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与人格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成瘾者“十大”人格特点表现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
有研究表明,具有网络成瘾的个体由于遗传的个性特点、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应激事件、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在人格塑造中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出现了对现实环境、社会交往的不满足,为获得代偿,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从其他环境中获得补偿,而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正好符合了这种要求。
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九部委共同组建而成。
8年时间治疗“问题少年”5000余人次,绝大部分学员重返课堂,融入家庭,回归社会,解决了近万个家庭的困苦。
通过网络成瘾者的综合分析我们总结了成瘾者的十大人格表现特点如下:人格特点一:幻想及寻求即时满足描述:1、富于幻想,追求新奇,期望自己与众不同2、常常“不甘寂寞”,不愿意独处3、总是对童年的未完成情结耿耿于怀4、寻求即时满足,没有忍耐性情景实例团体治疗显示95%以上的孩子觉得生活没劲,缺少变化。
他们尝试各种经历,去体验多姿多彩,想象中的生活,所以在网络中变成精灵、变成法师、骑士、战士等等,流连于超越生死的游戏模式。
人格特点二:自控能力弱描述:1、情绪表达单一,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情绪落差大2、行为调控落差3、缺乏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觉察情景实例很多孩子,缺乏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人格特点三:抑郁悲观描述:1、大多具有内向的气质,对他人的情绪过渡敏感。
2、具有灰色的人生观,悲观消极地看待事物。
3、低至尊、自我评价低且单一。
情景实例基地1000例样本显示,其中94.6%的网瘾患者具有内向、敏感的个性特质,内心自卑。
认为成绩决定一切,一旦成绩下降,就觉得自己无法把握自己,对生活产生了无助感。
人格特点四:强迫思维及行为倾向描述:1、经常表现出强迫意识和行为刻板,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摘要:随着手机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手机的使用在大大惠及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具体变现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
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带来的危害,重点论述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为手机成瘾者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格特质一、前言21世纪被人们称作信息时代,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着,信息对人类的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浏览网页、观看影视剧等活动,占据了人们尤其时当代青少年大部分时间,这种现象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日益明显(Park,2005)。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手机的所耗费时间越来越长,而且人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心理渴求越来越重。
有学者将对手机渴求超过普通水平的群体成为手机成瘾者。
手机成瘾者会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反复性的沉溺状态,对手机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求感和依赖感,如果限制手机的使用,将会引起成瘾者紧张与焦虑的心理状态,甚至伴随一些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症状。
手机的过度使用,不但会影响使用者工作、学习、生活,而且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反应;对手机的滥用会产生对手机的依赖,这种依赖会使个体出现强烈的心理体验。
集各家所言,本研究将手机成瘾定义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与渴求,离开手机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或心理上的戒断症状。
手机成瘾对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日趋严重,手机成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手机成瘾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亟待解决。
二、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众多,有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生活富足,互联网上新鲜刺激的海量信息和话题,也有个体因素,如内外向性、自尊水平、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社交焦虑等。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成瘾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网络成瘾,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尤其容易受到网络成瘾的影响。
然而,大多数现有的网络成瘾研究都是以网络使用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忽视了网络成瘾个体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之间有何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特征是什么?2.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特征是什么?3. 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人格特征是什么?4. 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之间的关系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三、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特征,为了解网络成瘾问题的本质和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体的心理基础。
3. 分析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网络成瘾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对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成瘾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网络使用健康和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 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确定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测量工具,并采用层次抽样方法,从不同学科、年级、性别、地区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2. 运用网络成瘾筛选工具,对样本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网络成瘾倾向较高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3. 采用量化问卷,测量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特征,包括五大人格特征、幸福感、社交恐惧、社会支持等现实人格特征以及网络依赖、网络焦虑、网络自我效能、网络自我概念等网络人格特征。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逐渐成为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时间管理失序、学业受影响、社交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短视频成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在短视频成瘾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尝试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短视频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短视频,平衡其在学习、生活和娱乐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
其短小精悍、直观易懂的特点使得它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
然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时间管理困难、社交障碍、焦虑等,这引发了学术界对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现象的广泛关注。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短视频成瘾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短视频成瘾与一系列负面后果之间的关联。
例如,等()发现,过度使用短视频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和()的研究也表明,短视频成瘾的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学业成绩和社交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人格特质也被认为是影响短视频成瘾的重要因素。
根据等()的研究,具有冲动性、外向性和神经质等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
这些特质可能导致个体对即时奖励的过度追求,从而忽视长期目标和责任。
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也更容易出现短视频成瘾现象(,)。
然而,尽管已有研究提供了关于短视频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关系的一些证据,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处。
例如,不同人格特质对短视频成瘾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尚不清楚。
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设计,无法确定人格特质与短视频成瘾之间的因果关系。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代表正方发表辩论赛立论总结发言。
在此,我要感谢我们团队的努力,感谢各位评委的耐心聆听,也要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
