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与神话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彼得堡神话与故事新编
1703年5月27日,圣彼得堡的缔造者——彼得大帝在涅瓦河中央的兔子岛上建立了彼得堡要塞,被视为圣彼得堡正式建城的标志,彼得堡从此也成为俄罗斯“通向欧洲的窗口”。
虽然幅员辽阔,但当时的俄罗斯几乎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东方”内陆国家——北面海港常年封冻,西面的港口被瑞典占据,南面的黑海则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俄国老朽的军队无法与两国抗衡。
彼得大帝深感俄罗斯在科技、国力上落后于西方,曾隐姓埋名到欧洲游历,试图打通外交关系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知识。
不过最终,他的多数出访时间都在荷兰的造船厂和小酒馆中度过。
回国之后,他开始按照西方的制式改革军队,并最终于1721年从瑞典手中成功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彼得大帝构思建城的场景,贝努阿为《青铜骑士》所作的插图
彼得大帝的个人生活十分朴素,他没有第一时间在圣彼得堡建豪华的宫殿,而是建造了宏伟的海军部,这座建筑也是现在圣彼得堡真正地理意义上的“心脏”,从这里放射出了三条城市的主要大街——涅瓦大街、豌豆街、耶稣升天大街。
彼得大帝最大的建筑学野心体现在涅瓦河对岸的瓦西里岛上。
不满足于该岛河流较少的自然地形,他将整座岛屿全部规划成了运河网格,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也对今天瓦西里岛整齐的纵横体系的街道有着重要影响。
正是这种完全脱离自然格局,由一个人的意志决定的城市布局使得彼得堡后来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整个地球上最最远
离实际、最有预谋的城市”。
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特别的书——《故事新编》,它给我带来了不少新奇的感受。
这本书对传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进行了重新演绎,让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情节有了全新的面貌。
比如说,女娲补天不再是简单的英雄壮举,而是充满了现实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后羿射日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后羿变成了一个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
就拿“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来说吧。
在传统的故事里,嫦娥吃了仙药,飞上了月宫,从此过上了寂寞的神仙生活。
但在《故事新编》里,嫦娥的奔月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原因。
作者把嫦娥描绘成了一个对现实生活不满、渴望改变的女子。
后羿射日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可日子久了,却渐渐变得懒散,只知道打猎吃肉,不再有往日的英勇和抱负。
嫦娥呢,每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再让她心动的丈夫,还有那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嫦娥受不了了,她在无奈和绝望中吞下了仙药,飞向了月宫。
这里面的细节描写真的是太精彩了!作者把嫦娥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嫦娥看着后羿整天只知道吃喝,心里那个气呀:“哼,这日子没法过了!曾经的大英雄,现在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她一边想着,一边皱着眉头,在屋子里来回踱步。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望着窗外的月亮,心里暗暗盘算着:“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一定要改变!”当她下定决心吞下仙药的时候,那颤抖的双手,那紧闭的双眼,那决绝的表情,仿佛就在我眼前。
我能感觉到她的痛苦、她的无奈、她的渴望。
还有后羿,作者把他的形象也颠覆得很有趣。
他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射日英雄,而是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只知道享受的油腻男人。
他回到家,把打来的猎物随手一扔,就躺在椅子上呼呼大睡,嘴里还打着呼噜:“呼噜呼噜……”嫦娥叫他起来帮忙做事,他不耐烦地摆摆手:“别烦我,我累着呢!”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同时又为嫦娥感到悲哀。
这些重新编写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人性、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自编神话故事作文成语故事新编——《牛郎和织女》
传说,天上有一个牵牛星和一个织女星。
有一天,织女突然非要闹着去凡间的碧莲池玩。
王母娘娘知道后很是纳闷,为什么织女平白无故的非要去凡间的碧莲池玩呢?于是王母娘娘派了董双成、郭密香两人去把自己的外孙女织女接过来过问。
织女来到了瑶池的凌霄宝殿,王母娘娘问:“你为何突然非要去凡间的碧莲池呢?”然而织女却一声不吭,看的出来,织女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然后,王母娘娘说:“如果你告诉我原因,我便让你下凡。
”织女听后说道:“前几日听几个姐姐说凡间有个温泉叫碧莲池,池水可美容养颜,富含矿物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一、本文概述《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鲁迅在其作品《故事新编》中如何运用和重塑中国古代神话元素,以及这些神话元素如何与鲁迅的创作理念和社会批判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学表达。
本文将通过对《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元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鲁迅如何利用这些传统神话构建新的文学空间,并借此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文章还将关注鲁迅在运用神话元素时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和提升《故事新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还能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神话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二、鲁迅与神话传统的关联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鲁迅的文学创作与神话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理念上。
鲁迅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神话元素和神话人物。
在《故事新编》中,他通过重新诠释和改编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些传统故事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补天》中,鲁迅以女娲补天的神话为蓝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
