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
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
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
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
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
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
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
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
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
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
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
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以上是本人学习语文方法的简单归纳,愿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语文学习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语法、标点、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五个方面。
知识要点一、字 1.字音:汉语拼音规则,及容易读错的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论文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
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模仿中积累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
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
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
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
现整理摘录几句:桃花喷香,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河水冰冰,他对雪人说:“我就是冬天。
”二、在生活中积累生活即语文。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
“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
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
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
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
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语文要坚持积累作文素材
指导老师:屏东中学初三语文集备组组长林密
在语文复习的最后阶段,建议学生分两步走。
第一步,回顾反思。
考生要回顾自己知识积累的情况,反思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得失,了解自己还有多少上升空间。
建议学生研读考试说明,研究两次市质检试卷以及近期各次模拟考卷,既明确今年中考的题型特点,又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第二步,制定策略。
建议学生做一张读书题分值表,把读书要点比如字词、古诗文背默、文言文、名著阅读等题列出一个目录并制定每天的复习量,在目录上了解进度。
读书题分值大,又是短期见效快的题型,建议在最后阶段多投入时间。
针对阅读,重在精练,多思多总结。
阅读题虽然灵活多变,但也有章可循,建议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进行知识总结,比如说明方法、写作手法等。
最后阶段,可适当减少做阅读题的量,做到精练多思,在做题中寻找答题规律与解题技巧,这样能够触类旁通。
可以用错题本整理自己的失分题,总结自己阅读能力的缺失点,进行针对性补救。
针对作文,重在积累、模仿、活用。
在最后阶段,仍要坚持积累写作素材,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到社会新闻,把有价值的大小事件记录下来,即是考场写作文选材的“素材库”。
此外,要准备几篇自己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可为学生在考场写作文时提供灵感与借鉴。
也可以多看范文,以便学习模仿,但切记不可抄袭套用。
也说语文学习中的积累作者:叶中科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9期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要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
这样,积累就会在语文学习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积累”是这样解释的:①(动)(事物)逐渐聚集。
②(名)国民收入中用在扩大再生产的部分。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应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聚集于学生头脑中的可以调用的词汇、语言以及语文素养。
也就是说“积累”的形成过程有两个必备的因素:一是要不断的往脑中装货。
二是要慢慢的聚集,沉淀。
语文积累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而且还要把积累的知识转化成能力,然后用于处理我们学习过程中的语文问题,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才行。
一、积累的作用古代教育家、思想家荀子在他的《劝学》第一篇中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的观点很明确地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在学习他的思想的精髓,正是因为他的思想经历了数千年,有着深远的影响。
只有通过反复积累、感悟,扩大课外阅读量,才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感,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见解。
只有在这种螺旋式推进的自学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养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些流传至今且耳熟能详的话语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其实它一直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即强调读书积累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语文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积累的一个过程。
二、积累的内容语文的积累实际上包括两大类,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文素养的积淀和培养。
浅谈在语文学习中如何进行语言积累【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
如何真正有效地创设教学环境,抓住每一个训练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下面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言积累小学语文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
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读,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
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和语言交流中会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没词可用的尴尬情形。
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读得少、记得少。
这正应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话。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课外多读点,多积累些,并坚持不舍,这样时间一长,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鼓励学生、创设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经常光顾图书馆、阅览室、报廊、报架,介绍推荐优秀书报杂志供学生订阅,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组织一些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等。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内容摘要:语文这一门学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累的方法有:阅读、生活、游历、搜集与交流等,这些方法应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有所体现,只有通过这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应用好语文。
关键词:积累阅读搜集交流语文考卷的分数不完全代表你语文方面的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跟许多其它学科一样,语文这一门学科也不能一蹴而就,它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
在阿拉伯民间中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一个贫困的牧人与一富人交易,牧人来请教阿凡提,阿凡提告诉了他一个方法:两人协定,牧人每天给富人一万元,而富人第一天给他一分钱,以后每天给牧人前一天钱数的倍数。
尽管开始牧人只能负债过生活,一年后富人却发现自己付出的要多40多倍,落得个倾家荡产。
我想,积累对语文学习的效果而言也恰如这个故事的道理。
因此我认为老师和家长不应目光短浅,光注重考卷上的语文知识。
那我们如何应如何积累,积累什么呢?语文是百科之源,体现在理解与表达,语文的应用也同样如是,针对于此,我将从如下几方面来说:一、在阅读中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
