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科课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44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范例[4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1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同伴互助”——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的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课例研究完全具有这三要素,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目标指向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在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在课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以下两种研讨形式:1、一人同课多轮2、同课异构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该校采取的方式是:分年级商定出相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要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适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一轮的听课、评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一轮课下来,在教学同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什么是课例研究一、课例研究的含义“课例研究” 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 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
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
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
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A 设计。
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B实践。
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C反思。
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D总结。
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课例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校本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的主题及省、市、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关于“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要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切实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探索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弱者进步,强者更优。
2、落实中小学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四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任务,研究、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促进我校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完成。
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学科精品课例。
三、成立课例研究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检查指导各课例研究小组的实施情况。
四、活动形式以真实的、未加雕饰的课例为研究对象,以教研组或研究小组(以下统称“课例研究小组”)为研究单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按“备课、说课、上(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继续跟进”的程序进行。
1、备课。
既可以是同级同科教师集体备课,也可以由每个教师单独备课,二者均要体现。
2、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带头,课例研究小组内轮流执教,通过抓阄的形式临时决定执教的人选和课题,每学期每个教师执教1—2课时,由课例研究小组自定。
教平行班的教师,宜在做好反思改进的基础上,在另一个班执教相同的教学内容。
3、研究课例做到常态化,不需要也不允许执教者过度准备。
组长确定好时间,与教导处联系,填写课例研究活动日志,安排好本组教师的课,提前半天通知全组教师,当天通知执教教师。
4、上课之前先由执教教师进行简单课前说课,其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了解教学内容,以便观课者进行有目的地观课。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课例与课例研究)一、教学课例及其特点什么是“教学课例”,目前教育界的看法也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
这就是说,“课例”即等同于“教学案例”。
也有学者认为:“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余文森,2003)应该说,后一种类型的教学课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也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实践形式。
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独立价值,但由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完全有必要把这种“教学课例”视为一种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载体,使课例研究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它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提出对某些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
通常,教学课例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围绕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其中,其中,“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即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教学课例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等。
为了给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的讨论与反思搭建平台,能否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也是课例撰写成功的关键。
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各地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集体备课”与“说课”(共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说明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听课”(相互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评课”(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
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
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一)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5课例研究范文(篇一)本次课题研讨我从一开始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
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
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
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
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究范文(篇二)20**年度我校科研工作依据区研究中心工作目标,紧扣学校工作思路,结合*期课改的推行,立足教育教学,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努力构建学校科研交流平台,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课例研究”的有关内容1、明确“课例研究”的内涵“课例研究”是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
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2、理解与“三课”的区别第一,专业性活动与事务性活动的区别。
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因此,“研究”是其要务。
在常规教研中,备、听、评课被异化为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对教师而言,备、听、评课的目的并非出于解决教学难题,而是为了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听课任务。
第二,规范性行为与随意性行为的区别。
课例研究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本次就三个主题),是一项规范的专业行为。
相比之下,常规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就有些随意了。
听课教师往往事先不做任何准备,不知道要听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听,听完课后,往往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
有时研讨也没有人做记录,授课教师事后也不根据评课意见,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第三,常规性开展与临时性开展的区别。
课例研究期望教师群体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形成和谐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因此它要求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为其常规开展提供时间、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
但传统教研中的备、听、评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强有利的保障,常常会因学校其他事务的影响而被迫中断或敷衍了事,有的学校甚至利用较长的时间来设计或实施一次备、听、评课活动,其他时间则无所作为。
3、把握“课例研究”的特点一是教学性。
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而不是展示。
教学重过程,展示重结果。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
什么是课例研究一、什么是课例研究几种表述:所谓课例研究,是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师教育模式,简称“行动教育”。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