这种对神话故事的再创作,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传统神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鲁迅的思想观念深受神话传统的影响。
他深信神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鲁迅看来,神话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
鲁迅的文学创作理念也与神话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主张文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应该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这种理念与神话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思想相契合,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故事新编主要内容_故事新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神”话不再《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
《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
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
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
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
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
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较于其他官员,大禹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为民办实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员的谄媚与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官场形态现今也是普遍存在。
当舜要求百姓都学禹的行为时,吓煞了一批官员,但最后禹还是接地气儿,没让大家难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对此结局,嘲讽之意尽显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大相径庭的羿。
在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个普通大妈都可以呵斥他。
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
如今荒芜的田地已承载不了他的本领,即使利器在手也无济于事,与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无法适应现今的平淡。
•••••••••••••••••鲁迅《故事新编》简介鲁迅《故事新编》简介《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
《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 在1936年《故事新编》《序言》回溯了写作《补天》的想法,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历史小说写法上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这两大类型。
而他自己的历史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2]。
可见他的写作大体应该属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这一派。
第一组作品,是前期所写的3篇。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都谈到了写作《故事新编》的缘起,提到《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前期所写的3篇历史小说,主要是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等。
《铸剑》,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没有穿插现代化的细节,很认真,没有“油滑”的东西。
鲁迅在这给日本友人增田涉信中提到《铸剑》时说:“但要注意里面的歌”,又说“第三首歌,确是伟丽雄壮”[3],这支歌是根据《吴越春秋》中“勾践伐吴外传”的歌词改写的,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
《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4]。
神话故事新编后羿射日作文在太古之时,有十个太阳,他们是天帝的儿子,每个太阳的中心都是只红彤彤的大鸟,其周围闪着火热的光芒,他们与母亲住在东海的最边缘,这十个太阳很喜欢在世界最东边的海里洗澡嬉戏,其中最小最调皮的太阳总是最喜欢第一个潜入海中,等哥哥们下来时,便猛地冒出来,溅得哥哥一身水花,洗完澡后他们便栖息在一棵金色的大树上,骄傲地梳整自己美丽的羽毛。
到了固定的时间,他们慈爱的母亲便从中挑选一个太阳,坐上金色的两轮车,穿越天穹,将光明和热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生活得既美满又幸福。
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最小的那个太阳便提议:“如果我们一起周游太空,岂不趣哉!”于是,有一天,他们趁母亲还没来临,便提前爬上又轮车,一起踏上了穿越天穹的道路。
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就受不了了。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烧死了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树木被烧成了灰烬,河流干涸了,石头也被烧出了一条一条的裂缝。
人们在火海中苦苦挣扎,祈求天帝的恩赐!这时,有个叫后羿的神不忍心再看到,人们受苦,便请求天帝任命他去驱赶太阳,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让大地恢复往日的安宁。
就这样,后羿踏上了射日的征程。
可这十个太阳怎么也不肯配合后羿,满天地乱转,而我们的英雄后羿才不会因为这些而退却呢。
他爬过了九下九座山,拉开了万斤重的弓弩,搭上千斤重的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听只“嗖”的一声,一个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搭上另一只箭,仍听“嗖”的一声另一太阳应声落下。
他又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嗖、嗖、嗖”这下他射出了三箭,无一虚发,又有三个太阳被射落了。
这样一来,剩下的五个太阳着急了,吓得全身颤抖不止,而后羿呢,又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东海边,登上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大山,山脚下是澹澹无际的大海。
这一次,他射出了最为有力的四箭,射落了四个太阳。
被射落的那些太阳纷纷掉入东海,在海水的冲刷下,身体渐渐消失。
神话故事新编作文500字神话故事新编作文500字【导语】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瑰宝,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
而神话故事还具有教育的作用。