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同时也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
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
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段、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学好语文重在积累夯实基础知识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语文的工具性特征非常明显,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字+字=词,句子+句子=段落,段落又聚合成为文章,因此,学习语文的核心应该落实到字词句上面,这也是平时考试和中考考试考查的重点。
对于字,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字形,字音的考查内容不外乎生字、同音字、多音多义字、常用误读字、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
字形考察的内容包括:1课本上出现过的生字,如:尴尬、盘曲嶙峋;2同音字,如:质疑、置疑,部署、暑假;3形似字,如:至、致。
词语考查的内容包括:1实词、虚词、成语;2同义词的选用、关联词的使用;3正确使用成语。
至于句子,在考试中经常被采用的考查方式多是修改病句、扩展语句,“扩展语句”的考查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把一组词语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另一种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充实或者合理扩展成几句话,常常与句式的仿写及变换等要求交叉设置主观题。
在复习中,一定要立足教材,牢牢抓住这些核心知识点,为语文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哪怕是到初三的冲刺阶段,这些最最基本的知识仍然不容忽视。
因为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语文的基础知识无外乎字、词、句等,学起来比较枯燥。
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学好基础知识呢?那就要善于总结规律,找出一些小窍门。
复习时应该重视课本,不要过多地花时间在生僻的内容上。
从最近几年试题分析看,考查的内容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不离课本,因此,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扎实非常重要。
许多学生容易在字词句的知识点上犯错,其实只要找准对策,困难就迎刃而解。
对于字音可以指导学生参照下列方法:第一,认真读书,立足课本。
同时,还要注意积累,勤查字典,平时读准字音;第二,注意统读字,留意多记;找出错误规律,形声字读半边,多音字不解其意,生字凭想当然蒙读,习惯性误读等;第三,跟着老师,集中训练,多做练习,反复巩固。
对于字形可以指导学生参照下列方法:第一,考查的字大多选自课本或常用字,无生僻字,掌握好课本中新的生字词非常重要;第二,形声字也是一个考查重点。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
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
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做的:方法一:诵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
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方法二: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老师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
方法三: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四:测试。
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的方法。
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
经常一些语文教师说:“这次考试,有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我没有让学生背过,所以没考好。
”这话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
但这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待“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做法。
可见,这些老师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通过让学生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试题的方法来应付考试。
浅谈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篇:浅谈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浅谈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是森林,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和森林中。
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会在这片森林和海洋中迷失方向,丧失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
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语文阅读表达能力差,习作中内容空洞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素材这“米”。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并且能对蒸饭、煮饭、炒饭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做出饭来。
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
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
如何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素材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
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
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小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
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
语言典范往往包含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
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和写作材料能力呢?(一)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首先,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当然,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只能是见缝插针,推荐选择短小精悍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物,让学生立竿见影学会有针对性的阅读。
其次,语文教师精心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
作文教学重在引领学生积累很多小学生往往感到写作文很难,一是感到没话可写,二是遣词造句的能力欠缺,三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差。
于是每次写作文,不少学生都“叫苦不迭”。
我觉得作文教学重在引领学生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作文时才会水到渠成。
一、积累写作的素材1.引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要争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用心去观察,观察身边人的外貌,倾听他们的声音,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并把人和事结合起来思考。
外出参观、游玩,要引导孩子边走边看,回来后指导孩子写出参观记、游记。
学生喜欢的玩具,就要引导孩子认真观察它的形状,能用语言说出它的玩法等等。
2.引导孩子学会思考。
《大学》有语:“知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见思考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样离不开思考。
思考什么呢?思考身边的人,他是个怎样的人?思考身边发生的事,通过这件事,懂得了什么?遇到困难时要思考,思考解决的办法……3.挫折教育。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文章憎命达。
”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学生天天生活在舒适窝里,家长们更不愿让我们的孩子受一点委屈。
静心思之,我们的一些孩子是成天生活得舒舒服服,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比如懒惰,不仅手懒,而且脑子也懒,遭到事情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
鉴于这种情况,对孩子施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要和家长配合,平时不要太溺爱我们的孩子,不要怕他们“跌跟头”,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遇到了困难,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4.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的好处很多,它首先是生活成长的足迹,便于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它可以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培养思考的习惯;最主要的是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唤起回忆、积累素材。
许多作家成名都得益于日记,鲁迅、叶圣陶等人都有日记出版,他们的日记还成为研究他们成功道路的重要依据和解读他们作品的钥匙,具有文献的价值。
