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鲁迅先生说过:“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过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去的时候,暂时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满足中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地理课堂是快乐的,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强度成正比关系”。
下面就以“极地地区”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一、引入单口相声,创设愉悦教学氛围“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此前学生已认识了很多区域,记忆了很多地名。
引入单口相声“地名学”(如下),学生捧腹大笑,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放松了身心,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如下:放暑假了,我去看望一位我多年未见的姨妈——夏威姨(夷)。
于是,我骑上巴拿马,先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壤,又翻越几道陡峭的新加坡、幽深的曼谷,再跨过茂密的柏林,终于在走过了999新德里后,到达了我姨妈所在的村庄——石家庄。
这时,前来迎接我的有我的三个表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还有我的三个表姐——新西兰、爱尔兰、乌克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了我姨妈家的房门前。
放眼望去,整座房屋金碧辉煌,原来房顶盖着日内瓦,墙上泥着安灰(徽),两扇也门庄严肃穆。
走进大门,脚下柔软极了,原来地上铺着巴基斯毯(坦)。
这时,我姨妈出来迎接我,只见她身穿用俄罗丝(斯)织成的镶着金边的华沙,雍容华贵。
走进名古屋,一片波黑,原来免电(缅甸),这时,她家的小保姆——苏丹,拿来一根希腊,点亮后,屋内顿时一片阳(仰)光。
坐定后,苏丹又端来水果,第一盘是刚果,又红又亮,我摸过就吃,不小心咯掉了我的一颗西班牙,没办法,只好吃第二盘巴梨(黎),好吃极了,梨(黎)巴嫩,梨(黎)巴嫩的……还有又脆又甜的尼加拉瓜。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极地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冰川以及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景色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初步了解,为他们以后学习更多关于极地地区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特殊的地域,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和参与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阅读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2.准备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3.准备案例分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找出极地地区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说出因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
2.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读地图、景观,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数据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通过模拟考察-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胆量,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谈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极地地区的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一:1、请同学们从极地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
答: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两大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学生可能对其认识较浅,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加深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极地地区的实际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3.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学习极地地区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护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极地地域【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极地地域的范围;独到的自然环境。
难点:为何南极地域均匀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同学供给南极和北极的图片并制成演示文稿;由8位同学编写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
教课器械:多媒体设施、南北极地图教课课件:反应南极和北极自然景观的图片。
【教课方案】复习议论1、极地地域的范围、包1、小品:介绍南极的括地域。
自然环境。
2、极点上判断方向。
2、图片:领会南北极3、察看南极和北极地的独到自然环境。
区地形的不一样。
3、议论:南北极自然环境特色(填表)研究为何南极地域比北极地域均匀气温低得多。
(教师指引学生研究)【教课过程】一、教课活动从复习原有知识下手,在教材供给的北极地域地图和南极地域地图上描出南北极圈,这样极地的范围、包含的地域就了如指掌了。
需要学生仔细察看的是:1.让学生找出南北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5°)。
2.站在北极点、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一样的。
3.在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南方,而南极点的前后左右方向都是北方。
4.北极地域中心为大海—北冰洋,南极地域中心为陆地—南极大陆。
二、在小品《八仙过海到南极》中,学生主要介绍南极地域独到的自然环境,如:天气特色—严寒、烈风、暴雪;冰雪高原;白色荒漠等。
在表演时学生尽可能用风趣的语言来表达,使同学对南极的自然环境有初步的认识。
同时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南北极图片、教材中的阅读资料“穿越南极”,把这类认识引向深入。
在组织学生议论时,让学生把对南北极的自然环境特色总结并填表使学生对南北极地域自然环境特色有一完好的认识南北极地域自然环境特色南极地域北极地域范围海陆情况天气特色代表动物三、学生阅读教材图“南、北极地域气温比较”,比较南、北极地域的年平均气平和最低气温,得出结论:南极地域的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
教师提出探究课题,请同学们依据认识的知识,剖析为何南极地域的气温比北极地域低得多?教师把学生研究的结论概括并总结:其主要原由是北极地域为大海—北冰洋,南极地域为高原大陆,大海散热慢,对阳光的反射率小。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理解极地地区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教材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极地地区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有一定的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内容进行讲解。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2.图片: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图片。
3.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资料。
4.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极端的地区——极地地区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位置等。