下面是提供的小学生神话故事作文5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古代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英雄。
有太阳神阿波罗、美丽的女仙、海神波塞冬等。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一群女仙,她们是地位较为低下的一群小神,她们善良美丽,在山上、树林、海洋、湖泊、沼泽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
她们又分山岳女仙、草地女仙、海洋女仙、水泽女仙和林中女仙。
她们能把欢乐洒落人间,给大自然带来欢声笑语。
各种女仙的存在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这种对待大自然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很喜欢这群热爱自然的女仙。
我很讨厌贪婪的迈达斯国王,虽然他已经十分富有了,但他还是很贪财。
一次洒神的老师被迈达斯国王留在宫中盛情款待了9天。
洒神知道后十分高兴,作为酬谢,他可以满足迈达斯的一个愿望。
贪婪的迈达斯要他把点金术传给自己,洒神容许了他的愿望。
迈达斯很高兴,一不小心用手碰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女儿就变成了金子的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这话说的一点也不过,这都是迈达斯自作自受,谁叫他自己那么贪心呢?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心,贪心不会有好结果。
这本书带给我许多知识,许多乐趣,我可喜欢它了!在炎热的夏天里,地球突然闹旱灾了,太阳像颗大火球挂在天空中,散发着热气,天地之间是那样的闷热,所有的花草树木都焦渴而死,地球上的人们也急剧减少。
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位才20岁的年轻人还留在世间,他默默地坐在床上,突然门外传来一道刺眼的白光,接着传来一阵敲门声,“咚咚”,年轻人听见响声奇怪极了,心想:“奇怪,这方圆百里的除了我没别人了,怎么会有敲门人呢?年轻人翻开门一看,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
年轻人正要发问,那位老爷爷抢先说道:“年轻人,我奉玉皇大帝之命,来接你上天,我是太白金星,当然,等过了这次旱灾再将你送回,事不宜迟,快走吧!”“那好吧,等干旱过后我就回到自己的家,走吧!可是什么时候才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呢?”太白金星说:“也许100年,也许200年。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自编神话故事大全《故事新编》与神话《故事新编》与神话《故事新编》这部作品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有些特别。
首先,它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其次,《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而且,神话传说题材在这里面占了大半篇幅。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而这种经历是相当普遍的。
同时,对小孩子来说神话、传说和史实并无太大区别,都只是当故事来听。
本文将从《故事新编》与神话的关系出发做分析讨论。
一、神话对人的影响相信很多人儿时都接触过神话,并为其有趣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亦或是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神话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像丰富生动的希腊神话和略显严肃的中国神话的对比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二、《故事新编》与神话《故事新编》里面神话题材的作品有《补天》和《奔月》,而《铸剑》和《起死》也都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上文说过,许多人在儿童时代就有接触神话故事。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时候,鲁迅就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儿童时代,众所周知,自传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而其中关于儿童时代的自传佳作数量颇为可观。
但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接触的的神话较好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的,除了《故事新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百年孤独》。
中国神话里的主角通常也是显得有些孤独——造人的女娲、逐日的夸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别说集体英雄主义,和那种有人前呼后拥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相距甚远,而普遍是一心兼济天下,默默身死而道消,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深层次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哲学和文学的独特见解。
尤其是在他的《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古代神话,从而使得这些神话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重新塑造了神话中的人物形象。
他不仅赋予了这些人物新的性格特征,而且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这些人物更加接近现实,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补天》中,鲁迅以他独特的笔触重新塑造了女娲的形象,使她从一个神秘、遥不可及的神祇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普通女人。
这种人物塑造的手法使得神话故事更加贴近现实,也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故事。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重新解释了神话的情节。
对于古代神话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情节,鲁迅通过添加现代元素和新的解释,使它们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在《奔月》中,鲁迅将传统的射日神话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议题相,从而给这个古老的神话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种情节解释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也使得这些故事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
再者,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运用了神话的奇特想象。
他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形象。
例如,在《理水》中,鲁迅以传统的洪水神话为基础,创造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治水英雄”。
