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力——宗气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在祖国医学中对“气”的反应比较广泛,但归纳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组织的功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气等。
气的分类由于气在人体所分布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因此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1.元气元气又名真气、原气。
属先天之气。
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
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与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因此元气充沛,则人体健壮而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则元气不足,身体虚弱,易致各种疾病。
2.宗气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出喉咙而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运行正常与否,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种含义。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
它分布于脉管之中,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人体。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营气与血同行于脉中,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故常“营血”并称。
4.卫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
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剽悍部分。
行于脉外,其运行迅速而滑利,主要功能有三:一是卫护肌肤,抗御外邪人侵,二是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三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属于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
气的功能《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的分类人体之气按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侧重的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有关内容,分别在”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章节中讲述。
(一)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元气源自先天,依赖先天精气所化生,这是元气的根基;出生以后,又须赖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培育。
所以元气的生成及盛衰,除与先天禀赋有关外,也与脾胃功能强弱有关,脾气旺则水谷之气足,而后能滋养元气。
2.分布元气乃先天之气,根源于肾并可通过三焦输布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达肌肤腠理。
《难经·六十六难》说:“—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3.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藏于肾中之元气,可推动和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二是流布于周身之元气,可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故元气充沛,则体质强健,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活力旺盛。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损耗,以致元气亏虚,在小儿可见生长发育迟缓,在成人可见各脏腑气虚或生殖功能减退。
(二)宗气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上气海”,又名“膻中”。
1.生成宗气是由脾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互相结合而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分布胸中为心肺所属之处,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故其主要贯注于心肺,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而向下则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3.功能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即温煦心脏,贯注心脉,以推动其运行气血;三是下资元气。
因此,呼吸的强弱、声音的高低,以及心脏搏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以及运行的状态等.皆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宗气充足,则呼吸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脉搏和缓有力。
宗气不足,则呼吸表浅,或脉搏躁急、不齐,或脉来无力,甚或脉微欲绝。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中兽医试题一、填空(30分)1、中兽医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2、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3、相乘的实质是(相克太过),相侮的实质是(反克)。
4、血液正常运行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心搏动正常)(脉管完整)(血液性状正常)。
5、“汗为(心)之液”6、肺的肃降功能主要表现在(吸入清气)(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内入脏腑)(保持呼吸道的洁净,有排痰功能)。
7、脾统血的机理是(脾气固摄作用)。
8、阳黄多因(湿热)侵犯肝胆所致。
9、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胃气的运动特点以(降)为主。
10、宗气的生理功能有(贯心脉)(行呼吸)。
11、为了加强补血药的补血作用,常配伍补气药,其机理是(气能生血)(气能摄血)。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13、一源三歧是指(督、任、冲脉)。
14、外寒侵袭机体致病有(中寒)(伤寒)。
1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有一定的季节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可单独存在,也可两个以上全犯机体)(侵入途径:口鼻、皮毛)。
16、影响正常口色的因素(季节气候)(家畜种类)(年龄)(其他)。
17、白色主(虚)证;黄色主(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痛、风)证;黑色主(极)证。
18、内伤久病的虚证见于浮脉其机理是(虚阳浮越)。
19、促脉呈(数而不规则)间歇;结脉呈(缓而不规则)间歇;代脉呈(缓弱而有规则)间歇。
20、补阴阳以补(肾)脏腑为主。
21、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22、实热证出现“四大症状”是(阳明经证),治法是(清热生津),所选方剂是(白虎汤),方药组成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3、“是结不是结,(三江)(蹄头)穴(血)”。
24、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25、中医的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26、中草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动物)(矿物)。
27、神曲消(谷)食,麦芽消(草)食,山渣消(肉)食。
名词解释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 证:是机体在疾病开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局部、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响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开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开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一样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6.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 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成“阴血〞。
9. 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 阳胜那么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 阳胜那么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那么阴病。
12. 阴胜那么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实寒证。
13. 阴胜那么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那么阳病。
14. 阳虚那么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那么阴相对的偏盛出现寒象,称“阳虚那么寒〞。
15. 阴虚那么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缺乏,阴虚不能制阳,那么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那么热〞。
人体之气的生成和功能人体之气的生成和功能是一个深奥的中医概念,涉及到人体的健康和生命的维持。
以下是有关人体之气生成的详细解读:一、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的生成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指的是人出生之前,从父母遗传而来的元气,也称为“先天之精”。
它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生命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原动力。
后天之气,则是人在出生后通过饮食水谷获得的。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物质,这些物质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保障。
