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汉语实词的用法
- 格式:ppt
- 大小:497.00 KB
- 文档页数:63
必修二语文文言实词虚词知识点
实词是指具有具体、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没有具体意义,只用来辅助表达语法关系。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点:
文言实词:
1. 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人、事、物等概念的词语,包括实指名词(如人名、地名)、抽象名词(如道德、思想)等。
名词一般不带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和变化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动词有时态变化和语态变化,包括体态动词(如行、止)、改变性动词(如来、去)等。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的词语,用来修饰名词。
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和用法较复杂,包括基本形容词(如美、丑)、补充性形容词(如善、知)等。
4. 副词:副词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
常见的副词有很(多)、曾(经)等。
文言虚词:
1.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名词与名词、名词与动词等之间的关系,如以、于、在等。
2. 连词: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且、而、或等。
3. 助词:助词用来在句子中表示语法关系,有时态、语态等变化,如之、乎、所等。
4. 语气词:语气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等语气色彩,如兮、焉、哉等。
以上是文言语文实词虚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引言在学习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问题。
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的基本词类,它们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重点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实词实词是具有实义的字词,能够单独使用,表达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或概念。
在文言文中,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较为丰富,有一些特殊的用法需要注意。
例如:•专指特定事物的名词:如“乃”、“人”、“物”等,用于引入特定的人或事物。
•转喻用法:如“兵”、“四体不勤”等,表示其他含义或象征的事物。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等。
在文言文中,动词常常具有多种形式和用法。
例如:•表示动作的动词:如“行”、“言”、“为”等,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事物的运动。
•表示状态的动词:如“有”、“无”、“是”等,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状态。
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具有描述和修饰的功能。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和副词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例如:•形容词表示程度的修饰:如“甚”、“过”等,用于表示过度或强调。
•副词表示方式或程度的修饰:如“无几”、“良久”等,用于表示时间或程度。
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起连接、助词或虚指等作用的词语,其意义比较模糊或抽象。
在文言文中,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虚词。
介词介词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起连接或修饰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常在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前使用,改变词语的意义。
例如:•表示位置的介词:如“之”、“乎”、“於”等,用于表示人或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表示原因的介词:如“於”、“因”等,用于表示人或物之间的原因关系。
连词连词用于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起承接、转折、并列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连词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而”、“却”、“则”等。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归纳在咱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像盖房子的砖头,少了它们可不行。
那今儿个,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文言文实词的用法。
先来说说“爱”这个字。
它在文言文里的意思可丰富啦!有时候表示喜爱,比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里的“爱”就是喜欢的意思。
还有的时候表示吝啬,像“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这里的“爱”指的是舍不得、吝啬。
再讲讲“安”。
“安”能表示安稳,像“风雨不动安如山”;也能表示怎么,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实词用法的时候,有个特别好玩的事儿。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走”这个字,然后问大家在文言文里“走”是什么意思。
有个小同学特别积极,站起来就说:“老师,我知道,走就是走路呗!”其他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
我笑着说:“孩子呀,在文言文里,‘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而是跑的意思哟。
比如‘两兔傍地走’,这里的‘走’就是跑。
”那小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接着说实词“兵”。
