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乐学语文姓名:吴庆勇单位;江苏省铜山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邮编:221116

摘要:针对当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然态度,本文着重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进行阐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揭示语文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从“厌学语文”的现象中解脱出来,自觉养成“乐学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学生引导

2004年第11期的《语文学习》上登有这样一则消息——为纪念语文单独设科100周年,2004年10月8日至9日,在上海金山举行了“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很多作家和教育家。他们围绕语文课程的建设、专业发展等专题进行讨论。我看到这些专家和教育家对语文教育前景展望的同时,也看到他们对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担忧和对未来美景的期待。特级语文教师于漪道出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她说“在相当数量的中学,尤其是高中,母语学科教学已经从第一位降到小四子、小五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语文还要高考,否则还要下滑。语文要靠积累,无法急功近利……据多处抽样调查及实地观察,学生对语文无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冷漠,可怕的冷漠!”

时至今日语文课状况仍然令人堪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

生对语文学科的漠然态度使教师困惑: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互助,往往是教师在一厢情愿的自导自演、自圆其说,而学生却表现的无动于衷;自习课时间,学生课桌上常摆满各种各样的理科习题,总见不到语文作业的影子;同学们也常说,学习语文总是摸不着头脑,有时下了很大功夫也不见效果,不像理科那样,做做练习题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语文学习上的束手无措,他们只好敬而远之。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尴尬现象,人们一直关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感到压力,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到底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以为善诱引导是教学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品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按照“三段论”式的编排方法,着重强调了语文同生活的关系,拉近了语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切身感受生活,也为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强的驾驭语文知识,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使他们(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在读、写、听、说训练

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这些都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关键是我们怎样把学生领进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去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走出学习语文的误区,养成热爱语文的学习习惯。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任务的主导者,首先应该领会《大纲》的精神,自觉地把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受到语言文学的亲和力和艺术魅力,从而把他们带到语文学科的乐园中。本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体会“真情实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没有刻意去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艺术构思,而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特别是“送子上车”时父亲的叮嘱和“买橘过铁道”等细节描写。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父母关心自己的亲身感受,并与课文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同学们都敢于大胆发言,说这篇课文很真实。就此,我在总结课文时强调:《背影》一文虽然感人至深,全文都充满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但作者并没有着意去渲染,全文没有一个“感激”之类的字眼,从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就自然流露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却

溢于言表。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感受“父亲”买橘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蹒跚的背影,感受父亲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我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大多数同学都能用真挚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课文讲解,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真情实感”。再引导学生把本课与《我的老师》一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探究,同学们对写人记事文章的结构就很明确了。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参与学习的过程.”。纵观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我们不难发现与近年来倡导的“赏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成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享受自我发现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周弘老师作为赏识教育的典范,他曾指出,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与表扬,其过程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给他们以积极的心里暗示,引导他们快乐的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无非是个例子。”这话很有道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从教材中领出来;用“授人以渔”的理念去引导学生,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从“厌学语文”的现象中解脱出来,自觉养成“乐学语文”的好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书目:

1.于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于漪文集》第一卷

2.《语文学习》 2004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吴庆勇男江苏省铜山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语文教师中教一级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