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视角下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人才资源。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备受到各界关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之一,旨在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合作、深化投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着力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国际化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其经济发展,而高等教育正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高校合作研究的必要性1. 人才培养的需求2. 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高等教育合作,不同地区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3. 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合作,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的有利。
三、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地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人才储备丰富,但目前各地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分互认问题由于各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不同,学分互认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合作的障碍之一。
2. 人才流动不畅目前粤港澳三地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十分顺畅,学生和教师在各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相对较少。
3. 研究合作不够紧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合作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各地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
四、促进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各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的便利性。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原因和建议,以期为未来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主要集中在政策法规、院系设置、专业设置等方面。
政策法规方面,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指导意见,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院系设置方面,许多高校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使得学科之间能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专业设置方面,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设了一批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教育、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教育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
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来支撑经济发展。
再次,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高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来满足社会需求。
针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高校自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合作;三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四是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而又必要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因此,本文将就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划分与授权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专业的划分与授权问题一直是备受的核心议题。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2022年学校始终聚焦“有特色的新商科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结构调整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先设置服务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卫生健康业等重点领域的专业。
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适应、有效对接行业产业。
以省级二类品牌专业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建设、省级软件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省级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专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
现将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情况报告如下:一、专业设置基本情况我校2022年备案设置专业42个(三年制39个、二年制3个)。
形成了以财经商贸大类为主,电子信息、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新闻传播等专业大类协调发展并具有新商科特点的专业结构。
二、顺应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专业动态调整主动服务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导向,服务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夯实办学基础,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实施专业设置“红黄牌”机制,各二级学院结合现有专业的招生情况、培养情况、就业情况、实习实训情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情况等因素确定拟停招或撤销专业。
针对已开设专业招生人数不足成班或逐年递减等情况,发放红牌暂停招生;对于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缺乏优势特色专业(群)支撑的专业,特别是连续两年新生报到人数达不到最低开班人数要求或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要予以及时淘汰。
表1 2022年度专业设置和调整汇总表三、聚力专业群建设,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协同发展适时优化专业群结构,更好衔接和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学校专业群结构调整原则为:一是稳步推进原则,专业结构调整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大事,需经过广泛研讨、科学论证和逐级审批后才可逐步实施;二是整体优化原则,学校提倡跨专业、跨学院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专业间协同发展,增强各专业人才培养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需求导向原则,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上。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胡琼琼 张 谦◆摘要: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掌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最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使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契机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前言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
珠三角地区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2019年,广东实现GDP10.77万亿,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排名全国第1,连续25年占全国GDP比重超1/10。
从9个城市GDP来看,近五年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实现GDP总额8.69万亿,占广东省GDP比重80.71%,占粤港澳大湾区11城GDP比重74.62%,分别提高了1.55和0.75个百分点。
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但突出了制造业的调整,使制造业从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除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从经济规模看,广深两地相当,但在具体产业结构分布上差异明显,存在很大产业结构转型空间和优化可行性。
以2019年为例,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分析得出:地区年末常住人口(万)年末就业人员(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广州1530.591125.89156427.41251.376454.0016923.22深圳1343.881283.37203489.0225.19510495.8416406.06差距(约)187157470622264042517两地人力资源均未开发充分,深圳在人均产值上稍高于广州。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为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对我校2021年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专业现状学校目前设有8个二级学院、通识教育中心、马列主义学院及国际教育学院共11个教学单位,现有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早期教育、药学等51个专业,基本形成了“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具有华职特色的专业建设格局。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市场为前提、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增加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专业结构调整思路依据《学院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学校主动适应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专业动态预警,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促使各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形成“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对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就业率和专业满意度过低、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在今后一段时间做不强也做不特的专业(群),对其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缩减招生人数、暂停招生、撤销专业等措施;对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群)进行升级改造;对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群),顺应时代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建设成省级和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新增的专业,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加快推进新专业的设置工作,做好新开设的专业论证。
