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修考试精华(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1
思修总结考试知识点一、思想道德修养1、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通过道德规范引导个体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周围社会的道德标准,塑造个体良好的思想、心灵和行为品质的过程。
2、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
一个人如果有思想道德修养,他就会做一个有光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如何进行思想道德修养(1)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2)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3)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人品行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4)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主动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二、人生观1、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认识和看待人生的态度。
2、人生观的重要性人生观直接关系到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和对自己一生的规划。
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不正确,他就很难把握生活方向,自己也会活得很累。
3、正确的人生观(1)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2)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3)积极乐观,对任何事物保持一颗平常心。
(4)对待成功和失败都要有正确的心态。
(5)顺应自然,适应社会。
三、价值观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评价标准。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2、正确的价值观(1)尊重价值: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个体(2)平等价值:不分贵贱、不分高低、不分人种(3)公正价值:公正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四、道德规范1、道德规范的作用道德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调动每个人对道德的自觉和主动性,使人们能够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2、道德规范的内容(1)生命规范: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2)尊重规范: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意见(3)公平规范:公正对待别人,支持公平正义(4)诚信规范:诚实守信,做一个有信誉的人(5)助人规范:乐于助人,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3、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1)通过教育,宣传,培育自己的道德意识(2)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3)学会尊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4)发挥正面榜样作用,影响周围的人。
思修知识点章节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1.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当代中国的发展条件和时代特征• 2.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2.2.1 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标• 2.2.2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目标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2.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地位• 2.3.2 指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科学指南第三章: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奋斗目标3.1 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1.1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3.1.2 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3.2 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2.1 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 3.2.2 奋斗目标的现实意义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4.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 4.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战略举措• 4.3.1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4.3.2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举措以上是《思修知识点章节整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要章节。
大一思修考前知识点汇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以下是大一思修考前的知识点总结,它们是大一思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个人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促进关系 - 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践行核心价值观三、法律基本知识1.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法律与道德、习惯的关系2.我国法律体系和立法程序- 我国法律体系的层次结构- 立法机关和立法程序的基本情况3.宪法和宪法的作用- 宪法的概念、性质和基本原则- 宪法的作用和地位4.刑法基本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作用- 刑法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5.合同法基本概念- 合同的定义和要素- 合同成立的条件和效力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四、思想道德修养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科学世界观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区别 -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2.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遵循- 如何树立正确的荣辱观3.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学习和工作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4.家庭伦理与社会公德- 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基本规范- 社会公德的内涵和要求以上只是大一思修考前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概要总结,同学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复习笔记和习题的整理。
大学思修考试重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发展的辩证性和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唯物史观。
其中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思想道德修养是人们形成正确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高尚品德的过程。
修养的核心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不仅要求公民守法,也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3.公民应该培养守法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他人权益,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构建和谐社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
这些要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发展的特殊路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四、科学思维方法与实证精神1.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准则。
它具有实证性、理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需要明确目标、精确观察、严谨分析和形成科学结论。
2.实证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观点,强调科学研究要基于实际事实,反对主观臆断和主观臆测。
3.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证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有重要启示。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总结一、历史的必然性与选择性历史的必然性是指历史发展中存在客观规律性以及一定的内在逻辑性。
历史的选择性则指历史发展中存在各种可能性和人们的选择行为。
历史的必然性和选择性相辅相成,二者共同塑造了历史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基本路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
五位一体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坚持全方位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建设总要求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发展。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时代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
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包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安全的世界;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思修考试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思想道德修养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在实践中激发思想的自觉性,引导道德的自觉性,提倡行为的自觉性的思想品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思想品德和思想修养的教育。
其目的是启迪人们的头脑,增长人们的见识,培养人们的情操,陶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教育的灵魂,是重要的综合性教育,是引导人们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共同宝贵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伟大的哲学理论,它代表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最高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科学,是向全人类、特别是向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科学。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信仰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具体指导行为准则两个方面。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共同愿望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共同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是先进社会制度基本要求的内在要求。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新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共同行为准则,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的主要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民族精神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成功观,践行正确的荣辱观,维护国家尊严,国家利益,人民幸福,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增强国家战略信心和面对风险挑战的勇气,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创造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格局稳定。