行动教育的载体。
二、课例研究的特征课例研究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和实施,是一个知行统一、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反思过程,具有7个鲜明的特征:1、主体性。
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不是旁观者,不是陪衬,而是真正的研究者、亲身体验者。
2、问题性。
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的,问题来源于教学的真实情景,而不是来自某本教科书或某种现成的理论。
3、思辨性。
课例研究虽然是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对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思辨,引发新旧教学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撞击、交锋。
4、过程性。
课例研究重在过程,重在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课例”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整个过程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紧密结合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是解决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是同伴互助的过程,是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为新教学行为的过程。
5、互助性。
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过程,为专家与教师之间、同事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即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
6、叙事性。
课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叙事研究,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人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7、科学性。
课例研究的思维方式注重假设、归纳与演绎。
课例研究不是对某一种理论的简单验证,而是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致力于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科学发现模式,使之具备双重机制--既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能为建立科学假说或理论构想提供素材。
“课例式”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一、基本概念所谓课例式校本教研,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上两备”,指的是多名教师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对同一个教学课题通过多次备课、上课、评课,使之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集体性系列研究活动。
其中的课例式备课是该校本教研活动的关键所在。
它是指教师可以将其它教师活生生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例子纳入自己的备课范畴,是对仅重视书面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传统备课的有力突破。
二、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目的要求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
切实加强对新课例式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主要形式㈠基本操作流程。
先确定好上同一教材的三至四名教师。
第一次上课以前,同学科组的教师一起学习新课程标准,一起讨论应该体现的教学思想,确定出研究专题,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由第一名教师去备课,然后去上课。
这时,第二名教师便开始了他的课例式备课,活生生的课堂成为了他备课的声色俱佳的好材料。
第一次上课之后接着进行评课,主要讨论课前确定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有没有得到体现,本节课新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
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第二名教师再去上课,第三名教师随之即进入了他的课例式备课。
上完再评,看上次出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而后是第三名教师上课。
“课例研究八步法”实施方案作者:彭世梅窦杰然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4年第06期\[摘要\]教学中的诸多环节若不能联动,教学就缺乏高效益。
“课例研究八步法”将备课研究、说课研究、课堂观察、评课研究、磨课研究、案例研究、专题研讨和学习创新八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相互衔接,相互推动,系统完善研究流程,整体构建课例研究模式,逐渐解决研训活动中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课例研究;整体;系统\[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7-0033-03\[作者简介\]彭士梅(196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北苑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窦杰然(1969—),男,山东潍坊人,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北苑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一、背景分析课堂教学涉及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业务学习、课题研究等诸多环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课堂教学虽是一位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抓课堂必须树立全面的课堂教学观。
因为单纯抓课堂教学已经很难解决课堂高效的问题,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效果,仅仅用课堂教学这一“火车头”来牵引教学工作,已有些吃力。
教学中的诸多环节若不能联动,不能把教学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教学就缺乏高效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把教学看成一个全面的系统来研究,教学的各环节只有形成有机统一的“动车组”,通过各环节齐动,增大运动合力,才能承载广大师生在高效课堂的轨道上高速前进,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改变只教不研、重教轻研、研而不深、研而不透的局面,解决研训活动低层次重复、高投入低产出、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课例研究八步法”的目标“课例研究八步法”要实现研训模式的转变,创新课例研究的路子,做到边教边学边研究,改变过去那种高耗低效、形式单一、机械重复、随意性强的课例研究方式,使研训活动深入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例研究八步法”是校本研训向纵深发展的一项系统研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需要具备较为精深的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课例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实践案例,揭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界定,阐述其核心理念和特点。
接着,将介绍课例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包括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协作者。
在这种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以学生为中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
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评价与反馈。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进行改进和提升。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强调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重视评价与反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科课例研究杭州市教科所杭州市翠苑中学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面临着理论如何向课堂实践转移的突出问题。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为此,杭州市翠苑中学在杭州市教科所和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展了新课程的学科课例研究。
本课题将通过行动研究,构建以学科课例为载体,理念引领与教学行为跟进相统整的模式,为解决理念向课堂实践转移的问题提出一种有实践价值的选择。
一、课题研究的缘由杭州市2003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改革。
我们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理念与实践脱节,决策与操作分离的矛盾日益凸现,成为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阻力。
及时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对于深入认识、完整理解新课程的教学,全面正确地贯彻课程标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解决理论向课堂实践转移的迫切问题,这是我们确立这一课题的首要原因。
其次,杭州市翠苑中学是一所1986年随着翠苑小区的建筑而配套的初级中学。
在短短的18年间,学校已从一所默默无闻的新办学校一跃成为杭州市的一所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初级中学,学校曾连续三次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学校”。
尤其是近十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成果十分显著。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无论是学科的平均分还是重点高中的上线率,均名列杭州市公办中学的前茅。
我校各学科全方位的“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现象引起了省、市、区教育行政领导和教科、教研部门专家的关注,认为翠苑中学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其教育、教学经验是非常可贵的,应该好好总结,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
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期望这也是我们确立本课题的原因之一。
再次,学校这几年取得的骄人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批敬业爱生,富有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学校教学的宝贵财富。