谈小学语文学习的积累作者:魏美玲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3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把读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而积累的知识在写作中的运用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又能在写作中运用呢?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做到读写结合,重在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一、在阅读中积累充足的语文积累,有利于学生的一生。
语文积累,是在语文的读的教学中让学生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认识更多的字,记下更多的词,更重要的是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诵背记,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坚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品味、揣摩、感悟、欣赏语言的优美和精彩。
二、在课内文本阅读中积累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预习时,学生必须标明文章的段序,能及时找到文字材料,圈画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每课必须自行评点3-5个句子;自行分析文中的修辞方法;诵记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有助于读懂文意的句子。
每课听写字词不少于20个,学生之间就评点的句子、修辞方法、自选诵记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交流。
三、在课外书籍阅读中积累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练就课内“读”的本领,还应将学生的视野伸向更广阔的文学领域,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
如对经典的阅读,对有关报刊的阅读,对手机短信的阅读,甚至是对广告词的阅读。
我就被“山高人为峰”的广告词所打动,那是红塔集团为“铂金红塔山”而作的广告词。
它内涵丰富,言词精炼,文风大气,在宣传企业新产品的同时,又从一种特殊的视角界定了“人与山”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豪迈地抒发了现代人强健刚毅的超越精神。
四、在文本研读中积累研是读的目的,读是研的基础。
有目的的研读,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门径。
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呢?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短语、短句的结构,确认题目包含的内容范围;其次在阅读中用不同符号圈点勾画由题目分析显示出的关键信息;第三,回头检视圈点的内容,梳理整合思路主旨,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意图;第四,对散文体裁的课文研讨。
语文教学积累运用论文概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抓住积累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从课本中积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积累。
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文质兼美好文章,有的老师认为课文用一、两节课讲完就算了,没有跟踪学生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学完就忘了,甚至过一周全丢了。
如果课本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学会,哪来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我班学生每学期必备一本“采集本”,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要求他们把这篇课文出现的词语、成语,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重点句子、精彩文段和老师课堂上拓展的字、词、句、篇全都记录在采集本上,学完一个单元,再把整个单元的内容归类在一起,每天早读都用一定的时间来读读一读,背诵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
如果学生能把课本和课堂上拓展好的语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经常积累,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日渐充实,写作时就会有话说,时间长了作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在每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我都着手字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利用丰富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容易写错的字,我会用儿歌、找形近字等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
低年级常用“儿歌法”,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中高年级找形近字,如教“辫”字,我会让学生找它的形近字:争辩的“辩”、分辨的边“辨”、花瓣的“瓣”和辫子的“辫”做比较,学生容易牢记、区分了;教学“幕”字,我也用暮色的“暮”,羡慕的“慕”,墓地的“墓”做比较,让学生区分,积累更多的生字,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着手字的积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学生积累的字越多,阅读和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一、注重“词”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词语是构建句子的基本单位,在课文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出现的词语外,还会把课本的词语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积累。
比如教学四年级的《火烧元》一课,出现的ABB形式的“红彤彤”一词,我会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ABB的词:白茫茫、黑乎乎、绿油油、白花花、绿莹莹,还有表示高兴的ABB的词:笑嘻嘻、笑哈哈、笑呵呵、笑盈盈、笑吟吟等。
学习的议论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通用28篇)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特别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议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的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这两个字,我认为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学,是指上课时的学,而习,是指下课后自己的复习。
然而只有这两个字结合起来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学习好!学,正所谓学,就是只上课时的学,我们应如何对待上课时的学呢?——我们要认真对待。
有些同学上了课左瞧右看,一点学习的样子也没有,这样的学就是不认真的学,理所当然的,他也不会学好了。
习,正所谓习,就是指下课后的复习,我们应怎想复习呢?怎样复习才是最好的复习呢?首先,我们要先确保上课时老师让记得东西都记全了,上课时也认真听讲了,这样才能复习好。
我们下课后,要一字不差的把老师上课说过的重点,难点背下来。
一些需要了解的地反复也要反复读上几遍,真正的复习好。
学和习,这两个字只有合二为一,变为学习时,我们学习的效率才可以提高上去,我们的成绩也才可以提高上去,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合二为一,是我们的学习成绩飞速提高吧学习就像一群人在大街上行走,只要你的步伐稍稍慢一点儿,就会有人悄悄地从你身旁擦身而过,然后远远的把你甩掉。
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稍稍放松一下,成绩就好似一条下划线,让成绩直线下降。
也许我并不算得上是个好学生,至少我的成绩就不是优秀的。
在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总不低于全班前三名,因此,每次我都问心无愧的捧着手中如稀世珍宝的优秀生奖状,心里有说不出的甜蜜。
但是上,了中学后,就变得有些懒散了,我的成绩不仅下降了,而且还下降得厉害,一跌就跌到了十五名的成绩,但我却闯彩的了个三好学生,拿着手中的奖状,并不像以前那样问心无愧了,拍拍胸口,有股闷闷的感觉,心里在也没有甜意,感觉苦涩苦涩的,简直比吃了五味果还要难吃一百倍。
学习就是当你越过重重高山,郁郁葱葱的森林后,一跟横架在河流上的独木桥,你不敢过去,那么你就让路,站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勇敢的人一个个的超过自己。
谈语文积累教学论文谈语文积累教学论文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积累”,才能“薄发”。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
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
由此:把孤立、机械的语言积累,变引导潜心读书,促进有效积累。
1、阅读理解促积累。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多了,读熟了,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
而只有在理解语言基础上的,才会读有所值,读有所得。
2、诵读记忆促积累。
诵读记忆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
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背诵检查的力度。
3、感悟品味促积累。
感悟就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
读与悟要结合在一起,“学而不思则罔”。
语文课上要让学生感悟些什么呢?比如学习语句,不仅要在读中理解意思,有时还得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由于眼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