它可以指兵器,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也可以指士兵,比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朝”这个实词也很有趣。
它能表示早晨,像“朝服衣冠”;还能表示朝廷,比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还有“曾”字,它当“竟然”讲的时候,比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种用法是不是很特别?咱们再看看“乘”。
它可以是乘车、乘船的意思,像“公与之乘”;也能表示趁着,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除”这个字,有台阶的意思,比如“扶辇下除”;也有任命、授职的意思,像“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课堂小测验,我出了一道关于实词“当”的题目,问“当是时”里“当”的意思。
有个同学写的是“应当”,结果就答错啦。
我给他讲解的时候,他那懊悔的小模样,还一个劲儿地拍自己的脑袋,说:“哎呀,我怎么就没好好想想呢!”“道”这个实词,含义也不少。
能指道路,像“会天大雨,道不通”;也能指道理,比如“伐无道,诛暴秦”。
高考文言文:实词在高考文言文中,实词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和具体含义的词语,它们是构成句子、表达思想的基本词汇。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词的种类高考文言文中的实词种类繁多,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其中,动词和形容词是考查的重点,因为它们是表达句子意思的重要词汇。
二、实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实词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实词用法:1、名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当作动词使用,表示特定的含义。
例如,“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军”就是名词作动词,表示“驻扎”的意思。
2、动词作名词有些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当作名词使用,表示一种状态或结果。
例如,“遂见用于小邑”(《屈原列传》)中的“见”就是动词作名词,表示“被任用”的意思。
3、形容词作动词有些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当作动词使用,表示一种变化或状态。
例如,“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善”就是形容词作动词,表示“与……交好”的意思。
4、数词作动词数词在文言文中也可以当作动词使用,表示计数或测量。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的“毕”和“一”都是数词作动词,分别表示“结束”和“统一”的意思。
三、实词的辨析方法在高考文言文中,对于实词的辨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方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语法分析法语法分析法是指根据句子结构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可以判断出实词在句子中所担任的成分和作用,从而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这种方法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
3、记忆法记忆法是指通过记忆常见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对于一些常见的实词,考生可以通过记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来快速判断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实词常见用法汇总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
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
《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语”即本此义。
3、白:bái 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
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
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
《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
《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
《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用法总结词类活用·常见虚词用法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瓮”“绳”分别带宾语“牖"“枢”,用作动词,用瓮作,用绳系。
)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或棹孤舟(名词用作动词,划。
)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为“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方位名词“南”作“取”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向南。
)园日涉以成趣(作状语,一天天地。
)时矫首而遐观(作状语,时时,时常。
)廊腰缦回,檐牙高喙(“缦”原为一种帛,名词。
现作“回”的状语,像缦一样。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构”的处所,从骊山。
方位名词“北”“西”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行为“构”“折”的方向,“向北”“向西”。
)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像水涡”。
)2.形容词活用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表示连词的作用,连接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2.不:表示否定。
例如:不去非要。
3.有:表示存在。
例如:爱而不得,虽富而无。
4.为:作为。
例如:人为万物。
5.以:用于表示手段、方式、目的。
例如:以人为鉴。
6.于:表示在。
例如:公然于众。
7.是:表示肯定。
例如:是岁暮之时。
8.也:表示肯定。
例如:义弘而不犹也。
9.以为:认为。
例如:以为无事。
10.之一:表明所提及的事物属于一些范围中的一个。
例如:人之一11.时:表示时间。
例如:花开时。
12.天:表示自然界。
例如:天寒地冻。
