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
(10计机陈佳浩,曹阳,江满华,王海)
(一)男女相恋。
恋爱首先是男女双方从心底发出的对对方的悦慕,文学史上有很多表现了男女间相恋、相思的诗歌。如《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诗歌通过描写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男女两情相悦,幽期密约,也是诗歌在爱情表现的一个方面。如《邶风·静女》,诗中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其姝”的“静女”,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恋爱并不仅仅是相会的快乐和相亲相爱的幸福,还有相恋过程中有矛盾、烦恼和惆怅。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深情在恋着一位女子,但是却难以如愿,也找不到追求的办法。但诗人的一往情深却难以动摇,她甚至愿意做她的一个仆人,等那女子结婚之时去给她喂马。江汉浩渺迷茫的水色,和男子无限缠绵有情思,有机地融在一起,使这首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韵。
但恋爱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反对子女恋爱给青年男女带来了不少痛苦。《齐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说明诗经时代男女的恋爱虽然比较自由,但好要受到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影响。在明清民歌中,有的女子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追求自己热恋的情郎,遭到母亲的毒打,她坚强不屈地表白:“乞娘打子满身青,寄信教郎莫吃惊;我是银匠铺首饰由渠打,只打得我身时弗打得我心!”(《山歌·打要》)
(二)男女婚嫁
结婚是人生大事,古代诗歌曾对新婚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出祝贺和礼赞。如,《召南•鹊巢》写贵族女子的出嫁,场面同样盛大,“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子之于归,百辆御之。”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诗篇是《卫风•硕人》,写婚嫁女子的显赫地位、豪盛装束、高傲气度、宏大场面及至女子本人的绝伦美丽。
婚姻虽然是美好的,但不完全是幸福和快乐。对于女子来说,更是如此。“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想到从此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出嫁的女子自然有难以割舍的亲情。如《邶
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从诗意看,这是卫君送妹远嫁南国的诗,诗以燕燕于飞起兴,含有兄妹之情留恋不舍之意,而远送于野,伫足远望,挥泪告别,真情无限。
婚后夫妻间的幸福生活是各位新人的渴求,像《郑风•女曰鸡鸣》中描写的,妻子天亮时催丈夫早起,丈夫回来后妻子对他进行奖赏,丈夫对妻子有赠答。全诗用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如此幸福,还有婚姻不幸嫁错郎君的情况。如《鄘风•柏舟》。诗中的女主人公更是受到严重的虐待,初嫁时丈夫曾经对她很好,可是不久就变了态度,“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逝不相好”、“德音无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只好向日月哭诉,希望日月能够体察人间的不平,“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她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养她到老而让她出嫁。“父兮母兮,畜我不卒”。因为她受的苦实在太多了,已以无法尽述,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最终无奈的结局的女子被休,《诗经》里的两篇弃妇诗《邺风·谷风》和《卫风·氓》很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三)中国婚姻制度发展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而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从西周开始,随着各种礼仪的制定和逐步完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渐渐纳入礼仪的规范,婚姻嫁娶当然也不例外。
东周以前,实行群婚制,野合婚,对偶婚。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便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而唐代的婚姻则相对开放,例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记载了李白的婚姻情况:“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
(四)古代婚姻爱情的一些特点:
1、直言:
如《捉搦歌》其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出语直截了当,十分豪爽坦率。确实如梁启超论北朝民歌时所说:他们“心直口快,有一句说一句。他们的情感是没有遮拦的,你说好也罢,说坏也罢,总是把真面孔搬出来。”
2、父母之命、门第观念的影响,尤其唐代。
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男女贵贱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而深刻,婚姻等大事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更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家庭中只剩下伦理孝悌,爱情从此缺席了。在这种感念的影响下,不知有多少对恋人被拆散,多少人的一生就葬送在不恰当的婚姻当中。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太多太多的人渴望真正的爱情,有太多太多的男子沾花惹草,烟花巷柳,太多太多的妇女饱受冷落,寂寞难耐,就这样终了此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总是取代男女“互相爱慕”而成为爱情婚姻的基础。“父母之命”是儒家传统婚姻观念的主要内容。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在唐代,家长包办婚姻的制度十分牢固,唐人奉周秦两汉“三从”、“夫为妻纲”等传统的说教为天经地义,唐律更有嫁娶必由父母或祖父母或期亲尊长主婚的条文,“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的规定。正是由于唐代的这种家长主婚及门阀制度,可以从唐传奇中看出唐代士族的婚姻并不美满。唐诗有“悼亡”题材,唐传奇却无以婚姻为歌颂对象的爱情故事。颂情的虽多,爱妻的却少见。著名的《西厢记》让张生与崔莺莺终成眷属,但在其所本的唐传奇《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却是“始乱终弃”。在唐代,爱情要浪漫,婚姻要现实。
(五)名篇名句
《孔雀东南飞》的一些总结
它是封建社会早期有关婚姻家庭方面较为成熟的作品,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婚姻状况、家庭矛盾,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讴歌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反对汉代婚姻包办制度;歌颂刘、焦夫妇忠于爱情、追求自由等。《孔雀东南飞》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母权的高高在上,出嫁女子的卑微下贱,汉代愚孝之风的盛行以及女子再婚的习俗”
部分名句摘录
元稹的《遣悲怀》:“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社会人看法
1、面临的问题是我没房子,没存款。可是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和你同甘苦共患难。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