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实质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85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第一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灵魂说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
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
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
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
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
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
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
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
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
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
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曾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可见,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
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
1、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3、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范围:4、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5、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7、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就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再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8、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答:1、刺激物的新异性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
2、刺激物的强度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物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9、注意的特性:10、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1、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2、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的变化现象。
它是感觉受刺激时间影响的结果。
1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的14、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5、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
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根据知觉印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
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16、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够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2.脑的机能:大脑的作用和活动;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如眨眼、吸允、呕吐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性刺激,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无条件反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种族的动物所共有,它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以及延续后代;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个体通过学习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灯停,绿灯亮”的规则;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现象分类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个彼此分离且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7、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你意识结构—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而成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科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佛罗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需要;8、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切活动必需参加的成分是心理组织的一部分;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目的性意识努力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性,无意识努力10、注意规律和教学一注意规律1、无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性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感觉的阈限值越大,感受性就越弱,对刺激的敏感性就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就越强,对刺激就越敏感;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想象,兼做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般规律是:若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这种感觉性降低;(二)不同感觉的补偿和协作,感觉补偿是指当人在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补偿;(三)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各种感受性都存在适应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14、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二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的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征;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共同命运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象加工处理以其做吃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得整体的现象;大小恒常:人对客观大小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而改变的特征;形状恒常:人对客观形状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而改变的特征;颜色恒常: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不变的知觉;亮度恒常: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光线强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对物体的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方向恒常:指当我们的观察物体时,即使头部发生倾斜,仍然认为物体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观: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言,定势,期待心理等客观:对象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和属性额刺激顺序关系,对象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象本身的特点,他人的语言指导,刺激的模式等错觉是对正常事物主观歪曲的体验,幻觉是没有现实事物刺激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15、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倾斜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手段:视觉记忆、听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记忆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6、前摄和后摄抑制前摄和后摄是干扰回忆的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保持最急剧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逐渐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人类遗忘曲线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进程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揭示了人类遗忘的发展进程;二是发现了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18、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2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比卖弄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的行为;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例的欲望;社会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西药;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论A、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B、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来其激励作用;C、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D、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E、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三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偶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A、马斯洛过分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2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22、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由不远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冲突,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如“想吃粥,又怕烫”23、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4、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2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A、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B、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A、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B、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26、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27、气质和性格的区别A、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人的社会性;B、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C、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概念:2、心理的实质: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一)心理的物质载体•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人类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狼孩事件”(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1、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2 、人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试法、个案法第二章感知觉1、感知觉概念:2、感觉的规律:3、知觉特征:4、错觉概念:第三章思维1、思维定义:2、思维分类:3、想象定义:4、思维品质p965、问题解决的含义P97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章记忆1、记忆的含义2、记忆分类3、遗忘规律4、影响遗忘的因素5、p168看一看第五章能力1、能力的定义2、能力分类3、影响能力发展因素4、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第七章注意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种类3、注意的影响因素4、注意的品质第八章动机1、动机的概念2、需要的概念3、马斯洛需要理论4、诱因定义5、趋避冲突6、第三节看一看1、情绪定义: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包含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
2、情绪状态及影响因素3、情感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应用1、气质定义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及特点3、气质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应用4、性格5、影响性格成因:⑴生物遗传因素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人格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生理成熟的早晚对人格形成也有影响。
⑵社会文化因素⑶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子女的多少等等。
⑷早期童年经验⑸自然物理因素。
心理的实质名词解释心理的实质:一种源自内心的复杂过程心理是一个多面性的领域,涉及到人类心智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心理的实质是指背后驱动这些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本质或基本机制。
1. 内在动机:心理的实质之一是内在动机,即人们内心的驱动力。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从内部获得满足和激励的需要和欲望。
这种动机可能包括个人的好奇心、追求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欲望。
通过内在动机,人们能够克服挑战,积极参与学习、工作和社交等活动。
2. 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心理实质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情绪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心理状态,涉及到人们对外界刺激的积极或消极反应。
情感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
情绪和情感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决策、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
3. 认知过程:心理的实质还涉及到认知过程,即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
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
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认知方式,这取决于个体的基因遗传、经验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通过认知过程,人们能够掌握新知识、思考复杂的问题以及做出适应性的决策。
4. 基本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特质,这也是心理的实质之一。
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和情绪风格,能够影响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
人格特质包括开放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尽责性等。
这些特质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并与个体的情感状态、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
5. 社会影响和文化因素:心理的实质还受到社会和文化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我们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工作环境和文化价值观等,它们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来了解这些影响。
总结起来,心理的实质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复杂过程,涉及到内在动机、情绪与情感、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填空、选择题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医护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1.心理实质: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卫生: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去适应书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3.心理评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做出的鉴定。
1.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以后的再现的心理过程。
2.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
3.信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与一致性。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32分)1.世界上首创心理学实验室的学者是()。
A.冯特2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建立于()。
B.19173.1977左乒提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学者是()。
C.恩格尔4.所谓“医学模式”是指()。
C.人对健康的基本观点和对策5.从现在开始追访未来的研究是()。
B.前瞻研究6.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对象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追踪研究,称为()。
B.纵向研究7.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
B.美国的詹姆士8.构造主义创始人是()。
A.德国的冯特9.情绪的特点是()。
C.带有情景性10.根据医护人员的职业要求,情绪应具备的最主要品质是()。
D.稳定性11.情绪三因素理论提出者是()。
A.沙赫特12.情绪与情感共有的基本特征是()。
B.两极性13.对医护人员记忆力最重要的是()。
C.记忆的准确性14.激情是一种()。
B.短时爆发的情绪状态15.爱国心是属于一种()。
A.道德感16.求知欲是一种()。
B.理智感17.关于气质的正确说法是()。
C.影响人的行为方式18.与多血质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气质为()。
A.活泼型19.音乐胎教中,孕妇距音响应为()。
B.l一2米20.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
B.2一3岁21.3岁左右儿童脑重已达()。
B.1000克22.七、八岁的儿童脑重已接近()。
D.1300克23.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点不包括()。
C.情绪稳定性24.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心理学》简答题。
论述题题库试卷一简答题1.简述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2。
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
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2。
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简答题1。
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人的心理实质
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领域,涵盖了各种感受、思维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
人的情绪可以有多种表现,包括喜怒哀乐、恐惧等。
情绪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和经历有关。
认知
人的认知过程涉及知觉、注意、记忆、思考和语言等方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这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
动机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动机驱使。
动机可以是需求、欲望、目标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努力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
人的人格是指个体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包括外向与内向、情绪稳定与不稳定、开放与保守等。
"人的心理是一个宝藏,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将永无止境。
"。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观察法实验法二、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789B、1879C、1798D、1897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三、填空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的。
4、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6、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
8、是研究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9.心理学研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和()等。
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和()两种。
11.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四、判断正误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