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英汉对比研究》笔记《英汉对比研究》笔记综合语与分析语聚集与流散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综合语为“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如拉丁语、德语及古英语。
分析语为“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如汉语。
英语为“综合-分析语”,表现为1.形态变化;2.固定的词序及丰富的虚词;英语为拼音文字,有语调(intonation);汉字为形声字,有声调(tone)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
(一)形态变化,即词的形式变化。
1.构词形态,词缀变化(affixation),包括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
英语有,汉语没有,所以英汉互译时,要改变词性、转换词类。
2.构形形态,即词形变化,包括人称代词,名词单复数和时态。
New factories are being built all over the country.全国到处都在兴建新工厂。
(二)词序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
英语词序比汉语灵活的一个表现就是英语中的倒装句。
原因就是“形态变化”和“连接词”;而中文缺乏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词序较固定。
形态变化规则要求句中词语之间保持语法关系一致,只要词语之间前后呼应,就容易灵活安排;汉语无这种一致的关系,只能按照表意的需要排序词序。
a)He had to quit the position and went in exile, having beendeprived of his power.他被剥夺了权力之后,只好离职,流落他乡。
b)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一个很重要的问题c)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at a speed unprecedented以空前的速度d)There is no inconsistence in what he said.There is nothing inconsistent in what he said.他说的话并没有前后矛盾之处。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
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
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第⼀章汉英语⾔对⽐第⼀章汉英语⾔对⽐相关参考: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在不同语⾔和⽂化的对⽐分析基础上。
英汉互译的⼏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臵(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
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不同语⾔的对⽐转换,也离不开对⽐分析。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差异和⽂化差异。
因此,对⽐、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的对⽐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交际。
通过对⽐分析,⼈们可以进⼀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各⾃的表现⽅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表达错误,避免运⽤失当,从⽽达到交际的⽬的。
——连淑能,《英汉对⽐研究》纪德是最理解莎⼠⽐亚的法国作家之⼀。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莎⼠⽐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他更难翻译,译⽂更容易⾛样”。
纪德对莎⼠⽐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的。
他在与莎⼠⽐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系列的考验。
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库出版的《莎⼠⽐亚戏剧集》撰写的前⾔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化与两种语⾔之间的遭遇,也揭⽰了翻译中译者所⾯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先看到的,是语⾔与⽂化层⾯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的思维⽅法。
他说:“莎⼠⽐亚很少考虑逻辑性,⽽我们拉丁⽂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
英汉语法对比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英对比的相关内容一、“比较”和“对比”的区别“比较”和“对比”,作为一般的词语,在意义上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在语言学领域,由于历史的原因,“比较”和“对比”却是两个必须区分的概念。
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比较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也称比较语法,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进行历时(diachronic)的研究,为一些亲属语言建立一个共同的母语。
对比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也称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或CA),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才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进行共时(synchronic)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异同,来寻求语言的变换、对应及干扰等关系,为语言教学、语际翻译及本族语的研究服务。
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相同点:都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或“对比”来揭示它们的特征不同点:对象不同比较语言学研究亲属语言;对比语言学对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都适用。
同一语系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语系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可比性。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认知工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例:语音,所有的语言都可分为元音和辅音。
词类,大都可划出表事物的词和表行动的词。
目标不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为了寻找各语言的共同点,构拟原始的语言,建立语言谱系,注重历史,总是和历史有关,又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对共同点和差异点并重,且更注意差异点,用以指导语言教学和翻译,沟通两种文化。
不太关心历史,注意语言共时的方面。
方法和重点不同比较语言学用历时的方法,重点寻找相似点,对不同点尽量从历史发展中寻找他们曾经相似过的证据,并解释变成不相似的原因和过程。
对比语言学用共时的方法,重点注意相似点,更注意不同点,包括有的语言中有的,有的语言中没有的;有的语言中多的,有的语言中少的。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一、课堂篇1.做读书人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
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
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正文: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
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
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
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
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
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读书报告姓名:覃汉芳学号:130210104027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首先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
下篇首先论述了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了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况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
