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对世界负责的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判断正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知识点拨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
西方世界称,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思维点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尤其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九年级历史19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下面是九年级历史第19课的知识点总结。
一、卢梭和孟德斯鸠思想的比较卢梭和孟德斯鸠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有不同的见解。
卢梭主张人民的意志至高无上,主张人民的主权,对专制政府持批评态度。
而孟德斯鸠认为政府的权威应该建立在权力的分立之上,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两位思想家对于社会契约、人权、民主等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
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政治变革,为后来的民主运动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事件包括三级会议、人权宣言的颁布、国民公约的制定、雅各宾派的统治、恐怖统治时期、拿破仑的崛起等。
这次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法国社会政治格局,打破了封建特权,实现了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
三、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欧洲各国在近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占领了许多亚洲、非洲和美洲的领土。
殖民主义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并导致了各种反殖民斗争的兴起。
例如,印度的辛迪亚斯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非洲的非洲民族主义运动等。
这些反殖民斗争促使殖民主义体系逐渐解体,国家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行为,他的军队先后入侵波兰、法国等国家。
随后,日本、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加入战争。
战争期间,纳粹德国进行了大屠杀,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
战争最终以盟军的胜利和原子弹的使用结束,但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五、联合国的成立和作用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联合国的成员国共有193个,拥有安全理事会、大会等机构。
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人权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句子赏析《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赞扬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的课文,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同学们要怎么做句子赏析呢?店铺整理了《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句子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句子赏析①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②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③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
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
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丽的飞天之梦,他们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他用47只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烟雾中。
第19课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精美思维导图一、背景介绍1. 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2.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机3. 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二、辛亥革命的爆发1. 保路运动的兴起2. 武昌起义的爆发3. 各省响应起义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3. 袁世凯的篡权与二次革命四、辛亥革命的影响1.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2.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 激发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基础4. 深化民族危机,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五、辛亥革命的教训1.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 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3. 革命党内部派系林立,难以形成统一力量4. 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导致农民生活困苦六、辛亥革命的国际背景1. 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3. 辛亥革命与世界列强的态度七、辛亥革命的文化影响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3. 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八、辛亥革命与妇女解放1. 妇女参与革命斗争2. 妇女地位的提高3. 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九、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1. 革命功绩与历史局限2.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3. 辛亥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十、辛亥革命的纪念与传承1. 辛亥革命纪念日的设立2. 辛亥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3. 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十一、辛亥革命与教育改革1. 新式学堂的兴起与教育体制的变革2. 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影响3. 辛亥革命与知识分子的觉醒十二、辛亥革命与科技发展1. 西方科技的引入与传播2. 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3. 辛亥革命与科技人才的培养十三、辛亥革命与法治建设1. 法制观念的普及与法律体系的建立2. 辛亥革命与法治国家的探索3. 法治建设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十四、辛亥革命与社会保障1. 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2. 辛亥革命与社会福利的改善3. 社会保障对民生的影响十五、辛亥革命与生态保护1.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3. 辛亥革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2.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点拨]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思考1] 有人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有人却认为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提示: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八年级历史下第19课中考知识点在八年级历史下第19课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中考知识点。
以下是我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1. 中国近代史的特点近代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近代史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突出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制度的瓦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等。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民族爱国运动,它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这个时期。
在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已经严重到了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步,于是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
这场运动带领着广大的中国民众对西方列强进行了有力的反抗,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3. 辛亥革命革命是一场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而辛亥革命则是该事件中的一颗重要奠基石。
辛亥革命主要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让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革命爆发后,中国经历了经济上的变革、政治上的改革,以及文化上的进步。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革命和改革运动,它发生在1919年,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
五四运动的主要动力源于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回归民族文化的呼声。
这场运动促进了思想的开放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战争,它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命运,也直接导致了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败北而结束战争。
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八年级历史下第19课中考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掌握,为未来的学业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整体设计本节概述本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发展规划,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制定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概述了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成就。
