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
- 格式:doc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7
以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环境系统为调控对象,以对未来的环境目标和环境保护措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人为本,环境为先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环境问题广义概念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狭义概念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即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健康乃至生命的影响。
当前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规划概述.概念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调查、监测、评价、区划、预测科学决策活动环境权2.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损失巨大,后果严重。
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根据环境的纳污容量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公平的规定各排污者的允许排污量和应削减量,为合理的、指令性的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消除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获取最佳的环境投入与经济产出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生活的重要指标,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
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特别是对我国来讲,如何用最少的资金,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环境规划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最佳的环境投入与经济产出比。
指导各项环境保护活动的进行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示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知道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各级政府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已把环境放在了首要位置,把它作为其他规划的基础。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規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定义规定了环境规划的目的,内容和科学性的要求。
2.环境规划的内涵①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一经济一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②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③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
④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
⑤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3. 环境规划的作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4.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
环境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因而环境规划也与许多其他规划相容或相关,但是,环境规划又与这些规划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体系。
(一)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称。
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并纳人其中。
环境规划目标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相互协调,并且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环境规划与经济区划环境规划是进行经济区战略布局和划分的补充和完善,利干经济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于经济区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利于经济区形成工业生产链,利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形成,促进经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规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环境规划学环境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我们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学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水资源规划等。
它的目标是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环境规划学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环境规划学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因素,同时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确保所有因素都得到合理的满足。
在环境规划学中,城市规划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包括城市的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建筑规划等。
城市规划要考虑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目的是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公平公正,确保城市的发展惠及所有居民,减少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
土地利用规划是环境规划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土地的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减少土地浪费,保护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
交通规划也是环境规划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交通规划涉及交通运输的组织和管理,包括道路规划、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流量控制等。
交通规划要考虑交通需求、交通状况、交通设施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交通网络和交通管理政策,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水资源规划也是环境规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资源规划是指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规划要考虑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质保护、生态保护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水资源利用计划,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之,环境规划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我们的环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水资源规划等,它涉及的领域广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规划学简答第一章1、环境规划的内涵P1-2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1)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4)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自身活动和环境;(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2、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最密切的4个部分P4(1)人口与经济部分;(2)生产力的布局和产业结构;(3)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4)国民经济能够给环境保护提供多少资金。
第二章1、复合生态系统对环境规划的知道作用P41(1)环境规划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基础,针对现状分析和趋势预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相关资源和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和污染全过程的分析,确定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及发展趋势;(2)弄清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资源要素,结合环境承载力分析,从经济-社会-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性、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角度此额调与环境的关系;(3)提出相应的协调因子,反馈给复合生态系统,并针对这些协调因子的实现,从政策和管理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归纳出环境治理措施和战略目标。
3、什么是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并举例说明。
P52-53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例如: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指标等.第三章1、环境评价应注意的问题P61(1)评价参数要选择涉及范围广、可以控制,且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有决定性影响者,参数选择宜从简,以能基本表征评价对象为原则;(2)评价标准应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为首选标准,标准的选择既要照顾到统一性/可行性,亦要注意反映具体实际情况;(3)环境评价应有整体观念;(4)环境评价要将源与汇即污染源与环境效应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3.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规划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和规划方案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培养其主动探究、持续关注环境问题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规划学基本概念与原则- 环境规划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与目标2.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3. 环境问题分析- 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影响- 典型环境案例分析4. 环境规划方法与实施- 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环境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5. 环境调查与数据分析- 环境调查方法与技巧-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6. 环境规划实践- 案例分析: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 小组讨论:环境规划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环境规划学基本概念与原则第2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可持续发展第3周:环境问题分析第4周:环境规划方法与实施第5周:环境调查与数据分析第6-8周:环境规划实践(含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规划能力。
第一章一、环境规划1、定义: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基本任务: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以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项为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3、定位:对象:“社会一经济一环境”复合生态系统。
尺度:国家、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内容: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统筹安排和部署。
决策: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4、基本特征:整体性:环境要素和组成部分;规划各技术环节关联度高;各环节相互影响和制约。
综合性:领域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对策措施综合和部门协调负责;学科知识和方法学。
区域性: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
动态性:较强的时效性;影响因素在不断变化;不确定性;适应性调整。
边界和内不固定:新型环境规划(低碳、循环经济)前瞻性:预先规划;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到规划时段内的可能变化。
信息密集:信息完全、准确和可靠;是否能够被有效地组织和利用。
政策性强:规划过程是环境政策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5、基本内容: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选(核心)→重点工程与融资渠道→规划实施管理与反馈。
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6、类型与体系1)按规划期划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环境规划学教学大纲环境规划学教学大纲环境规划学是一门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环境规划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规划学的定义环境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的学科。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学科内容环境规划学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环境资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保护、环境规划与设计等。