他们对地球的各个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3.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实践活动:模拟极地考察,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位置、气候、冰川、海洋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南极的科研考察、北极的石油开采等,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活动和贡献,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黄河站的建设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鲁迅先生说过:“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过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去的时候,暂时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满足中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地理课堂是快乐的,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强度成正比关系”。
下面就以“极地地区”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一、引入单口相声,创设愉悦教学氛围“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此前学生已认识了很多区域,记忆了很多地名。
引入单口相声“地名学”(如下),学生捧腹大笑,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放松了身心,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如下:放暑假了,我去看望一位我多年未见的姨妈——夏威姨(夷)。
于是,我骑上巴拿马,先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壤,又翻越几道陡峭的新加坡、幽深的曼谷,再跨过茂密的柏林,终于在走过了 999 新德里后,到达了我姨妈所在的村庄——石家庄。
这时,前来迎接我的有我的三个表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还有我的三个表姐——新西兰、爱尔兰、乌克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了我姨妈家的房门前。
放眼望去,整座房屋金碧辉煌,原来房顶盖着日内瓦,墙上泥着安灰(徽),两扇也门庄严肃穆。
走进大门,脚下柔软极了,原来地上铺着巴基斯毯(坦)。
这时,我姨妈出来迎接我,只见她身穿用俄罗丝(斯)织成的镶着金边的华沙,雍容华贵。
走进名古屋,一片波黑,原来免电(缅甸),这时,她家的小保姆——苏丹,拿来一根希腊,点亮后,屋内顿时一片阳(仰)光。
坐定后,苏丹又端来水果,第一盘是刚果,又红又亮,我摸过就吃,不小心咯掉了我的一颗西班牙,没办法,只好吃第二盘巴梨(黎),好吃极了,梨(黎)巴嫩,梨(黎)巴嫩的⋯⋯还有又脆又甜的尼加拉瓜。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第10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章,是所学世界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也是一个特殊区域,至此,完成了对整个世界范围的宏观学习。
本章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学生由此进一步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验。
二、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三、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利用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特点。
四、情感价值目标
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 极地地区的位置;
2. 极地地区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六、教学难点
极地地区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七、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八、教学准备。
“地”承万物奥秘,“生”润人文精神地生研讨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的教学设计xx中学 xx教师设计说明本节课采用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个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的形式展开,“极”限又与极地地区的主题契合。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如“冰山一角”的含义,干燥的南极地区为什么有 2 000多米厚的冰层,企鹅和北极熊的御寒本领是什么,去极地地区旅游应准备哪些物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学习目标1.从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景观、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角度,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学会在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重点难点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代表动物、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2.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地图、PPT课件。
(二)工具1.智慧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今天我们来一次真正的“极”限挑战,走进极地,畅游极地,保护极地。
二、预习检查课前分组搜集极地地区的图文资料,多角度展现极地地区真实景观。
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签订了《南极条约》和《北极环境保护战略》,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做些什么呢?6.学生回答:节约用电、绿色低碳出行、使用环保产品等。
极地环境保护知识难度较小,通过独立回答完成即可。
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认识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企鹅和北极熊。
认识了极地地区的我国的科考站,也了解到极地地区现在面临着环境问题,为了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同行动起来。
七、布置作业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关于地球上最为特殊的两个地区——南极和北极的介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旨在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了解。
然而,极地地区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理解其特殊性。
3.讨论法:学生讨论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和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
2.图片和地图: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3.案例:极地地区的保护措施、我国在极地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等。
4.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范围,归纳比较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点。
2、认识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南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读南北极地区图分别获取地理位置及范围,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欣赏极地地区景色图片。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二、讲授新课活动一:走近极地预习达标展示学生同位互相描述,个别展示评价: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手脑并用,通过描图、填图、识图等,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读图、用图能力。
