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25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砖,号晦庵。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
关干道德修养的主张1、立志朱熹认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明确高尚的志向。
他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日: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既知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进。
只思立志不坚,只听人言语,看人文字,终是无得于已"。
又说:"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所谓立志,即是树立要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
"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但一般自暴自弃的人,多半不能树立做圣贤的明确高尚的目的。
他说:"今之学者大概有二病:一以为古圣贤亦只此是了,故不肯做功夫;一则自谓做圣贤不得,不肯做功夫"。
自暴的人不屑做圣贤,自弃的人不敢做圣贤,这两种人都不能立志,所以都不肯做佳养功夫。
立志又要勇猛坚决,才会有进步。
他说,"学者立志,须教勇猛,自当有进。
何谓勇猛坚决呢?就是如饥思食、渴思饮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立志要如饥渴立于饮食。
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
朱熹认为立志要明确高尚、勇猛坚决,这样就有坚强的信心,何患不进?2、主敬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
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认为主敬包含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所谓主敬,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态度。
朱熹说:"敬是不放肆的意思"。
所谓"不放肆",即是严肃谨守记礼法的态度。
所以他又说,"敬只是收敛来","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朱熹汉代登上独尊地位的儒家经学,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步僵化、衰落,而且受到玄学、佛教、道教的强烈冲击,学术旨趣越来越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
尽管唐代韩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
这一发展是在宋代实现的,这就是理学的产生。
开理学之先河的是北宋中叶的周敦颐(1017一1073年),他兼容儒、佛、道诸家学派,创造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说,成为理学的本体论。
张载(1020一1077年)和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分别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述了理与气、道与器的因果关系,并涉及到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等,构成理学的基本范畴。
南宋中期以后,朱熹(1130-1200年)对宋代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发挥,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元、明、清三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朱松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朱熹从小深受父亲教诲,成年后又师从父亲的同学李侗,故深得程学真传。
同时又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思想,形成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朱熹18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
“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
婺源第九讲:朱熹的教育思想孙德玉导师2009年11月25日前言:朱熹将前面三家思想吸收改造,变成自己新的东西。
(关于人性、世界、思想的起源)(导师: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只要注明出处,尊重知识产权就行。
)把人家的观点消化吸收,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更进一步的说,能够进行补充和发扬,就更不得了了。
文章贵在方法新、观点新、论据新,先模仿,再操练,然后就可以放单飞。
比如,孔孟荀就各具特色。
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创新。
汉代的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能维持统治稳定了,朱熹来改造之。
(董、朱是思想改革大家)一、生平(1130~1200)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祖籍江西蝥源(南宋时属徽州府),出生在福建尤溪县,曾经三次回蝥源祭祖,他还自称为新安朱子,可见没有忘祖。
朱熹的家庭出身不错,幼年时父亲朱松辞官教子,可见朱熹有个好爸爸。
朱熹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庭训,一直到14岁父亲去世。
朱熹由父亲托孤给胡、刘(朋友)教育,最终19岁考中进士,20岁走上仕途,先任同安县主簿(办主任主任),后来的官职也都不大,主要是他无心仕途,一心扑在教育和著书立说上。
四十岁时终于开花结果(41~45岁),很多著作问世。
五十一至五十八岁在武夷山讲学,曾与陈亮大辩论。
晚年完成《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赵如玉推荐他作皇帝的老师,但他太正直了,经常批评皇帝,皇帝没有办法就找了个理由让他告老还乡了。
七十一岁自然善终。
二、政治哲学思想(一)政治思想:当地方官时,朱熹了解民生疾苦,上书皇帝提出六大主张。
(二)哲学思想:“理”与“气”的关系。
理是意识,是天理即三纲五常。
气是人心、人欲。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人性论:天地之性(至善)圣人禀赋的多;气质之性(善恶混杂)常人禀赋的多。
教育就是变化气质,扬善抑恶。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阶段(一)自唐以来,人才出现了偏差,培养出来的人不像样了。
朱熹提出不要“縚利干椂”,淡化功利色彩,要回归到先秦儒家,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豪、教育条,他对幼儿教育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
①注重胎鼓。
他从"理气二元论"出发,论述胎教问题。
他认为,母亲受胎后一育一行对胎儿都会有影响,所以孕妇在各方面要非常注意。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宗,不仅没有将腑教视为"邪说",而且充分地注意刊胎教的积擞意义,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体形容貌,甚至影响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在这一点上,他的认识水平超过同时代的思想家。
②重视乳母之敷。
朱熹十分重视母对婴儿的保育作用,主张墨慎挣乳母。
他提出乳母的条件是:必求其竟褡慈惠,量良恭敬,慎耐寡言者,使为子师"。
③要求善从师,慎师发。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来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的教育思想一、人物简介朱熹(理学思想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与程颐、程颢并称“程朱理学”)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朱松失官在家,教书伟业,朱熹从小攻读儒家经典,后师从程颐三传弟子李侗。
朱熹先后任官14年,其余时间多著书授业(《四书章句集注》元朝科举以此取士——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每到一地都要创办学校,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前后讲学达59年之久。
朱熹关心国家大事,向朝廷推崇理学,强调修身,力主抗金,但不被重用。
二、教育思想(一)人性论——人性二元论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朱熹曾经做了一个比喻。
他说“天理”就像一只“明珠”。
人的形体气质就像盆中的水,有的盆中水是清激的,有的盆中的水是混浊的,清出的程度义各不相同。
把“明珠”放在清水盆里,我们看到的还是明珠;放在浊水盆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暗珠;如果水太混浊了,我们连珠子都看不到。
明珠在水里面的具体显现就好比”气质之性”。
(二)教育的作用“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三)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四)“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15岁前):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2.“大学”教育(15岁以后):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五)朱子读书法(寻私心,且吃力)1.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熹――南宋时期着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师从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
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
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一)“理”与“气”A、“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
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
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
“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
他认为生物的本性上来讲,它是纯善的。
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
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
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读书穷理”即只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
他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洒扫(劳动),应对进退之节。
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