四、专业设置2021年学校共51个招生专业,其中金融科技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眼视光技术、化妆品经营与管理、人物形象设计及早期教育共8个招生专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国家级的重大战略,旨在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构建世界级的大湾区经济体。
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带来许多机会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合作与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催生重大科研项目。
大湾区建设将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为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合作机会。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共同申请研究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和设备,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研人才。
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可以通过建立科研联合实验室、共享科研成果等方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
三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可以加强粤港澳三地在文化遗产保护、语言学习、艺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共同的文化课程,组织学生交流活动,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全方位的文化交融和学术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文化差异和教育体系差异带来的困扰。
粤港澳三地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将增加高等教育合作的难度。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加强交流与对接,均衡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体系的互通互认。
另一个挑战是人才流动的限制和管理。
虽然粤港澳三地之间已有一些合作协议和政策,但在人才流动方面仍存在一些限制,如签证制度、户籍制度等。
这些限制将影响高等教育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打破行政壁垒,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可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促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教育体系差异带来的困扰,解决人才流动的限制和管理问题,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基于产业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其专业设置需要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对于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相关信息,分析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变化以及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探讨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路径。
研究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将包括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的模型或指导性框架,以及专业动态调整的具体机制和方法。
这将为高职院校提供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依据,帮助其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还可为产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预测提供参考,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围绕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数量和类别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022年,新增学前教育、大数据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等8个专业;省级一类品牌专业与第二批二类品牌专业顺利通过验收;完成了第二批专业诊改工作;新增省级高水平专业群6个,校级专业群4个。
一、深化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吻合度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
2016年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移动应用开发2个专业,按照新版目录调整3个专业;2017年新增展示艺术设计专业,其他专业(专业方向)保持稳定;2019年新增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取消影视编导招生;2022年,新增学前教育、大数据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等8个专业,招生专业达48个,涵盖轻工纺织、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文化艺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八个专业大类。
学校全部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直接对接,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为100%。
学校对48个专业全面开展专业调研,形成了48份专业调研报告,深度对接产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表12016-2022专业动态调整明细序号专业大类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时间备注1 资源环境与安全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520801 2016.9 新专业目录改名2 轻工纺织服装设计与工艺580410 2016.9 新专业目录改名3 文化艺术陶瓷设计与工艺650115 2016.9 新专业目录改名4 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560309 2016.9 新增5 电子信息移动应用开发610212 2016.9 新增6 文化艺术展示艺术设计650110 2017.9 新增7 装备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60702 2019.9 新增8 财经商贸汽车营销与服务630702 2022.6 新增9 教育与体育学前教育670102K 2022.6 新增10 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560707 2022.6 新增11 电子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610215 2022.6 新增12 电子信息智能产品开发610104 2022.6 新增13 财经商贸跨境电子商务630805 2022.6 新增14 教育与体育旅游英语670204 2022.6 新增15 旅游大类会展策划与管理640301 2022.6 新增16 装备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560102 2022.6 新增二、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
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近年来,中国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在经历了持续的调整与升级,不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湾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大湾区由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经济实体组成,涵盖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
这一地区以其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力资源丰富,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大湾区的发展一直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缺乏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这种产业结构日渐暴露出不足之处,急需进行调整与升级。
二、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1. 响应国家战略大湾区是国家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试验区,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阵地。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大湾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提高经济竞争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大湾区可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三、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路径1. 强化科技创新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2.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大湾区内拥有广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促进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可以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形成互补优势。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区域内产业间的协同创新。
3. 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对于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是指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7千万。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推动经济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高等教育合作是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合作将在推动区域内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现状: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等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高校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如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
高等教育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2.存在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高校之间合作程度不够深入、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人才流动不畅等。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当地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可以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促进人才融通和科技创新。
通过高等教育合作,可以实现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和实践基地共享,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可以促进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教育理念的碰撞和交流,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专业结构是指高校的专业种类、规模和质量所构成的比例关系。
