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关于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0.96 KB
- 文档页数:7
XX年关于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
理情况调研报告
XX年关于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调研报告做好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进一步促进全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5月14日至31日,通过实地查看重点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镇村环境综合治理现场,听取有关部门单位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水务部门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城乡产业布局和“一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城镇村布局规划的实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科学谋划,务实运作,深入实施水源地生态修复、石马水库除险加固、白杨河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区全面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打造“鲁中休闲居住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大投入,水源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1、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不断加快。
以实施淄河上游小
流域综合工程为抓手,近年来投资亿元,修建塘坝160座,谷坊320座,水池260个,栽植水保林4600公顷,发展经济林700公顷,坡改梯200公顷,生态修复面积141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2、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竣工。
XX年我区被水利部列为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区,该工程涉及淄河上游南博山、池上、源泉三镇,总面积平方公里。
通过三年来的工程实施,共封禁治理142平方公里,补植水保林124公顷,种植经济林25 公顷,改造经济林43公顷,新建塘坝2座、谷坊6座、小型水池30个。
建成大型标志碑3个,小型标志碑36个,标志桩130个,围栏1000米。
年新增蓄水保水量46万立方米,保土量15万吨,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由47%提高到76%,森林覆盖率由40%提高到49%。
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13平方公里,完成投资万元。
3、石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前完成。
石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3255万元,经建设单位倒排工期,监理及施工单位科学组织、昼夜施工,整个工程用时11个月全部完工。
区水务局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当年水库加固、当年大坝蓄水的目标。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后,有效的涵养保护了淄河上游水源,为当地及下游各镇提供了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同时为将来向博山城区供水提供了充足的后备水源。
(二)全力抓好河道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实施白杨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打造山水园林城市。
白杨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规模从文姜湖至淋漓湖,全长12公里,将新建蓄水坝、河堤护砌、下游段底部防渗、埋设输水管路和排污管道等。
工程计划总投资3850万元。
工程完工后自上而下形成漂流区、蓄水区和划船区,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我区生态水系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山水园林城市。
2、实施岳阳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鲁中休闲居住城建设。
一是实施宝山水库库区扩挖清淤、坝体加固以及河堤护岸工程,工程完工后蓄水量10万立方米,以减轻对下游主河道污染;二是在上游北河口村新建3座蓄水坝,蓄水量达6万立方米,改善沿河群众居住环境;三是对全线河道清淤18万立方米,新建河堤3公里、维修8公里,河底地瓜石灌浆万平方米,建拦河坝16座。
3、实施淄河流域治理工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淄河流域组织开展了以河道清淤疏浚、拦蓄补源为重点的河道治理工程,先后完成了淄河源泉段、泉河段、北博山段、下庄支流段,池上池埠、冯家段等河道治理工程,共治理河道32公里,清淤192万立方米,维修加固河堤49公里,修建拦河坝120座,完成总投资5860万元,为全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水源保证。
二、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群众的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认识不到位,乱扔垃圾的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根除,河道重新淤积。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
水源地保护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设施特别是河道、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卫保洁等工程设施薄弱,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
我区水源地保护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面广量大,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相应配套资金跟不上,影响了水源地保护及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快步推进。
三、对我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对水源地保护的几点建议
1、合理规划,调整结构,形成水源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南部山区六镇通过镇村的合理规划建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水源地。
要紧紧围绕全区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区的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全方位配套完善生产基地道路、灌溉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快生产区畜牧业和农村沼气池建设,利用畜禽肥料和沼液,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最大限度避免使用农药、
化肥等对水源地和环境造成的污染。
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水源的目标。
2、防污治污,以防为主,消除水源地隐患。
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理。
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项目,禁止审批和建设对水源有污染、对生态有破坏的工业项目,严格控制审批和建设对环境有污染的服务项目,规范旅游餐饮业的发展,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石马水库及上游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坚决杜绝水库沿岸居民生活污水、饭店污水直接排入水库,使区域内的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3、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形成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鉴于淄河上游六镇是全市水资源保护区,建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
一是由市政府每年拨出专项资金对太河水库上游水源地进行有效保护;二是将我区水资源费、河道维护管理费上缴部分返还,用于淄河上游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三是对该区域六镇政府加大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影响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失,解决六镇的财政困难;四是建议设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该区域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实施经济补偿。
4、公开信息,强化监督,形成水源地保护的合力。
水
源地保护和治理不是一、两个职能部门的事,要统一认识,形成合力,特别是要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加强社会对水源地保护和治理的监督。
要定期公开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信息、自来水质量信息,及时分析水体质量变化的原因,使人民群众有知情权,通过人民群众对有关职能部门工作的监督,推动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工作。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到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通过日常检查和开展经常性的突击检查、交叉检查,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闻媒体要及时跟进,曝光违法行为,强化舆论监督。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区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
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宣传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增强社会公德和环境意识,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风尚,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开展。
要把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日日清”工作措施,重视搞好城乡结合部的保洁工作,努力消除环卫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建议把环境整治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2、科学制订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环卫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消除和控制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起到保护淄河上游水源地的作用。
根据各村区域范围、人口分布以及经济状况,合理定位垃圾收集点和垃圾收集箱,便于群众就近堆放垃圾,提高各村垃圾收集量。
各镇要按照规划,建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最大限度的提高垃圾清运能力,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3、加强农村环卫队伍建设,形成农村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要加强农村环卫队伍建设,全面充实和调整乡镇保洁员队伍,根据村域面积、人口分布合理配置保洁员,严格按照常住人口每300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要求组建保洁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环卫硬件设施建设,各村要按照每400户至少设立2只垃圾箱,每村设1座垃圾收集房或自卸垃圾箱要求,根据保洁员人数相应配置足够扫帚、人力(机动)收集车等清扫清运设备;要大力实施大环卫工作模式,将全区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由区环卫部门集中将我区生活垃圾运送到市焚烧发电厂处理,逐步形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