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教学流程2016
- 格式:docx
- 大小:13.76 KB
- 文档页数:1
《隆中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提高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感受诸葛亮的人物魅力,树立远大志向。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2. 运用朗读、感悟、表达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隆中对》的人物和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交流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4.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人物关系图;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隆中对》与其他三国时期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或电影,加深对三国时期历史和人物的了解。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八、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
(2)学会分析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
(2)分析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3)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5. 创意写作:(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搜集与《隆中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欣赏学生的创新思维。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探望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闻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超群的分析实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才智之化身”的聪慧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完全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分是什么?我想一是学问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洁拓展是无法满意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当有更广袤的视野和更深化的思索。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当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精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熬炼学生逻辑思维实力。
2、相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验及主要功绩,培育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长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隆中对》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隆中对》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想: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目的1。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检查预习,学生齐读课文。
三、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学生讨论回答: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五、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两篇)《隆中对》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读准确下列字音沔挟胜殆暗殷2、学生齐读课文。
3、老师范读课文。
4、梳理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第二部分(2):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3、4、5)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第四部分(6)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三、学生讨论回答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隆中对(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隆中对》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被后人传颂不衰。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序言,了解文章的背景。
2. 提问学生对文章的期待和好奇心。
第二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艺术效果。
2.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2. 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章:历史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隆中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引导学生思考《隆中对》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讨论《隆中对》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第四章:文化探究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隆中对》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隆中对》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文章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2. 讨论《隆中对》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隆中对》相关话题的进一步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2. 提出与《隆中对》相关的话题和问题,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欲望。
教学活动:2. 提出与《隆中对》相关的话题和问题,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欲望。
第六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的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案【五篇】.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 遂诣亮 ( ) 屏人 ( ) 倾颓( )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猖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戎 ( ) 箪食壶浆( ) 汉沔( ) 2.文学常识填空: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隆中对》的基本内容。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隆中对》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探讨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在课文中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图像。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课文《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分析课文内容,解读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和笔记。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
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作业和测验的成绩。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建议。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隆中对的文献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6.2 教学延伸让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探讨隆中对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讨论隆中对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第七章:教学案例与分析7.1 教学案例提供一些与隆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案例,进行分析。
选取一些典型的学生作业和报告,进行评价和反馈。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原则。
通过《隆中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背景、人物、情节和评价,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理解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领悟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3.通过多向交流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背景介绍: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理解《隆中对》的背景做好铺垫。
3.阅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问题探究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5.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6.拓展延伸: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评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隆中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7.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等手段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2.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隆中对》教学设计《隆中对》教学设计1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课堂演绎一、导课。
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
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
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相关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
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
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
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
__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
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
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
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
《隆中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
2.教学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三国时期有什么了解?有没有听说过诸葛亮?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的重点句式,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
3.课堂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在隆中准确预测未来局势?诸葛亮的智谋体现在哪里?从隆中对中,我们能够学到哪些人生智慧?4.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辅、图、事、竭。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延伸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时期的相关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智谋。
学生自由发挥,编写一段关于诸葛亮智斗司马懿的故事。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作业布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未来的局势呢?”学生A:“因为他深入了解了各方的情况。
”教师:“很好,那么他是如何了解这些情况的呢?”学生B:“他通过观察和思考。
”教师:“对,诸葛亮的智谋不仅体现在他的知识渊博,更体现在他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那么,我们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C:“我们要用心观察,深入思考。
隆中对
教学流程2016
一、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自由跳读课文,用四字词语来点评你眼中的刘备,诸葛亮。
板书在黑板上
三、紧扣文本,说说自己的看法
你认为那些词语是不恰当的?
“卧龙”
四、本文主要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
高瞻远瞩,雄才大略
五、引入SWOT分析法
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如何分析自己没有进第一考场的原因?
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做的分析?
小结: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征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六、现在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你认为结尾如何读?这是什么描写?
假如,让你用诸葛亮的身份仿写刘备的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水也”
七、作业
1、读2遍文章,特别是尝试以诸葛亮的身份用SWTO的方法复述隆中对的内容。
2、用SWTO的方法分析自己学期目标和目前的学习状况。
3、梳理出本文的重要文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