首先,我想回顾一下我们正方的立论。
我们正方的观点是:“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一、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1. 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心理依赖。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青少年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2. 网络成瘾引发焦虑和抑郁。
过度使用网络,青少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3. 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人格扭曲。
长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青少年容易失去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导致人格扭曲,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
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普遍性1. 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 网络成瘾问题不仅存在于城市,农村地区也普遍存在。
这说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1.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
一旦形成网络成瘾,青少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戒除,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2.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延续到成年期。
一些青少年在成年后,仍然受到网络成瘾的困扰,导致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各种问题。
针对以上观点,对方辩友提出了他们的反驳。
他们认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严重,甚至可以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对此,我做出以下回应:1. 对于对方辩友提出的网络成瘾可以带来积极影响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虽然网络成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某些需求,但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
2. 对于对方辩友提出的网络成瘾问题并非普遍存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种观点过于乐观。
大五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马圆超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愈发明显,而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对青少年是否容易沾染网瘾影响极大。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大五人格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依据人格理论提出了网瘾防治方法:(1)人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具有间接影响,不同的人格引起不同行为,从而对网络成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不同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程度不同,按照大五人格的分类: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更易导致网瘾问题,经验型开放性人格虽然有易导致网瘾的因素,但是实际预测作用不显著;责任心人格是最不易导致网瘾的人格。
(3)依据人格理论,网络成瘾治疗有自疗法、教育法、外部强制性干预三种方式,合理组合使用以上方法,从多维度对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将达到人格矫治及网瘾治疗目的。
关键词:大五人格;网络成瘾;网瘾干预一、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呈现爆发式飞跃式发展,人们生活愈加便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电脑、手机、平板甚至手表都打上了网络的烙印。
新一轮网络热潮势不可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下列问题。
(一)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新增1992万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半年间增加1992万人,上半年增长率达2.7%。
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
根据《报告》,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
同时全球平均为49.7%,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二)网民结构年轻化就年龄结构而言,虽然网民比例中青少年所占比例在一年中略有下降,但总体上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依然偏向年轻,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4%、23.0%。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一、依赖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过度使用网络使年轻人对互联网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冒险和刺激,网上约会的便利,以及互联网上一些不健康内容的诱惑,将逐渐导致“网络成瘾”的形成,这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很容易导致缺乏毅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和学术上的破产。
二、“虚拟人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恶化依附于虚拟世界,真实的人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机交流,很容易将人物与现实社会疏远,有时为了不可理解的行为,而年轻人则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时期,术语使用计算机机身的辐射会损害身体的功能,导致身体素质低下。
三、信任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与虚假的虚拟身份进行通信。
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什么也不说他们想说什么,但在互联网的虚假身份下,这种人际关系很少是真实的,总是充斥着不信任和人际关系不清楚。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虽然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但也使他们更加内向和锁定。
四、值取向模糊,道德观念差虽然网络为年轻人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和精神挑战和乐趣,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垃圾。
网络成瘾者主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年轻人成长的环境正在恶化。
在青春期,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好奇心强烈,极易受到异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据和文化思想极易倾向于模糊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必承担责任并避免受到惩罚,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五、网络触发青少年犯罪互联网引发了青少年的罪恶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识别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线信息接收和沟通的隐瞒可能会导致年轻人的道德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下降。
网络通信隐藏和不受约束的性质使青少年很容易做出一些非法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面对同样的网络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善用网络之利,而有些人却反受其害,最终因沉溺其中而导致成瘾呢?许多研究表明,人格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人格特质不仅与网络成瘾显着相关,而且对网络成瘾也有较强的预测力,其中关于感觉寻求、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四种人格特质得到的研究结果最为一致。
但深入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对这些特质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却很不够。
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相关文献尝试提出了四个理论(最佳唤醒理论、社交需求补偿理论、情绪宣泄理论和成就动机替代满足理论)来试图弥补此缺陷,并藉此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1.1?感觉寻求感觉寻求特质反映人对刺激的需要程度和寻求方式的差异,它包括四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经验寻求、去抑制和单调耐受性。
一些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对网络成瘾最有预测力。
Lin和Tsai调查了753名台湾高中生,发现网络成瘾者在感觉寻求去抑制因子上的得分显着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去抑制因子的预测回归系数达到0.23。
来自美国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能显着预测网络色情成瘾。
为何去抑制因子最能预测网络成瘾?Lin等用Young的“ACE模型”来解释,即网络环境的匿名性(Anonymity)和对现实的逃避性(Escape)正好满足了部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想要逃离社会规则抑制的愿望。
还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另一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也可预测网络成瘾。
Shi,Chen和Tian对979名中国大陆成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刺激-冒险寻求能显着预测网络成瘾,预测的回归系数为0.23。
Shi等对此的解释是,网络为喜欢刺激-冒险寻求的高感觉寻求者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的理想冒险环境。
