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
- 格式:pdf
- 大小:517.58 KB
- 文档页数:6
宋代书院教育与理学的发展摘要】理学在发展初期受到很大阻力和挑战,甚至多次遭到宋代统治者的打压,然而理学家们坚持不懈将理学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联系起来,传播和交流理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宋代理学书院教育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5-079-02理学兴起于宋,而事实上直到南宋后期,理学才得到官方的认可,在理宗朝正式确立了其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
在此前的两百多年里,理学大部分时间处于被排挤、打压的境地。
即使这样,理学仍然顽强地发展,理学家们非常重视传道,他们在全国各地讲学,将理学与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联系起来,传播和交流理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理学的发展、壮大。
当时的宋代社会和前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士族彻底推出历史舞台,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商业进一步发展;等等。
这些变化要求有一种新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庆历以后,官员和学者纷纷要求朝廷定出一种正统理论,统一全国的经学思想。
熙宁元年,程颢的奏疏写道:"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
"①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新学成为官方学说,官办教育和科举考试一律以王学为准。
然而,程颢等理学家非常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方针,双方因此产生严重矛盾,程颢多次被免职或辞职,甚至流放。
理学也遭到王安石新学的排斥、压制,其生存和延续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因而理学只能借助民间教育力量来传道,理学家通过讲学来传播其思想理论。
理学宗师程颐说:"圣学之不传久矣,吾生百世之后,志将明斯道,兴斯文于既绝,力小任重而不惧其难者,盖亦将有冀矣,以谓苟能使知之者广,则用力者众,何难之不易也!"②张载也说:"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③于是,理学与书院教育慢慢结合起来。
南宋书院的学祠与学统作者:朱汉民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中国书院研究专辑主持人语: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复兴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
2014年岳麓书院牵头成立中国书院学会,其目的也是推动中国书院文化的发展。
本辑的书院研究论文,涉及书院的起源、书院祭祀、书院与科举等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是老问题,但这些文章提出了新的观点,能够深化对书院的认识与研究。
(朱汉民教授)[摘要]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关键词] 书院祭祀;学祠;学统;道统;理学[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2—0005—08Abstract:Academies of Song Dynast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The learning and Confucian orthodoxy of NeoConfucianism exerte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completion of sacrifice system of the academy. Most scholars who promoted NeoConfucianism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d a strong spirit pursuit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es to establish the status of academies in Confucian orthodoxy histo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ultural mission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they created academy temple and implemented sacrific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orthodoxy.Key words:sacrifice of academy;temple;learning orthodoxy;Confucian orthodoxy;NeoConfucianism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规制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即讲学、藏书、祭祀。
浅谈古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状况作者:寇祥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7期摘要: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
书院产生于唐末,兴盛于宋,明清时期广泛普及。
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最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存在了一千多年的书院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书院;产生原因;发展状况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书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并以其独具特色的管理及教学对我国古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探讨古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状况意义重大。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作为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教育教学的场所,书院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书院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朝处于发展的鼎盛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书院的创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另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改善,出现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此时朝廷又大力提倡科举取士,这些剩余劳动力便把读书做官作为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创办私学这一传统历史悠久,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1]秦朝虽曾采取了短暂的“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秦代后私学迅速恢复与官学并进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汉代时,私学以书馆、经馆的形式开始普及。
战国时齐国建立的“稷下学宫”实现了私学向以后的书院制度的过渡。
可以说,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对书院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
(三)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的盛世,曾经的辉煌盛况一去不复,社会秩序紊乱,战火不断,严重阻碍了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官学衰落,士人纷纷失学,学者们求学心切而又没有适当的求学之所。
