居环境存在有3个级别,分别为宜居边缘区、宜居过渡区和宜居核心区.第一单元:人居环境核心区,人居环境宜居度在4.22~5.51.以中山区为例,数值平均得分为4.92,7a中有6a排名第1,且人居环境质量数值很高,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第二单元:人居环境过渡区,人居环境宜居度范围在2.93~4.22.以甘井子区为例,7a的均值为3.87,其中,最小值为2014年的3.05,为人居环境过渡区(2级).第二单元内部之间差值较小,但与第一单元的数值相差很大.第三单元:人居环境边缘区,人居环境宜居度范围在1.63~2.93.以普兰店市为例,7a均值为2.02,其中,最小值为2014年的1.63,同时这也是大连市2011—2017年10个区(县)的最小值,处于人居环境边缘区(2级).第三单元自身相比相差不大,但在数值上与其他级别的人居环境相比仍存在很大差异,数值高达3.88.图3 2011—2017年大连市区(县)人居环境宜居分布情况Fig.3 The livable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districts(counties)of Dalian(2002—2017)(2)人居环境不同单元分布区(县)的个数逐年变化,总体为人居环境过渡区不断减少,核心区和边缘区波动增加的趋势.如图3所示,2011—2017年,人居环境过渡区(县)的个数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从2011年的7个减少到2017年的4个.在此期间,最大值为2011年和2012年的7个,最小值为 第2期田深圳等: 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10个区(县)为例2412013年的3个.人居环境边缘区变化比较稳定,整体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从2011年的2个增加到2017年的3个.在此期间,最大值达到了2015年的4个,最小值为2011年的2个.人居环境核心区变化起伏不大,整体也出现波动增加趋势,从2011年的1个增加到2017年的3个.在此期间,最大值曾达到2013年的4个,最小值则为1个.2011—2017年7a间,2011年和2012年3个单元内部区(县)的个数差异较大,边缘区、过渡区与核心区分别为2、7、1.随着时间的推进,区(县)个数差异趋于缓和.以2017年为例,过渡区的个数为4,边缘区和核心区的个数相同为3,不同单元所分布的区(县)总体上表现出相对均匀的态势.(3)大连市人居环境有着明显的三级单元空间分异.分析图3数据可知,人居环境过渡区的数量在各个阶段都是占据主体地位的,只有在2013年和人居环境边缘区数量持平,在2011和2012年数量上达到最高值,都是7;人居环境边缘区位于其次,人居环境边缘区的数量基本稳定在3左右,表现比较稳定;人居环境核心区最少,只有在2013年和2017年达到4和3.从总体变化趋势上来看,宜居过渡区的数量整体上为下降趋势,宜居核心区在数量上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而边缘区的数量保持稳定,说明大连城市人居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2.3 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分析2.3.1 社会因素(1)政府宏观调控是基本因素.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是在政府调控基础上科学地发展.(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因素.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会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社会系统的空间分异,还会深刻影响和作用着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时间分异,进而影响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物质支撑和保障.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及住房贷款制度的实施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同时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城市人居环境居住系统.2.3.2 自然地理因素(1)纬度位置.2011—2017年,大连市各区(县)7a间的年平均气温、南北气温存在差异,庄河市与旅顺口区年均相差2.1℃,潜在影响与作用着人居环境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2)地形地貌.风向、风速、风量都会因地形地貌的差异而产生变化,大气污染物的程度与范围也不尽相同.(3)海陆位置.降水量对城市人居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都有较大影响,由于海陆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降水量、湿度等因素同样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存在一定的影响.2.3.3 多要素共同作用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变化受到地理位置、日照时数、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与产业结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居住等社会综合要素的影响.多种要素、多个系统综合共同作用与影响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3 结论与建议3.1 研究结论(1)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间过程分析.2011—2017年,大连市人居环境保持稳定状态,总体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波动性.大连市所属10个区(县)的人居环境的排名以及地区划分较为稳定,同时存在小幅度的变化波动.(2)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空间格局分析.人居环境核心区以中山区为代表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过渡区以及边缘区在数值和级别上与核心区人居环境相比仍存在很大差异.人居环境不同单元分布区24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县)的个数逐年变化,总体为人居环境过渡区不断减少,核心区和边缘区波动增加的趋势.(3)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各因素也会对大连市10个区(县)人居环境演变造成影响.3.2 优化建议结合大连市10个区(县)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基于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优化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这一实际问题给出如下建议:(1)发展区域基础经济,提升人民富裕程度.具备不同特征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特征,因此,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提高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连市作为带动辽宁省甚至整个东北经济的核心地区,素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等称号,对其自身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对旅游业、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大连市要利用这些区域特色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并衍生相应的产业链条.(2)加大城市环保力度,强化公共服务水平.近几年是大连市创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连”的关键时期,“环保管理”“环保监督”以及“环保应急处理”等都要落地生根,同时需要逐步养成“环保公共服务意识”,促使4项措施有机融合,共同打造生态宜居的大连.(3)更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念,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足以影响到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等多方面.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大连应该加快可持续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并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的大连”既算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选择,更是长远之计.参考文献:[1] 方创琳,王振波,刘海猛.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J].地理学报,2019,74(4):619-632.[2] KIDDER T R,ADELSBERGER K A,ARCO L J,et al.Basin-scale reconstruction of the geological context of human settlement:An example from the lower Mississippi Valley,USA[J].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8,27(11/12):1255-1270.[3] KIM H,WOOSNAM K M,MARCOUILLER D W,et al.Residential mobility,urban preference,and human settlement:A SouthKorean case study[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49:497-507.[4] REINMANN A B,HUTYRA L R,TRLICA A,et al.Assessing th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human settlement expansion in amesic temperate landscape from 2005to 2050[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45:512-524.[5] 吴良镛.人居理想 科学探索 未来展望[J].人类居住,2017(4):3-10.[6] 李雪铭,田深圳,杨俊,等.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以辽宁省14个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4,33(4):687-697.[7]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27(1):17-23.[8] TIAN S Z,LI X M,YANG J,et al.Initial study on triaxi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In the case of 10districts(counties)ofDalian[J].Sustainability,2014,6(10):7276-7291.[9] 龙瀛,李苗裔,李晶.基于新数据的中国人居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典型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4):86-96.[10] 王玉娟,杨山,吴连霞.