读完课文要感悟记叙的顺序和主次内容的安排等。
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4、品读赏析促积累。
语文课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赏析、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乳相交、相得益彰。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中,巴金老人有一段关于榕树描写的奇美文字,为此,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认识榕树的形态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蕴含的“意境美”。
如此将审美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机地渗透到美丽的阅读教学之中。
把硬性的积累变为激励自主参与、引导学生自主积累。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教学时可配乐读、表演读,甚至以“小导游”的身份作介绍等,学生心随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
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积累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教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
过去,学习语文和教学语文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令人难以把握和实施的工作,教师的教只为课本知识而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趋势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并能利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交往。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再不能“以本为本”了,而应体现“以人为本”,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显“学生”这个主体。
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通过读懂课文的内容,从内容中去体会、理解,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要让小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由“感”及“悟”呢?我参加了“阅读感悟——感悟积累——真情表达”课题研究后,我在学生“感悟”问题上进行了研究。
所谓感悟,一是“感”,二是“悟”。
“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觉、知觉”。
他是由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而引发的。
所谓“悟”简单地说就是理解。
因此,感悟是指人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之后的理解。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在读中有所感悟”的要求,实际上是说阅读教学要由“读”而“感”,要由“感”及“悟”。
在这里,“读”是“感”的前提,“感”是“悟”的基础,“悟”是“读”所要获取的结果。
如何才能让学生由“感”及“悟”呢?关键要在反复地诵读中,让学生发现并抓住符号和内涵、表象和认知、内容和义理之间的相似联系。
例如在教学《古井》一文时,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古井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哺育着她的儿女。
”在引出了这句话之后,学生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说古井像母亲?她怎样哺育自己的儿女?她的儿女指的是谁?等等。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
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
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
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课程总目标中提到,“(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上述目标阐述形成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体系”:分级说明了积累的来源(课内外阅读、生活实际),积累的内容(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古代诗词),积累与阅读体验、生活实际、审
美情趣的关系。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
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
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畅谈了阅读体验后在文章结尾写到,“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
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作了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例举的这些媒介和载体无一不来自生活实际。
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早在前几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语文教育”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编排方面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这一精髓。
义教阶段第四学段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第二
单元编排了一个“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理解“生活处处有语文”,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要注意吸收和积累社会生活的新鲜用语。
教师在指导这项活动时不能把它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活动安排,而要把它的要旨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语言。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
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
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
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
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
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
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搜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接触搜集。
学生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媒介和载体显现的语言现象、语言信息搜集起来。
这种搜集活动发生在随时随地,形式比较灵活,学生积累到的是鲜活灵动的生活语言。
二是分类搜集。
学生按一定的专题从各种语言载体中搜集语言信息,如在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
这种搜集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
但积累到的语言信息容量大、系统性强。
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实现了同类语言材料的链接。
4、在交流中积累
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
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因为有交流就有兼收并蓄,学生花很短的时间(相互交流的时间远比独自探索的时间要短)积累到了不同的语言信息;有交流就有辨伪存真,在辨析和取舍中
的积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
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
5、在运用中积累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
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①词汇积累的运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词汇积累的编排自成体系,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科书在每篇选文后的中到出了要求掌握和积累的词汇——“读一读
书写(写一写),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让学生不断地丰富语言。
教师在指导可要求学生“说一说”(选用单个词语或多个词语组合口头造句)、“用一用”(选举多个词语进行情景语段写作),通过这些训练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②生活语言的运用。
学生搜集到的生活语言,也要在运用中积累。
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生活语言,并在写作讲评中设立语言大众化、生活化的评价标准,师生共同讨论、评点。
通过这些训练使生活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③优秀诗文的运用。
学生诵读的优秀诗文也要运用到写作中去,主要做法一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之类的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文的意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二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阐发诗文意蕴,在运用中加深对优秀诗文的品味。
通过这些训练使文化沉淀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