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清华之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之六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一、填空。
34分1、语言是()。
1分2、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 )——()——( )——()五个阶段。
2.5分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他家的住址,却认得自己的家门。
相反,大脑()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能说出他家的住址,却找不到自己的家门。
1分4、符号包括()和()两个方面。
语言符号最大的特点是()性和()性。
2分5、非音质音位有()位、()位和()位。
6、用国际音标表示以下元音和辅音:前高不圆唇元音[ ],前半高不圆唇元音[ ],前高圆唇元音[ ],后高圆唇元音[ ],双唇送气清塞音[],舌尖后浊擦音[],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 ],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
4分7、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音位也可以定义为()。
1分8、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几种。
2分9、基频决定音高,()决定音质。
10、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是(),(),()。
1.5分11、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英语“workers”的“work”是词( ),“-er”是词( ),“-s”是词()。
1.5分12、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时、态、人称等。
2分13、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这种词形变化叫做().1分14、按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语,如汉语、()语;()语,如俄语、德语;粘着语,如日语、()语;复综语,如()语。
2.5分15、从记事图画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5分第一();第二,();第三,()。
16、“谱系分类法”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进行分类,世界的语言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和()语族;印欧语系,包括拉丁语族,{如()语、()语},日耳曼语族,{如英语、()语},斯拉夫语族(如俄语),和()语族;此外还有南亚语系,()语系和()语系等。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1一、名词解释: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二、填空题: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有互相对立的两部分:一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2、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3人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4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奠基阶段,二是生成发展阶段,三是拓展反思阶段.5、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6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7、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8、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期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9、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个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个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10、现代咨询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11、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12、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13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非逻辑性、二是综合性、三是自觉性;14、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多级抽样方法15、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三、选择题:1要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C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释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3、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C 社会学4、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经济学5、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语言学、考古学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是D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7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最大的特征是B以理服人8、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到200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列将是A管理学9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日本10、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定性研究.四、简答题: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五、论述题: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作业2一、名词解释: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让你问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全面、真实、必然;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氏文通 ,他的作者是马建忠.