Rahmani?和Lava?sani对179名伊朗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去抑制和刺激-冒险寻求这两个因子上,均是网络成瘾者高于非成瘾者,支持了上述研究的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网络成瘾的关系如何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网络可能导致网络成瘾问题,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网络成瘾,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对网络使用产生过度依赖,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从而导致在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可能表现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网络购物或在线视频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诸多挑战。
心理健康对于他们适应这些挑战、实现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当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时,往往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多方面的损害。
首先,网络成瘾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过度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能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由于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他们可能忽视了与现实中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当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缺乏有效的支持和情感寄托,从而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其次,网络成瘾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在网络中,他们可能通过虚拟的形象和成就来获得满足感,但这种满足往往是短暂和虚幻的。
当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真实的自己和未达成的目标时,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低自尊的感受。
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再者,网络成瘾还可能损害大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长时间的网络使用,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容易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和分散的状态。
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中表现不佳,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
学业上的挫折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那些本身存在心理压力、情绪调节困难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借助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问题。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安全和舒适的“避风港”,可以暂时忘却烦恼和压力。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愈发突出。
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问题更为严重,影响范围也更广。
大学生是成长阶段处于身心变动的人群,易受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防治提供参考: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和个性,有助于将问题解决在根本上,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提供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2.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理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领域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
通过本研究,能够更深入地认识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网络成瘾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和心理状况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1.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从大学生人格特质维度出发,深入分析其与网络成瘾产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研究内容: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以及人格特质进行量化测量。
(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分析,从中找出相关性显著的人格特质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
(3)分析结果,得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和人格特质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统计,并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提出治疗措施。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个人心理特征和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问题的发生和影响,同时也能够丰富和完善目前的心理学理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更是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然而,当对网络的使用失去控制,演变成网络成瘾时,就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会导致青少年出现社交障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通过文字、图像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但这种交流方式往往缺乏真实的情感传递和面对面的互动。
长期沉迷于网络社交,会使他们逐渐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变得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甚至害怕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会变得孤僻、内向,难以融入集体,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会变得疏远。
这种社交障碍不仅会影响他们当前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过度依赖网络还会削弱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在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可以轻易地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得虚拟的认可和赞美。
但这种虚拟的成就感往往是短暂和虚幻的,当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真实的自己和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长期在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对比中徘徊,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真实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从而降低自尊和自信心。
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过度敏感,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世界充满了各种刺激和信息,青少年在其中容易陷入过度兴奋或紧张的状态。
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度刺激的环境中,会使他们的大脑神经系统难以适应正常的生活节奏,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他们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抑郁、烦躁,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
当遇到挫折或压力时,他们无法有效地应对和处理负面情绪,而是选择逃避到网络中寻求安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网络成瘾还会影响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在网络上,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层出不穷,容易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
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摘要】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和人格特质状况的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如焦虑、自我控制不足等与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探讨,揭示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对医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策略建议,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控能力等,以帮助医学生有效应对网络成瘾问题。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对策略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医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质、关联性分析、影响因素、预防、治疗策略、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是当前社会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学生被网瘾问题困扰。
具体表现为长时间玩游戏、沉迷社交网络、无法控制地浏览网页等。
而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