本课共三小目,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重点讲述了我国尖端科技的艰难发展历程,侧重分析战略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概念、重大尖端科技成果,分析尖端科技对我国国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第二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介绍了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研究与培育的情况,突出了杂交水稻对我国人民生活、对世界人类的主要贡献。
第三目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介绍了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建国初期的科技发展成就、载人航天技术、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科学基础概念。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2)技能: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从“两弹一星”、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分析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现代科技发展战略与成就,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比较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发展高科技的不同侧重点,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自主学习1、新中国外交政策;建国第一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影响3、日内瓦会议时间、中国代表、地位4、万隆会议时间、性质;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周恩来总理与印度尼赫鲁总理会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
周总理一行正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合作讨论•1、新中国的外交舞台上活跃着谁的身影?列举他对新中国外交的贡献两例。
请列举他在其它时期的重要活动两个。
•2、课本P100“问题讨论”正确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周恩来等杰出外交家的出色外交活动;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达标训练1、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新中国首次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是在: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第26届联大D 中美建交2、“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
下列我国的基本国策中最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政治协商制度D 一国两制3、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这一准则是哪几个国家总理共同倡导的?(3)为缅怀周恩来同志,请你确定一个纪念活动主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笔记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的笔记,包括重要事件、影响和意义等内容。
1. 五四运动重要事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巴黎和会决定•北京学生包围并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中国政府被迫罢免亲日派官僚职务,并释放被捕学生•5月7日,上海工人大罢工,支持学生爱国行动•6月初,上海工人、商人和学生发起“三罢”斗争(即罢工、罢课、罢市)•中国各地纷纷响应,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6月5日以后,工人成为运动主力,上海工人罢工持续两个多月•中国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职务,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影响和意义:•五四运动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了运动的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2. 中国共产党成立重要事件:•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局和中央委员会,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李达任宣传主任,张国焘任组织主任•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影响和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十九课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课时2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核心考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时精练核心考点二内容索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归纳提升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九上历史第19课笔记
以下是九上历史第19课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9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 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70年代的外交政策——“乒乓外交”、“一条线、一大片”
4.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二、外交事业的发展
1.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971年)
2.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建交(1972年)
4. 中国与欧洲、拉美等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三、外交事业的成就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
2. 中国参加联合国会议和世界卫生大会等国际组织
3. 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形象。
四、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
1.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反对侵略和扩张主义,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3. 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第19课《对世界负责的中国》
一、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树立责任意识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二、教材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中国的和平发展”、“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两目组成。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负责的具体体现,即认识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书的落脚点。
在人生的责任重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是最重要的,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人民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创造无悔的青春,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2、学情分析
随着初三学生知识的拓展、眼界的拓宽,他们把更多地把目光转向社会,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与作用,为此学生会对本课内容比较关注,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内容的搜索与整理,在课上进行交流、辩论、树立起和平发展意识,满怀信心的努力学习,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并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学生在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的基础上,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负责的具体体现,深刻认识到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是最重要的和当代青年肩负的崇高责任。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当代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教学难点: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对世界负责的具体体现
5、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本课预设的情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开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现探究活动,完成自主建构得到的学习,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觉树立责任意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补充材料1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
材料一 截至2002 年,每10 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我国仅为454 人,而日本为4 909 人,美国为3676 人,俄罗斯为3557 人,韩国为2193 人;在技术工人中,我国高级技工仅占3 . 5 % ,而发达国家为40 %左右。
材料二 美国硅谷占地不过7500 平方公里,2000 年的产值是5000 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而中国企业500 强的收入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 强前3 名之和的80 %。
分析材料,说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哪些差距? 你还能举出其他方面的差距吗?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和经济方面的差距,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继续中国的和平发展。
) 补充材料2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反映贫困、战争等图片
谈一谈国外同龄人:
在发生战争的国家、局势动荡的地区,你了解到的同龄人的生活状况有?
看到同龄人的这种生活状况,你有什么想法(进一步明确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 导入视频网址 /c/2006-11-04/2348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