道德的含义1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2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3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据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道德的起源群体条件(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个体条件(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实践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3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化”的实践4道德必然带有职业属性道德的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方式2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道德的社会作用1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重大影响3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4是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公共秩序的定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如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公共秩序的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法律道德道德和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1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强调人的“自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调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法律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特点强调“他律”。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2年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具有对立面和统一面,是由量变引起质变,是由内因推动外因的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历程。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事物的一切方面,并且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矛盾有着共性和个性之分。
4. 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统一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己的文化。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
3.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总体布局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目标、总体路径和总体布局。
战略布局是指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中共成立前的接触与传播阶段,中共成立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思修知识点汇总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发展过程。
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和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现代产业社会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要求。
2.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调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和社会发展的理念。
3. 诚信、友善、克己奉公、敬业诚信、友善、克己奉公、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了仁爱、诚信、忠恕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无为而治的观念,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与个人解脱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释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道德、科学、文化、法制等方面的建设,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思修知识点梳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理论的总结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它强调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推动的,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阶级之分,阶级之间的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的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 中国的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个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阶段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后的一次伟大变革。
中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实践总结和探索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要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2.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指导地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核心原则。
思修知识点汇总PDF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其核心思想是物质决定意识和质量转化为量变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具有发展性、矛盾性和运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方法论。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想,以及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原则和措施的理论体系。
其中包含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经验,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
3.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掌握和管理。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要求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强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其核心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形态。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3题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事物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来源,也是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最高形式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人们的理论认识。
3.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阶级斗争中发展的。
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形式,目的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也是压迫和剥削的根源。
2. 增长和经济周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危机和萧条三个阶段。
经济增长是相对于经济周期而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3.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它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形式的结合,强调调节和管理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1.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和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思修知识点总结大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到知法守法、遵纪守规、守法诚信,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本文将总结思修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内容。
一、思想道德修养1.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意义思想道德修养,是指通过学习、实践和感悟,正确引导自己的思想,自觉遵循社会公德,坚守道德底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在于:(1)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2)增强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包括:(1)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个人品德等;(2)精神追求:包括真善美的追求,崇尚正气、向上向善等;(3)行为规范:包括做人做事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4)修身养性:包括修养品格、陶冶情操、守正立身。
3.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包括:(1)学习:通过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等书籍,增长见识,修身养性;(2)实践: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3)感悟:通过思考、反思、与他人交流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4.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包括:(1)自尊自信:对自己有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诚实守信;(3)坚韧不拔: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能坚韧不拔,不气馁;(4)谦虚谨慎:对他人虚心学习,行事谨慎细致。
二、法律基础1.法律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公民行为的强制性规范。
2.法律的职能和作用法律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包括:(1)调节社会关系:通过法律规范,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2)保障公民权益:通过法律规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等权利;(3)公正司法:通过法律规范,保障司法公正,保证公平、公正的审判。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2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物质的连续发展过程,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思维方法: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2.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量变引起质变。
3.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阶级性、政治性、社会性、思想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概念与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特点:人民性、时代性、科学性、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中国国情。
