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信息安全概论第6讲 认证理论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68.00 KB
- 文档页数:58
信息安全概论-认证认证(Authentication)的作用1:认证就是确认实体(或消息)是它所声明的。
2:认证是最重要的安全服务之一。
认证服务提供了关于某个实体身份的保证。
(所有其它的安全服务都依赖于该服务)3:认证可以对抗假冒攻击的危险。
认证的两种情形1:身份认证:某一实体确信与之打交道的实体正是所需要的实体。
只是简单地认证实体本身的身份,不会和实体想要进行何种活动相联系。
2:消息认证:鉴定某个指定的数据是否来源于某个特定的实体。
不是孤立地鉴别一个实体,也不是为了允许实体执行下一步的操作而认证它的身份,而是为了确定被认证的实体与一些特定数据项有着静态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认证小结1:口令不足以保护重要资源,但具有成本低、易实现等特点。
2:认证令牌,特别是时间令牌,是基于口令的强认证方式。
3:X.509(数字证书)的认证方式是安全的,但依赖于PKI平台。
4:生物特征认证是复杂的,成熟的,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5:消息认证码MAC是安全和高效的。
身份认证的分类定义:某一实体确信与之打交道的实体正是所需要的实体。
只是简单地认证实体本身的身份,不会和实体想要进行何种活动相联系。
1:单向认证是指通信双方中只有一方向另一方进行认证。
2:双向认证是指通信双方相互进行认证。
身份认证系统的简介1:一方是出示证件的人,称作示证者P(Prover),又称声称者(Claimant)。
2:另一方为验证者V(Verifier),检验声称者提出的证件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决定是否满足要求。
3:一个安全的身份识别协议至少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示证者A能向验证者B证明他的确是A。
(2).在示证者A向验证者B证明他的身份后,验证者B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B不能模仿A向第三方证明他是A。
身份认证的分类1所知:密码、口令等。
2:所有:身份证、护照、密钥盘、Usb Key等。
3:所是:指纹、笔迹、声音、虹膜、DNA等口令1:散列口令认证2:口令更改散列口令1:系统不存储明文。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技术水平证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技术水平证书考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考试,对于考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达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的水平。
二、考核方式和考核目标1.考试形式:纸卷2.考试分值比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技术水平证书试卷由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组成。
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理论题占50分,实践题占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核目标:要求考生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网络安全技术与标准、网络安全管理实践及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
三、考核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实践教程》第一篇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第1章网络信息安全概论第2章网络攻击原理与常用方法第3章网络安全体系第4章网络安全密码学基本理论第二篇网络安全技术与标准第5章物理与环境安全技术第6章认证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7章访问控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8章防火墙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9章VPN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10章漏洞扫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11章入侵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12章恶意代码防范技术的原理第13章网络物理隔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14章网络安全新技术第15章网络安全技术相关标准第三篇网络安全管理实践第16章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第17章Windows系统安全第18章UNIX/Linux操作系统安全第19章网络路由设备安全第20章应急响应技术的原理与灾害恢复计算机网络公共部分《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操作系统》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原理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及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拓扑结构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5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第2章物理层2.1 数据通信基础2.2 数据交换技术2.3 传输介质2.4 物理层接口与协议第3章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基础3.2 帧同步功能3.3 差错控制3.4 流量控制3.5 数据链路层协议3.6 协议描述与验证3.7 链路通信规程举例第4章网络层4.1 通信子网的操作方式和网络层提供的服务4.2 路由选择4.3 拥塞控制4.4 网络互连4.5 TCP/IP模型互联层协议第5章传输层5.1 传输服务5.2 TCP/IP体系的传输层5.3 用户数据包协议UDP5.4 传输控制协议TCP第6章会话层及其高层6.1 会话层6.2 表示层6.3 应用层第二部分网络操作系统第11章网络操作系统概述11.1 系统概述11.2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11.3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第12章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12.1 进程管理12.2 设备管理12.3 存储管理12.4 文件系统第13章网络操作系统的服务13.1 共享资源的管理13.2 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13.3 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保护13.4 网络通信应用编程接口第14章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操作系统14.1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简介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体系结构14.3 Windows Server 2003的内存管理14.4 Windows Server 2003的存储和文件系统服务14.5 Windows Server 2003的活动目录第15章Linux网络操作系统15.1 Linux操作系统简介15.2 Linux体系结构15.3 Linux的内存管理15.4 Linux的进程管理15.5 Linux中的文件系统五、题型及样题一、单选题互联网上的服务都是基于一种协议,WWW服务基于( )协议?A.SMIPB.HTTPC.SNMPD.TELNET二、简答题一般来讲,中国机构可以注册哪两种类型的域名?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填写注册申请表?三、综合应用题利用ADSL数据通信网接入Internet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信息安全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1章信息安全概述1.1 信息安全的理解1.2 信息安全威胁1.3 互联网的安全性1.4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第2章密码学基础2.1 密码学基础知识2.2 古典替换密码2.3 对称密钥密码2.4 公开密钥密码2.5 消息认证第3章物理安全3.1 概述3.2 设备安全防护3.3 防信息泄露3.4 物理隔离3.5 容错与容灾第4章身份认证4.1 概述4.2 认证协议4.3 公钥基础设施PKI第5章访问控制5.1概述5.2 访问控制模型5.3 Windows系统的安全管理第6章网络威胁6.1概述6.2 计算机病毒6.3 网络入侵6.4 诱骗类攻击第7章网络防御7.1 概述7.2 防火墙7.3 入侵检测系统7.4 网络防御的新技术第8章内容安全8.1 概述8.2 版权保护8.2 内容监管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9.1 概述9.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9.3 信息安全标准9.4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一、客观部分:(一)、选择部分1、(D)A.通信安全B.信息安全C.信息保障D.物理安全★考核知识点: 信息安全的发展阶段,参见讲稿章节:1-1(教材P2)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目前,信息安全领域流行的观点是:信息安全的发展大致分为通信安全、信息安全和保息保障三个阶段,即保密、保护和保障发展阶段。