专业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调整与发展的过程。
专业动态调整涉及到两方面的市场,一是进口,即招生市场;二是出口,即劳动力就业市场。
出口和进口两个市场相吻合,是最为合理的结构,即家长热衷报考的专业也正是产业领域需求较高的专业、就业较好的专业。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集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与轨道交通大发展需要,学校统筹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对接产业链构建八大专业群,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适应“云、物、大、智”新业态和新需求,梯级推动专业群内涵更新升级。
一、基本情况学校开设铁道供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35个专业,专业设置覆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呈现出“二三”的产业结构特点。
其中,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9个,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有26个。
2021年的招生专业32个,各专业在校生总人数是9566人。
二、专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举措(一)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做好资源整合与统筹坚持有利于数据平台信息采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群发展、有利于积淀特色培育品牌等三个有利于标准,做好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资源整合与统筹配置。
(二)基于四个调整维度,加快推进专业结构优化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在学校招生计划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新需求,基于4个维度加快推进专业结构优化:一是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度,二是专业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毕业生薪酬待遇、专业与工作相关度等,三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贡献度,四是教学团队的创新力和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
(三)聚焦调整重点,做好非轨道交通类专业调整优化非轨道类专业主要聚焦面向“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互联网+、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职业岗位群重组专业群,通过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凝练专业特色、拓展专业内涵等方式,升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新增专业方向“工业机器人”。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目录:1. 引言2. 背景与现状2.1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2.2 当前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与挑战3. 调整优化的原则与方法3.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3.2 多方参与与合作3.3 整体优化与个体需求的平衡4. 调整优化的实施策略4.1 定期评估与调整4.2 引进新兴学科专业4.3 深化专业交叉与融合5. 结论与展望1. 引言高校本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而本科学科专业结构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观点。
2. 背景与现状2.1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专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可能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2.2 当前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与挑战目前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些学科专业重复冗余,导致资源浪费和竞争激烈。
一些传统学科专业日益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模糊,一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足,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3.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在探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
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选择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学科专业进行重点发展和扶持。
逐步深化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2 多方参与与合作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需要多方参与与合作。
高校、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方面应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它们对彼此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在当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影响,以及高职专业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然后探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本文还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政策支持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本文总结了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影响、促进作用、问题、发展趋势、政策支持、互动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这个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与此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专业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之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使命。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影响以及高职专业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为我国产业升级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影响,了解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为了满足大湾区产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大湾区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一大重要改革方向,旨在弥补传统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将教育与产业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效性。
华南理工大学认识到产教融合对于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至关重要,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起适应大湾区需求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与大湾区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
通过与大湾区企业的合作,学校了解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要求,并将其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此外,学校还鼓励企业参与到研究生的指导和实习过程中,提供实际案例和项目,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学校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设立了专职教师岗位,聘请一批在大湾区产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
这些专业教师不仅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还熟悉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的交流和合作,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包括产业创新实践、企业运营管理、创新与创业等,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转化。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基金和资源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实践能力。
最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
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指导服务。
中心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职业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2022年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的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建立健全专业增设、调整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了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了专业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了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9月,学校制定了《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对新专业设置和现有专业调整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了学校专业增设、调整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近年来,学校根据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结合学校开展的“校企融合,专才特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增设了一些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同时也淘汰了一批招生较差、就业不好、只能对接即将淘汰的老旧传统产业的相关专业,使得现有招生专业更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2022年专业调整情况2021年我校招生专业28个。
2022年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招生情况和办学实际,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增设了护理、中药学、跨境电子商务3个专业,招生专业为31个。
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被列为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在《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被列为广州市全力打造的3大新兴支柱产业。
2021年,学校根据广东省、广州市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确定了要大力发展医药卫生类专业的新目标。
2022年4月,学校成立了健康学院,申报了护理、中药学2个医药卫生类新专业。
