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评估报道
- 格式:pdf
- 大小:15.57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杨景超姜旭王元松邢丽君张爱玲发表时间:2015-10-20T14:53:21.52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杨景超姜旭王元松邢丽君张爱玲[导读]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
杨景超姜旭王元松邢丽君张爱玲(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河北沧州 061000)【关键词】复荣通脉胶囊;硫辛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33-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日益增加。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1】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总体发病率9.7%,糖尿病前期发病率15.5%。
笔者在西医硫辛酸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我院复荣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5例,并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选择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95例,将95例患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1:31人:男性16人,女性15人,年龄54.2±7.1岁,糖尿病史16.0±5.2年。
治疗组2:33人:男性18人,女性15人,年龄53.2±6.1岁,糖尿病史18.2±5.1年。
对照组31人:男性17人,女性14人,年龄57.4±5.3岁,糖尿病史14.1±5.1年。
1.2纳入标准1.2.1西医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DPN的诊断标准[2]。
1.2.2中医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夹瘀者。
1.3排除标准:1.出血现象。
2.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3.其他特异性的针对神经病变的治疗。
84384384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 hi nese M edi ci ne M eder nD i st ance Educat i on of C hi na 第6卷第08期2008年08月有1例(0.99%)一侧下肢B r om a ge 运动神经阻滞评1分,此3例均有感觉功能恢复延迟,在停止硬膜外泵注止痛药后迅速恢复。
3、4、5各组产妇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均在1~3小时内完全恢复,没有延迟性下肢运动功能异常。
3讨论我们的观察发现,术前没有任何脊神经功能异常的产妇,CSE 腰麻后硬膜外连续泵注芬太尼和布比卡因混合液行术后镇痛对麻醉恢复有明显影响,表现为下肢感觉和运动恢复延迟。
虽然0.1%布比卡因以上浓度镇痛效果满意率稍高,但较多产妇出现下肢感觉或/和运动功能异常。
布比卡因浓度降到0.075%,其协同芬太尼镇痛效果与高浓度组没有明显差异,而下肢感觉和运动异常减少。
浓度降到0.05%时协同止痛效果减弱,而单纯用芬太尼止痛效果较差,但没有神经功能恢复异常。
总计近3%的病人出现下肢感觉恢复延迟,以局限于某一支或几支脊神经区域轻微麻木为主。
有3例病人麻醉后轻微屈髋无力,且其感觉障碍也较重绝大多数病人在停止泵注后4小时内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很快恢复。
但2组有一例出现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停药后会阴区感觉和排便异常长达5天,此例术前没有任何马尾神经功能异常,不能排除与麻醉和术后持续硬膜外镇痛有关,很可能这些病人对镇痛药或局麻药的敏感性较高,导致脊神经或脊髓毒性反应。
绝大多数感觉异常局限在一侧下肢,提示与硬膜外导管的位置有关,有研究表明插入长度超过5c m 时导管尖端多位于硬膜外一侧腔内[1]。
我们采用非常柔软的硬膜外导管,更容易改变方向使尖端偏离中线到某一支脊神经根附近,连续泵注很小容量药液持续作用于一支或相邻几支脊神经,感觉麻木区即为管尖所在的位置。
对椎管内麻醉和镇痛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已有很多研究,但其确切原因仍不清楚。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甲钴铵针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段吉成(郧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湖北 郧县 442500)摘要: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钴铵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方法 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钴铵针剂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3周;对照组单用甲钴铵针剂,用法及用量同治疗组。
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腓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两组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1)。
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钴铵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银杏达莫注射液;甲钴铵针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R 369.21 文献标识码:B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85%,迄今为止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笔者采用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钴铵针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57.3±5.2)岁,糖尿病病程(10.2±3.1) 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6±1.7) 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6.7±5.4)岁,糖尿病病程(9.8±3.2) 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7±1.2) 年。
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符合[1]:(1)有糖尿病史;(2)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表现:肢体麻木、针刺样、烧灼样疼痛,肌萎缩无力,感觉减退、异常,腱反射减弱;(3)肌电图检查有神经传导速度减退;(4)排除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如维生B 缺乏、酗酒、尿毒症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摘要:目的: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并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对照分析法,分为30例治疗组与30例对照组,前者予甲钴胺静推及中药汤剂内服和泡脚治疗,后者实施常规甲钴胺静推、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震动感觉阈值(VPT)变化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43(95.56),对照组38(84.4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两组治疗后腓神经VPT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数据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有修复效果,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综合治疗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及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其中以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为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通过相关体格检查和神经辅助检查,易于被发现和诊断,故早期的筛查、诊断和积极干预,有利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神经的修复。
本文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研究中使用的资料、方法和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其诊断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1]: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2];⑤排除以下情况: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等;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川芎嗪论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处理,观察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则加用维生素b1、b12治疗,两周一疗程,共两个疗程。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52.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国内常用标准[3]。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尿病及其dpn的常规治疗和处理,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或胰岛素降糖、宣传教育,对照组并且应用维生素 b1100mg,肌注1次/d及维生素b12 0.5mg,肌注1次/d。
观察组120mg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连用2周(1个疗程)。