三、选择题: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C 浪漫主义10、语言学一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C结构语言学四、简答题:1、20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答:20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1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2、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哪些变革答:20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3、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答: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4对文艺与社会---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五、论述题:1、试以管理学的发展为例,阐述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1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2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3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信息人”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2、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出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1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2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3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趋于融和并成为大趋势,有其背景:一是全球性问题的尖锐化,越来越成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共同关心的话题;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着融和的内在要求.由此,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普遍推行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顺应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现实社会发展问题的趋势要求的.作业3一、名词解释:1、国家干预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2、经济自由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17世纪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二、填空题: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行为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认识理论领域、人格理论领域和情绪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理论假说.3、人类学爱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4、19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裂变为两个体系:一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5、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二是国家干预主义6、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一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思潮.而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倡导的研究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理解社会学,也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7、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历史法学、部门法学及应用法学几大板块.理论法学又称法理学,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和国际的现行法律及其制定、解释和应用,是法学体系的主要部分.8、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区域综合具有深刻背景;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科学的自身发展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9、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10、最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计算机更多的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三、选择题:1、费罗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C突出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展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自我实现4、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主要倡导者是A 蔡元培5、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的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是B 英国人6、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凯恩斯革命7、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孔德8、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退职19世纪,其标志是A 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9、一般人认为,首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一位C 传播学家10、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新的着名人文主义者是D卢梭四、简答题:1、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1)流派林立,歧见迭出;2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2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3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说说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答:20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1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2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划分.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120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220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五、论述题:1、试述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的共同点. 20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1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220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3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2、说说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1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
19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1.()又称“改革法”或“自然法”。
A. 语法翻译法B. 直接法C. 认知法D. 交际法答案:B联系1/3/1/9/6/6/6/2/9/0/62.两种语言没有对应词的情况表现出的是语言哪个方面的文化因素()。
A. 语构B. 语义C. 语用D. 语音答案:B3.马建忠的()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 《马氏文通》B. 《新著国语文法》C. 《语言学概论》D. 《语言论》答案:A4.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用得最多的方法是()。