13.然:表示转折性的词语。
例如:明哲保身,必然酬对。
14.如:比喻,表示相似。
例如:饥者易怒如蜂。
15.自:表示从一些地方开始。
例如:自山中来。
16.不可:不能。
例如:事情不可违背。
17.不得:不能。
例如:不得而知。
18.必:表示肯定。
例如:必有灵谷。
19.当:表示应该。
例如:不当言。
20.非:表示不是。
例如:非汉不可。
21.无:没有。
例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22.人:表示人类的含义。
例如:人寿年丰。
23.之间:表示范围。
例如:天地之间。
24.自己:表示自身。
例如:以身作则。
25.然后:表示一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例如:其言未然,然后。
</p>26.一种:表示一种类型或性质。
例如:此言一种者</p>27.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或令人吃惊的情况。
</p>28.基本上:表示基础或根本。
</p>29.首先:表示首要。
</p>30.反而:表示与预期情况相反。
</p>31.据说:表示根据传闻或他人说法。
</p>32.命中:表示预测或预计。
</p>33.涉及:表示涉及到一些范围或领域。
</p>34.决不:表示坚决拒绝或不允许。
</p>35.瞬间: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
文言文常见实词的用法文言文常见实词的用法1、苟苟无饥渴(但愿)苟富贵,无相忘(倘使)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如果)苟慕义强仁者(只要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且)一丝不苟(马虎)2、安安得广厦千万间 /又安敢毒耶(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衣食所安(养生)死于安乐(安逸)3、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房屋)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学舍,书馆)4、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竟,还,连……都)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曾经)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5、且年且九十(将)且焉置土石(况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并且)6、策策勋十二转(登记)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策之不以其道(鞭打)7、更更互用之(交替)更若役,复若赋(改变,调换)室中更无人/劝君更尽一杯酒(再)8、毒若毒之乎(怨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呼嘘毒疠(有毒的上使外将兵)9、少少时,一狼径去(一会儿)宾客意少舒(稍微)陈涉少时(年轻)10、称先帝称之曰能(称赞)袒右,称大楚(叫,叫做)手把文书口称敕(说)11、一一碧万倾(一片)长烟一空(全)12、身身已半入(身体)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13、毕毕力平险(尽)群响毕绝(全,都)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完成)14、分今天下三分(分成)必以分人(分给)舟首位长约八分有奇(长度)15、作一鼓作气(振作)衡于虑,而后作(有所作为)其中往来种作(耕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起)16、乃乃不知有汉(竟然)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17、意宾客意少舒(心情)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考虑)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中)18、章黑质而白章(花纹)《孟子》二章(篇)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同“彰”,著名,显扬)19、长缘愁似个长(与“短”相对)木兰无长兄(长子)死者长已矣(长期)20、帖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每韵为一帖(标签)昨夜见军帖(文告)对镜帖花黄(同“贴”,粘贴)21、塞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2、发野芳发而幽香(开)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黄发垂髫(头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发于声(发出)23、开开轩面场圃(打开)连月不开(放晴)日出而林霏开(散开)24、得犹得备晨炊(能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怎么)得道多助(施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捉到)25、已可以已大风(治愈)则久已病矣(已经)死者长已矣(完结)26、至寡助之至(极点)比至陈(到)27、罔罔不因势象形(无)学而不思而罔(迷惑而无所得)28、次皆次当行 ( 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29、薄薄如钱唇 ( 与“厚”相对 )薄暮冥冥 ( 迫近 )30、把手把文书口称敕 ( 拿 )把酒临风/把酒话桑麻 ( 端,执,持 )31、谢请谢去/具币谢遣楚士(辞退)为我谢曰(告诉,致意)32、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干,做)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董生举进士(应……考试)33、恶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憎恶,讨厌,不喜欢)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怎么)34、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35、过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失,过错)遂命仆人过湘江(越过,渡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过故人庄(访问,拜访)36、见曹刿请见/扁鹊见蔡桓公/而辙也未之见也(接见,拜见)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同“现”,表现)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见)其将归见其亲也(探望)37、使上使外将兵(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如果)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