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肝功能、肾功能,及肌无力肌电图等1.3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自觉四肢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等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提高 5m/s 以上;②有效:自觉征象有好转,膝反射、跟腱反射有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比治疗前增加4.9m/s以下;③无效:自觉征象无减轻,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无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增加或降低;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组间均值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作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疗效比较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2.2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见附表22.3 不良反应观察组有2例(4.0%)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未做处理,3-5后消失,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近况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越高,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dpn发生,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令人满意的疗法,尤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显著。
近几年临床中西结合治疗及结合中医外治的方法治疗dpn 疗效显著,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07-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随着病程的延长,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越高,糖尿病诊断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dpn发生,其发病率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dpn。
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尚缺乏令人满意的疗法,尤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显著。
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可能与山梨醇(多元醇)通路学说、肌醇减少学说、组织蛋白糖基化学说和血管性缺血缺氧等因素有关。
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见于四肢特别是下肢远端,主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四肢呈对称性、有如手套或袜子样感觉障碍,夜间或寒冷情况下加重。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传统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确切病名,但古医籍中早有记载。
从临床表现来看多隶属于中医的“痹证”、“血痹”麻木不仁等范畴。
患者常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随后肢体疼痛,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可有肌力减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1]。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主要以西医控制血糖、营养神经、血管扩张剂以及镇痛药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中药复方、中药自拟方及中药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主要有从下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疗效观察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结果。
临床症状以肢体麻木、发凉或灼热刺痛为主要特征,同时它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残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
因此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8月-2010年8月门诊病人。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法,将56例符合要求的入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
治疗组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4-65岁。
平均54岁;病程2个月至10年。
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43至67岁,平均55岁,病程1个月至9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拟定,中医辩证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基本方:萸肉15g,、熟地30g、山药30g、茯苓20g、黄芪30g、丹皮15g、泽泻30g、苍术10g、归身10g、鸡血藤30g、蜈蚣2条、黄连8g。
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西洋参5g;肾虚者加用补骨脂15g、枸杞15g、淡大云15g;失眠者加酸枣仁15g、麦冬15g、五味子15g。
每天一剂,中煎取汁300m l,分3次口服。
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重视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治疗。
另外用“葛根素注射液”0.4加入生理盐水250m l中静滴,同时加用甲钴胺0.5m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4周。
3 结果3.1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膝、跟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膝、跟腱反射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深浅感觉及膝、跟腱反射无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张清齐(内蒙古牙克石市人民医院,内蒙古 牙克石)摘要: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方法将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糖尿病基础治疗营养神经治疗。
治疗组用川芎嗪注射液24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周为一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提供神经传导速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D 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3.067·临床研究·0 引言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发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急剧上升。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现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
为此防治糖尿病工作刻不容缓。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可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把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慢性并发症,在常规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糖尿病专科住院病例。
100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5岁,糖尿病平均病程8.2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平均病程3.2年。
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5岁,糖尿病平均病程8.5年,糖尿病周围神经平均病程3年。
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差异(P>0.05)有可比性。
温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
疼痛以及运动功能障碍。
温针疗法作为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的治疗,本文将对温针疗法在该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
本研究纳入了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
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相似,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疗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疗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先将温针在清洁消毒后,迅速插
入患者的穴位中,然后加温调节至适宜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再缓慢拔出温针。
每
次治疗约30分钟,一周3次,连续治疗6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疼痛程度、感觉异常程度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通过视触觉模拟法、冷热觉觉测试以及运动功能评估来评估观察指标。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观察组患
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感觉异常程度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对照组患者疼痛
程度、感觉异常程度及神经功能虽然也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明显较观察组差。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仅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短暂的局部红肿、瘙痒等不适感,经过处理后逐渐缓解。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DOCTORS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好,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症状一般都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日渐消瘦等表现,导致血糖升高,血液浓稠,经常性的头昏眼花,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周围的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症状来判断。