A. 观察法B. 经验总结法C. 调查法D. 文献研究法答案:B5.20世纪初德国出现的反对构造主义的心理学流派是()。
A. 机能主义B. 行为主义C. 格式塔心理学D. 精神分析学派答案:C6.自觉对比法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的继承和发展。
A. 阅读法B. 语法翻译法C. 情景法D. 认知法7.学校中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是下列哪种测试类型()。
A. 水平测试B. 成绩测试C. 诊断测试D. 潜能测试8.以下不属于调查的具体方法的是()。
A. 访谈法B. 问卷法C. 测试法D. 观察法9.研究发现,97%的永久性语言障碍都是由()受损伤引起的。
A. 左半球B. 右半球C. 前脑D. 后脑10.成绩测试和诊断测试要求有较高的什么效度()。
A. 表面效度B. 内容效度C. 共时效度D. 预示效度11.据史书记载,汉代一些少数民族就派人来()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
A. 洛阳B. 长安C. 开封D. 北京12.刺激—反应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基础。
A. 行为主义B. 本能主义C. 刺激主义D. 人本主义13.从拉多1957年发表( )算起,对比分析研究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
A. 学生偏误的意义B. 中介语C. 跨文化语言学D. 论第二语言习得14.定量分析主要用的是()。
一、名词解释: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6、阶级社会;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5、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
三、选择题:1、C2、A3、C4、B5、D6、D7、B8、A9、D 10、B四、简答题: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1、参考观点:(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解析3淮州中学模拟考虽然,学问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然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
而刘氏所论之文心,苏辙氏怕论之文气,要不难一蹴贯通也。
余特怪伊古以来,皆以文学有不可授受者在,并其可授受者而不一讲焉。
爰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盖将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縢,导后人以先路。
挂一漏万,知所不免。
所望后起有同志者,悉心领悟,随时补正,以臻美备,则愚十余年力索之功庶不泯也已。
(节选自《<马氏文通>序》)虽然这样,(可是)做学问的事情,可以传授和接受的是规则方法,那些不能传授和接受的是内心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思维。
不过,即便那些可以传授和接受的规则,往深里探求就不能传授和接受了,而刘勰所阐述的文心说,苏辙所阐述的文气说,终究是不能一下子就能通晓的。
我只是奇怪自古以来,都认为文学有不可传授和接受的内容存在,并且那些认为可以传授与接受的人没有共识,于是(我)积聚十多年的辛勤探求与探讨写成这本书;(我)将探求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没有人研究的(文学)奥秘,开启那些封存已久的文学宝库,给后人做一个先导。
(我提出的观点)难免还会有很多不足之处。
希望以后有志同道合的人细心领悟,随时增补订正,让这本书更加完美齐备。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5 分)23.文中“刘氏”指的是刘勰,他编写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2分)24.请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清代马建忠编写《马氏文通》这本书的意图。
(3 分)不同意人们关于文学不可以传授与接受的传统观点;希望建立有关文学可以传授与接受的共识;发人之未所发,言人之未所言,为后人学习研究文学做先导。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D )A.《三国演义》中,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刘备当即召集群臣也自立为帝,并封刘禅为太子,自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读《马氏文通》札记《马氏文通》就是清人马建忠所著得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汉语语法得专著,它得出现标志着中国语法学得诞生,它在中国语言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得意义。
《马氏文通》全书共十卷,有两篇序言与一篇例言。
该书可以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卷)正名,对文中出现得语法术语进行定义,明确它们得概念;第二部分(第二卷至第六卷)实字,马氏将名字分为五卷,它们分别就是名字,代字,静字,动字与状字;第三部分(第七卷至第九卷)虚字,她将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与叹字,其中介字与连字各一卷,助字与叹字合为一卷;第四部分(第十卷)句读,即我们现在所说得句子系统,它包括顿,读与句。
作者马建忠称《文通》就是“古今来特创之书”,作者在学习了西方先进得科学理论知识得背景下,愈发感到本国教育制度得滞后性,她在序言里提到“汉文典籍难掌握”“孩童入学,终日伊吾,结绳而后,积四千余载之智慧财力,无不一一消磨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因而她试图归纳出汉语得语法规律,“童蒙入塾能循就是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不逊于西人”,作者希望通过缩短孩童学习汉语时间来学习西方先进得科学技术,她得这种救国图强得责任意识让人钦佩。
我,们将在文中具体分析《马氏文通》得语言学观,语法体系及其优缺点。
一.马氏得基本语言学观1.语言都有一套特定得语法规律,通过把握这些具体得语法规则来了解与学习这门语言。
马建忠试图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当时汉语语言构成规律得语法系统,在序言中,她提到“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她得这种朴素得语法意识对于中国以小学为主导得语文学思想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早期对虚词得用法解释仍停留在训诂阶段,而语法体系得初步形成也标志着中国语法学从传统得训诂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2.语言之间就是有共性得,通过中西语言共性与差异得观察,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汉语得语法体系。
《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褒贬不一,其中最为人诟病得就是她对西文文法得模仿。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言文学师范1201 刘玉 2012013474一百多年前,中国语言学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马氏文通》的问世。
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对后来的语法学界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自《马氏文通》诞生之日起,语言学界就争论不休。
无论是从作品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是到作者其人,历代(指年代)语言学者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也得出了客观公正的结论,总之,《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的《马氏文通》的作者是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人,出生于1845年2月9日。
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精通拉丁语和法语,同时,作为清朝末年的大学者,他又精通古代汉语,因此,《文通》打上了西方语法思想的烙印。