这种利用神话的想象进行再创作的手法,不仅丰富了鲁迅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这些故事能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神话系统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这些重新塑造、解释和想象的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和他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通过将古代神话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鲁迅成功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鲁迅的《故事新编》不仅是一部对古代神话进行再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现实、人性及文化问题的哲学著作。
故事新编出关主要内容
《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收有短篇小说8篇,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主要内容为:
1. 《补天》的背景是女娲炼石补天和创造人类的神话故事,通过女娲这个神话人物,塑造了一个具有英勇献身精神的创造者的高大形象。
2. 《奔月》的故事背景是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主要通过后羿与嫦娥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个人遭遇的深切感伤。
3. 《理水》的故事背景是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通过大禹这个历史人物,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险、与洪水作斗争的英雄形象。
4. 《采薇》的故事背景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通过伯夷叔齐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于忠义之士的深切同情。
5. 《铸剑》的故事背景是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通过铸剑师莫邪的儿子为父报仇的悲壮行为,表现了作者对于被压迫者的同情和支持。
6. 《出关》的故事背景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神话故事,通过对老子形象的塑造,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崇尚权力和名利的现象。
7. 《非攻》的故事背景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通过墨子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对于和平主义和反对战争的思想。
8. 《起死》的故事背景是庄子与骷髅的对话,通过庄子与骷髅的对话,揭示了人生的虚无和死亡的真谛。
以上是《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论《故事新编》中神话人物的人性化鲁迅一生不倦地在创作上进行探索,根据时代的革命要求和个人的战斗特点,多方面地从事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里做出榜样和树立标准。
《故事新编》则是鲁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探索成果,是历史小说创立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丰碑。
小说对神话、传说和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在创作时将神、英雄与历史人物拉下圣坛,使他们染上“人”的色彩,让形象更为丰满。
在中国传统的叙事文本中,女娲是创世与救世之神,夷羿为救世英雄,舜、禹是治世圣贤,庄子、老子、墨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伯夷、叔齐是隐士,是“忠义”的代表,而黑衣人、眉间尺更是侠义和复仇精神的代表与化身——这些被神圣化的人物几乎是中国文人文化哲学和民间文化哲学的全部精髓,在他们的头顶上无不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让人们顶礼膜拜、万世景仰。
然而,鲁迅的《故事新编》却从现代人的文化语境入手,剥落罩在历史以及文化身上的华衣,将神、英雄以及圣贤人物拉入世俗的生活之中,还原他们的人性,展现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尴尬和不堪,从而说明神与英雄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一、神与英雄人性化、世俗化在《补天》这篇小说中,女娲虽顶天立地、背靠青山,伸手可触摸青天,抟土可以成人,但她已不再是人首蛇尾、永生不灭的神,她虽高大却有着正常的人形,她创造人类只不过是因为她那备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生命力”——即性欲的潜力。
鲁迅在此处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说明女娲造人的动因是性的冲动,从而达到将女娲这一创世之神人性化的目的。
《补天》的开头,鲁迅描写女娲性的冲动,把她写成一个人性十足的女性:她从梦中惊醒过来,“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
煽动的和风,暖暾地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由于无聊而又无趣,女娲在海边掬起带水的软泥揉捏起来,由此创造了人。
她在造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创造的欢乐,第一回于天地间笑得合不拢嘴;后来看到自己所做的小东西变成怪模怪样的道士,又诧异而且害怕地叫起来,“皮肤上都起了粟,就像触着一支毛刺虫”。
故事新编读后感读了《故事新编》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荒诞不经的世界。
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演绎,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在《补天》中,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而是一个会感到疲惫、会被琐事困扰的普通人。
她辛苦地补天,却还要面对人类的愚昧和贪婪。
作者对女娲形象的重塑,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人性、更接地气的女娲。
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奔月》里的后羿,也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射日英雄。
当他射完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回到家中,面对的却是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和妻子嫦娥的抱怨。
曾经的丰功伟绩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射些乌鸦给妻子做饭。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在感到好笑的同时,也不禁为后羿感到一丝悲哀。
他从英雄的神坛上走下,成为了一个为柴米油盐操心的平凡人。
还有《理水》中的大禹,他不再是那个被人们传颂的治水圣王,而是一个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实干家。
他和他的手下们,“面貌黑瘦,乞丐似的”,却满怀着对治水事业的热情和决心。
