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环境资源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硕士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108 授法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2. 具有优秀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创新求真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法学领域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 具有教强的教学、科研和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能胜任高校,科研单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胜任公安、检察、法院、行政司法、工商、财税、金融、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的相关法律工作。
二、研究方向:1. 环境法基础理论2. 污染防治法3. 自然资源法4. 国际环境法5. 环境民法三、学习年限:1. 普通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年。
2. 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可延长至三年半。
3. 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览表: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研究生应在第三学期选定论文题目,论文开题报告应当经指导老师与导师组审阅定,论文选题应是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有理论意义或者实践意义,并且是一个真的命题而非虚假命题。
在选题、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提纲、拟定初稿和修改论文各个环节中,由指导老师给予具体指导,论文要求达到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学术论文水平。
任何论文应当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论文的写作规范要符合国家与学校的要求。
执行学校、学院有关规定。
七、教学方法1. 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导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
2. 培养研究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研究生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本专业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参考书籍,写出心得体会并提出问题,由指导老师辅导答疑,课堂讲授或组织讨论。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大气科学是以地球大气为研究对象,进行大气探测、信息分析处理以及预测的现代学科。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大气科学理论、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环境科学的研究以及业务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气象、环保、民航、核电、城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国防军事、防雷业务管理、防雷技术及其设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及业务工作,优秀毕业生还可以继续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奉献精神。
2、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能阅读所学专业的外语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4、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统计分析与预报、天气分析与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六、专业特色课程热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资料处理及可视化、并行计算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等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附表大气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中山大学环境资源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8级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愿为人民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掌握环境资源法学科专业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环境资源法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有具有良好的、独立从事环境资源法科研工作、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和法律实务的能力。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使用外文资料和进行基本的对外交流。
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环境法原理。
主要研究环境法的基本原理,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包括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环境法律责任、环境法律救济等。
2.国际环境法。
主要研究国际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制度、渊源和体系,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主要的国际环境条约、环境组织,国际环境外交,国际环境纠纷的处理。
3.自然资源法。
主要研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理论和相关制度,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法总论、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水法等。
4.能源法。
主要研究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制度,包括能源法总论、石油法、煤炭法、电力法、天然气法、能源政策等。
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2年,在学时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说明:上述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学校规定和学院及指导小组安排选修原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补修三门法律专业本科课程。
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专业有特殊要求需注明)七、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中山大学法学(03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介绍法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通过实践加以运用和检验,用于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学问。
法学专业培养研究生,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宽广的法学理论基础,并且熟悉各学科的法学前沿问题;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学术史、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知国内外关于本专业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及各部门法。
同时,要对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所涉猎,还能够综合运用法学方法论的知识、社会实践调研的知识等多种工具性知识。
二、培养目标应坚持法学专业知识学习与法律实务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具有一定法律事务技能之学术型人才与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之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学理论素养,掌握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法学理论研究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法学研究高级专门人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两年。
已按教学计划完成基本课程学习,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后续学业者,须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提出申请。
经批准,方可延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延长学习时间不超过1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凡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批准而超期者,自动失去学籍。
四、研究方向法学理论是以正义价值为主题、研究适用于各部门法的理论框架、一般原理和原则、基本概念等的基础学科,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总结。
法律史是研究与介绍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从而总结历史经验,传承法律文明的学科,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以宪法、行政法及其现象、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可以为国家权力的有序运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提供理论指导。
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和刑罚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以及各种具体犯罪的规定的学科,为国家的刑事法治建设提供服务。
民商法学是研究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人格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民商法理论和各种民商事法律制度的学科,为我国民商事立法、司法和律师实务提供理论指导。
资源与环境硕士人才培养体系
资源与环境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能够从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2. 课程设置: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等。
3.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导师制度: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或专家作为自己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
5.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6. 质量保障: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学生掌握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环境法法学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较为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和法律体系。
2.熟悉国内外环境法法规,了解国际环境法及环境法的发展动态。
3.熟练掌握环境法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开展环境法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