2. 内涵与体系•共同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核心价值观要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公正法治、诚信友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概念与基本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基本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布局、总体战略、总体布局。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七个方面基本方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法律法规与思想道德规范1. 宪法和法律•宪法:国家根本法,保护公民权利,规定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法律:国家行为的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
2. 思想道德规范•思想品德规范: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思修期末考试知识总结
思修课是一门重要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通过研究思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
本文将对思修期末考试的考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备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社会形态的演进是历史的必然过程。
- 唯物辩证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和规律性。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和激发经济活力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市场的有效调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 社会主义先进社会制度的优势: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道路。
以上是思修期末考试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备考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大学思修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动态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矛盾的认识,把矛盾视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和社会制度都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原始共产主义向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而这个过程会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实践性、历史性和辩证性。
实践性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历史性指出任何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须从历史条件中去理解和解释它。
辩证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采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完全消除剥削和阶级之后进入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资产阶级法权,需要逐步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2.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权形式。
它强调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对敌对政权进行专政,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人民民主专政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权的重要途径。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
它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思修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思修概念及作用1.1 思修的概念思修(思想道德修养)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教育为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思修教育是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改造,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增强人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
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把思修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充分发挥思修教育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信念保证和伟大力量。
1.2 思修的作用思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思修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有用人才。
② 培养自觉性、自律性。
思修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文明素养,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自律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③ 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修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积极心态和健康心理。
④ 促进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思修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审美素养,使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思修内容2.1 思修教育的理念思修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综合育人、全面发展、德育为先、以德育为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德育与知识结合、德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结合,注重德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2.2 思修教育的内容思修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修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阐释和弘扬。
2.3 思修教育的方法思修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教育、社团组织、实践教学、体育锻炼、志愿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大学思修知识点2023版一、价值观与人生观1.什么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评价的根本准则和规范,是一种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看法和评价。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存在的看法和态度,是个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2.人的价值和尊严–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总称,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人生观的形成–人生观是在人们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经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践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守职业道德,严谨负责,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习中,我们要积极主动,追求真理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和实践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注重教育引导,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国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体,包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等。
大一思修测试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作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下面将对大一思修常见的测试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思想方法思修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列举基本概念与思想方法的测试知识点:1.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3. 思辨与批判的思想方法;4. 科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5. 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递。
二、思想道德基础理论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4.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特征;5. 理想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三、道德与人生1. 道德的定义、特征与功能;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3. 道德与人生的关系;4. 道德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5. 道德行为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
四、法律基础1. 法律的定义、属性与职能;2. 法律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过程;3. 法律的基本原则与体系;4. 宪法的基本原理与作用;5. 法治与法制建设。
五、道德与法律教育1. 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与原则;2. 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3. 道德与法律教育的关系与互动;4. 道德与法律教育在大学中的实践与应用;5. 道德与法律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六、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1. 个人发展的内涵与目标;2. 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责任;3.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准则与道德观念;4.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建设;5. 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践行。
以上是大一思修测试常见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和准备有所帮助。
