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22.97 KB
- 文档页数:4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4.居民点:也称“聚落”,是指居民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它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体。
5.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6.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使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7.耕地组织形式: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8.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是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的综合措施。
11.区位论:指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12.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13.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的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其重要特性是未来导向性。
1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67页二、简答题1.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P29-31)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类型、项目和不同时序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包括(按等级层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①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②按规划期限划分为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中期土地利用规划和短期土地利用规划;③按行政区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④按目的可划分为经营型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型土地利用规划;⑤按规划的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⑥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和土地利用施工。
2)土地利用规划层次(见P30 图1-1)图1-1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5个层次,不同层次规划的任务、内容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类型和特征各不相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时空尺度、详细程度和定量化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 补充: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规划层次。
②不同层次的规划由不同等级的行政主体组织编制,并由不同等级的审批机关进行审批。
在实际工作中还涉及到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等内容。
③上层次的规划为下层次的规划提出强制性框架,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并通过下层次规划的编制落实和深化上层次规划的内容和要求,从而使下层次规划成为上层次规划实施的工具和途径。
以规划推进城市的建设,发挥引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2. 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和任务(P27-28)1)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进行空间布局上的优化组合,及其保障手段和措施的超前性计划与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土地:】从本质上来说是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组成的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更简单的说是一定范围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土壤、大气、光照、岩石、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利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即通过一些措施加于土地的行为)来发挥土地的某些功能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包括达到预期的效用和相应的目的)。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谋划。
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4、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战略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规划指标的数量和结构、用途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重大项目用地布局和规划管理程序等方面所具有的固定性、法定性、权威性、严肃性和指令性。
【5、契约地租:】土地承租人和土地出租人通过契约的形式,规定佃户按期交给物主的租金款额。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7、规划:】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系统所确定的长远目标,提供未来系统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系统行为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系统发展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性活动过程,是公共管理的一种形式。
【8、弹性理论:】指某一物质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中指当经济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
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所采取的经济、技术、工程等综合措施而进行的长期的土地组织与配置.2、外部性理论: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3、资源禀赋理论:资源禀赋,就是大自然赋予某国家或地区资源含量。
1、不同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一样; 2、不同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该不一样; 3、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按照资源禀赋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和生态保护责任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范围和规划期限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制定土地利用目标,调整确定的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的,对土地资源系统进行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程度与效益以及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的鉴定,以确定具体地块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若干用途方面指出其适用范围和限制范围。
7、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粮食生产计算法、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法等).8、人口自然增长法:此法是根定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人口数。
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
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人后自然增长法的计算公式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个部分。
11、劳动平衡法: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为依据来预测未来人口数。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
A 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B 开发、保护、整治和分配C 利用、分配、整治和保护D 开发、利用、分配和保护2、以下哪项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A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B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 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D 增加土地的经济价值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A 5 年B 10 年C 15 年D 20 年4、()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
A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B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C 土地用途分区D 土地利用控制指标5、土地用途分区的依据主要有()。
A 土地自然条件B 土地社会经济条件C 土地利用现状D 以上都是6、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A 统计分析法B 对比分析法C 动态分析法D 以上都是7、建设用地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节约集约用地B 保护耕地C 优先保障工业用地D 符合城市规划8、耕地保护规划的重点是()。
A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B 提高耕地质量C 控制耕地减少D 以上都是9、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
A 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 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影响C 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D 以上都是10、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不包括()。
A 法律保障B 行政保障C 技术保障D 经济保障11、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根据()确定。
A 规划区域的大小B 规划的精度要求C 规划的用途D 以上都是12、以下哪项不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A 耕地保护专项规划B 土地整治专项规划C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D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13、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方式不包括()。
A 问卷调查B 听证会C 专家咨询D 行政命令14、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作用不包括()。
A 为规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持B 便于规划成果的管理和更新C 为土地执法提供依据D 直接决定土地的用途15、以下哪项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总结1.土地的观点1)人们往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以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含陆地和大海)3)土地包含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天气、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含过去和此刻人类活动成就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观点可近似于环境、资源、领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征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目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连续性5)土地地点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双重性4.土地利用的观点人们依照土地资源的特别功能和必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门路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必定地区将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照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在时空长进行土地资源分派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举措实质:人类对将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向所作的早先估量的过程目的:保持人类生计,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展望、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指引连续利用记述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均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构造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区分类1)按对象不一样区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区分:地区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区分: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详尽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剖析与评论2)土地利用潜力剖析3)土地供应与需求量展望4)土地供需均衡和土地利用构造化5)土地利用规区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花费效益剖析和规划实行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收益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异性级差地租Ⅰ:因为土地肥饶程度和土地地点的不一样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异而形成的土地价钱: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钱 =地租 /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就地取材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向均衡原则土地利用整体规划14.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在必定地区内,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公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应和总需求,确立或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举措。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从空间上、时间上进行总体性的布局和安排,协调各业间的用地矛盾,促使土地利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评述,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等各业适宜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3.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
