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Z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 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第二章知识点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旧化学键断裂要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要释放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看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和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若E吸>E放,则吸收能量,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若E吸<E放,则要放出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第二种是看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放出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若放映无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3.一切化学反应都存在能量变化,从能量形式上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但是也可以转化为电能或光能等形式,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4.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有些需要加热或者点燃的反应也可以是放热反应,同理,吸热反应也未必就需要加热。
﹙1﹚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烧、缓慢氧化、爆炸、中和反应、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强碱与铵盐的反应、碳与水或二氧化碳等氧化物的反应、电离反应﹙注:电离会吸热,但不是化学反应﹚
5.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一摩尔水时放出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如太阳能等
2.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3.火力发电一系列能量转化: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高一化学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归纳
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高一化学知识点包括:常考点高考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知识专项突破、阿伏加德罗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要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法、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化学常见的几种计算技巧、书写离子方程式易忽视的几个因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专题、晶体专项练习、化学键专题、看不到离子符号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的过量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练习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一定和不一定,一般和、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8电子稳定结构专项练习、元素周期表有关问题。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17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1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5000年前使用的青铜器,3000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世纪进入铝合金时代。
2、金属的物理通性是:不透明,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延展性好。
3、钠在空气中加热,可观察如下现象:熔成小球,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4、铝箔加热,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层不易熔化的薄膜是高熔点的Al2O3。
5、固体钠怎么保存?浸在煤油中。
怎么取用金属钠?镊子夹出后用滤纸吸干煤油,然后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剩下的钠再放入煤油中。
6、小块钠丢入水中的现象是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溶液变红(加入酚酞)。分别反映了钠密度小于水,反应放热且钠熔点低,产生气体迅速,生成NaOH的性质。
7、银白色的钠放入空气中,会逐渐变为Na2O、NaOH、Na2CO310H2O、Na2CO3白色粉末。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Na2O2是淡黄色固体,与水反应放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离子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4OH—+2H2↑。反应后溶液中滴入酚酞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
2、Na2CO
3、NaHCO3的鉴别除了观察是否细小,加水是否结块的物理方法外,还可以
①加热固体质量减轻或放出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NaHCO3。
②在其溶液中滴入CaCl2或BaCl2溶液由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③加等浓度的HCl放出气体快的是NaHCO3。
3、焰色反应是物理性质,钠元素为黄色,钾元素为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的原因是滤去黄色焰色);钠单质或其化合物焰色均为黄色。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Z
1.原子(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
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
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
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
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
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
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
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
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
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
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特征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
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二、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的特征是呈酸味、酸性物质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碱的特征是呈碱味、碱性物质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三、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可以通过变色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质。常用的酸碱指示
剂有酚酞、甲基橙等。酚酞在酸性溶液呈红色,在碱性溶液呈无色;甲基橙在酸性溶液呈红色,在碱性溶液呈黄色。
四、金属与非金属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易
于散热,通常呈固态。非金属电导率较低,导热性能差,通常呈固态、液态或气态。
五、金属的性质和金属活动性
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能。金属的活动性可以通过其与酸
反应的程度来判断,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的活
动性顺序为:钾、钠、铝、锌、铁、铜。
六、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称为氧化,物质获取电子的
过程称为还原。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发生还原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七、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根据溶解时是否产生离子,物质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
质在水中能够完全或部分离解,产生离子;非电解质在水中不离解
或只有一小部分离解。
八、单质与化合物
元素可以以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如
氧气、氮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
高一化学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总结
面对高中的化学,我们在复习中可以按要求及近年来出题者命题的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做好复习计划,抓住考点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化学必修二复习知识点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化学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高一化学必修二方程式
(一)
1、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2、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3、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条件为催化剂)
4、乙烯和氯化氢
CH2=CH2+HCl→CH3-CH2Cl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特详细)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质子数量为原子核电荷数,电子数量等于原子序数,中子数量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电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
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一纵行。周期表中共有7个主族和7个副族,以及3个Ⅷ族和1个零族。
三、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指的是元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指的是同一周期内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递变。
其中,第一周期有2种元素,第二周期有8种元素,第三周期有18种元素,第四周期有32种元素,第五周期有18种
元素,第六周期有32种元素,第七周期尚未填满。主族序数
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分为ⅢB~ⅦB和ⅠB~ⅡB两
个部分,Ⅷ族有3个纵行,零族为稀有气体。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对于理解元素周期律至关重要。
14号元素为硅,15号元素为磷,16号元素为硫,17号元
素为氯,18号元素为氩。这些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
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所以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元素与非金属性元素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金属性元素与水或酸置换时比较容易,而非金属性元素则相对困难。氢化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化学高中必修二总结
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易燃易爆试剂应单独保存,防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2、酒精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烫伤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清洗,边洗边眨眼睛。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清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碱沾皮肤,用大量水清洗,涂上5%的硼酸溶液。
3、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4、防暴沸的方法是在液体中加入碎瓷片或沸石。
5、过滤是把难溶固体和水分离的方法;蒸发是把易挥发液体分离出来,一般都是为了浓缩结晶溶质。
6、粗盐含杂质主要有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需用的分离提纯方法是“钡碳先,碱随便,接过滤,后盐酸”的方法。
7、溶液中SO42—检验法是先加盐酸酸化,后加BaCl2溶液,如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含有SO42—。
8、Cl—检验法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Cl—;酸化的目的是防止碳酸银等沉淀的生成。
9、蒸馏是分离液液互溶物的方法,常见主要仪器是蒸馏烧瓶和冷凝器。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冷凝水流方向要注意逆流。
10、萃取是用某种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溶解度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大的溶剂中的过程。一般萃取后都要分液,需用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后者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1、常见的有机萃取剂是CCl4和苯,和水混合后分层,分别在下层和上层。
高一化学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二必背学问点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假如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
有关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其实,不是化学太难,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步就是要熟悉课本的内容,将书上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好。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 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
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2
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
及与能量转化的关系。高一化学必修二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的性质。本文将
对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概述。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
或更多不同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
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能级上。
3.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它反映
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
4. 元素的电子构型:电子在元素的能级上的分布方式称为电子构型,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5.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
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二、化学反应
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 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 摩尔计算: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进行摩尔计算,计算物质的质量、化学量等。
三、溶液的性质
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或溶质的量,与溶剂、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2. 浓度计算: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或溶质的量与溶剂的体积之间的比值来计算。
3. 溶液中的溶质: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