此外,作者在“例言”里说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此书又是一部开山之作必然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论证,下面就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对此书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马氏文通》与训诂学《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文法学。
在它刊出以前,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中便已立“静字”,“动字”之名。
但是这只是零零碎碎地讨论,还不能说已经开始了中国文法研究。
《马氏文通》才是我国新训诂学时期,在“在成熟的训诂学时期”小学作为经书的附庸是为了发明经义,在方法上也有很重的玄学气味。
但是到马建忠这里,尤其是清朝末年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期,马建忠明确提出了作此书的目的。
《马氏文通》自序上说:“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悉从哉?,,,,,,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从这一段话看,可以看出此书目的的积极目的,从消极目的看它仍然是为了经学而存在的一种经学的附庸。
然而,他在“例言”中又说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迅速掌握语文规律,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学习其他科学,达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的,摆脱清朝末年落后的局面。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四个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
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
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
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
例如:我们同意(主谓关系)--同意我们(述宾关系)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2.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的重要。
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
3.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
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做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
例如: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做定语、谓语等。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例如:结构类型短语词句子联合哥哥弟弟兄弟团结,团结,在团结。
偏正牛皮箱子皮箱伟大的人民!述宾管理家务管家欢迎新同学。
述补说得明白说明高兴得跳起来。
主谓年纪轻年轻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词: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
ኗᇀᆼodern chinese2008.10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汉语词类研究古已有之。
春秋时期就使用了“辞”这一术语来阐释虚词,具有了总体分类的意识;汉代提出“辞”“词”“语助”等概念作为阐释虚词的专用术语,并对“词”作了界说,从而使汉语词的虚实两分呈其端倪;唐代训诂学者承汉人之说,发汉人之意,以词是否有“意义”为标准披露出汉语两大词类的概貌,形成了汉语词类虚实两分的格局。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以“为义”“不为义”为标准把汉语词分为“义类”和“语助类”,在语法史上具有空前的重要意义。
宋代首次使用了“实字”和“虚字”的概念,但其涵义与现代所谓的虚词和实词有所不同。
宋人的“实字”指的是具体名词,“虚字”指的是具体名词之外的所有词。
元代用“实字”和“语助”对立,使唐代的虚实二分进一步从形式上得以完善,在汉语史上完成了两大词类的划分,并且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虚词的著作——卢以纬的《助语词》。
清代用“虚字”代替“语助”,自此,“虚字”和“实字”便作为汉语乃至其他语言中两大对立的词类名称被确立下来。
清代是我国词类研究的集大成时期。
清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前人未加留意的词的类别概念。
如王筠《说文句读》中的“动字”“静字”说,王引之《经传释词》中的“问辞”说,其他像“称代辞”“形容辞”“指辞”“设词”这些称谓也都出于清人之口。
代表清人对词类问题认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在《文通》以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中,我国古代学者对汉语词类的认识始终是朦胧的、模糊的,还未进入自觉阶段。
他们没有视词类问题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只是附之于“小学”,并使之成为经学附庸,所以不可能真正触及汉语词类的本质问题。
另外,“古人对汉语词的研究也是很不全面、很不均衡的,主要侧重于虚词的诠释和说明,而对于争议较多的实词却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的甚至根本就未提及,即使触及到的也只是从词汇平面去解说,而很少从语法平面去探讨。
《马氏文通》“同次”辨析根据《马氏文通》给“同次”所下定义,只有既“所指相同”,又“次相一致”或“同居一次”,才可以看作是同次。
所以《马氏文通》所列的同次十四式中,只有两式才是真正的同次。
《马氏文通》“同次”的这种混乱,是其用语义分析代替语法分析的必然结果。
标签:《马氏文通》同次指称《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在分析句子时,曾经根据西方语法“格”的概念,设立了“次”这套术语,作为“词”这套术语的辅助性手段。
《文通》给“次”所下的定义是:“凡名、代诸字在句读中所序之位,曰‘次’。
”根据拉丁语名词的六个格,《文通》也为汉语立了六个次:主次、宾次、偏次、正次、前次、同次。
当然,由于汉语与拉丁语毕竟不同,拉丁语有形态变化,汉语则没有,所以《文通》中的六次与拉丁语中的六格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汉语中的次,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和其他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孰先孰后”的次序。
六次中的同次,《文通》所下的定义是:“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
”由此可以看出,前次和同次并不是基本的次,而是主、宾、偏都可以居于前次,而同次或同于主次、或同于宾次、或同于偏次,即“凡主、宾、偏三次皆可为同次,则皆得为前次”。
所以,“所谓‘同次’真有点包罗万象,够庞杂的”,“《文通》论‘同次’这一节最为混乱”。
(吕叔湘、王海棻,1986)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复指”不等于“同位”,“同位”也不等于“复指”。
比照《文通》的同次,就是次相一致或同居一次者,所指未必相同;所指相同,次未必相一致或同居一次。
对这一矛盾,究竟应该怎么看呢?这里,我们提出个人的浅陋看法,以就正于读者和大方之家。
《文通》一书多次提到“同次”,卷三专节论述,卷四“表词”、卷十“止词”、“顿”和其他地方也作了论述。
从《文通》对“同次”的界说、论述及实例来看,《文通》中同次的“同”似乎有三种涵义:(1)所指相同,如“右丞相陈平”;(2)次相一致,如“其文约”;(3)同居一次,如“生庄公及公叔段”。
一、语法1.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一是指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二是指语法学。
即对某种语言的语法进行研究的学问。
2.语法研究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学研究词的分类、词的构成(构词法)、形态变化(构形法);句法学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句子中的句法结构和句子的分类。