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研究———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8,38(7):1156-1164.[11] FENG Z M,YANG Y Z,ZHANG D,et al.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4):437-446.[12] TIAN S Z,LI X M,LI H,et al.Initial evaluation of provincial-level environmental ris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s[J].Sustainability,2016,8(12):1259-1279.[13] 田深圳.城市现实与拟态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研究中国东北三省36市案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14] 杨俊,由浩琳,张育庆,等.从传统数据到大数据+的人居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66-176.[15] 陈菁,洪婉娜.近17年粤东与闽南地区人居环境变化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18,38(7):84-89.[16] 匡文慧.全球城市人居环境不透水面与绿地空间特征制图[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7):1151-1168.[17] 毛其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4):54-63.[18]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等.“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第2期田深圳等: 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大连市10个区(县)为例243展,2019,38(9):1412-1423.[19] 王成,李颢颖,何焱洲,等.重庆直辖以来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力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4):556-566.[20] 李雪铭,田深圳.中国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2):1495-1501.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factor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Taking 10districts(counties)in Dalian as a caseTIAN Shenzhen1, XIAO Ning1, LI Xueming1,2, WANG Guoli 1(1.School of Geograph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Centre for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Abstract:Urban human settl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for human survival activities.To grasp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law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s helpful to broaden the content sys-tem of human settlements,and is also the practice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Dalian.Based on theactual situation of Dalian,this paper uses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t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10dis-tricts(counties)of Dalian from 2011to 2017.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①Time course,from2011to 2017,the fluctuation of liv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 is relatively stable,showinga slight upward trend and obvious stage differences;②Spatial pattern,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three-level unit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 is obvious.The core area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represented by Zhongshan District.The number of transition areas is dominant in quantity.The number of different distribution areas(counties)of human settlements changes year by year.The overall trend is that the transition area of human settlements is decreasing and the fluctuation ofcore area and edge area is increasing;③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Dalian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and influence of many ingredients and systems,such as naturalgeographical ingredients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ingredients.Key words:urban human settlements;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three-level units;influencingfactors;10districts(counties)of Dalian。
辽宁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作者:吕洪涛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23期摘要:“十二五”是辽宁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对《辽宁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实施成效并提出“十三五”规划编制建议,实现统一协调全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目标。
关键词:环保规划;“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4“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开展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是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以来,随着辽宁全省快速推进城镇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快速增加,给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为统一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适应2020年小康社会建设现实需要[1-2],辽宁省环保厅组织编写了《辽宁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时段为2010~2015年。
为客观评价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实施的经验和存在不足,督促与落实规划下一步实施并为“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经验,依据国家、省相关文件对中期评估的有关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3-4]。
1 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环保厅环境统计年报、监测公告、核查数据以及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等9个省直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评估报告、工作总结,数据收集时间截止2013年12月末。
2 规划实施评估“十二五”期间,全省环保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和辽河“摘帽”、“蓝天工程”、“农村环保工程”为重点,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和生态示范城为载体,狠抓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具有典型的北方工业城市特征,是北方中等城市群发展关注的焦点。
从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的对策。
标签: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对策一、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现状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带,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近几年来,该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和颇具潜力的城市密集区域。
200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722.9万人,占辽宁省总人口的64.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7.7亿元,占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24.4亿元,占辽宁省的8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1亿元,占辽宁省的81%;地方财政收入541亿元,占辽宁省的82.8%。
可以看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明显,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但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辽宁中部城市群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跨地区、跨流域的伤害和污染对各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水资源短缺、水质重度污染;土地占用与破坏严重、承载容量不足;林业资源保护和整治主体单一、手段落后;资源消耗强度高、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空气、土地、工业固体废物和辐射污染日益严重等等。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于是,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保护对策势在必行。