让、叫)38、说学而时学之,不亦说乎(同“悦”,高兴)《爱莲说》(一种文体)诣太守,说如此(用话来表达意思)39、微见藐小微物(微小)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40、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百废具兴(兴办)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复兴、振兴)若无兴德之言(发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起)41、患生于忧患(患难)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用也(灾难)42、行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行走)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前行)必能使行阵和睦(军队)行拂乱其所为(行为)同行十二年(生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性行淑均(性情)43、坐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同“座”,座位)其一犬坐于前(把臀部放在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撑重量)44、兵、上使外将兵(士兵)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军队)行收兵(兵员)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器)45、向向为身死而不受(从前)眈眈相向(对着)秋天漠漠向昏黑(将近)寻向所志(原先)。
文言实词【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考查形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高考考纲中规定常用的文言实词有120个。
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3、被(1)名词。
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3)介词。
古汉语语法常识之实词古汉语是指现代汉语以前的语言。
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古汉语只是书面语言。
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为了批判地继承我国丰富的历史遗产,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汉语的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古汉语中的代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语法差异较大,一般列入虚词,但也有人列为实词。
)这些词类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下面就主要的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名词1. 古汉语中名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西门豹为邺令。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做邺地的县令。
(西门豹∶名词做主语。
令∶名词做宾语。
邺:名词做定语。
)2. 名词做状语古汉语中的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
一般有三种情况(1)表示比喻。
例如∶①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其中一只狼象狗那样蹲坐在前面。
(犬∶名词做状语,形容动词"坐"的姿态,不可误认作主语。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一只狼在道路中间,像人一样地直立着叫唤。
(人∶名词做状语。
形容动词"立"的姿态,不可误认作主语。
)(2)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等。
例如∶①十九人相与目笑之。
(《史记·平原君列传》)——十九个人彼此挤眉弄眼地嘲笑他。
(目∶名词作状语,形容动词"笑"的神状。
)②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我可得当作哥哥来对待他。
(兄∶名词做状语,形容动词"事"的方式。
)(3)表示处所和工具。
例如∶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那样有威势,而我蔺相如还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他。
(廷∶名词做状语,表处所。
)②箕春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思:①思考,想②思念:国乱则思良相起:①站起,起来②兴起,发动:将军起兵江东(赤)弱:与“强”相对终:①完结,终了:惜其用武之不终也(《六国论》)②始终:终不能加胜于赵(廉)与:(yǔ)①给予②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yù)参加:蹇叔之子与师速:①迅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②招致:始速祸焉(六)败:①与“胜”相对②衰落,凋残:霜中败叶(芙)③残破:于败堵丛草处(促)使:①使者②出促③派遣爱:①爱护,爱惜②吝惜君:①对对方尊称:今为君计(赤)②道德高尚的人,做官的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③君主适:①适合②女子出嫁:始适还家门(孔)穷:①贫穷②阻塞交通:日暮途穷(成语)③穷尽:欲穷千里目(《登鹳雀楼》)④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孟子》)⑤处境困难:人穷则反本(屈)乱:①无秩序,与“治”相对:悖乱不可以治国(察)②乐章的尾声:乱曰(屈)遣:①派遣②送走:遣去慎莫留(孔)作:①兴起:有圣人作(五)②劳动:昼夜勤作息(孔)③著作:作《二京赋》)(张)④制作:作浑天仪(张)相:①宰相、国相②容貌③辅助或辅助的人:无物以相之(游)④互相:黄泉下相见(孔)⑤动作偏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孔)取:①与“舍”相对②取出:青取之于蓝(劝)③选择:须取无茎叶时采(梦)④通“娶”:终老不复取(孔)结:①构造:结庐在人境(饮)②结交:愿结友(廉)岁:①年:不终岁(促)②年龄:成有子九岁(促)③年成:岁恶不入(论)令:①命令,法令②县令③时令:群葩当令时(芙)报:①回复:求人可使报秦者(廉)②报答,报复:将军之仇报(荆)③上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靡:(mǐ)①没有,无②倒下,后退(mí)浪费纳(内):①接纳,接受:距关勿内诸侯(鸿)②放入:内所著披袄中(记)转:①转动:转侧床头(促)②迁职:再转为太史令(张)伏:①趴:有虫伏棘根(促)②敬词:伏惟启阿母(孔)复:①再,又②恢复:成子精神复旧(促)③通“”(夹层):复道行空(阿)气:①自然界冷热现象②气息:则气断声吞(促)③人的精神状态:神气痴木(促)木:①树②木材:木直中绳(劝)③呆:但儿神气痴木(促)冠:(guān):帽子(guàn):①戴帽子:楚人沐猴而冠(《项羽本纪》)②古礼,男满二十岁行冠礼③位居第一历:①经过,经历:历艰难险阻(黄)②逐个: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谭)③历法,历术:犹致思于天文历算(张)役:①兵役,劳役②战役寿:①寿命②敬酒或赠礼祝人长寿:若入前为寿(鸿)载:(zǎi)年,刊登(zài)①装载②乘坐:直上载公子上坐(信)善:①好②友好③擅长:衡善机巧(张)④通“缮”,修治:善刀而藏之(庖)开:①打开,张开②开放:只在花开之数日(芙)③开辟:此一部开国血史(黄)乘:(chèng)①乘坐:乘犊车,从吏卒(赤)②趁着:因利乘便(过)(shèng)①古代战车:超乘者三百乘②四: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轻:①与“重”相对②轻视: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③轻佻:秦师轻而无礼谋:①商议,谋划: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②计谋:管仲之谋也(《史记》)脱:①脱身②疏漏:入险而脱(崤)及:①赶上:号呼靡及(指)②到:自古及今③趁着:及时相遣归(孔)市:①市井:谤讥于市朝(邹)②市场③作买卖:将市于周(崤)④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辞》)具:①准备:居则具一日之积(崤)②完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③器械:修守战之具(过)奉:①两手捧着: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②进献,送给:天奉我也,奉不可失(崤)③供给: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④接受: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赤)子:①儿子或女儿②对人尊称:吾子淹久于敝邑右:①右边②明代以前的右为尊贵:位在廉颇之右(廉)③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担任警卫的叫车右孤:①幼年丧父②孤独③侯王谦称辱:①侮辱: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毛)②受辱: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崤)③可耻:其辱人贱行(五)治:①治理: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察)②太平:治平既久(治)视:①看②比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③看待:子孙视之不甚惜(阿)试:①尝试、试验:试以一家计之(治)②考试高:①与“低”相对②高尚:轻辞天子,非高也(五)世:①父子相继:世以清白相承(训)②时代③天下、世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信)居:居住敌:①敌人,仇敌②匹敌:势亦足以相敌(治)辟(bì):①躲避: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②征召:连辟公府不就(张)(pì)开辟府:①储物之所:悉府库以赈之(治)②官府约:①套:约车骑百余乘(信)②盟约,订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③简要:其文约(屈)④节俭:以约失之者解矣(训)拔:①攻占:秦伐赵,拔石城(廉)②拔出:项庄拔剑起舞(鸿)③超出: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左:方位以东为左,坐位以左为上,官位以左为下色:①脸色②颜色:面色灰死(促)③容貌:年长色衰(琵)言:①说②言语③字:凡六百一十六言(琵)命:①性命②命名:命曰《琵琶行》(琵)重:(zhîng)①与“轻”相对②重视:故人重之(五)(chïng)重复,重叠封:①修筑坟墓: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五)②筑土祭神:封狼居胥(永)③授予封号:封公子为信陵君(信)老:①年老②老人③对老人尊称:余宗老涂山(左)从:(cïng)①跟随②由:从此以往十五郡予赵(廉)(zîng)合纵:从散约败(过)(cōng)次于最亲近的亲属: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应:(yīng)应该(yìng)①答应、回答②应和:天下云集响应(过)亲:①父母:其将归见其亲也(送)②亲人:洛阳亲友如相问(芙)③亲近: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深:①水深②时间久:夜深忽梦少年事(琵)③程度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解:①分割:始臣之解牛之时(庖)②消除:可以解燕国之危(荆)教:(jiāo)教育,教导(jiào)使:曲罢曾教善才服(琵)资:①财物②凭借:此帝王之资也(赤)③蓄积:如姬资之三年(信)振:①挥动、抖动:振长策而御宇内(过)②通“赈”救济: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③通“震”: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图:①地图②谋取:宜别图之(赤)室:①房屋②家:今其室十无二三焉(捕)③刀剑的鞘:剑长,操其室(荆)被:(bèi)①遭受:禹汤被之矣(论)②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pī)通“披”,如被冰雪(促)属:(shǔ)一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zhǔ)①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连接:亡国破家相随属《屈》③写文章:衡少善属文(张)伐:①攻打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疏:①奏疏:论积贮疏(论)②疏远:王怒而疏屈平(屈)离:①离散:约从离衡(过)②通“罹”,遭受:离骚者,犹离忧也(屈)本:①草木的根茎②根本:人穷则反本(屈)③本来的:今归民而驱之农,皆著于本(论)志:①记:博闻强志(屈)②标记:寻问所志(桃)③志向:其志洁(屈)指:①指向:名曰《指南录》②通“旨”,意图: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闻:①听见:而闻者彰(劝)②听说:吾闻之(屈)③见闻:博闻强志(屈)留:①停留,留下:城入赵而璧留秦(廉)②扣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迁:①迁移:战守迁,皆不及施(指)②流放:顷襄王怒而迁之(屈)③官职调动:再迁为太史令(张)父:①(fù)父亲②(fǔ)对老年人尊称:渔父见而问之(屈)③(fǔ)古代在男子名字下的美称,通“甫”:王回深父(游)弹:①用手指轻敲:新沐者必弹冠(屈)②用手指演奏:莫辞更坐弹一曲(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