4.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环境法领域的相关问题。
5.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环境法领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二、培养时间与学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为2-3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三、培养课程设置1.法学基础:包括法律哲学、法律逻辑学、法律概论等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和基本法学知识。
2.环境法理论与实务:包括环境法基本原理、环境法的法律体系、环境法规范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对环境法基本理论的深入了解。
3.环境法与相关领域交叉研究:包括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科学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对环境法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
4.环境法实践能力培养:包括环境法案例分析、环境法实务操作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环境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学位论文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学位论文,论文选题应与环境法相关,并能体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位论文要求结合理论和实践,对环境法学领域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
五、培养方式环境法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研究生学术活动、实践实习等。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获得系统的环境法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通过参与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实践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环境法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问题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培养质量监控为了保证环境法法学硕士培养的质量,学校将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
培养过程中将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的测评;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同时,学校将与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山大学法律(非法学)(03050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从2017年级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以及各行业领域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
(一)基本要求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守宪法和法律,德法兼修,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循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道德规范;2.全面掌握法学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和法律技能;3.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务工作的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二)具体要求:1.全面掌握法律专业知识;2.能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3.熟练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具备在具体案件中进行法律推理的能力;4.掌握诉讼主要程序,熟悉从事法律事务代理和辩护业务;5.熟练从事非诉讼法律实务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和管理;6.熟练掌握法律文书制作技能。
二、学习方式及学制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三、培养方式1.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教学;2.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务能力的培养;3.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4.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和交流,聘请具有法律实务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及培养工作;5.必修课考核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学分要求法律(非法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总学分不低于74学分。
具体要求如下:1.必修课程47学分(1)公共理论课程5学分(2)专业基础课程27学分(3)专业技术与实践类课程15学分2.选修课程22学分,课程分为两类:(1)全体选修课程13学分。
(2)分为普通法、知识产权两个方向,每个方向各指定选修9学分。
3.学位论文5学分(二)课程设置1.公共理论课程公共理论课程包括外语和政治理论。
中山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和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山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各专业学位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授予学位的对象和标准本细则适用于除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之外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项环节,课程考试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硕士专业学位:(一)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二)具备特定专业(或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第三条组织和管理(一)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与专业学位教育有关的招生、培养及质量评估检查等方面的活动。
(二)研究生院对各培养单位的招生录取、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质量评估检查等进行目标管理。
(三)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负责招生、培养及学位授予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培养目标与方式第四条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五条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学习的学制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的学制为3年。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一般不能延长。
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应提出申请,经院系同意,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
延长的学习时间不计入学制。
延长期间按学校规定交纳相关费用。
第六条培养方式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与论文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其中,全日制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中大法硕培养方案中大法硕培养方案是指中大(中山大学)法学院为培养法学硕士研究生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和学习指导。
该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法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具有高水平法学专业知识和扎实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中大法硕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高的法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法学原理、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等;2.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3. 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学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法学研究并产生创新成果;4.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在国际法学领域中开展合作与交流;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能够胜任法律职业工作。
二、课程设置中大法硕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课程设置包括法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部分。
1. 法学基础课程:包括法学原理、法律制度、法律哲学、法律逻辑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 专业课程:包括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法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和提高专业能力。
三、研究生论文中大法硕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研究生论文。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研究。
论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学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研究成果。
四、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大法硕培养方案设置了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调研和实地考察等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中山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改版)一、培养目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具体要求:(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公民素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原则,恪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三)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培养对象通过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考试并经培养单位复试选拔录取的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
三、培养工作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总学分不低于75学分。
(一)课程设置课程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推荐选修课和自选课)。