因而一些好学之士便受佛教禅林的启发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修建书院读书讲学。
这便是书院的前身,此举不仅满足了广大士人的求学之需,并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
10部书院史古籍文献:1、[宋]张栻:《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有《南轩集》留世。
提要:该篇主要讲述了岳麓书院先后经朱洞之、李允则建立后,闻名于天下,后因兵事战乱而尽毁。
乾道元年,刘候珙为安抚湖南,遂召集儒雅而重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宗旨在于传道济民,进一步说就是“仁”。
仁,即人心,是天下万物的主宰。
求仁之难,必须通过学才能明白。
所以,重建岳麓书院的目的便在于教化庶民,以达到求仁的目标。
2、[宋]马端临:《天下四大书院》,《文献通考》卷四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朝的四大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及岳麓书院。
作者主要概述了四大书院的建制始末,并阐述了书院之所以兴盛,一是由于当时乡党之学为贤士大夫所建,多胜于州县之学,二是宋统治者多对书院赐额赐田,以鼓励其发展。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窥见当时书院多以朝廷赐额赐书为荣,为官方所认可的主要教学机构。
3、[宋]马端临:《宋初四书院》,《文献通考》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马端临(1254—1323),字子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等,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
提要:该文指出宋初四书院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及应府书院,此外还有茅山书院。
作者主要讲述了书院的监管者、朝廷的封赐及书院授徒的规模等。
需要指出的是,四书院的学徒数目多为十百人,可见宋初书院并不是特别兴盛。
4、[宋]魏了翁《靖州鹤山书院记》,《鹤山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
教育管理论文题目: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指导老师:2013年6月28日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摘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现象。
书院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它强调讲学自由、注重学术研讨,推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会讲"式的教育模式,具有因材施教、入学自由、择师自主等特点,在机构及课程设置、学规及经费管理和教学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有利于教学与学术并重的组织模式,研究中国书院的发展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借鉴价值。
书院教育为现代教育留下很多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书院,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特点,借鉴作用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明,普及于清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曾大发感慨:“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20世纪中国大学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没有继承中国古人的“大学之道”。
因此,探索书院教育的特点和治学之道,对中国当代教育有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的名称始现于唐朝唐玄宗时期,当时书院分官私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又改称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的场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间。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在四川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
宋朝统一国家后,急需大批治术人才,所以只注重科举选拔人才,而忽视“开学校,育人才”。
以至在立国之后的80多年间,官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中国最美的十大书院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1],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
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
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
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清王枚《睢州志·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
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
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丽正书院洛阳丽正书院,在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颁诏,。
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是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溶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
书院成立后,集中全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张说总其事。
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大掠。
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谮称大燕皇帝。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
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井于次年攻破洛阳。
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
古代文学——南宋书院极盛面貌及原因分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南宋书院极盛面貌及原因分析摘要:在中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南宋时期书院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的书院数量大增,规模扩大,制度完备,内容充实,特色鲜明,影响显着。
南宋书院发展极盛,不是偶然,而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南宋以前书院文化的积累,书院办理经验的传承,江南一带书院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且原有旧疏远的支撑一系列的条件和背景,都促成南宋书院的鼎盛发展,成就书院文化的继续传承发展。
在众多的因素之中,有四点尤为重要的,也是南宋书院极盛的主要原因。
首先,官学的衰落是书院勃兴的直接原因,而科举制度的腐败是南宋书院勃兴的重要原因。
其次,两宋理学的发展和成熟为南宋书院的勃兴提供了文化学术思想条件,理学大师在书院讲学扩大了书院的影响。
此外,南宋印刷业的发达更为书院的勃兴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造就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南宋;书院;极盛;原因一、引言在中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南宋时期书院发展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的书院数量大增,规模扩大,制度完备,内容充实,特色鲜明,影响显着。