但是他们的经验自己无暇总结和提炼,如何将他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提炼,这又是我们确立本课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我校吸取了大量新鲜力量,他们有的是从外地引进的青年教师,有的是从师范院校刚毕业的优秀学生(附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图)。
这些年轻教师都毕业于全日制师范院校,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知识;他们思维活跃,上进心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成功欲望,已成为我校教师的主导力量。
但这些教师本身是旧课程教育下的“产品”。
怎样使他们既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又要让他们接受新课程理念,尽快地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
因此,确立本课题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翠苑中学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图二、课题研究的设计1.研究的目标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广大教师一方面需要解决课程理念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课程操作层面的问题。
教师如何将对课程设计的理解与对课程标准的实践有效结合,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转化成教学行为,需要广大实验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各学科教师们的优秀教学课例描述、教学片段、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专家对教学课例的点评和指导,力求引导我校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使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层面上,促进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
2.研究的思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为行动的目的,选择中学学科的课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探寻和揭示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促进其专业成长的运作方式与规律。
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与教师亲密合作,发展学与教的策略,教师一面从事实际教学,一面从事教学研究,与此同时接受在职教育培训,将上述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三大要素构成: (1)选择典型课例选择典型课例,旨在使教师的理念学习和行为跟进有一个背景式的展示,其操作流程为:提取原教学课例专家介入分析讨论归纳形成修改后的课例实现理念与经验的整合听课评课反省 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例 理论提升。
(2)构建教师与专家的合作平台构建“平台”旨在解决专业引领。
其操作流程为:学习(学习新课程的相关理论与教学观念) 探讨(结合教学情况,审议一堂课的设计) 碰撞(不同教学思想观念的交锋、协调) 整合(经验与理念共同作用,完成经验的重新整合)(3)设计运作流程形成理念高地 切入课例样本设计改进计划按改进计划上课 反思教学过程撰写研究报告 运作流程的设计,其核心是教学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本课题研究对运作流程作如下假设,即: 3.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澳大利亚的凯米斯(S.Kemmis ,1985)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
他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在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
“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应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结果才不致白费。
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
”1因此,我们组织教师们参与实践研究,在行动中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反过来,通过实践研究,加深和提高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掌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而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
4.研究的过程本课题2003年3月立项,2005年4月结题,历时两年。
在这两年研究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具体研究过程和流程如下图表:1考瑞 (Stephen M. Corey,1953) 《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研究流程示意图研究过程一览表三.研究的成果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收获颇丰。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学科都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例,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样板;二是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各学科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些教学模式不仅适合翠苑中学实际,同样也适用于兄弟学校,尤其是初级中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是获得了学校管理的新经验。
具体阐述如下。
(一)提炼创新性教学课例“课例”,这个前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中还不大为人所知的词语,最近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通用语言”。
如果在近来教师研究及教师教育领域中有什么新的动向的话,课例研究与开发可以说是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
课例正在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师教育研究结为一体,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课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课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课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课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老师撰写了大量的优秀课例,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课堂范例。
限于篇幅,这里只节录部分优秀课例的主要内容。
课例1主谓句之动词谓语句(语文)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主谓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其中动词谓语句的定语、状语、补语、宾语及中心语的分析是作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句子成分的划分”,一直是许多教师公认的教学难点,不仅找不到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容易弄懂掌握。
如果能够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结果一定不错。
因此教师就要把握好如何使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以便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事实证明,教学方法的调整,不仅消除学生厌烦、惧怕学习语法的心理,而且也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片段一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例句。
(同学都低下头看书,有一学生举手。
)生:王老师,为什么这个句子中的“三遍”是补语,而不是宾语的定语?师:好!看出问题了。
(教师边板书边说)来,大家一起看黑板“朗读三遍课文”、“朗读三篇课文”,有没有发现什么?生:“三篇课文”的“三篇”是指“课文”的篇数,“三篇”是“课文”的定语;“三遍”是“朗读”的遍数,那应该是“朗读”的补语。
(学生纷纷点头并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片段二师:我们一起看黑板上的两个句子(两个句子是:“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田里越冬的水咕咕地冒着水泡”)。
我请同学说,我来划。
生:第一步,主语是“他”,用双横线,后面是谓语用单横线,主语没有定语;谓语“睁”用黑点,“把眼睛”是状语,“特别大”是补语。
师:请告知状语、补语符号。
生:方括号和尖括号。
师:下面哪位同学有疑问?生:王老师,这句话没宾语的。
生:又不是每一个句子,都要齐全所有的成分。
生:哦!对对对。
生:如果有宾语,它和补语的位子,谁前谁后?生:当然不可能固定,也许宾语在前,也许补语在前,但他们都在动词后面。
师:哇,棒极了!还有疑问吗?(学生有摇头,有说“没有”的。
)好!片段三生:王老师,动词后面是先找宾语还是补语?师:是不是容易混淆?(学生点头)那么,哪个容易找到呢?生:当然是宾语。
师:为什么?生:宾语表示的是“谁”“什么”,应该蛮好找的。
片段四(教师板书错得较多的一句: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师:请大家看黑板。
生:我来。
(一学生急匆匆上台演示)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括的状语是“抽象的教条”,你怎么是“以抽象的教条”?生:那是介宾短语,是个完整的结构,不可以把“以”丢掉。
(许多划错的学生都频频点头)教学反思1.整堂课中,采取了课前设计的注重新知识学习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梯度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渐入佳境,并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贯穿于45分钟。
如此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取得的成效,对我启示不小,它应同样适用于课文等教学。
2.这种“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方法的采用,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会不会出现华而不实呢?为什么前一堂课也采取了此种教学法,有部分学生忘记了不少所学内容?如何改进这种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当堂课的教学效率?怎样让更多的人主动起来?还是有太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3.过去,有学生提问后,大家总希望老师来回答,并且总认为从老师嘴里出来才是正确的、让人放心的。
但是这堂课,在同学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仅仅是偶尔点拨而已,随即就有学生能作出很好的回应。
这种积极性,必须好好保护。
看来,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坚持下去。
4.当堂课,我请了四位不同程度同学分析书中的四个句子,用了两分钟左右;又请他们各自讲述了分析的步骤,用了两分钟左右。
其中两个同学正确,一个在讲述分析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还有一个学生的错误由其他同学帮助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