1、必修课(32学分)(1)邓小平理论(2学分)Deng Xiaoping Theory(2)外语(4学分)Foreign Language(3)法理学(3学分)Jurisprudence(4)中国法制史(2学分)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System(5)宪法(2学分)Constitution(6)民法学(4学分)Civil Law(7)刑法学(4学分)Criminal Law(8)刑事诉讼法(2学分)Criminal Procedure Law(9)民事诉讼法(2学分)Civil Procedure Law(10)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学分)Administrative Law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11)经济法(3学分)Economic Law(12)国际法(2学分)International Law2、选修课2.1 推荐选修课(13学分)非知识产权方向、非环境法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选修(在职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参照执行):(1)商法(3学分)Commercial Law(2)国际经济法(2学分)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3)国际私法(2学分)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4)知识产权法(2学分)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5)环境资源法(2学分)Environmental Law(6)法律职业伦理(2学分)知识产权方向及环境法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选修:(1)外国法律史(2学分)History of Foreign Legal Systems(2)商法(3学分)Commercial Law(3)国际经济法(2学分)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4)国际私法(2学分)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5)法律职业伦理(2学分)Legal Ethic(6)法律方法(2学分)Legal Methodology2.2 自选课(9学分)由各院校根据本专业的性质和培养方向自行确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学科门类:03 法学一级学科:0301 法学专业名称: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10001)北京大学(10002)中国人民大学(10007)北京理工大学(10019)中国农业大学(10053)中国政法大学(114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天津:(10055)南开大学河北:(10077)石家庄经济学院山西:(10125)山西财经大学辽宁:(10140)辽宁大学(10173)东北财经大学吉林:(10183)吉林大学黑龙江:(10212)黑龙江大学(10225)东北林业大学上海:(10246)复旦大学(10251)华东理工大学(10276)华东政法大学江苏:(10284)南京大学(10285)苏州大学(10294)河海大学浙江:(10335)浙江大学(10341)浙江林学院福建:(10384)厦门大学(10386)福州大学江西:(10407)江西理工大学山东:(10422)山东大学(10423)中国海洋大学(10424)山东科技大学(10445)山东师范大学(11066)烟台大学河南:(10459)郑州大学湖北:(10486)武汉大学(10487)华中科技大学(1049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05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10538)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0542)湖南师范大学广东:(10558)中山大学广西:(10593)广西大学海南:(10589)海南大学重庆:(10611)重庆大学(10652)西南政法大学四川:(10610)四川大学云南:(10673)云南大学(10674)昆明理工大学陕西:(107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07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726)西北政法大学甘肃:(10730)兰州大学(10742)西北民族大学。
中山大学环境资源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8级开始执行)
一、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愿为人民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掌握环境资源法学科专业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环境资源法学科的重大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有具有良好的、独立从事环境资源法科研工作、教学工作、行政工作和法律实务的能力。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使用外文资料和进行基本的对外交流。
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环境法原理。
主要研究环境法的基本原理,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包括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环境法律责任、环境法律救济等。
2.国际环境法。
主要研究国际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制度、渊源和体系,国际环境法的实施,主要的国际环境条约、环境组织,国际环境外交,国际环境纠纷的处理。
3.自然资源法。
主要研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理论和相关制度,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法总论、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水法等。
4.能源法。
主要研究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政策与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制度,包括能源法总论、石油法、煤炭法、电力法、天然气法、能源政策等。
三、招生对象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
学制2年,在学时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
说明:上述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学校规定和学院及指导小组安排选修
原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补修三门法律专业本科课程。
六、培养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专业有特殊要求需注明)七、考核方式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十、参考书目
1.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程信和著:《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史际春、邓峰著:《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会1998年版。
4.马骧聪主编:《环境资源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文伯屏编著:《西方国家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6.蔡守秋著:《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肖国兴、肖乾刚: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肖乾刚、肖国兴:能源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0.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陈泉生著:《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2.陈泉生著:《21世纪法制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陈泉生等:《环境法学基础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王曦著:《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
16.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梓太著:《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8.周珂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9.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李艳芳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王树义著:《俄罗斯生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李挚萍著:《经济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李挚萍著:《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的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
25.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王明远著:《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7.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赵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第一辑(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韩志红、阮大强著:《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2.颜运秋著:《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3.黄鼎成、王毅、康晓光著《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34.夏光、王凤春、舒庆、沈晓悦著:《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理论与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夏光著:《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会2001年版。
36.罗勇、曾晓非著:《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杨云彦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9.王金南、杨金田、马中主编:《二氧化硫排放交易—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前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王伟中主编:《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著:《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4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环境税的实施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5.[美]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著:《世界无未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46.[德]赫尔曼·舍尔著:《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47.[美]赫尔曼·E·戴利著:《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8.[美]加勒特·哈丁著:《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1.[日]原田尚彦著:《日本环境法》,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环境资源法学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