活动二:极地探奇1.位置之奇:七大洲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_洲;四大洋中纬度最高的是_________洋。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_洋,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_洲。
2.方向之奇:如果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应选择建在_________上。
3.地形之奇:南极大陆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素有“_____________”之称。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____洲。
4.气候之奇: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问题探究:南极地区成为地球上最冷的地区的原因5.生命之奇:介绍企鹅与北极熊奇特的生存本领。
__________是南极地区的象征,代表北极地区的动物是__________。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结合两极地区图,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说明其地理位置的特点。
2. 结合资料,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比较南、北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异同点。
3. 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3. 识记住我国两极地区的主要科学考察站。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 南、北两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及自然资源的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快乐的大脚》短片播放,展示极地景观图片,引入课题。
2、展示我国南、北极地科考新闻图片,了解极地科考路线,初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二、四“W”探究性学习(一)Where——明确南、北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1、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10.1和图10.2,说明南、北两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纬度范围、海陆位置),思考分析其位置的特点,探究极点四周的方向。
(1)南极地区——“水包陆”:中部南极洲+四周三大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2)北极地区——“陆包水”:中部北冰洋+四周三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部分。
2、概括两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二)When——确定考察南、北两极地区的最佳时间运用已学知识及相关资料,思考探讨从我国出发去南、北两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时间。
(1)北极地区:北半球的夏季(6、7、8月);(2)南极地区:北半球的冬季(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一学生掌握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知道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认识一个区域。
但更多的是掌握了有常住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特别、自然环境特殊、人烟稀少的两极地区却少有了解,一方面相距甚远,了解相关知识少,另一方面平时讲授的较少,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人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
教材从三个方面,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
其中第一部分地理位置和范围,第二部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介绍了极地地区的特殊性;第三部分科学考察的宝地和第四部分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则阐述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原因。
教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点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特殊的地理位置难点: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地形图”探究自然环境的特点【教学工具】多媒体、填充图册、微视频、地图等资源【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对比分析【教学资源】课本,微视频,填充图册【教学过程】导入:极地地区的视频提问:看完视频对于极地地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冷,寒冷,干燥等等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寻觅极地挑战极地探索极地保护极地自主学习:第一关【寻找极地】观看演示,寻找南极地区,打开教材92页,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第一关,寻觅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一课的趣味教学设计鲁迅先生说过:“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过多么乏味!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看去的时候,暂时吃惊,绝不会每天作一首‘桃之夭夭’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满足中学生求知、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地理课堂是快乐的,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强度成正比关系”。
下面就以“极地地区”一课教学为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一、引入单口相声,创设愉悦教学氛围
“极地地区”是世界地理的最后一章,此前学生已认识了很多区域,记忆了很多地名。
引入单口相声“地名学”(如下),学生捧腹大笑,既回顾了前面所学知识,又放松了身心,为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如下:
放暑假了,我去看望一位我多年未见的姨妈——夏威姨(夷)。
于是,我骑上巴拿马,先穿过一望无际的平壤,又翻越几道陡峭的新加坡、幽深的曼谷,再跨过茂密的柏林,终于在走过了999新德里后,到达了我姨妈所在的村庄——石家庄。
这时,前来迎接我的有我的三个表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还有我的三个表姐——新西兰、爱尔兰、乌克兰。
在他们的簇拥下,我来到了我姨妈家的房门前。
放眼望去,整座房屋金碧辉煌,原来房顶盖着日内瓦,墙上泥着安灰(徽),两扇也门庄严肃穆。
走进大门,脚下柔软极了,原来地上铺着巴基斯毯(坦)。
这时,我姨妈出来迎接我,只见她身穿用俄罗丝(斯)织成的镶着金边的华沙,雍容华贵。
走进名古屋,一片波黑,原来免电(缅甸),这时,她家的小保姆——苏丹,拿来一根希腊,点亮后,屋内顿时一片阳(仰)光。
坐定后,苏丹又端来水果,第一盘是刚果,又红又亮,我摸过就吃,不小心咯掉了我的一颗西班牙,没办法,只好吃第二盘巴梨(黎),好吃极了,梨(黎)巴嫩,梨(黎)巴嫩的……还有又脆又甜的尼加拉瓜。
为招待我,姨妈亲自下厨,做了我最喜欢吃的——阿拉斯加粥(洲),还有四道我最喜欢吃的菜——红烧洛杉鸡(矶)、清蒸乌拉龟(圭)、油炸约蛋(旦)、爆炒斯德哥尔蘑(摩),我开心极了!
二、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世界地图)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推断,地球的北半球陆地面积远大于南半球,根据地球均衡学说,为避免地球“头重脚轻”,地球的南极地区应有一块陆地——现今的南极洲,而北极地区应是一片海洋——现今的北冰洋。
这个问题你思考过吗?亚里斯多德的推断对你有什么启示?