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以一年为周期,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编制的,是中期土地利用计划的具体化。
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了某一种土地利用措施或某一特定的用地类编制的规划。
6.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7.生态旅游狭义的生态旅游主要指到较原始的、人类影响较小的、偏僻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探索、考察、回归自然和观赏植物等项旅游活动。
广义的生态旅游包括回归、亲近自然等旅游活动、又包括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土地退化生态旅游等。
8.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9.土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和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包括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
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农村土地整理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二、简答1.土地的特性答: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的两重性--2.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理念答: 1)保护耕地的理念2)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3)集约用地的理念4)保障需求的理念5)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特性答:特点:规划实施评价具有独立性、可信性、建设性、透明性和反馈性。
四、考试知识点(技能点)及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试知识点(技能点)1.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意义及土地利用规划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国土规划、基本农田规划、城市规划等)、-----局部与整体,专项与总体2. 土地规划学的性质、任务、体系、基本原则、理论和研究方法3. 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4. 土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二)考核要求1.了解土地规划的概念、意义及与有关规划的关系,土地规划学的性质、任务、体系、基本原则、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概念等)和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可持续发展概念。
因地制宜概念(根据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控制性等4个特点2.重难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和土利用规划的制定过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简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本乡镇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
(2)具体确定并落实县级规划所确定的各类土地利用区(3)编定个土地利用区的使用用途,具体落实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4)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利用区的途径、措施。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考试知识点(技能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与要求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二)考核要求1.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与要求,(比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收集有关资料有那些?)。
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2.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一)考试知识点(技能点)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目的、任务和评价原则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3.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二)考核要求1.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目的、任务和评价原则(土地适宜性评价选择确定参评因子的原则)。
(1)选择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 , 如干旱地干旱强度、柑橘生产对热量的要求、山区的坡度、土层厚度等;(2)参评因子具有稳定性 ,如热量、降水、区位等;(3)获取资料的可能性(4)尽量选择单独因子:联系紧密的几个因子,可选其中一个代表,如海拔与热量。
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原意),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扩展概念)
2.土地的特性:自燃性、有限性、空间性、永续利用性、属性两重性。
3.土地的功能:生产、承载、仓储、景观。
4.土地利用(Land use):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6.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7.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
9.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范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0.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1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12.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超额利润: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构成的利润。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要点第一章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位置空间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3、土地的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匀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地(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5、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一)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二)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7、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8、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划分:(一)按土地利用规划性质划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二)按时间划分:1)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 2)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 3)短期土地利用该规划(年度计划)(三)按空间范围划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第二章1、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2、各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一)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1.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为什么要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从土地的特性分析入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合理利用土地的标志和基本途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基本途径:加强土地管理,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的,综合的管理、控制、调节。
1)加强地权管理:主要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其中,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具体化、法制化提供了前提条件,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土地管理的最基本依据和手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6.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
8.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
9.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动态性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一、国家级规划1)确定对一国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战略目标;2)协调国名经济各部门及省与省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方向,确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设施的用地规模及布局;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制定好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二、省级规划1)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本省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2)协调本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级各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3)落实国家级规划确定的各项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布局;进行各种商品经济的布局、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布局并确定其用地规模;逐个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进行土地利用分区;5)提出实施省级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考点整理题型:选择5*2’名词解释6*5’简答3*10’论述2*15’第一章绪论土地:《FAO》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要素(子系统)组成结构(合理)、数量比例(规模)结构(恰当)、时间动态结构(协调)、空间分布结构(适宜)。
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是也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对象:①土地利用的时空组织是指为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布局。
②土地分配的时空组织是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种利用方向,协调国民经济各用地部门及农业各部门对土地资源分配和土地关系的矛盾,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首要任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①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②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土地利用规划15—30年、中期土地利用规划5年、短期土地利用规划:年度计划③按空间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利用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人地协调理论。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重点(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功能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二、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一、地租和地价理论(一)理论核心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的活动。
干预的活动: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土地保护。
土地开发:泛指把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加以清理整治,使之可以投入使用,包括对不能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使之投入使用,也包括对农用地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狭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利用过程。
土地整治:是指改变土地利用中不利于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土地保护:是指保护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中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状态,指依据自然规律采取各项保护措施或利用土地时,停止采用原先破坏性措施,从而达到保护的作用。