南宋书院发展极盛,不是偶然,而是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当时由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动,导致官学式微,政府办学无力,官学资源短缺,官学教学内容空虚,又追逐名利,成为科举的附庸,另外官学设置有限,而求学者又多,这就为书院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另一方面,宋氏南渡,理学中心南移后,以扬时,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纷纷艺术院为阵地,着书立说,授徒讲学,吸引众多学者前来求学。
尤其是集大者朱熹,据史籍记载,他与近百所书院有关。
印刷技术的推进,使得图书印刷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使得书院在藏书方面比前代具有更为优越的条件,能够做到有书买,有书读,有书藏。
南宋以前书院文化的积累,书院办理经验的传承,江南一带书院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且原有旧疏远的支撑一系列的条件和背景,都促成南宋书院的鼎盛发展,成就书院文化的继续传承发展, 从而造就了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六、书院的发展(唐宋元明清)中国士人藏书、修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发展脉络:唐朝后期——五代——宋代——1901年产生发展繁荣和完善退出历史舞台(P174)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真正讲学授徒的书院起源于唐后期,最初为私人办学性质。
根据史书上记载,唐代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藏书、校书之所,如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
还有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供人们读书治学的地方。
书院虽然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但是作为一种正式教育制度的形成,则是在宋代,是在北宋开国十余年后。
(一)唐朝后期书院萌芽的原因: P174、P214①由于官学衰落,导致士人失学,这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
正如南宋朱熹所记述:“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
”②中国素有私人讲学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秦朝虽然禁私学但禁而不止。
汉朝以后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
社会动乱时期,私学往往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③受佛教禅林制度影响(禅林:佛教寺院的别称,僧徒聚居之处)。
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日益兴盛,至唐朝,佛教重要派别禅宗流行。
佛教经师传经授法的地方也叫精舍或精庐。
正统儒学先生不愿僧俗不分、释儒不辨,遂改用书院的称谓。
与此同时,佛教的选址、建筑风格、讲经活动等均对书院产生影响。
④雕版印刷术的广泛采用唐末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被广泛地采用,印书、藏书之风流行。
大量书籍刊刻问世。
这是书院发展兴盛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书院在历代的发展情况1.书院在宋代兴盛 P21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在宋代。
北宋六大书院: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
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朱熹)、岳麓、丽泽、象山。
宋代书院特点: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书院遍及全国,并且形成了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
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荫芽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直到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讲我们就来考察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详见教材P204〗,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
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朱熹与南宋书院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勃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最大的举措是复兴白鹿洞书院,关心其他书院;总结书院教育的经验,完善书院教育制度;以书院为基地推动理学各学派的学术论争和交流,扩大书院的社会影响;鼓励和支持弟子门人广建书院,传播理学思想。
这些活动,对南宋书院的勃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复兴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在宋初已是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
但自皇祐六年(公元1054年)废毁之后,竟然仅存瓦砾榛荆、茂草荒丘,屋宇损其七八,遗迹难辨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受命差知南康军。
上任伊始,即出榜征询有关陶潜、刘涣、洪氏义门雷塘书院,以及白鹿洞书院遗址,以便“别行措置”。
榜文称:“按图经,白鹿洞学馆,虽起南唐,至国初时犹有旧额,后乃废坏,未悉本处目今有无屋宇。
”同年秋天,朱熹亲自察看了白鹿洞书院遗址。
看到那里山青水秀,幽静清雅,“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确是一处隐居、读书、讲学、著述的好地方,于是断然决定尽快加以修复。
随即发牒分派军学教授、星子县知县筹措兴复事宜,并上书朝廷,奏明复兴的理由和计划。
他在奏折中指出:庐山一带老佛之居以百十计。
其废坏无不修葺。
至于儒生旧馆只此一处。
既是前朝名贤古迹,又蒙太宗皇帝给赐经书,所以教养一方之士,德意甚美,而一废累年,不复兴起,吾道之衰既可悼惧,而太宗皇帝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于此邦,以传于后世。
尤长民之吏所不能不任其责者。
其庐山白鹿书院合行修立。
(《白鹿洞书院志》卷二)朱熹的奏议,最初并未引起皇帝重视,于是再次呈奏。
奏文反复强调复兴白鹿洞书院的意义和理由。
考此山(指庐山)老佛之祠,盖以百数,兵乱之余,次第兴葺,鲜不复之旧者,独此儒馆莽为荆榛。
虽本军(指南康军)已有军学,足以养士。
然此洞之兴,远自前代,累世相传,眷顾光宠,德意深远,理不可废。
况境内观寺,钟鼓相闻,殄弃彝伦,谈空说幻,未有厌其多者,而先王礼乐之官,所以化民成俗之本者,乃反寂寥稀阔,合军与县,仅有三所,然则复修此洞,盖未足为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国学学术发展史中,儒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
先秦诸子学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是诸子中创立早而影响大的一个学派。
两汉时期,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一度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
到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的浸润与改造。
隋唐时期,儒学则受到佛教的全面冲击,儒家经典虽然也得到重视与研究,但再也难看到汉代经学大一统的繁盛局面了。
中国学术发展到唐宋之交,诸多因素导致了一场深刻的学术思想大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学术形态,这就是“理学”。
就学术思想而言,理学的主旨就是要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回归先秦儒学。
正如薛明扬所说,理学的学术思想变更旨在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在儒学内部,要扬弃和超越汉唐时期的经学形态;其二在对抗外来思想文化方面,要否定和超越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价值。
[1]要实现这样重大的思想转型,理学是以掀起讨论“道、理、气、心性”等哲学命题的学术思潮来进行的。