思修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学生们深入理解和掌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复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阅读相关资料等,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道德的含义1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2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3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据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道德的起源群体条件(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个体条件(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实践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3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个人化”的实践4道德必然带有职业属性道德的主要功能1认识功能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方式2调节功能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道德的社会作用1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重大影响3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4是提高人们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公共秩序的定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如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公共秩序的意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法律道德道德和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1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强调人的“自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调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法律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特点强调“他律”。
法律主要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戒人们遵守规范。
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法律直接干涉的只是极少数人的“自律”失效、越出基本规范的行为。
社会公德的定义1《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德的解释是:公共道德。
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受到公德的约束。
2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1)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3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4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2)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征1.职业道德概念: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2.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职业性:表达具体职业的具体要求和职责。
2明确的规范性:对从业者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十分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3调节的有限性:约束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员。
职业道德的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培养1职业技术建设2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的培养3企业和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特征1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2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3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民事主体的含义1民事主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法上的人”。
2民法上的人即是那些有资格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3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进行民事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4这里所指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
自然人的概念1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2自然人,是指因出生而获得生命的人类个体。
自然人不仅包括公民,还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
3我国的民事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
4自然人与法人具有对应性。
自然人反应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法人反映的是法律拟制的人。
民事权利能力1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2民事权利能力具有法定性、广泛性、与人身不可分离和不可转让性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7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何为出生:是与母体完全分离,而能完全独立呼吸,拥有了生命。
不管他脐带是否被剪短,是否已经发出了哭声。
何为死亡:原则上以心脏停止跳动作为判断标准。
死亡和宣告死亡宣告死亡概说人的权利能力在他死亡后终止。
但人失踪,离开其住所居所,生死不明,则与其有关的权利义务,如财产的管理或继承、配偶的婚姻等,将无法确定。
这种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对于利害关系人及社会都有不利影响。
民法于是设置了宣告死亡制度,即自然人失踪达一定期间,得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宣告死亡,使之发生与真实死亡同等的法律效果。
宣告死亡要件必须有失踪人不能证明其人是生存还是死亡失踪达到一定时期下落不明满四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日算起满两年;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终结之日起计算,满四年利害关系人申请申请人包括(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者宣告死亡的效力范围1宣告死亡的效力,仅限于以其住所为中心的私法关系,趋于消灭,并非要置之于死地,剥夺其权利能力。
2死亡宣告是私法上的制度,并不产生公法上的效果,因此当事人公法上的权利并不因死亡宣告而受影响。
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1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亲自进行民事行为以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2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不一致。
前者人皆有之,而后者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个人对其行为具有相应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民事行为的含义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的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为追求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其目的,即设立、变更或终止一定的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2民事法律行为,以民事主体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希望发生的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在意图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过程。
3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合法的行为无效民事行为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2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3受欺诈实施的民事行为4受胁迫实施的民事行为5因他人趁人之危而被迫实施的民事行为6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7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财产所有权1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2所有权最核心的内容是财产所有人对财产的支配权即处分权。
人身权定义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特定人身不可分离的,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人身权特征1与权利主体的人身紧密联系,不可分离2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3人身权是绝对权,所有人都不得侵犯债权定义债权,是一方当事人请求特定的另一方当事人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权利。
例如:合同当事人有请求对方付款或交货的权利一个人的人身和财产遭受他人的非法侵害,法律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即受害人有请求加害人支付损害赔偿金的权利。
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债1侵权行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
2实施侵害行为的人有义务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受害人有权请求侵害人赔偿,侵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侵权之债。
因不当得利产生的债不当得利是因为使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
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造成的。
受害人有权要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受益人有义务返还不当得利因无因管理产生的债1无因管理,是指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造成自己或他人的损失,主动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
管理他人事务的人,称为管理人;事务被管理的人,称为受益人2无因管理发生后,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因管理事务支出的费用,受益人则有义务偿还该费用。
债的消灭债务因履行而消灭债务因提存而消灭债务因抵消而消失债务因免除而消失债务因混同而消失民事责任的含义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它是民事违法行为人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的特征与刑事责任的共性违法性受罚性与刑事责任不同的个性违反的是民法受罚的主要内容是财产动荡的婚姻原因:1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大量女性就业,至少在许多工作岗位上可以毫不逊色,甚至比男子更为出色地创造财富。
2避孕的简便和医疗的进步使妇女不再为频繁的生育或怀孕所累;3小家庭,不再是联合家庭或扩大家庭4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电气化,使妇女在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5教育的普及,子女在生命不同阶段可以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父母的抚养责任。
6社会交往和流动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选择和再选择(包括配偶之选择)增加婚姻解除的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婚姻能否解除的判断标准感情破裂说关系破裂说双轨制法定制,是指法律明文确定的夫妻财产制形式;约定制,是指法律允许夫妻双方以协议的方式确定使用的财产制形式。
如果婚姻当事人之间未订立关于财产的约定,或其约定无效,则适用法定夫妻财产制。
婚前财产公证婚前财产公证,是指公证机关依法对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和债务的范围、权利归属问题所达成的协议的合法性、真实性给予证明的活动。
包括两种形式:未婚夫妻在结婚登记前达成协议,办理公证;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达成协议,办理公证。
三元制1规定了哪些属于夫妻共同财产2规定了哪些属于夫妻一方个人特有财产3完善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哪些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新《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五种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一方单独继承或获赠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哪些属于夫妻一方个人特有新《婚姻法》第18条规定五类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方的婚前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日用品其他应当归属一方的财产夫妻约定财产制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