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1.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试验,格里菲思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体外转化试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4.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自主学习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1.格里菲思转化试验(体内转化)。
(1)原理:S型细菌可以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过程:①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②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③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④注射S型死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3)结论:S型死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使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使小鼠死亡。
2.艾弗里转化试验(体外转化)。
(1)过程:①S型细菌――→分别DNA+R型细菌→R型细菌+S型细菌;②S型细菌――→分别蛋白质+R型细菌→R型细菌;③S型细菌――→分别荚膜多糖+R型细菌→R型细菌;④S型细菌――→分别DNA+DNA酶+R型细菌→R型细菌。
(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把握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1)标记大肠杆菌: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育基中培育大肠杆菌,获得分别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
(2)标记T2噬菌体:用分别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培育T2噬菌体,得到DNA 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3)对比试验:用分别含35S和32P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4)同位素检测:对两组大肠杆菌培育液进行离心检测。
3.结果:35S标记的T2噬菌体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高;32P标记的T2噬菌体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高。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l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前练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2.格里菲思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
3. 艾弗里的实验(1)方法:将提纯的S型细菌的、和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2)现象:只有加入,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并且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3)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 噬菌体(2)代谢特点:只能在大肠杆菌体内,不能独立地进行新陈代谢。
(3)增殖特点:在的作用下,利用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
(4)结合教材P44图3-4,试分析组成T2噬菌体的碱基、核苷酸分别有几种?2.实验方法:。
3.过程及现象(1)标记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十含35S的培养基→含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十含32P的培养基→含的大肠杆菌(2)标记 T2噬菌体T2 噬菌体十含35S的大肠杆菌→含的T2噬菌体T2 噬菌体十含32P的大肠杆菌→含的T2 噬菌体(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4.实验表明(1)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留在外面。
(2)子代T2 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来遗传的。
5.结论: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起到遗传作用。
6.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和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噬菌体?7.在此实验中,思考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标记?用14C和180同位素标记可行吗?三、R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证据及生物的遗传物质1.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1)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和________。
(2)侵染过程(3)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控制其性状,即是遗传物质。
2.生物的遗传物质3.比较T2 噬菌体和烟草花叶病毒的化学组成,你认为两者中所含碱基的类型是否相同?4.思考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否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练1.1928年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成功地表明了()A.DNA是遗传物质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能促成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活性物质D.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中的DNA已失去活性而蛋白质仍具有活性2.下列对肺炎双球菌和T2噬菌体的相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T2 噬菌体可寄生在乳酸菌体内B.T2 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由蛋白质构成C.R 型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D.S 型细菌可使人和小鼠患肺炎死亡3.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必修二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②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a.R 型活细菌与S 型死细菌混合后,转化成了S 型细菌,并且后代也是S 型细菌,即这种转化可以遗传。
b.S 型死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其结构相当稳定,可使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②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 才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由此证明S 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是DNA ,进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含35S 的培养基−−−→培养含35S 的细菌−−−→培养蛋白质外壳含35S 的噬菌体含32P 的培养基−−−→培养含32P 的细菌−−−→培养内部DNA 含32P 的噬菌体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含35S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 含32P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体内有放射性32P2、实验结果分析由过程②可知,T2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只有它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并且不断增殖,说明噬菌体在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亲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给后代的,即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总结非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只有一种核酸,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由蛋白质表达遗传信息。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猜想。
2.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3.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4.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知识点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01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02DNA的重要性,但是认为□03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类型易漏边角2.格里菲思的实验——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问题探究肺炎链球菌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提示:肺炎链球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问题探究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从死亡小鼠中是否只分离出S型活细菌?提示:不是,分离出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且R型活细菌数量多。
(2)结论: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16R型活细菌转化为□17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18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实验——体外转化实验(1)自变量:不同处理的细胞提取物因变量:培养基中活细菌的种类(2)实验过程及现象①预处理: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去除□19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
②③分析细胞提取物的□25理化特性,发现这些特性与DNA的极为相似。
(3)结论□26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三、自变量控制的原理1.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01增加某种影响因素。
如“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利用了加法原理。
2.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02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如“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利用了减法原理。
特别提醒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体内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而艾弗里的实验则证明了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体内的DNA。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 1.阐述格里菲思、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
2.阐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3.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1)主导观点①观点: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②理由: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
(2)对DNA的认识①DNA是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包括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
②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③对DNA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