2、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这种信息安全威胁称为(B)A.窃听B.业务流分析C.重放D.业务欺骗★考核知识点: 信息安全威胁,参见讲稿章节:1-2(教材P4)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窃听是指在信息传输中,利用各种可能的合法或非法手段窃取信息资源。
业务流分析是指通过对系统进行长期监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诸如通信频度、通信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信息安全概论引言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信息安全概论是研究个人、组织和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学科。
本文将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现有的信息安全威胁以及常见的信息安全措施。
信息安全的概念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资产免遭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复制、移动或者分发的过程。
信息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机密性机密性是指信息只能被授权的人员或实体访问。
保护机密性的措施包括访问控制、加密和数据分类等。
完整性完整性是指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损坏或丢失。
保护完整性的措施包括数字签名、安全哈希函数和访问日志等。
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信息系统应随时可用,能够满足用户的合法需求。
保护可用性的措施包括备份系统、容灾计划和网络流量控制等。
信息安全威胁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指通过互联网或本地网络进行的恶意活动,旨在获取、破坏或篡改信息。
常见的网络攻击包括病毒、木马、蠕虫和入侵等。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信息访问、复制或传播,导致敏感信息落入他人手中。
数据泄露可能由内部人员疏忽、外部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事件引发。
社会工程社会工程是通过欺骗、诱导和操纵人员来获取信息或访问系统的方式。
常见的社会工程技术包括钓鱼邮件、假冒身份和社交工程等。
信息安全措施认证和授权认证是确认用户身份的过程,授权是授予用户合理权限的过程。
常见的认证和授权技术包括用户名密码、双因素认证和访问控制列表等。
加密和解密加密是将明文转换为密文的过程,解密是将密文转换回明文的过程。
加密和解密技术用于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
安全审计与监控安全审计与监控是指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进行记录和监测,以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和异常行为。
常见的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包括访问日志、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等。
总结本文介绍了信息安全概论的基本概念、现有的信息安全威胁以及常见的信息安全措施。
信息安全是保护信息资产免遭未授权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复制、移动或者分发的过程,其目标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信息安全概论(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2.课程管理:信息科学学院3.教学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4.教学时数:总时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实训0学时。
5.课程学分:2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7.课程衔接:(1)先修课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知识点:计算机组成原理,TCP/IP协议,路由和交换设备,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2)先修课程二:软件工程重要知识点:网络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3)后续课程:1)网络安全技术涉及本课程的知识点:信息安全技术理论,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原理。
二、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前置课程,本课程着力使学生理解信息完全保障方法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现手段的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信息防御系统的工程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信息安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政府和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巨大。
信息安全也是一个在过去十年中从基于理论的学科转变为基于经验的学科的领域。
针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快速发展,本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并启发诱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身边学起,由浅入深,融会贯通。
有鉴于此,本课程将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1)讲解信息安全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原理。
2)讲解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依据和技术实现手段,防御的逻辑、层级、费效比。
3)讲解新兴信息安全实践标准、技术和案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讲:课程导论(一)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课程内容、课程地位和作用、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了解数字信息安全领域涉及的诸多知识要点,以及学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课程的基本信息和简介要点:课程的简介,课程的地位,信息安全的概念,技术发展的特点;第二节课程的教学体系要点: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安排。
信息安全概论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和信息基础设施,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以保证其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修改、破坏和干扰。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因为信息的泄露、篡改和丢失可能会对个人、企业甚至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于保障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包括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机密性是指信息只能被授权的用户访问和使用,不被未授权的用户获取。
完整性是指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保持原始状态。
可用性是指信息系统需要随时可用,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信息不可访问。
这三个概念是信息安全的基石,需要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其次,信息安全的原则主要包括最小权限原则、责任分工原则、可追溯原则和安全防护原则。
最小权限原则是指用户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只能拥有最小必要的权限,这样可以减少信息泄露和滥用的可能性。
责任分工原则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各个角色和部门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形成一套清晰的管理体系。
可追溯原则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操作和事件都应该进行记录和追踪,以便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和查找责任。
安全防护原则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应该采取多层次、多措施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
最后,信息安全需要全员参与,包括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技术手段包括安全设备、安全软件、安全协议等,可以有效地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管理手段包括安全政策、安全培训、安全审计等,可以规范用户行为,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
