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完成
- 格式:doc
- 大小:43.48 KB
- 文档页数:16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第一章:绪论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口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矛盾一协调)(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空间规划)(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3、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市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川规划所组成的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5、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分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行政区划全国——省——市(地区)——县——乡区域性质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规划深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2)土地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3)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土地的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4)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M当相互协调,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5)人地协调理论:口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作为人地系统屮的人,具有口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使人类的受益作用最大,否则将会受到白然的惩罚。
1. 土地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2. 土地复垦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 土地整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活动。
4.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管理者对未来特定期限内土地资源的利用作出具体部署和有序安排的全过程。
5.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的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6. 土地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投人(技术、资金、劳力等)的多少便是土地利用集约度。
7. 土地利用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对周围的土地利用产生利的影响,是为外部经济;有的土地利用会给周围的土地利用造成损害,是为外部不经济。
8. *土地利用决策土地利用决策是指在某一相互排斥的土地利用方案中作出的选择。
9. 土地利用分区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
10. 土地利用率11. 土地垦殖率12. 复种指数13. *耕地需求量预测14. 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的范围 15. 建设用地扩展边界16. 建设用地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范围17. 有条件建设区 18. 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9.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
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
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
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
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学
简答题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2、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
3、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4、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理解其整体性?
5、简述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6、何谓土地开发?编制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
7、何谓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有何成功模式?
8、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
9、编制土地开发规划有何重大意义?
10、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1、土地复垦有何重大意义?
12、土地保护规划的任务和类型?
13、基本农田的概念和范围?
1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5、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
1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不同?论述题
1.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2.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利用部分的深入和具体化。
国土规划不能代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种宏观控制规划,比土地利用规划要广泛,土地利用规划附和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即就是要最终解决用地的数量和位置。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合理组织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地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1、依规划范围和任务、内容的不同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5、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与方案的评价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1居民点用地规划2交通运输用地规划3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农业用地规划5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1、地租地价格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租收入。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状况;修筑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追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D )。
A.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C.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是普通商品2.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3.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 C )。
A.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不断地被植物消耗B.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D.土地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逐渐耗竭4.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B.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D.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5.土地资源的功能有( D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以上三项都是6.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以上三项都是7.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 C )。
A.兼容性 B.折衷性 C.政策性 D.动态性8.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简答题:1.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答: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答: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11、土地区位理论P36 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
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
第一章土地利用工程的产生和发展1.土地利用工程的概念土地利用工程是根据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利用、改造治理与保护的综合工程技术。
2.土地利用工程的特点整体性:将资源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性:考虑各种措施的综合作用3.土地利用工程产生的背景(1)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都要占用数量十分惊人地耕地,产生了一个以耕地大量丧失为中心的新的土地问题。
(2)由于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对于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和危害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展,大量占用耕地,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
(3)农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矛盾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亟待解决。
4.土地利用工程的研究对象在土地利用中的人对土地所进行的工程实践活动5.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土地保护以及土地规划等项基础工作6.土地利用工程研究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第三章村镇利用工程1.居民点:人们集中定居的场所;是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集中的地方,是劳动力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类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及其他生产和公共福利设施的配置基地。
我国居民点的类型及体系——城镇居民点:城市(特大、大、中等、小);城镇(建制镇、其他非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农村集镇(中心、一般);村庄(中心村、自然村、生产经营中心)2.我国居民点中城镇的划分标准及村庄的划分标准城镇:(1)总人口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拆乡建镇;(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