学校董事会投资240余万元,建造了解剖与生理实训室、基础护理实训室、化学实训室、中药标本馆等4个专业实训室,为医药卫生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稿时间]2023-04-25[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度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2021WTSCX143)、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后转设时期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粤教高函〔2021〕29号)、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民办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策略研究”(GMG202204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小燕(1981—),女,广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学研融合、项目管理。
[摘要]产教融合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牵涉多方主体的跨领域系统合作。
了解产教融合现状、分析产教融合水平层次,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高度有效衔接。
文章指出产教融合的深度取决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学校等各方主体,并提出提升产教融合度的对策和建议:教育服务外包或组建现代产业学院;明确政府定位,健全配套制度;组建工匠型兼职教师队伍;基于市场需求培育大学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8-0115-05Sept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促进区域内各种要素和创新资源有序流动、缓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在利用这些方式解决早期区域经济社会出现的发展失衡问题。
本质上,区域是一种由多个子系统相融合后形成的完整系统。
区域内部具有较为明显的高度聚集性,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这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持续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工作,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和退出机制,强化轨道交通办学特色,使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特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学院以“更好地为轨道交通产业、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人才智力支撑”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的发展策略,构建“市场导向、学校主体、多元参与”的常态化的专业跟随产业发展调整机制,动态解决学院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使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良性互动、同步甚至适度超前发展。
二、基本原则1.适应需求,动态调整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应与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趋势相适应。
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规范、新流程、新工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科学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2.集群发展,高质高效当前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专业的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复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唯有集群化发展,才能应对挑战。
学院在关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需有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行业的产业链需求,建设特色高质量专业群,基于对应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群与群内的专业设置,逐步转化学院现有的“孤岛专业”,形成集群优势。
3.错位发展,特色取胜与港澳大湾区同类院校、轨道交通行业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规格和内涵上相互错位、特色发展。
在学校内部,围绕“做优轨道交通类专业、做强现代制造类专业、做精现代信息类专业、做实现代服务类专业”的思路,形成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特色专业为主线的专业群。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1. 引言1.1 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南部,涵盖广东省全境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作为全球经济最活跃和发达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潜在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近年来,该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成为创新创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高校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至关重要,将对整个区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 高校科技创新在大湾区的重要性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湾区经济体中,高校科技创新更是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整合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也可以培育更多的科技创业人才,为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撑。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整个湾区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加强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环境、推动产学研合作,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腾飞。
2. 正文2.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例如高校之间的合作紧密、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团队多元化等。
在高校之间的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项目,促进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在推动科技创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湾区的高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水平的研究设施。
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实施方案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的快速发展,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和顺应产业发展的动态。
本文将就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实施方案展开讨论。
一、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为了及时响应产业发展变化,建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该机制由学校领导、学院教师和产业界代表组成,定期进行会议,对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定期深入产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调整的重要依据。
学校可以邀请专门的调研机构或者与产业界合作,对所属区域内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市场的发展趋势、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
通过调研结果,学校可以了解到市场对各个专业领域的需求情况,为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三、设置跨学科专业随着产业发展的进一步细分和深化,传统的学科划分有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建议设置跨学科专业,以应对多领域的需求。
例如,可以设置数据科学专业,结合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具备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的专业人才。
设置跨学科专业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产业界对专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校可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包括与产业界进行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训项目和实践项目。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学校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专业,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创新创业类专业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和项目实施,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创业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创业企业合作,提供实际的创业机会和资源支持,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报告我校出台了《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深信院(2019)98号),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动向及我校发展需要,通过建立专业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产业。
我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两个需求”、“一个保障”的原则,即以考生专业填报需求和企业人才招聘需求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专业建设成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通过对各专业招生、就业竞争力、专业就业岗位匹配度分别打分和赋予权重,对各专业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综合得分,每年专业综合得分排在前4名的专业授予学年度绿牌专业,拥有指标增加优先权;排名后10名的专业,给予预警,被预警的专业如第二年仍处在后4名,则给予黄牌警告,降低当年的招生计划;被黄牌警告的专业如第三年仍连续处在后4名,则给予红牌警告,停止该专业的招生。
根据《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我校加大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粤府(2023)53号)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府(2023)1号)文件精神,结合经济增长点,重点围绕广东20大重点产业集群及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不断拓展新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023年我校新增设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停招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并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群布局,契合产业发展趋势,建设11专业群,培养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023年,我校11个二级学院共计49个专业、11个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及专业群匹配区域重点行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安全节能环保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文化体育产业等领域。