只有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相结合,才能够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保障。
只有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制定科学的安全策略,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够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信息安全概论信息安全是指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修改、破坏、泄露和干扰。
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中,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和个人都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完整性指的是确保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修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机密性指的是保护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或者实体访问和获取;可用性指的是保障信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被合法用户访问和使用。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访问控制:通过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等手段,管理用户对信息系统和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或者程序访问敏感信息。
2. 加密技术:通过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技术,保护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所读取或修改。
3. 安全审计和监控:通过记录和分析系统的访问和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操作和安全事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4. 网络安全:保护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的安全,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5. 应用安全:保护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安全,防止应用漏洞被攻击者利用。
信息安全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只有通过全面的安全策略、技术手段和人员培训,才能构筑一个相对安全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环境。
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事关企业的经营和利益,也事关个人的隐私和权益。
因此,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护信息不受侵害。
首先,信息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信息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
企业需要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和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避免信息泄露或被篡改,以确保自身的长期发展。
此外,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还需要面对各种风险,例如网络攻击、数据丢失、员工疏忽等,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规范,增加信息安全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安全的防护水平。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概论》是一门介绍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认识和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能够识别和预防常见的安全威胁,并具备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建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3.能够识别和预防常见的安全威胁;4.具备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5.建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三、教学内容1.信息安全概述1.1信息安全的定义1.2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3信息安全的目标和基本原则2.信息安全基础知识2.1密码学基础2.1.1对称密码与非对称密码2.1.2常见加密算法和协议2.2认证与访问控制2.2.1身份认证技术2.2.2访问控制模型和机制2.3安全通信和网络安全2.3.1安全通信的基本原理2.3.2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4安全存储和安全操作系统2.4.1安全存储的基本原理2.4.2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3.常见安全威胁与防护3.1计算机病毒和蠕虫3.1.1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的定义和特征3.1.2常见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的防范措施3.2网络攻击与防范3.2.1木马和僵尸网络3.2.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3.2.3网络攻击的防范措施3.3数据泄露与隐私保护3.3.1数据泄露的风险和危害3.3.2隐私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4.信息安全管理4.1信息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4.1.1信息安全评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4.1.2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2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4.2.1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4.2.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知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法。
3.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信息安全概论复习提纲第1章绪论1、信息安全的六个属性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非否认性、真实性、可控性(前三者为经典CIA模型)机密性:能够确保敏感或机密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不遭受未授权的浏览,甚至可以做到不暴露保密通信的事实。
完整性:能够保障被传输、接受或存储的数据是完整的和未被篡改的,在被篡改的情况下能够发现篡改的事实或者篡改的设置。
可用性:即在突发事件下,依然能够保障数据和服务的正常使用。
非否认性:能够保证信息系统的操作者或信息的处理者不能否认其行为或者处理结果,这可以防止参与某次操作或通信的一方事后否认该事件曾发生过。
真实性:真实性也称可认证性,能够确保实体身份或信息、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可控性:能够保证掌握和控制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可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实施可靠的授权、审计、责任认定、传播源追踪和监管等控制。
2、从多个角度看待信息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保护、公害事件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效率保障、不正当竞争军队、军工、涉密单位:失泄密、安全保密的技术强化运营商:网络运行质量、网络带宽占用(P2P流量控制)、大规模安全事件(DDOS、大规模木马病毒传播)、新商业模式冲击(非法VOIP、带宽私接)地方政府机关:敏感信息泄露、失泄密、网站篡改、与地方相关的网络舆情职能机关:案件侦破、网上反恐、情报收集、社会化管理国家层面: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网上舆情监控与引导、失泄密问题、巩固政权、军事对抗、外交对抗、国际斗争3、威胁、脆弱点和控制(1)信息安全威胁(threat):指某人、物、事件、方法或概念等因素对某信息资源或系统的安全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包括信息泄露、篡改、重放、假冒、否认、非授权使用、网络与系统攻击、恶意代码、灾害故障与人为破坏。
其他分类:暴露、欺骗、打扰、占用;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截取、中断、篡改、伪造。
(2)脆弱点(Vulnerability),即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