2.肺炎链球菌的类型项目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有无致病性有无3.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组别 实验过程及结果 结论第一组 R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已经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第二组 S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死亡――→分离出S 型活细菌 第三组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第四组⎭⎪⎬⎪⎫R 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分离出S 型活细菌4.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①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
例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②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判断正误(1)将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和R 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肺炎链球菌全部是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实验证明S 型肺炎链球菌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 (3)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 答案 (1)× (2)× (3)×解析 (1)此实验中,从小鼠尸体中提取到的肺炎链球菌包括R 型活细菌和S 型活细菌。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R型细菌:菌落,菌体夹膜,毒性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证明:(即:是遗传物质,不是遗传物质)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遗传的。
(即:)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核酸遗传物质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所以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2、DNA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种)3、DNA的结构:①由条、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和交替连接构成基本。
内侧:由相连的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G≡。
(原则)4、DNA的特性: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的。
(排列种数:4(n为碱基对对数)..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的。
5、DNA的功能:携带(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n在双链DNA分子中:①A=T、G=C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第3节DNA的复制1、概念:2、时间:3、场所:主要在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5、特点:6、原则:原则7、条件: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等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②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第1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4种,每一种有一个特定的碱基。
这一认识本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 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2.肺炎链球菌的类型项目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菌落 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有无毒性有无3.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分析 结论 ①R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 R 型细菌无毒性 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②S 型活细菌――→注射小鼠死亡――→分离S 型活细菌S 型细菌有毒性 ③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注射小鼠不死亡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已失活,毒性消失⎭⎪⎬⎪⎫④R 型活细菌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死亡――→分离S 型活细菌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且性状可以遗传——转化因子4.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减法原理:在对照实验中,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 是遗传物质。
(1)S 型细菌的DNA 可使小鼠死亡( )(2)格里菲思的实验结果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 (3)艾弗里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 答案 (1)× (2)√ (3)√格里菲思将加热致死的S 型细菌与R 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到了活的S 型细菌,请分析:1.已知在80~100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 的结构也会被破坏,但当温度降低到55 ℃左右时,DNA 的结构会恢复,但蛋白质却不能恢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林硕婉授课班级:高一(10)班
一、教材内容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是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长的问题:“ DNA 和蛋白质究竟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之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学科素养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一(10)班的学生学科基础较扎实,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班级课堂学习气氛较活跃,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五、教法设计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教学过程中围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
质”的实验设计及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
六、课前准备
课前一星期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探究活动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就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进行搜集,制作展示多媒体课件,重温几位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及探究过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俗语说明生命之所以能够代代延续,
是由于遗传物质的传递。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丝
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了解到染色体在
生物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
什么物质组成?DNA和蛋白质究竟谁才是遗传
物质?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学生回顾所学
知识,思考回
答相关问题。
寻找新旧知
识的结合点,
以“问题”引
入新课,激发
探究欲望。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现在大家都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但在20
世纪早期,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认为蛋白质
是遗传物质的观点处于主导地位。
分析当时认为
蛋白质是遗传
物质的原因。
进一步激
发学生对遗
传物质的研
究。
二、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科学家是如何认识DNA是遗传物质的呢,
让我们重温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吧。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探究一: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请探究小组代表就该课题的探究情况作
汇报。
教师在学生介绍展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
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1、为什么格里菲思选择细菌作为实验材料?
2、什么是细菌的菌落?
3、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特点比较;
4、第四组中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
5、第四组为什么会有活的S型细菌出现?是
“复活”吗?何为“转化”?
通过问题的引导,得出实验结论:加热杀
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
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
学生代表利用
多媒体介绍实
验材料,演示
实验过程,展
示实验结论。
学生认真思考
回答所提问
题。
进一步分
析,得出实验
结论,并了解
到性状的转化
是可以遗传
的。
引导学生重
温科学探究
历程,亲身体
验科学研究
的思路和方
法,学习科学
家严谨的态
度和合作精
神。
体验科学
探索的艰辛,
学习科学精
神,养成科学
态度。
S型细菌的化学成分有哪些?究竟哪种物
质才是转化因子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如
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呢?
探究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请学生代表介绍艾弗里及其同事是如何寻找、确定转化因子的。
展示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体外转化验,
提问:
1、本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2、设置DNA酶处理DNA的目的是什么?
3、艾弗里及其同事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典型例题] 学生思考、分
析、讨论回答
问题。
进一步培
养学生探究
问题与设计
实验的能力
及创新意识。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说明DNA才是遗传物质。
但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使用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
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探究三)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请学生代表介绍T2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说明其结构特点、寄生和繁殖方式,演示其侵染细菌的动态变化。
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1、实验材料:噬菌体
让学生观察噬菌体模式图,思考选材原因。
2、设计思路: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开
3、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4、观察实验过程,并且思考:
(1)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什么?(2)为什么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3)如何培养含放射性35S和32P的T2噬菌体?能否直接用含35S、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
(4)实验过程中,搅拌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的物质分别是什么?观察课件的演
示过程,明确
在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过程
中,DNA进入了
细菌细胞内,
而蛋白质外壳
停留在细胞
外。
分析、讨论相
关问题,展示
学习成果:1、
DNA是在亲子
代之间发生连
续性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
物质。
2、采用了放射
让学生认识
到一个正确
的结论可以
通过不同的
途径获得。
认同人类对
遗传物质的
认识是不断
深化、不断完
善的过程;
认同科学的
发展离不开
技术的支持。
(5)观察两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结果说明了什么?
(6)两组实验的细菌裂解后,新形成的噬菌体有何不同?这结果说明了什么?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性标记技术、分离提纯技术、离心技术等技术手段。
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二、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