3.语法的性质:语法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4.1898年马建忠著《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语法学体系的著作。
5.语法单位是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主要有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6.句法成分是句法结构的组成成分,句法结构是由若干词按语法规律组成的。
主要有八个:主语、谓语、动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中心语。
句法成分表:P5-6二、词类1.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划分词类的依据有:词的语法功能、形态、意义,就汉语来说,语法功能是主要依据。
2.词的形态可分两种:构形形态,构词形态。
3.实词: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且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只有语法意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4.名词语法特征: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后分别做主语和宾语;②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③一般不能用重叠式表示共同的语法意义;④经常用在介词后头,组成介词短语;⑤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形。
5.动词语法特征:①多数能做动语带宾语,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②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③能够构成“V不V”式并带宾语表示提问;④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⑤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促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短或尝试、轻松等意义,限于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6.三类特殊的动词:判断动词“是”的用法:①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②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③表示事物的存在。
对比语言学(总9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哲学》课作业关于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一般理论与方法姓名:朝鲁门学号:017专业: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对比语言学语是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用语其它有关领域。
(1)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对比语言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
(3) 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研究。
(4)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和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侧重点是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
2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而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则可以说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国。
欧洲对比语言学的起源欧洲传统的对比语言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对比型共时语言分析,代表了当时语言学研究的兴趣逐步从历时转向共时这一时代潮流的一股分支。
这一传统的对比语言学在二十年代末由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继承下来,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
美国对比语言语的起源美国传统的对比语言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说是由当时外语教学的需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这三股历史潮流汇合而成的。
教学效果最好的教材是以对所学语言进行科学的描述为基础,并将其与对学生的母语所做的同样描述进行仔细比较后所编程的那些教材。
3 对比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体系叶斯帕森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 1860-1943)被认为对英语语言最具权威的丹麦著名语言学家。
他的《语法哲学》奠定了他作为理论语言学家的地位。
他提倡语言的对比应该扩大研究范围,比较可以在同族语系中的语言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语系或距离甚远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中进行。
论《马氏文通》之“字有定类”与“字无定类”《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语法著作,是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个转折点。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语法研究从此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同时也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马氏文通》问世至今,对它的研究一直是语法学界的热门,尤其是对其词类问题的讨论,各家说法不一。
迄今为止仍存在某些不可回避的疑义。
本文试图就《马氏文通》中提出的字有定类、字无定类之说作一些讨论。
《马氏文通》关于字类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字有定类”说,一是“字无定类”说,以及由此引申的“字类假借”说。
马建忠第一次系统地给汉语划分了词类。
“字类凡九,举凡一切或有解,或无解,与夫有形可形、有声可声之字胥赅矣。
”“字分九类,足类一切之字。
无字无可归之类,亦类外无不归之字矣”。
他先把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并对实词、虚词作了进一步划分:“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
实词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
从这一层面说,马建忠是主张“字有定类”的。
但马氏同时又指出“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止一义者……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
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如何耳”。
这是他注意到汉语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如马氏在书中分析到的:“人莫于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惟止能止众止。
”“止”字四用:“止水”之“止”,静字,言水不流之形也。
“惟止”与“众止”两“止”字,泛论一切不动之物名也。
“能止”之“止”,有使然之意,动字也。
是一“止”字而兼三类矣。
这就是马氏“字无定类”说。