二、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人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
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2、温煦作用:气能温暖全身,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并使身体的各部分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
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3、防御作用:气能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一旦气的防御作用受损,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4、固摄作用:气能固摄体内的血、精、津液等物质,防止其流失。
如果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能会导致出血、自汗、遗精、遗尿等症状。
5、气化作用:气通过自身的运动和变化,将体内的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供给人体各部分的需求。
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代谢障碍、水液代谢紊乱等症状。
三、气的分类人体之气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分布在肾脏;宗气是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主要分布在胸中;营气是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能营养全身并化生血液;卫气则具有防御外邪入侵、温养全身和调节体温等功能。
此外,根据分布的不同,人体之气还可以分为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等。
五脏之气主要分布在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中,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六腑之气主要分布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等六腑中,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气的奥秘:元气、宗气、卫气*导读:气分为元气、宗气、卫气三种,由于其来源、分布不同,其功能表现也不尽相同。
元气义称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给在人体全身远行,推动人体的五脏六腑发挥各自的功效,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有和生理活动。
元气是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来源,元气充足,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就强健,身体就健康;相反,元气不足,身体就衰弱,就容易患病。
因此,医学家把培养元气作为治病的根本。
宗气父名大气、主要内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化生。
宗气是由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运输到肺,然后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
宗气形成后聚集在胸中的气悔,并贯注于心肺之脉。
宗气的主要作用是推动肺的呼吸。
因而与呼吸系统有关的功能,如说话声音的大小、呼吸的强弱、嗅觉的灵敏度等,都与宗气有关。
宗气充足,这些功能就强;宗气不足。
这些功能就弱。
此外,宗气还有协助心气推动心脉搏动、调节心律的功能。
宗气的这一功能很重要,它既影响着人体心搏的强弱、节律和血液的运行,又影响着肢体的温度与活动。
出宗气的功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东气不足,就会表现出呼吸急促、气短喘促、气息低微、心脏搏动无力或节律失常、肢体活动不便等症状。
卫气是中水谷精微中傈疾滑利的部分所化牛,卞要来自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它生于肾中阳气,出于中焦,运行于肌肉皮肤之间,主要功能是温照脏腑、抵御外邪、调节体温、护卫肌表、润泽皮毛、调节汗液的排泄等。
卫气不足,人体的防御功能就会减弱,出现多汗、怕风、易患外感等症状。
营气是脾胃转输到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后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循环在体内运行。
营气的主要作用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气有这么多种类,而且每种气的作用也不同,团此,在补气前必须明自己是哪类气虚,然后对比而补,千万不要乱补,否则不但起不到补气的作用。
而且还会引起不良后果。
生命的动力——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是构成脏腑、经络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最基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变。
如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
由于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强健而少病。
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伤元气,就会出现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中医中气的种类
中医中的气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1. 元气:又称为原气,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先天精气运化而生,藏于肾脏内,通过后天脾胃的运化和水谷精微的养育才能持续产生,能够促进人体生长和发育。
2. 宗气:由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后聚积在胸部的气,属于后天之气的范畴,可以行呼吸和行气血,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盛衰。
3. 营气:主要运行在人体的经脉中,具有营养各个组织器官和组成血液等作用。
4. 卫气:运行在经脉以外,遍布全身,外达皮肤,内至五脏六腑,属于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作用为温煦脏腑、润泽皮毛和控制汗腺毛孔的开合,还能够抵御外邪。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经典书籍。
一、名词解释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
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邦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19、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内热证。
一、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二、说明人体的本来变化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热阳胜则寒2、阴阳偏衰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三、气的分类(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1、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聚于胸中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肾藏精: 指肾有贮藏人体精气的作用。
先天之精: 即来源于父母两性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胎儿的原始物质,又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故又称为“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 指来源于胎儿出生后,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从饮食物当中摄取的水谷之精,具有滋养脏腑的功能,又称为“脏腑之精”。
天癸: 指肾的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所出现的一种促进并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
肾主水液: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肾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的生理功能。
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部分,身为一身阴液的根本。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肾之精气中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部分,为一身阳气的根本。
君主之官:心主神志,主血脉,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古人把心比作“君主之官”。
相傅之官:肺主一身之气,通过辅助心对全身起着治理调节作用,故古人把肺成为“相傅之官”。
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均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先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水火之脏:肾精属阴,肾气属阳。
肾阴肾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称“水火之脏”。
娇脏:肺叶娇嫩,不耐湿燥寒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形容肺为“娇脏”。
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故比喻肝为“刚脏”。
六腑: 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及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胃主受纳: 指胃有接受喝容纳饮食物的生理功能。
胃主通降: 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征,以通降为正常。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
泌别清浊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送到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精气血津液)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是人体中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且聚于胸中之气。
称为“宗气”,又称“大气”。
营气:指行于脉中且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荣气”。
卫气:指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之气。