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技术问题,经济效益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土地利用管理:是指国家根据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主体:国家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内容:土地用途管理,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土里利用程度管理,土地利用效用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指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照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配目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依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尺度:空间上和时间上对象: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组织本质:对土地利用的安排主要任务: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具体任务:土里供需综合平衡(首要),土里利用结构优化(核心),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内容: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土地利用指标,土地利用分区和用地配置,工程布局和用地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规则,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理论基础: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作用:是土地管理的龙头,是政府有形的手,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土地利用原理:地域分异原理: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地租地价理论: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收入。
1、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对土地进行的干预活动。
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活动。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的区域内专项用地、专项土地利用措施的规划;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整个区域所有土地、所有土地利用措施的整体性规划。
5、城市土地整理是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城市用地环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6、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对自然环境给土地带来的灾害和人类生产活动中不合理利用方式带来的破坏进行综合整治的措施。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亦称土地结构或土地构成。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
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8、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布局和统筹安排。
9、PSR模型人类活动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施加压力的结果是改变了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施加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
10、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
11、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社会经济的协调规范或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可供开发利用或再开发利用的土地。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考核要求内容绪论识记: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理解: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1、特性:①面积的有限性;②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③整体性; ④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⑤多用途性;⑥社会性。
2、功能:①植物生产功能;②、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③、土地的生态功能。
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当今世界一切土地资源退化问题都起因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不当. 人地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其核心是人类通过生产过程影响地球表层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反过来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又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1、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2、内容:(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其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应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土地保护(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2、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当今世界一切土地资源退化问题都起因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不当。
人地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其核心是人类通过生产过程影响地球表层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反过来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又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 (4)折中性(5)动态性.第一章气候条件与土地利用和保护识记:太阳直接辐射:从太阳方向直接投射来的辐射,称之为太阳直接辐射。
第一章导论
一.土地的功能
①生产(养育)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②承载功能: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③仓储功能: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
④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二、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进行部门间土地资源分配和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四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等级层次分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②土地利用详细规划③专项规划
2.区域性质分①行政区②自然区③经济区域④跨区域
3.规划深度分①土地利用规划②土地利用设计③土地利用施工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一)理论核心
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
②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
③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④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
①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租和垄断地租。
②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二)对规划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①土地公有制②因地制宜③综合效益④逐级控制⑤动态平衡⑥集约利用⑦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理解概念的要点
①一定的规划区域: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行政区域;
②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既定量、保质、定位、规定用途;
③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④土地资源配置: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用途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是土地资源配置的四要素。
⑤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合。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1、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交给国务院审批
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通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①区域中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和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利用开发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X100%
③农地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④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⑤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⑥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⑦耕地复种指数=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
第五章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
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2.分析土地供需的基本情况
3.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4.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
第六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1.原则①针对性②永续利用③效益④因地制宜⑤综合性⑥当前与潜在兼顾
2.评价程序①土地用途的确定②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定③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④土地评价因子赋分⑤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
3.评价方法①经验法②标准回归系数法
二、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1.概念:指一定地区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确定方法①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②农业生态区法③系统动力学法
第七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
一、预测和预测程序
1.概念:是指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和未知状况
2.程序:①确定目的②制作计划③收集基础资料④检验现有资料⑤实施过程⑥分析误差
二、人口预测
1.人口自然增长法
P t=P t
0(1+K)
(t−t0)
+(c−d)
2.劳动平衡法(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名点人口预测)
P=
A
1−(B+C)
P :规划年人口数A:基本人口数B:服务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三、城市化水平预测
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基础投资规模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1、城市化的概念:最通俗的概念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现象。
2、城市化的度量
(1)主要指标法①人口比例法②土地利用指标
(2)复合指标法:规划区域人口比重、人口密度、建成区大小、城市间的距离
第八章土地供需预测
一、国外耕地需求量预测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耕地利用潜力预算
①光热水土条件②复种指数③物质技术投入④开发利用模式⑤开发利用潜力
2.建设用地潜力预算
①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②城市土地建筑容积率③城市闲置土地再利用④城市土地地上下空间利用
第九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一、土地利用结构
1.概念: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2.方案编制方法
①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②综合法: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平衡。
形成4个表格。
③模型法:影子价格分析:影子价格分析是衡量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合的一种尺度,它是运用线性规划计算出来的反映限制性最大的生产资源的盈利能力
二、土地利用布局
1.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包括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2.分区的方法①综合分析法②主导因素法③叠置法④聚类法
3.土地利用分区步骤①选择聚类因子②对各类聚类因子赋值③建立模糊矩阵④模糊聚类
三、居民点用地选址
1、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①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②.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 ③水源水质条件好
2、建筑要求①地形朝向②水文地质条件③土质条件④安全条件⑤节约用地条件
3、卫生保健要求:①通风舒适环境②位置较高③上风上游④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距离
四、渠道配置
第十章居名点用地规划
一、城镇体系概念: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二、居名点布局
1.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2.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①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②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③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第十三章农用地规划
一、耕地田块配置
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宽度③耕作田块规模④耕作田块外形
二、田间道路配置
①拖拉机路②田间路③田间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