学生将学习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并学习如何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方案。
三、教学目标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学生将通过学习环境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境规划和设计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分析环境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环境规划学的实践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将通过团队项目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环境规划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以及团队项目等。
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将环境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环境规划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实际环境中进行考察和调研,了解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团队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环境规划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环境规划学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考试成绩、项目报告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环境规划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立的“33211”工作重点指的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按规划目的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4、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5、循环经济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复合生态、人类生态和产业生态。
6、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7、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水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8、进行规划方案费用的比较评价,通常可采用净效益和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9、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0、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水环境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11、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2、环境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13、环境规划的重点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4、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类:①容量总量控制,②目标总量控制,③行业总量控制。
15、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SO2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
16、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7、土地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18、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19、环境规划范围的界定是以整体意义上的环境为基础,应该逐步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20、我国的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太湖。
21、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方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22、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3、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24、1992年,环境保护年度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
1.在我国,环境管理按管理范围可以划分为_资源环境管理_,_区域环境管理和__ 专业环境管理_三类。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把环境规划划分为_经济制约型 ,_ 协调型_ 和_环境制约型_。
3.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人地系统遵循熵方程_ ds=dsi+dse _,其中_ ds<0__人地系统为协调共生型,__ ds>0_为人地冲突型,__ ds=0_为警戒协调型。
4.能流过程分析的4个过程为__能流输入过程__,__能流集中转化过程,_ 能流分配过程_和终端用能过程。
5.目前,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数学规划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_线形规划_,非线性规划和__动态规划__。
6.目前,固体废物处置有__陆地处置_和_海洋处置_两大类。
7.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遵循的原则为__减量化__,__再循环__,和__再利用_。
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计20分)1. 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2 “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3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阈值.4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5 环境预测: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6 基本农田: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本地区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保护的农田.7 大气环境规划: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8 水环境容量: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9 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10 水环境规划: 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选择题(5*2分,共计10分)1.(B)的环境规划是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的指引下进行。
A 美国B 日本 C俄罗斯 D 英国2.下面不属于环境评价方法的是(D)。
A 列表清单法B矩阵法 C特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3.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1)、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2)、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3)的大小排序为(A)。
A(1)>(2)>(3) B (3)>(2)>(1) C(2)>(3)>(1)4.下面属于固体废物处理中物理处理的方法有(A)。
A压实 B 氧化法 C焚烧法 D沥青固化5.环境规划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补充作用。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B 经济区划C 国土规划D 城市总体规划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36分)1.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2.高斯扩散模式的四点假设.答:(1)浓度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符合正态分布(2)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3)污染源为连续的均匀排放(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是符合质量守衡定律的3.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描述.答:EBC=F(T,S,B)EBC环境承载力T时间S空间B人类经济行为的规模与方向4.污染物总量负荷分配的原则.答:(1)等比例分配原则(2)费用最小分配原则(3)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5.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步骤.答:(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2)建立判断矩阵(3)单要素下的权重排序(4)全要素下的综合权重排序6.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答:(1)占用土地(2)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4)污染大气(5)影响环境卫生和危害人体健康论述题(14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措施有哪些?答案: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及技术(1)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2)调整产业结构(3)推行清洁生产工艺(4)实施总量控制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1)人工复氧(2)污水调节(3)河流流量调控 3.水环境污染控制规划模型的选择.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环境保护投资分析技术力量分析环境管理技术污染防治技术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削减能力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现有的削减能力,通过调查和评价,统计出区域内污染削减的平均水平,估算出其已有削减能力。
二是潜在的削减能力,在现有削减能力的基础上,推演其削减能力,并分析挖掘潜力的可能性,从而概算出今后一定时期该区域可能增加的污染负荷削减能力。
将规划区的污染负荷削减能力与实现目标所要求的削减能力进行比较,据此得出最终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其他分析(7)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内容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和工业部门产值预测。
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污染物宏观总量预测的要点是确定合理的排污系数(如单位产品和万元工业产值排污量)和弹性系数(如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产值的弹性系数),环境质量预测的要点是确定排放源与汇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社会发展预测经济发展预测:能源消耗预测、国内生产总值预测、经济布局与结构、交通和其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预测与分析。
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确定合理的排污系数和弹性系数、确定排放源、汇与受纳环境介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其他预测: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或影响、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水环境规划中可以考虑采取的技术措施有哪些?一、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清洁生产工艺;浓度控制法;总量控制法;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污水处理;污灌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人工复氧;污水调节;河流流量调控大气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首先对大气环境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规划期内的主要资源进行需求分析,重点分析城市能流过程,从能源的输入、输出、转换、分配和使用各个环节中,找出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控制污染的主要途径,为确定和实现大气环境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弄清问题确定环境目标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选择规划方法、建立规划模型确定优选方案方案的实施总量负荷的分配原则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将计算得到的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按各污染源或工厂使用的燃料或原料用量进行分配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通过对所有源排放量都进行削减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等比例削减的分配原则对所有烟源采用同样的比例削减排放量A-P分配原则按A值法计算出控制区或不同环境功能区允许排放量,然后将其按P值分配给源的方法按贡献率削减排污量的分配原则按各污染源对控制区地面大气环境质量浓度贡献大小来削减排污量优化规划分配原则源强优化规划分配原则适用于多源模式,在控制区达到环境目标值的约束条件下,使污染源排放量的削减总和或削减率综合为最小。
水环境功能区划具体步骤:1.技术准备阶段收集和汇总现有的基础资料、数据:区域自然环境调查如气候、地质、地貌以及水文流量等、城镇发展规划调查如人口数量与分布、工业区和农业区等;污染源和水污染现状和治理措施调查;水质监测状况调查;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政策和法规调查等。
确定工作方案:初步划分工作范围与工作深度,制定必要的现场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