血:指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肉眼看不见的极细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最精专的细微物质。
血府:即指血脉,是血脉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气主煦之:指气的温煦作用,主要是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作用。
即是说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血主濡之:指血液有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血主濡之”。
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为液态样物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而且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故称“津血同源”。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通常称之为“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不畅,或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气为血之帅:是气对血的关系的概括,包括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
血为气之母:是血对气的关起的概括,包括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两个方面。
虚里:又名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此处的搏动情况可测知宗气的盛衰。
元气卫气营气宗气知识点总结咱今儿就来好好唠唠元气、卫气、营气和宗气这些个知识点。
你说这元气啊,那可真是咱身体里的宝贝呀!就好比是汽车的发动机,要是没了它,咱这人可就没法动弹啦!元气藏在肾里,是咱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呢。
它就像个小太阳,给咱的身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要是元气不足,那人就容易疲劳、没精神,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趴趴的。
你想想,要是整天都没劲儿,那日子过得得多没滋没味呀!再说说这卫气,它就像是咱身体的小卫士,专门负责保护咱不受外敌侵犯。
它在咱身体的表面巡逻,抵御着外界的风寒暑湿等邪气。
要是卫气弱了,那可就容易生病啦,什么感冒啊、发烧啊就都找上门来了。
这卫气就像是城墙,坚固的时候能把敌人都挡在外面,要是不牢固了,那敌人不就长驱直入啦?营气呢,就像是咱身体里的营养输送员。
它负责把咱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要是没有营气,那咱的身体不就像缺了水的花一样,会枯萎的呀!它让咱的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得到滋养,好好地工作。
最后说说宗气,它可是在咱的胸中汇聚而成的呢。
宗气就像是个指挥官,指挥着咱的呼吸和气血运行。
要是宗气出了问题,那呼吸就不顺畅啦,感觉气都喘不上来。
你说这多难受呀!就好像是乐队没了指挥,演奏都乱套了。
这元气、卫气、营气、宗气,它们虽然各有各的职责,但又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咱身体的正常运转。
它们就像是一个团队,少了谁都不行呢!咱可得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好好工作。
比如说,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别熬夜,别暴饮暴食,多运动。
这样才能让这些气都满满的,咱的身体才能棒棒的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气,它们就像是咱身体里的秘密武器。
只有它们都强大了,咱才能精神抖擞地面对每一天。
你想想,要是身体里的气都充足,那干啥都有劲,心情也会特别好。
所以呀,咱得重视这些气,把它们养得好好的。
让咱的身体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枝繁叶茂,充满生机。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反正我觉得是挺重要的呢!咱可得把这些知识点牢记在心,对咱的身体负责呀!。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
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
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一、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
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
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
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
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
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总之,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元气推动和调控下进行的,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
二、宗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生命的动力——宗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这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是构成脏腑、经络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最基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变。
如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
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
由于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主要有以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祖气)
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注:宗气因而关乎中丹)。
(1)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
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
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
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
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
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有力。
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
”虚里穴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引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
目前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和衰少。
由于宗气助心脉之血气的运行,所以宗气不足则往往导致血行瘀滞,凝而留止的病理变化。
由于宗气对呼吸运动及血液循行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关。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气者,动气也。
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如心脏之搏动,胆经少阳雷天大壮之动,也赖宗气之功用,宗气本与少阳三焦经有密切关系,应中丹之离精,居于中丹统摄全身)
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
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均属太阴,太阴主潮主水,故与宗气对应的坎精关系密切)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是否充足。
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注:祖气,宗气,元气应三丹之气,以祖为上丹(头象昆仑,为万山之祖),对应有祖窍之修;宗(中)气为中丹,对应有膻中;以元(玄,原)为下丹,对应有三(沃)焦气穴。
祖宗元皆可提调统驭周身之气血,道家丹修多重。
营卫之气乃经脉脏腑之气,营为阴,有子午流注之律。
卫为阳,自有跃潜之规。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医家多从此立论。
而宗气和祖气相连则有祖宗之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元气为光气——相应于光度学质量,宗气为动气——相应于动力学质量。
而营气卫气则是纯为后天之气。
三焦的功能与元气和宗气都有密切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
《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
”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
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
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事实上三焦当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注:饮者,水液也,如此则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饮中藏精气,故在流动过程中散发所藏精气,上输于脾,脾取其气,而散其精,其精上归于肺,以心脏熏蒸形成的水蒸气实现肺宣通作用,下输膀胱,利用最长的膀胱经的微波气化作用直达颠顶,实现水精四布的作用,膀胱经在背有四线并行,分布可谓广泛,合督脉共五线,故有五线并行之谓)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
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
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
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水汽之弥散态)。
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中焦如沤”(水之屯聚态)。
沤,是浸泡的意思。
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
下焦如渎(水之疏流态)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
《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如《灵枢·营
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