两极地区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那么其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目前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三、通过谜语竞猜,学会在“极地地区图”中辨别方向
在“极地地区图”中辨别方向、判断周围的环境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用谜语竞猜、问题讨论的形式,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注意力。
首先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极圈以内的地区;南极洲:三洋环抱、三洲相望;北冰洋:8国环绕。
并标注0°、120°E、180°经线, 66°34′N、 66°34′S纬线,找出大洋、大洲、半岛、海峡、国家、西风漂流等)。
然后,出示几个小谜语、小问题,让大家竞猜:
①一座小房子,四面开窗且都面向南。
这座房子在哪里?(北极点)
②一人向正北走10千米,然后向正西走10千米,再向正南走10千米,又回到原地。
这个人原地在哪里?(南极点)
③一架飞机,从格陵兰岛一直向北飞,能到达中国吗?(不能,最北点为北极点)
④(示南极地区图)从南极长城站沿最近走法到中山站,方向如何?(先向东南,在向东北)通过思考、讨论、辩论,明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沿地球自转方向为东方向,极点是地球上最南和最北的地方。
拓展:无论从哪个方向向南极点运动,或从南极点向外运动,都可表述为向南或向北运动。
这样便失去了意义。
怎样表述南极点的方向呢?(科学家们用经线来表述物体从南极点向外或向南极点的运动方向,如向100°E方向运动。
)
四、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
两极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十分明显,只有深入分析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首先结合教材完成两极地区环境特征比较表(见下表),归纳两极地区环境特征差异:南
极洲——冰雪高原、酷寒、“白色沙漠”、“风库”、企鹅成群;北极地区——海洋为主、寒冷干燥。
然后通过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极端气候出现在南极地区的原因,如下图。
同样,通过北极地区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温和的原因(海拔低、海洋、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极昼时间长,所以与南极地区相比气温较高、风速较小、降水较多)。
五、呈现极地科考材料,全面探究极地科考意义
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出示极地科学考察资料(包括图片、录像等),探究相关问题。
资料: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现在,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考站,北极的陆基考察站增至100多个。
我国自1984年以来,每年都进行一次南极科考。
2007年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这次科考肩负37项任务,其中之一是在南极最高点(内陆冰穹A区)为我国建造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
南极最高点(内陆冰穹A区)冰厚3000米,气候变化无常,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但它又是地球最佳天文观测点之一。
问题:1.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为什么选在11月至次年4月进行?(暖季,极昼)
2.科考队员为什么不宜穿白色衣服?(白色不容易被发现)
3.在极地考察时,能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吗?(不能。
磁极附近,不准确)
4.科考站的房门一般开向什么方向?(西北,避开极地东风)
5.在极地图上标出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
它们都有极昼、极夜吗?(长城站无)
6.南极点的时间有什么特点?(随便采用全球24个时区的任何一个区时都是可以的。
但是其标准时独独采用了新西兰时间。
新西兰属东十二区,是全球最早迎来日出的时间,也是最早进入新年的地方。
)
7.南极洲淡水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
若全融化,将使海面上升50~70米,使全球陆地面积缩小2000万平方千米)
8.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是地质历史时期植物演变而成的。
南极地区冰雪覆盖,为什么还会形成煤?难道两极地区曾经温暖得使植被郁郁葱葱?(结合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说明)
9.结合教材科考示意图、秦大河对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讨论极地的科研价值和科考的手段。
(低温、相对洁净、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区等;钻探冰芯等)
10. 南极最高点(内陆冰穹A区)为什么是地球最佳天文观测点之一?(90﹪以上为晴天,观测时间长;大气环境与太空媲美;风速小;人工光源最少,干扰少;天空视角最大的地方等)
11.总结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的意义。
(经济、科研、战略价值)
六、小组辩论,深入理解极地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
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
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总结:两极地区不仅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还出现了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冰面黑洞、上空臭氧层空洞等问题。
两极地区是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区,也正因为它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荒无人烟,才为人类的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记录档案。
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应该珍惜和爱护人类这一共同的财富。
阅读教材“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了解《南极条约》的意义、内容(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七、关注研究动态,课后继续探究极地问题
1.南极洲未来的归属问题。
随着南极丰富资源的发现,探险、考察的队伍和国家越来越多,南极洲的未来是学生关注的一个问题。
关于南极的法律、地位至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主张:①先占说②疆域相邻说③扇形理论说④国际共管说⑤托管说⑥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说等。
你赞同哪种主张?为什么?(有关专家认为,南极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财产,而不应将其分割,为各国分别占有。
)
2.南极洲、北冰洋的形成问题。
南极洲、北冰洋海陆分布恰恰相反,且面积相近。
旋转100度,南极陆地几乎正好填充了北冰洋海域。
有专家认为,是不是有一种力量使北极凹陷、南极隆起?你怎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