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网络成瘾的形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策略。
研究已经证明,医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的问题较为普遍,成为了影响他们学业和生活的主要障碍之一。
与此医学生的人格特质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比如责任感强、自我要求高等。
这些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发生是否有关联,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的关系,为今后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治疗医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调查医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和分析其人格特质状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医学生在网络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因素。
进而通过分析医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
一般认为,网络成瘾可分为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
另有理论认为:
生理方面——青少年患上网瘾后,开始只是精神依赖,以后便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
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引发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等。
心理方面——青少年患网瘾后,难以控制上网冲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迟钝;自我封闭,为人冷漠,人格异化。
据中央电视台最近一个访谈节目介绍,一位少年上网不归,其45岁的父母骑摩托车到处寻找,不慎因车祸双双而亡,有人问他是否感觉内疚,他居然回答说反正父母早晚都要死。
道德方面——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缺少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欲望。
在一项对近3000名青少年的调查中,承认访问过色情网站的青少年占46.9%。
行为方面——网瘾青少年的人格易发生明显变化,为了持续上网,他们往往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父母、偷窃、抢劫。
网络游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耽误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致其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成绩下降,甚至逃课、辍学。
据华东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的调查,有80%的学生是因为迷恋网络而导致成绩下降。
1.《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征》齐鲁医学杂志2005 年12 月第20 卷第6 期
目的:探讨初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
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量表( EPQ) 对85 例网络成瘾的初中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初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在EPQ 的P、E、N、L 维度量表上与同年龄组正常学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t= 2. 37~ 4. 68, P < 0. 05) , 男女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5) 。
结论:初中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明显偏离正常。
本研究的EPQ 测试结果显示, 初中学生群体中IAD 者与正常学生比较, 在P、E、N、L 四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IA D 者的性格相对较为内向, 社会适应能力差, 人格较为退缩, 普遍具有明显的不良情绪, 大多有掩饰自己行为与真实想法的倾向, 与国外报道相同[ 3] 。
根据国外中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成瘾的初中学生在网上花大量的时间玩游戏和聊天, 造成学业成绩严重下降并损害他们的社会生活。
而导致IAD 现象的动机可以是各种需要, 如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
2.《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三维人格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12月第14卷第12期
本研究以四川大学在校学生为被试, 进行问卷调查, 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及原因进行初步探索。
研究工具为三维人格问卷( Three dim ensiona l Persona lity Questionna ire, TPQ)及网络成瘾行
为自我测验
猎奇性( NS)、躲避伤害性( HA)两个维度总分对反应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不敏感, 而人
格特征中奖赏依赖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有较密切的关系。
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8 (6) :1476 – 1478
本研究用编辑合成的问卷对某校约2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成瘾以及有关心理问题的调查
结果表明:
(1)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交往焦虑、自我和谐、抑郁、自尊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2)网络成瘾者的负面的心理因素多,积极的心理因素少;
(3)从历史资料来看,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在16PF 测验的多项人格特征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网络成瘾的内因。
4.《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选择性亲和》
2005 年11 月学术交流总第140 期第11 期
大多数学者都将网络成瘾视为病态人格的成因, 认为是网络成瘾导致了不健康人格的产生。
研究表明, 病态人格不仅是网络成瘾的症状或结果, 而且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 二者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亲和。
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亲和,即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作用机制, 而不是一种断然性的简单结论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
网络成瘾的确能够促成( 或加重) 部分成瘾者病态人格的产生, 从这一层面来讲, 网络成瘾
是病态人格产生( 或加重) 的重要原因; 其二, 病态人格者出于自身的需要, 选择了网络,进而成为网络成瘾者。
从某种程度上说, 病态人格是网络成瘾的本质原因, 是病态人格选择
了网络成瘾。
5.《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对396 名大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下载与网络人际关系三个网络使用功能上的使用情况及其感觉寻求、人际信任、孤独感三个方面的测评结果表明, 大学生中存在不同成瘾类型的网络成瘾者, 并且不同成瘾类型者在一些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根据网络成瘾的症状和特征自编网络成瘾类型问卷, 主要包括3 个维度, 即网络人际关系成瘾问卷、网络游戏成瘾问卷和网络信息下载成瘾问卷。
采取5 级评分标准, 得分越低则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
使用陈仲庚、张雨青等修订的感觉寻求量表, 包括40 个条目, 分为4 个分量表, 即TA S(寻求激动和冒险) , ES (寻求体验) , D IS (放纵欲望) 和BS (厌恶单调)。
每个分量表共有10 个条目, 每题的得分为0 或1, 得分愈高, 则感觉寻求特质愈明显[ 5 ]。
使用Ro t ter J. B. 的人际信任量表( Inter2personal T rust Scale) , 该量表内容涉及各种环境下的人际信任, 涉及不同社会角色, 它采用5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则人际信任水平越高[ 6 ]。
使用王登峰修订的U CLA 孤独量表, 共有18 个条目, 采用4 级评定标准, 得分越高则说明孤独感越强。
研究结果表明, 网络游戏成瘾低分组在感觉寻求量表上得分较高; 此外, 网络游戏成瘾低分组在感觉寻求的分量表D IS (放纵欲望) 与BS (厌恶单调) 上的得分与网络游戏成瘾高分组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6. 《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揭示网络成瘾的内部动因。
方法采用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和美国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杨(K. S. Young) 教授设计的网络成瘾问卷,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西安市大学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不良的性格特点与网络成瘾相关,男、女生成瘾特点不同,网络成瘾者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历史均明显高于非成瘾者,理科类院校学生的成瘾人数高于文科类和艺术类院校学生。
结论不良人格特质的学生容易上网成瘾。
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因子明显低于非成瘾者。
首先,在基本人格特质上,有成瘾倾向的学生性格较缄默、孤独,聪慧性低,稳定性较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畏却退缩,缺乏自信心;但在另一个方面表现出了好强固执(恃强性) ,多怀疑,不信任别人,忧虑抑郁,沮丧悲观,紧张困扰等人格特质。
第二,在次级人格因素上,高分组的学生通常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的环境常常感到不满意;另一方面表现出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
这些特点易使他们在网络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高分组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子明显低于低分组,且其个性明显不利于促进其成就,在
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