可以拆乡建镇;(3)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建镇。
凡具建镇条件的乡,拆乡建镇后,实行镇管村的体制。
土地利用规划单选(10*2)名词解释(6*5)问答(3*10)论述(2*15)一、绪论1、土地(网上找的):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原意: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扩展概念: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或经济活动。
3、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又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4、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限的区域性专项规划或单项规划。
)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一个区、一个村或一个企业对其内部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空间所作的具体安排和技术设计。
包括其空间布局、利用分区、具体建设项目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和搬迁计划等。
(包括)确立和调整各级土地利用范围,消除土地利用缺点;进行农田水利和农村主干道规划设计;耕地内部规划设计;园地内部规划设计;林地内部规划设计;水面养殖规划设计;牧草地内部规划设计;居民点内部规划设计。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2732《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填空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首先是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耍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此规划有;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有O2.水资源的三要素为、和水的保证率。
3.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4.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5.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工程措施有O参考答案:1.政策性整体性2.水量水质3.自上而下因地制宜4.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5.植树造林修梯田、修地坝水坝简答题1.简要说明黏质运积物土壤和壤质运积物土壤的特点。
答:黏质运积物质地黏重,土壤的通透性差,不适宜栽培果树、瓜及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但它的保蓄能力强,养分含量较多,有后劲,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是比较适宜的。
壤质运积物质地适中,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能力都比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的栽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答: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
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
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
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3.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答:人工鱼塘用地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水源充足,水质好,含盐、含铁量少;(2)土壤渗漏少;(3)安全,无洪水、潮汐和大风等威胁;(4)交通便利,运输通畅。
问答题1.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答:(1)配置作物种植区和轮作区;(2)根据自然地形,划分几个田块;(3)确定各种水土保护林带的设置;(4)根据地形特点和等高线方向,确定合理的耕作方向;(5)结合林带、田间渠系配置耕作田块;(6)配置田间道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称区域性土地规划(比较专业叫法):客观控制性的,不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城镇等各种用地内部规划(P87-89)。
此外,在总体规划操作中还要搞一系列专题研究。
各种用地内部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通常叫部门规划。
如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电业)用地规划;工业(含乡镇企业)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等。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开发区用地规划、土地整理等规划。
土地规划的意义(1)为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提供保证(2)满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满足合理配置优化土地资源组合的需要(4)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5)强化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原则及措施土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研究特定范围内合理组织利用土地的问题,研究中受到经济规律指导,并吸收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如农业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物区划等)来探索区域性或基层单位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规律。
土地规划学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与持续发展的原则2、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3、灵活性与动态性原则4、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土地规划必须遵从以下理论:(1)地租和地价理论(2)土地区位(3)生态经济理论(4)人地协调理论(5)系统工程理论。
土地规划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地规划的过程反馈(检验)目标准备工作制定方案论证实施土地利用述评就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总结全辖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复种指数、林地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草地利用率、草场在畜量、水面利用率与单位面积产量、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水平、城市居民点人均用地、城镇化水平、交通网密度、各类用地单位产值等的计算和分析。
第一章1.解释土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土地利用规刘一、名词解释:1、土堆利用規刘: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呆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妹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
2、外協性理堆:按照传境福利经济学的现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檬Sin理堆:资源禀IH,就是大自然帆予某国家或地区负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不一样;2、不同的资源禀呱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3、士地利用规则就是要按照资源禀瞅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士堆利用总体规刘:是在一定规#JE«x围和规则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员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怵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士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给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折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 对土地资源系saii»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趟齋、程度号效益以员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折与评价。
6、±«g宜性坪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晞定貝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X围和限制XBI。
7、土堆人口魚載力:土地人口承颈力是牯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我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根食生产廿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8、人口自然増长袪: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的按此平均增长率缆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顼的公式。
Q称复利公式,推算規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檢增长。
人后自然増长法的廿算公式色括人口自然増长和人口机械増长两个部分。
1k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同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填空题.土地资源的特性,首先就是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限制,土地面积(或称土地资源的数量)性。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又表性和区域___的。
土地资源还具有位置整体固差了土地性(有点,首先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可以归纳;同时土地利用规划规划;由于规划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因而规划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又有公益的、私人的、国家的、地区的目标,因此规;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就具有一定动态折衷政策整体兼容的,那么规划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规划就具有一定单项选择题:1.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D )。
A.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C.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是普通商品2.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3.说土地资源有非再生性,是因为( C )。
A.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不断地被植物消耗B.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水土流失造成土地丧失松散的土层,裸露出坚硬的基岩D.土地会随着人类的不断使用而逐渐耗竭4.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B.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C.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D.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5.土地资源的功能有( D )。