软件类、通信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彰显,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群实力进一步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视角下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作者:关海仪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迫切需要能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为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才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高校必须及时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讨论区域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探究高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高校;专业结构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如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来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江三角洲地市组成,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广东省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服务业高度发达。
其中,广东省的制造业布局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珠江东岸形成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珠江西岸的珠海、佛山、中山等地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业、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服务业。
作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以金融业、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商用服务业为支柱产业。
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发展博彩业及旅游休闲业,并担任葡语国家交流平台中心的角色。
近年,广东省制造业整体增速持续放缓,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港澳地区也存在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装备和产品,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支柱的新兴产业。
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加快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构建以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才资源服务、航运物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各行业人才的支撑,产业发展特点直接决定着该地区人才需求的特点。
高校专业结构是指专业服务的对应结构、类型结构、规模结构、生命周期结构、学科关联结构,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框架设计。
高校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而所培养人才的类型、结构、规格、规模等都与专业结构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因此,高校专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例如,美国旧金山湾区拥有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硅谷”,孕育了诸如苹果、谷歌、Facebook、英特尔等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目前主要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产业。
旧金山湾区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为代表的80多所高校的贡献。
这些高校紧密结合旧金山湾区的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源源不断地向这个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输送高新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和人才支持。
由此可见,产业发展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结构调整方向,而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
要建设人才高地,除了引进外来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还需要着眼于本地高校人才培養结构的优化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决定其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才需求,即集聚一批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专业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过去一段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普遍开设经管类、外语类等受欢迎的热门专业,造成此类专业就业岗位饱和、人才过剩的局面,而科技创新类专业相对而言布点较少,带来了高新科技人才紧缺的问题。
因此,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类人才,大部分是从国外或省外引进而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本地高校培养的较少。
为了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才需求,解决专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需要及时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结构,逐步撤销不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传统专业,对发展前景一般、就业形势不理想的弱势专业进行合理地兼并、整合,集中资源建设彰显办学特色的优势专业,积极设置面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新专业。
三、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产业发展前沿,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高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新动态及战略规划,掌握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别是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前沿,加强对行业人才需求的预测。
高校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为依据,着手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有计划地兼并、整合或淘汰一批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度低的落后专业,大力发展与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相契合、人才需求旺盛的新专业,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至少四年的周期,对社会的人才资源供给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高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应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对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要有适当超前的预判。
(二)运用专业评估结果,建立专业预警制度
专业评估是对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其结果能够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师资配备、质量保障等方面是否达标,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结合专业评估的结果,并开展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高校对于评估排名靠后、在校生满意度低、毕业生就业形势差的弱势专业,应采取专业预警的措施,设定专业建设整改期,逐步减少该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及教师引进人数,根据整改情况实行关、停、并、转;对于评估排名靠前、在校生满意度高、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优势专业,应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打造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品牌专业,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构建科学调整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应采取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
一方面,高校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存量调整,整合相近专业或淘汰弱势专业,尽量减少专业设置的交叉重复,集中资源建设特色专业,从而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促进办学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高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新专业,进行增量优化,完善现有的专业结构。
高校只有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双管齐下,才能形成符合学校定位及产业发展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
要保证专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专业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小组,制定专业结构调整时间表。
同时,高校还应引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作为第三方监督与评价机构,听取第三方机构关于专业建设的意见及建议,定期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考核评价。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评估、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的结果,采取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内部实施与外部监督并存的管理体制,以构建科学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培养出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霞,古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开发研究,2019,(3).
[2]王伟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3).
[3]李明传,曾英武.高校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兴起中作用及启示[J].硅谷,2009,(17).
[4]钟亦文,张烨.基于粵港澳大湾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7).
[5]吕思雅.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动态适应优化研究——基于区域产业集群视角[J].钦州学院学报,2018,(4).
[6]刘萍.以适应产业发展为导向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3).
责编: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