先提出“字有定类”,紧接着又提出“字无定类”,这两种观点究竟是统一关系,还是对立关系呢?在对《马氏文通》的研究的最初几十年里,很多语法学家都认为这两个观点是矛盾的,是字类划分原则和贯彻划分原则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引发了20世纪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于词类划分和词是否有类别的讨论。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作为科学的语法学的一部分,汉语的词类研究是从《马氏文通》(下称《文通》)开始的。
《文通》词类理论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实际影响极深,然而它又是人们指责马氏“机械模仿”的重要证据。
80年代以来在语法科学总体迅猛发展的“盛世”,词法学方面,历史却出现了与30年代极相似的状况〔1〕:否定马氏的人拿不出足以取代《文通》的词类理论,继承《文通》的人又无法根本摆脱马氏的框架。
为走出词类研究的迷谷,有必要追本寻源:究竟应如何评价《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为中国学术引进了语法科学的重要观念――词类《文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仅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语法学系统,尤其是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语法学的观念,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方法,使国人看到:古老的汉语竟可以用崭新的方法来研究并指导人们使用。
马氏说小学一端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0页,以下仅注页码)这种关于语言文字学中应有语法学地位的主张对于中国传统语言学恰恰弥补了薄弱的一环也是中心一环,确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引发了中国学人的语法学兴趣。
而词类的观念,就是这新观念的重要部分,故《文通》出版后的最初几十年,语法学界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词法研究上。
马氏引进语法学观念,是基于他对世界语言共性的研究。
人们指责他没有全面引进西方理论语言学,纯从实用出发比附“葛朗玛”,这并不符合事实。
“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12页)“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9页)等等,都是透过语音文字的迥异看到人类语言深层尤其是语法上的共性及其哲学基础,此中还有他本人精通古汉语和西方古今多种语言而“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11页)的比较研究,显然已有语言类型学的萌芽了。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部著名的语法著作写于1898年,由于是开创之作,历来难读难用。
作者马建忠是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他致力于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但是,《文通》出版后的十多年里,因其“文繁而征引旧籍多,今贤所束阁者,故不独喻之者寡,即寓目者亦已少矣”。
而且这些评论,除了指责它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外,主要是批评它机械模仿西方语法。
《马氏文通》第一次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
一、在词语方面:他提出了“字无定类”的观点,他是凭意义判别词类的,“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
如他是这样给各部分的词下定义的,“界说一: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界说四: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
”然而这是错误的。
最能看出他错误的是他对字类假借的认识:先确定
某类字经常充任某种句子成分,碰到他类字充当这个成分时,便说是假借他类词为该类词。
例如,名字经常充任起词和止词,如果动词或静字作起词或止词时,就说他们假借为名字。
这些错误源于他的立论基础在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存在一对一关系上。
此外,他把“其”、“所”、“者”单独列为接读代字,这也是照搬西语的关系代词的后果。
二、马氏文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主要来自拉丁语法,书中把句子成分叫做“词”,共有“起词”(主语)“语词(谓语)“止词”(宾语)等,在这里体现了作者正试图将西方语法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字语法形式相结合,因为在这本书中作者及既承认了起词和语词是句中必有的成分有认可可以省略起词或语词。
三、在语法方面,他认为语法“有一成之率关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其实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法系统,把先秦《诗》《书》至唐代韩文上千年的材料杂糅在一起加以研究,不但违背历史主义,也必然会混淆不同时代语法结构。
四、作者为汉语立“次”,也是套用西语“格”的范畴。
也许作者是是他过多的照搬西方语法模式,但是对于当时落后的封闭的中国来说,他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权威的书籍作指导,因为马建忠是语言学的先驱,他得靠自己来整理,思考。
唯一能做他支撑的就是西方的知识,在借鉴西方语言学知识时,面对众说纷纭的说法,想要找到一个适合我国母语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马建忠在借鉴西方语言学知识的时候也适当的考虑了我国的文言知识的。
所以我们不能不分对错地一概反对模仿,不该以偏概全,把它局部的不适当模仿夸大为全部语法体系的机械照搬,甚至将《文通》贬称为“拉丁文法汉证”。
更不该用他的模仿来掩盖他的发明与创新。
朱德熙先生《汉语语法丛书·序》说:“《马氏文通》往往因其模仿拉丁文法而为人诟病。
其实作为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能有如此的水平和规模,已经大大出人意表,我们实在不应苛求于马氏了。
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年以后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无论就内容的充实程度论,还是就发掘的深度论,较之《文通》多有逊色,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文通》的价值了。
” 吕叔湘先生以他博古通今、兼通中西语言的学识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充分看到了《文通》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他说:“《文通》……在今日仍然不失为一部重要的著作……除开创之功不可泯没外,正在于著者自己没意识到
其中的矛盾而让它尽量呈现。
继马氏而起的语法学者大都看到了《文通》内部的矛盾(不管看到的多或少),把容易解决的解决了,把难于解决的掩盖起来。
他们的体系看起来比《文通》干净、完整,但是不如《文通》更能刺激读者的思考。
80年代后,不仅汉语语法学界研究《文通》,以外语教学与研究为主业的学者也加入到《文通》研究的行列中来,他们以其兼通中、西语言和熟悉国外语言研究动态的优势,拓宽了《文通》研究的领域。
价值:
①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马氏文通》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词类系统和句子
成分系统。
②传统语文学的集大成者
《马》吸收了我国语文学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
虚字、句读、语序、省略、倒装
③从大量的语言事实中总结语法规律,开创务实
的学风。
④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和许多文言文的
结构规律
局限性:
1、注意语言的共性,但忽视了语法的民族
个性。
2、对语言的历史变化认识不足。
泛时语料
3、以意义为据进行语法分析
字无定类
4、对语言的认识已落后当时维新改良派的
“白话乃维新之本”的激进观点。
5、关于模仿
作者似乎没有学过语言学,缺乏语言学理论修养。
例如,他认为“各国皆有本国之格朗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
把语法和思维、逻辑混为一谈,认为各国的语法基本相同。
难免处处比附西方语法,抹杀了汉语不少特点。
又如做出错误分析,马氏文通常常单凭意义进行语法分析,他根据意义得出的“子无定类”说,便一直影响到了半个世纪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