二、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压力较重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域,经济增长快,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很大,资源消耗量的增加,也必然导致排污总量的增加。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地关注传统的能源生产模式,严重忽视了调节能源结构的需求,这种政策和市场的失误,刺激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工业发展和消费,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兼论加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辽宁可连续进展能力分析——兼论加强辽宁可连续进展能力建设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以来,可连续进展受到全球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可连续进展战略和具体落实措施。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可连续进展,关键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可连续进展能力的高低。
可连续进展能力的高低直截了当关系到可连续进展的前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连续进展能力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
可连续进展能力的高低能够通过生存支持系统、进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来衡量。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连续进展能力的形成和培养,都离不开这五大支持系统的共同作用和综合奉献,而其中任何一个支持系统的失败都会破坏可连续进展的总体能力。
为了实现辽宁的可连续进展,第一必须对辽宁的可连续进展能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辽宁可连续进展能力建设。
本文将第一围绕五大支持系统对辽宁可连续进展能力做一整体判定和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加强辽宁可连续进展能力建设。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连续进展研究组公布的数字作为分析依据,除区域生态水平和区域治理能力指标外,所有指标均为2021年的数字。
一、辽宁可连续进展能力分析(一)生存支持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又称基础支持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关于该空间人口的差不多生存和进展的支撑能力。
生存支持系统反映了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它以供应人口并保证其生理连续为标识。
假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能够满足当代人和以后各代人的生存和进展的需求,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备了可连续进展的初步条件,假如在自然状态下不能被满足,则应依靠科技进步寻求替代资源来满足人口对资源的需求。
可见,生存支持系统是可连续进展的前提。
2021年,辽宁生存支持系统总指数为45.17,在全国居第14位,说明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一样。
关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述与展望论文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
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
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
因此。
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
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
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着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fEkistics)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
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 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
收稿时间:2011-04-28;修回时间:2011-08-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87107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ja790060)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晋培育(1986—),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
E-mail:jinpeiyu102@ 。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10-1638-07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晋培育,李雪铭,冯凯(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辽宁大连116029)第31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1,No.102011年10月ECONOM IC GEOGRAPHY Oct.,2011摘要:通过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了辽宁省14个省辖市在1994、1999、2004和2009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人居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了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趋势,进一步研究了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
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辽宁14个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人居环境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法;时空演变;辽宁省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城市人居环境是人们赖以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场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
一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提高整个城市的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吸引流动资本、知识与技能、人才资源,以及带动旅游、商贸、会展、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宁越敏等[2]以上海市为例,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做了评价和理论探讨;李王鸣[3]、李雪铭[4]、徐瑞祥等[5]分别以杭州市、大连市、南京市为例,利用数学模型等对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刘钦普[6]、张文新[7]等对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原因作了定量分析。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内涵和评价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与上述研究相比,本研究的不同在于:通过“竞争力”作为衡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一种新尺度,以辽宁省的14个省辖市为区域背景,选取4个时间断面开展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并作了评价和分析。
目的是揭示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规律,分析原因并提出发展对策,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处于东北亚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我国沿海开放省份之一,国土面积14.69万km 2,2008年底总人口4315万,人口密度为291人/km 2,辖2个副省级城市(沈阳市、大连市)和鞍山、抚顺、锦州、盘锦、营口、葫芦岛、铁岭、辽阳、本溪、丹东、朝阳、阜新12个地级市。
全省GDP 总量达17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化建设水平最高的地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辽宁省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更加重视,全面提升了交通、供电、供排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人均居住面积,促进全省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研究数据来自1995—2010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辽宁省统计年鉴》,时间断面的选取分别以四个五年计划(“八五”到“十一五”)中的1994、1999、2004和2009年为代表,显示各个五年计划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2建立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既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又能显示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因此,构建一个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五项原则[6,8]。
①可比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可3研究方法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辽宁省14个省辖市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评价。