他们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空谈误国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些新编的故事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笔触,将古代神话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铸剑》这个故事。
故事中的眉间尺,本是一个性格有些优柔寡断的少年。
当他得知父亲被国王杀害后,决心为父报仇。
然而,他的力量太过弱小,根本无法与强大的国王对抗。
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神秘的黑衣人出现了。
黑衣人答应帮助眉间尺报仇,但条件是要眉间尺的头颅。
眉间尺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头颅,交给了黑衣人。
黑衣人带着眉间尺的头颅进入王宫,在国王面前表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剑术。
最终,他与眉间尺的头颅一起,将国王杀死。
整个故事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又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我记得当时读到黑衣人在王宫中与国王周旋的那一段,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神话故事新编中外是东西方文明的灿烂起点。
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最富有力的篇章,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神话故事新编。
神话故事新编1:梅佐当穆波泰醒来的时候,一眼瞧见地下有一块漂亮的闪闪发光的鹅卵石。
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痛苦,高兴地想把它拾起来。
可是他刚一碰到那鹅卵石,一个小男孩就出现在鹅卵石旁边。
这个小男孩长得跟穆波泰非常相似:一样的个子,一样的眼睛,一样的年龄,一样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穆波泰惊奇地问道:“你是谁?怎么到这里来了?”“我叫梅佐。
小男孩。
”“梅佐”是当地土话“眼睛”的意思。
”“我是个孤儿,我的爸爸死了,妈妈被人带走了,我很想找一个朋友,看见你在哭,我就过来了。
”梅佐继续说。
“我也是孤儿,我的爸爸死在海里,我的妈妈被叔叔带走了。
我叫穆波泰,可村里人都叫我尼亚玛。
我难过极了。
你能来和我做朋友实在太好。
穆波泰一说完,就和他的朋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穆波泰高高兴兴地把梅佐领到了他的小窝棚里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他又拿出烤鼠肉说:“这是我新烤的,你一定饿了,快吃吧。
”他们分吃了那块鼠肉。
原来觉得有佐料才好吃鼠肉,穆波泰现在吃起来是那样的有滋有味。
这是因为有了好朋友梅佐的缘故。
“穆波泰,你真是个好朋友。
”梅佐吃完鼠肉对他的朋友说一面拿出了那鹅卵石,“这是一颗星,过去我常常把它带在身边,它给了我幸福。
现在我把它送给你。
”“送给我?太谢谢你了。
我一定好好保存它。
”穆波泰从他朋友手中接过鹅卵石,轻轻地抚摸着。
“只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它就会带给你幸福。
”两个朋友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们一块儿打猎,一块儿采野果,一块儿吃饭,晚上就头靠头地睡在一起,生活过得有趣而愉快。
村里人见穆波泰和一个陌生的少年在一起,虽然感到奇怪,但谁也没有过问。
他们渐渐长大了,长得又英俊又漂亮。
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他们到更远的大草原去打猎,打的猎物又多又大,吃不了拿到集市上去换取必需的生活品和添置衣物。
《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这部作品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有些特别。
首先,它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其次,《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而且,神话传说题材在这里面占了大半篇幅。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而这种经历是相当普遍的。
同时,对小孩子来说神话、传说和史实并无太大区别,都只是当故事来听。
本文将从《故事新编》与神话的关系出发做分析讨论。
一、神话对人的影响
相信很多人儿时都接触过神话,并为其有趣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亦或是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神话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像丰富生动的希腊神话和略显严肃的中国神话的对比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二、《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里面神话题材的作品有《补天》和《奔月》,而《铸剑》和《起死》也都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上文说过,许多人在儿童时代就有接触神话故事。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时候,鲁迅就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儿童时代,众所周知,自传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而其中关于儿童时代的自传佳作数量颇为可观。
但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接触的的神话较好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的,除了《故事新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百年孤独》。
中国神话里的主角通常也是显得有些孤独——造人的女娲、逐日的夸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别说集体英雄主义,和那种有人前呼后拥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相距甚远,而普遍是一心兼济天下,默默身死而道消,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在《故事新编》里,现实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很多地方都给人一种悲凉感,在选材和情节刻画上,鲁迅有意地突出了这种孤独感,先驱者的孤独感。
《故事新编》里,看客经常出现,然而看客越多,越显得主人公的孤独。
三、《故事新编》、神话、与理想主义者
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完成了《故事新编》,其意除了借重写儿童时代就业已接触的神话回顾总结自己的弃医从文之路,更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剖析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里的闪光点、劣根性。
其中,《非攻》这篇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和中国神话比较接近的一部分人,是理想主义者。
墨子自然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惜秦以后没落了。
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也差不多可以了,但要复兴中华文化,大概墨家学说能起到的作用并不会弱于儒家学说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