在绪论里,笔者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及其复杂,并且强调学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去捏造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必须要能证明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本质特征,且经得起反例论证,才能算是某语言或文化特征。
还有就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上篇英汉语言文化上篇主要是讲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造就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及其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10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较,包括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和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和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
在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里主要讲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形态变化上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首先,解释了汉语和英语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各有各的特点,再引申到如何处理在翻译上遇到的相关现象。
如:汉语没有冠词,在英译汉时可以省略。
刚性指的是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体现在它的句式结构和句子结构上。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结构形式规范,复杂而不流散。
相对而言,汉语的柔性体现在汉语主谓结构复杂,但是主语形式可多样化,甚至可有可无。
所以不受形态形式约束的汉语显得柔性,灵活。
美国翻译家Nida认为,英汉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不同。
当代英汉对比研究总论(20090226)导论:1.对比语言学的名称,起源与发展1.1 名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又称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或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
这三个名称经常互相通用,而且某些从事语言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家认为,这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从这三个名称的字面意义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1)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对比研究这一语言学分支的一个总称,也是一个较正式的名称。
它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一般与具体之分。
2)对比研究和对比分析这两个名称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可以指任何类型的对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比。
(不单单指语言研究或语言对比)而且,在对比语言学中,对比研究似乎通常用于指具体的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
然而,对比分析则似乎多用于指应用性的对比研究,有时更是用来特指外语教学中语言难点分析的一种具体方法,即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等等。
应该指出,一些语言学家往往倾向于使用三个名称中的某一个作为语言对比就这一语言学分支的总称,或用来指不同概念的对比。
例如,James(1980)的《对比分析》一书主要谈的是偏重于应用的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应用问题,他也用对比分析这一名称来指各种具体的理论和应用对比。
因此,在阅读有关对比语言学文献时,应注意不同作者对这几个名称的不同用法。
名称使用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概念上的混乱。
1.2. 起源人类精神的关系:“不计其数的民族作为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地就在于详尽的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研究便会丧失所有重大的意义。
(Humboldt 1836; 21。
中译文见洪堡特 1997;16)补充: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却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
第一章绪论:比较和对比第一节什么是英汉对比,1 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 2 汉英对比研究的内容一、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在一般场合下,¡°对比¡±与¡°比较¡±这两个词在意义上并无多大区别,但在语言学领域内,这却是两个必须区分的概念。
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对比语言学兴起于二战期间,为适应外语教学的需要而产生。
它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的方法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嗲你,更重视差异点。
代表人物:弗里斯、拉多。
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对比语言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对比语言学虽然起源于五十年代,但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洪堡特,洪堡特以对比为手段建立了普通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的实际需要则是二次大战时的外语教学。
到六十年代,对比研究在美国也开始衰落。
而在欧洲和亚洲国家,由于学习外语的势头越来越高涨,对比研究不但没有衰落,反而越来越发展。
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新学科的兴起及全球的¡°文化热¡±,对比语言学又产生了新的高潮,现在的对比研究已越来越不安分于纯语言学的研究,而越来越多地联系到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心理机制等来进行,越来越接近当初洪堡特的构想。
对比语言学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语言学¡±或者¡°宏观语言学¡±的组成部分。
二、汉英语对比研究的内容五六十年代的语言对比研究几乎都是语音系统的对比和结构的对比,词汇、语义等是不受重视的。
现代的语言对比范围比这要广得多,不仅有词汇、语义的内容,还引进了文化的错误,这是因为人们学习外语犯错误的原因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
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
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
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
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国内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该著作虽然被后来的许多学者贬斥为“模仿”之作,但作为第一部在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语法著作,拉开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序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重德把中国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3]第一时期从1898年到1949年。
这一时期,马建忠、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语言学家都曾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汉语有别于英语的特点。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
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
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
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
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侧重于英汉的共时对比分析研究,旨在寻找、描述并解释英汉的异同,尤其不同之处和特殊之处,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有关领域。
然后课文分点讲述了研究对象和英汉对比分析的角度。
课文中还写到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要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对比分析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我们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求同或者求异,找的两者的共性或者个性。