3.1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由霍特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主要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17],主成分分析法比较科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的可靠。
使用SPSS17.0软件对1994、1999、2004和2009年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系统自动选取特征根>1的因子,我们提取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前6个主成分作为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综合分析指标,这6个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85%以上,可以充分反映34个原始指标所代表的信息,依据旋转后的6个因子载荷系数矩阵,综合这4年的特点,可以发现主成分F1主要集中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城市道路长度、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每万人医生数、高等学校学生人数等指标上,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F2主要集中在气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等指标,反映了城市的市政建设水平。
F3和F4集中在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噪声达标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反映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F5、F6分别集中在自然增长率和失业率等指标上,反映了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和居民的就业情况。
在主成分分析之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它们总的累积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各主成分的权重乘以各自的得分求和得出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公式为[18]:F =ni =1ΣF i*W ini =1ΣWi式中:F i 代表各城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得分;W i 代表每个主成分的权重。
3.2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分析方法3.2.1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表述。
在空间上,每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代表所在行政区域(市域)的竞争力,将辽宁省14个省辖市的人居环境竞争力按其数值大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在省域地图上,可以更加直观的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状况和4个时间断面上空间分异的演变情况。
3.2.2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插值方法。
为了更好的揭示人居环境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可以采用空间插值方法,将各个城市(点)代表的竞争力扩展为一个连续的表面。
本文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 )对辽宁省14个省辖市(插值点)1994、1999、2004和2009年的人居环境竞争力数值自动表1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1Index syetem of evaluation on urb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社会经济环境X1:人均GDP (元);X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X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X4: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竞争力(元);X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居住环境竞争力X7:自然增长率(‰);X8:失业率(%);X9:人均居住面积(m 2);X10:市区人口密度(人/km 2);X11: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t );X12:人均生活用电量(kW ·h );X13:气化率(%)基础设施和公共X14:城市排水管道长度(km );X15:人均铺装道路面积(m 2);X16:城市道路长度(km );X17: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座);服务环境竞争力X18: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X19: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量(辆);X20: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X21: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X22:每万人医生数(人);X23: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个)X24: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部);X25: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部);X26: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城(户)生态环境竞争力X2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X2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29:生活污水处理率(%);X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31:城市噪声达标覆盖率(%);X32:园林绿地面积(hm 2);X33:人均绿地面积(m 2);X3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操作性原则;⑤以人为本的原则(指标应选取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要素,反映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2.2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我们在参考国内关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和指标体系研究[3-4,9-16]的基础上,根据组成城市人居环境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环境要素,建立了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评价的二级分级指标体系(表1)。
该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竞争力、居住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人均GDP 等34个二级指标。
第10期晋培育,李雪铭,冯凯:辽宁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16391640经济地理第31卷表21994年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Tab.2The urb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of fourteen cities and the sort in 1994城市F1排名F2排名F3排名F4排名F5排名F6排名F 综合排名沈阳 1.000010.0161130.543460.475370.1821110.85942 1.00001大连0.665020.564040.485390.440680.772520.1255130.72802鞍山0.380830.868520.506380.721840.413150.413180.49763抚顺0.300640.640730.2029120.0000140.264680.2320120.31274盘锦0.15019 1.000010.857020.0826120.1442120.834130.29305锦州0.189870.393180.564350.970720.413840.407790.27176辽阳0.188480.449160.661140.880230.0000140.561050.26837本溪0.209250.507550.0000140.677750.444130.3942100.23818丹东0.201560.320190.1033130.3513100.2220100.470670.19399营口0.1378100.045612 1.000010.504660.349970.0000140.176110铁岭0.1032120.406170.386710 1.000010.234790.564740.171611葫芦岛0.1066110.1204110.671830.0802130.390360.3646110.119912朝阳0.0000140.2158100.514270.43679 1.00001 1.000010.086313阜新0.0411130.0000140.2046110.2744110.0765130.532160.000014表31999年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Tab.3The urb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of fourteen cities and the sort in 1999城市F1排名F2排名F3排名F4排名F5排名F6排名F 综合排名沈阳 1.000010.392450.4231120.0445130.2425110.56029 1.00001大连0.796120.2295100.788570.862830.585850.820340.90862鞍山0.460830.377560.973830.962420.868420.586580.63853盘锦0.16667 1.000010.511811 1.000010.325890.3454120.37164葫芦岛0.175060.712820.966940.3784100.0611130.976820.34835锦州0.191550.368970.977220.454480.341580.704850.31496抚顺0.220740.288190.6084100.589670.2755100.0000140.26607辽阳0.137080.354380.891550.405090.752630.676770.26198本溪0.130490.000014 1.000010.663460.0000140.2465130.17929铁岭0.0509120.2101110.784380.696950.51926 1.000010.167910营口0.0791110.474740.3472130.289312 1.000010.4724100.154911丹东0.0845100.1636120.733290.2912110.712140.3673110.136212朝阳0.0000140.500530.824160.0000140.420970.691960.098013阜新0.0023130.0957130.0000140.770540.2054120.956030.000014生成在地图上,形成了人居环境竞争力空间扩展的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