A.植物生产功能 B.建设承载功能 C.生态功能 D.以上三项都是6.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D.以上三项都是7.政府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借助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因而土地规划具有( C )。
A.兼容性 B.折衷性 C.政策性 D.动态性8.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简答题:1。
1.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答: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1 答:土地利用规划依据其范围或层次可以分为:()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2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3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问答题:.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1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是因为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其次是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使用要因地制宜;第三,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土地生态系统;第四,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最后,是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要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就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2.土地资源的功能有哪些?答:土地资源的功能主要有三项:植物生产功能、建设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
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光、热、水、肥等条件,适应于不同的植物、动物生长繁殖,人类可以通过施肥、农田水利建设,以至发展保护地栽培,来影响或改变环境条件。
居民点、道路、水利工程等各项工程,都是在土地上建立的。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各项条件不良的土地不能作为建筑用地。
土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是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和净化功能。
支撑功能主要是说植物要生长固定在土壤上,养育功能是说土壤是食物链的关键一环,无论是植物、动物、微生物都离不开土壤。
净化作用是说污染物质在土体中可以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降低浓度、减少毒性;或者经过沉淀、胶体吸附等使污染物发生变化,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使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甚至有营养的物质;另外,通过土地掩埋,也可减少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当然,土地的净化功能是有限的,必须在它容许的范围内进行。
3.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答: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已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食物需求,人类将林地、草地、湿地等开垦为农田,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相当多的开垦耕地已成为不毛之地,人口的增加对居住、交通、文化娱乐等用地的要求也增加,大量肥沃良田正在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渍化、酸化、贫瘠化、污染等造成土地生物生产潜力降低或生物产品质量降低,大面积的耕地、林地、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高化肥、农药的投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全球食物的98%是陆地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生产不到2%,植物性食品占人类膳食的92%,而只占8%的动物性产品大部分也间接来自于植物性产品,这些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第一章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和保护名词解释:1.太阳直接辐射:从太阳方向直接投射来的辐射,称太阳直接辐射。
2.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与天空散射辐射的和,称为太阳总辐射。
3.辐射差额:地表面和其他植被表面,不时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辐射能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24.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5.大气辐射:地球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它日夜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这种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8.三基点温度:对于植物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9.降水量:自天空下降或在地面凝结的水汽凝结物,包括雨、露、雪、霜等,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称为降水量。
单位是mm。
10.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11.降水距平: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距平。
12.降水变率: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降水变率。
13.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14.风蚀:风将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的砂粒吹离地表,以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方式进入气流,称为风蚀。
15.土壤质地: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6.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产物。
17.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相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18.土地的中域分布:中地貌的分异是指山地或平原等大地貌单元内部的差异,引起相对位置、相对高度、成因与组成物质的差别,而产生自然条件的不同。
我国一些地区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形成的土地类型差异,是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称为土地的中域分布。
19.土地的微域分布:、自然环境小尺度的分异则以地表组成物质、地貌部位、土壤和植被种类不同而引起。
由于这种分异作用形成的土地类型,其自然景观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也不一样,这是土地类型的微域分布。
填空题:1.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
土壤水分蒸发可以分为阶段。
在第二阶段,土壤蒸发的速度,受气象因子的影响。
在第三阶段,蒸发发生于的土层中,土壤水分以形式逸入大气中。
(三个减慢减小较深气态)2.通过植物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称为。
植物可以通过对其进行调节。
(蒸腾气孔的开闭)3.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和的总耗水量。
(植物蒸腾土壤表面蒸发)4.地表水包括、、、等。
(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 5.就人类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来说,地下水可分为、___ 和。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6.水资源的三要素为、和。
(水量水质水的保证率)7.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以及建筑组群迎风的方位、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组合方式)8.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
(岩石矿物)9.残积物一般分布在,可依下伏母岩的矿物学性质,把山地分成、、紫色砂页岩山区、玄武岩山区等等。
(丘陵山地石灰岩山区花岗岩山区)10.当坡度大于时机动车道应采取“S”形布设。
(10o)11.土壤的农业生产性状是指土壤质地的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反应,它包括土壤的、和的综合反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肥力状况耕作性状作物反应)12.土地的纬向地带性是指土地资源特征,呈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决定于不同纬度带接收的而造成的差异。
(大致沿纬向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地带南北更替太阳辐射量不同)3等地带性因素和由海岸向内陆逐渐减少,造成的、或.土地的经向地带性是由于 13)大气湿度气候、植被、土壤(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降水土地类型呈一定宽幅的沿经向变化的分布规律。
和土地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由于的变化,引起热量和水分的垂直分异,从而造成 1气候、植被、土称为土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海拔高个高级土_____1.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形成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1类型1水居民点及工矿用交通用园林牧草耕等个利用土地任单项选择题1.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变化( C )。
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夏季垂直太阳方向直接辐射最高C.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大气透明度的增加D.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到达水平面的直接辐射最小2.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 A )。
A.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B.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正午12:00C.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夜间0:00 D.晴朗天气下,气温的日较差较小3.关于气温日较差,错误的叙述是( B )。
A.随海拔增高而减小 B.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C.随季节不同而异 D.气温的日较差也受地形的影响4.土壤冻结时(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