在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共识,许多不解,也会产生许多分歧和误解,但是我们要在这种对比中对英汉语言进行继承、批判及创新发展。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长期以来,语言学者关心的是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但却忽略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首先我想说说文化。
所谓文是指文雅,所谓化是指变化,那么文化就是由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转化。
文化的特点就是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元的,文化个体差异很大。
理所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更是巨大,所以在研究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同时,文化变成了不可忽略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也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外语言障碍和文化碰撞在我国引起了空气的外语热和文化热。
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语言学界开始了语言学研究的改革和创新时期。
而此时,外国的语言学研究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历程,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而且国外语言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由语言内部扩展到语言外部、由微观扩展到宏观、由小范围扩展到大范围的历程。
而中西方任何语言,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属性,其差异主要在于人文属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形式。
英汉文化语言学史一门跨语言与文化、跨英语与汉语、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叉性学科。
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实用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英汉文化学的体系、性质、任务、目标、原则、方法;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的关系、英汉文化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语种和文化类型的角度出发,还可分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和英语文化语言学。
而实用研究又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词语涵义;体现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英汉语法特征;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思维方式及英汉表现方法;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英汉修辞特征、语篇特征、语体特征、语用特征和当代文风。
除此之外,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的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英汉互译和语言教学等领域里。
事实上,这些领域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这些学科可视为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相关学科或应用学科。
例如,跨文化交际学、文化翻译学、语言教学等。
在英汉文化语言学这个学科体系中,语言已是大海,文化更是汪洋。
如何着手进行英汉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呢?1.关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研究。
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可以从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这两方面热手。
历时研究包括英汉语言的内部历史和外部历史;共时研究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的汉语和英语,大陆和港澳台的现代汉语,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现代英语。
英语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为英汉对比语言学提供研究的基础。
英汉对比研究应包括对比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建立一门新的学科——“英汉对比篇章语言学”。
2.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英汉文化语言学研究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的相互关系,用中西文化解释英汉语言,或用英汉语言解释中西文化。
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化学、西方文化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是研究的基础。
本学科的研究除了必须具备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内部系统,如语音与文化、词语与文化、语义与文化、语法与文化、修辞与文化、语篇与文化、语体与文化、语用与文化、文风与文化等。
词语是文化的积淀,最能明显的反映文化的特征。
从文化方面研究语义,可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文化语义学。
语篇是表达和翻译的基本单位,应该作为研究语言的突破口。
第一章写的是综合语与分析语。
这一部分分为四块对英汉语言做了对比。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三大手段。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构词形态。
即:构词作用的词缀变化,包括大量的前缀和后缀。
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常常一缀多义,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
汉语利用词缀构词仍处在发展中,不论规模、数量或种类,都不及英语。
英语通过词性变化,改变词性,用这些词灵活组句,可以表达一个几乎相同的意思;汉语没有词性变化,就难以用这么多的句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英汉互译时,往往要改变词性、转换词类,才能通顺地表达愿意。
构形形态。
即:表达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英语的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常常结合起来,运用其形态变化,标示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现代英语的形态变化主要是动词的变化和名词、代词、形容词及副词的变化,以及上述的词缀变化。
这些变化有: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时(tense)、体(aspect)、语态(voice)、语气(mood)、比较级(degree of comparison)、人称(person)和词性(parts of speech)等。
有了这些变化,一个词可以表达几种语法意义。
汉语则需借助词语,词序,隐含意义或其他办法分别表达相应的语法意义。
英语词序比较灵活,汉语词序相对固定。
形态变化与词序有密切的关系。
形态变化越多的语言,词序越灵活,反之亦然。
形态、词序和虚词这三大语法手段互相配合和交替运用,使英语词语和从句的位置比汉语灵活。
英汉句子的主要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上相同,一般说来,英汉的排列顺序都是:主动宾(表)。
但与汉语相比,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
H. Fowler 将英语词序的倒装想象归为九类:疑问倒装(Interrogative inversion)、命令倒装(Imperative inversion)、惊叹倒装(Exclamatory inversion)、假设倒装(Hypothetical inversion)、平衡倒装(Balance inversion)、衔接倒装(Link inversion)、点题倒装(Signpost inversion)、否定倒装(Negative inversion)、韵律倒装(Metrical inversion)、结构性倒装(structural inversion)和功能性倒装(functional inversion)。
这些倒置现象,部分是由于语法的需要,部分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英语词序能够如此灵活倒置,形态变化和运用丰富的连接词是两个重要原因。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词序相对固定。
除了诗词或某些惯用的句式外,汉语词序的变化大多是把宾语提到动词或主语之前,从而引起宾语的句法功能的改变,如“她文章写的很好”,“酒他喝得太多”等等。
英语有结构性倒装(structural inversion),也有功能性倒装(functional inversion),汉语则功能性倒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