理学也称“道学”,萌芽于唐末,形成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绵延于元明两代,清中叶之后逐渐衰落,其影响经久而深远,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一、道学思潮的初兴儒学自东汉末年衰落后,在佛、道昌盛的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日见消沉,除了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外,儒学在学理上缺乏像佛道两家那样缜密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认识论、宇宙论等方面缺乏理论的体系性,因此要战胜佛道而重树儒学权威,就必须在理论建构上多下功夫,这就是理学(道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唐代前期的儒家学者治经学,还是沿用汉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重在对典籍的训诂和校正,章句之学仍旧盛行。
唐中叶,啖助、赵匡、陆淳等的“春秋学派”打破“疏不破注”的成规,开始舍传而求经的本义。
中晚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佛道两家发起挑战,力图用新的解读方式来振兴儒学的权威地位。
韩愈(768-824)首倡儒家道统论,推尊孔子,排斥佛道,他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道德虚而仁义实,道德出自仁义,实行仁义才是道德的实际内容,由此列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个实存的儒家道统。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知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璿等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清朝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
门人请他撰题大门联,袁明曜以“惟楚有材”为上联让大家来对,大家正沉思未就,门生张中阶至,有人告以门联之事后,张中阶即应声对说:“于斯为盛”。
众人皆赞好,师生合撰的这一联,就这样成了岳麓书院的大门联。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割据政府于都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理学有两种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学,也可以指现代自然科学的理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为什么宋代理学会兴起呢?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韩愈《原道》“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之类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住”。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入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之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他们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宋代理学的发展对于理学,一个公认的解释是: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大致的发展轨迹是:创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清中期以后开始逐渐衰落。
理学发展的初始,可以说是对道教和佛教的批判。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让部分儒者感到不满和不安。
他们认为佛教和道教的理论使人们的行为不受礼法的约束,会危及社会秩序。
于是有一部分人开始倡导辟佛的主张,他们认为佛教和道家的出家一说违背了忠孝之道,僧侣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反而要大肆修建庙宇,不仅劳民伤财,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韩愈的“辟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另一部分人认为儒学和佛道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韩愈的好朋友柳宗元就提出佛教中的有些道理与儒家的《论语》和《易经》是相通的。
还有一部分人,则更高瞻远瞩,他们借鉴佛、道形而上的理论来完善儒学,并由此建立起儒家的形而上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弥补了之前儒学的不足,还成为之后理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在这方面,韩愈的弟子李翱更有卓识远见,他提出“复性说”,认为性善而情恶,只有消除情欲,才能恢复善性。
书院与学田、宾兴书院与学田、宾兴录于《走进黄岩> 史海钩沉》2019-03-21(清光绪《黄岩县志》卷39《庶政》)一、书院书院之名,源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皇宫设立的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名集贤书院,为国家所设立的国书校勘、遗书征集。
唐代私人藏书馆所也称书院。
北宋王安石说:“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
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
1”鼓励儒士们在城市或山林讲授,从学者多者数十百人,书院逐渐兴起。
全国闻名有岳麓、白鹿洞、应鼓和嵩阳四大书院。
南宋时期,书院规模和制度正式确立和完备,数量多,规模大,地位高,影响广,几乎取代官学,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除官学外,凡私办讲学之所皆称书院。
南宋理学名师巨儒进入书院讲学,以讲经籍为主,推动书院发展,理学兴盛地方,书院分布广,士子入学多。
南宋书院发展是理学家竭力倡导,国家需要大量人才,以及科举考试需要等原因。
南宋理学家陈襄(福州人)任仙居知县,下乡为学生讲经,撰《劝学文》:“一家为学,则宗族和睦;一乡为学,则闾里康宁;一县为学,则风俗美厚。
虽有恶人,将变而为善。
2”书院礼请著名学者讲课,如黄岩樊川书院请朱熹,东屿书院(今属温岭)请叶适,临海上蔡书院请王柏(朱熹三传弟子)。
学习方式开放,开展学术争鸣,培养一批台州人才。
书院纪念并供祀先生老师们的事迹。
明《赤城后集》中,有黄岩《新建文献书院记》(朱右撰):“文公朱子(朱熹),以清献杜公(杜范)配,别为祠祭二徐先生(徐中行、徐庭筠)、郭磊卿、赵师渊、杜煜、杜知仁。
”《柔川书院记》(张翥撰):“中祠二程(程颐、程颢)、朱子,侑以先生(黄超然)。
”黄岩樊川书院山长杜煜,礼请朱熹主讲,杜煜等13人成为朱熹门人,创立朱子理学支脉南湖学派。
有十余人中进士,进入仕途。
后人评曰:“樊川书院堪与新安、考亭鼎立为三,以宇内鼎峙之书院。
”临海上蔡书院南宋景定三年(1262),台州知府王华甫建上蔡书院于临海东湖。
聘请王柏(金华人)执教,编有《上蔡书院讲义》。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
书院制度,是古代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独特表现,在古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良好表现的时期,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便是宋代大学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
宋代书院制度,始于宋徽宗宋仁宗时期,在宋仁宗的推动下,《书院制度》正式出现,标志着宋代书院制度的开始。
宋仁宗拥有崇高的学识,他认为,书院制度有助于保护和培养文化,于是宋徽宗宣布书院制度,设立了六大书院,这是宋代书院制度的开端,之后,不断发展起来。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官员安排的改变,宋代书院的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宋仁宗许可官员任职,以维护书院的正常运行;二是制度的细则化,宋仁宗制定《书院制度》,
为宋代书院制度的推广发展做出了深刻的贡献;三是学科的发展,宋代书院制度大大拓展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空间;四是文化传播的普及,宋代书院制度增加了宋代科技研究的范围,从而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层面。
宋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为宋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世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宋朝实行的书院制度,对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