本文对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其中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91岁,平均(56.8±9.1)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24年,平均(11.2±4.1)年。
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3~87岁,平均(57.9±8.8)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年,平均(±3)年。
两组性别、年龄、周围神经病变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以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研究。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
西医主要采用胰岛素的注射以及一些降糖药物的治疗。
其中,胰岛素每天注射1次,每次根据病情的情况来计算量。
降糖药则是每天饭后服用。
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汤药治疗,用水煎250mL ,1次/d ,每次饭后食用,汤药配方即当归15g ,黄芪20g ,桂枝15g 等煎熬而成。
②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应用胰岛素的注射以及一些常规的降糖药物治疗,其中,胰岛素每天注射1次,每次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计算胰岛素的摄入量。
降糖药每天饭后服用。
评价指标:治疗期间,采用临床表现以及最后观察结束后化验单作为标准。
经过6个月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性。
①显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已经完全消失,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也已经回归正常。
②有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也有所变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
③无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任何改变,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也与治疗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统计学处理:对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 PS 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比较低,见表1。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讨论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逐年增加,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是以麻木临床症状为主,随着病情的扩展,到现在,主要伴有肌肉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疗效评估报道褚景春田福华024000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中蒙医院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5.32.58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控制临床的症状,减少患者症状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估Effica cy evaluation r epor t of integr a ted Chinese a nd we ster n medicine in the tr ea tment of dia betic per iphera l neur opa-thy in 50ca sesChu Jingchun,Tian FuhuaZhongmeng Hospital of Aohan Banner,Chifeng City,Inner Mongolia 024000Abstr 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 ff ect of integ 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 thods:100patients w ith diabetic pe ripheral neuropathy were se 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 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 ith 50cases in ea ch group.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 fe ct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treatme nt group,the total e ff ective rate w 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Conclusio n:The clinic al curative ef fe c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 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 as better.It can eff ectively control the clinical symptom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ymptoms of patie 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 e of patients.Key wor dsInteg rated Chinese and w estern medicin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Clinical curative e ff ect evaluation(下转第页)201124209.1.99492临床教训CHINESE COMMUNITYDOCTORS周再次出现上述住院症状及体征8例,再次入院后,仍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治疗10~14d出院,此8例患者分别在第2次出院后1~3个月又出现上述症状复发;在出院后3个月左右出现类似脑炎复发症状3例;频繁抽搐1例,再次入院后诊断小儿癫痫,经抗癫痫治疗较差。
12例患儿经多次院内、院外及网络会诊,最后诊断为边缘性脑炎,在原治疗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糖皮质激素加免疫球蛋白治疗4例,转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后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疗程根据不同病情,服药3~6个月,逐渐减量停用。
其中预后良好11例,仍有抽搐发作1例,每年1~2次,发作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正服抗癫痫药物。
讨论边缘性脑炎是一种在数天或数周内亚急性进展的神经系统疾病。
可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结构,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本病发病率低,男性多于女性,有多种基础病因,其中病毒感染,单纯疱疹不仅是病毒性脑炎的病因,而且是病毒性边缘性脑炎的最常见病因。
日本有人认为,非疱疹病毒性边缘性脑炎是一种新的边缘性脑炎亚型[3];本病发病机制不清,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和体液免疫可能共同参与了致病过程,大多数患儿除有脑炎症状外,还伴有精神症状、幻觉、周围神经过度兴奋、多汗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表现为低体温、唾液过多、疼痛及食欲障碍等。
边缘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已经有专家推荐当排除其他诊断,尤其是排除了感染性脑炎的可能性后,就应该立即开始边缘性脑炎的免疫相关治疗[4]。
所以,边缘性脑炎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本组12例,由于在起病早期大多数表现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脑脊液结果,少数表现为单纯反复抽搐,精神行为、言语异常,因此均被误诊。
临床经针对不同病例进行对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可缓解,短时间内又复发,重复上述发病症状及体征,其中以相同症状在2个月内3次入院3例,均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临床上按病脑治疗有效,但出院后短时间内还会复发,最后认真思考,用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等无法解释同一疾病的反复发作,后经组织多次院内会诊、专家网络会诊,最后考虑为儿童边缘性脑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7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4例,转上级医院行胸腺手术后服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1例,3~6个月逐渐减停。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癫痫药物1例,随诊1~3年,预后良好11例,仅有轻微的癫痫发作1例。
因此,作为基层医院的儿科医生,对边缘性脑炎概念模糊,存在认识不足,所见病例少,临床缺乏经验,不能做抗原、抗体等检查,而且大多数患儿起病类似病脑,所以常被误诊误治。
呼吁作为儿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儿科医生,更要充分提高对边缘性脑炎的认识,注意与病脑鉴别,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诊断思路要拓宽,多请上级医师会诊,才能提高诊断正确率,尽可能地减少误诊误治,避免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损失,使边缘性脑炎患儿能在疾病早期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减少脑损伤,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
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对本病的充分认识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宋兆慧,刘磊,王家伟.新型边缘性脑炎的临床思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6.[2]Dalmau J,Lancaster-E,M artinez-Hernand ezE,et al.Clinical experien ce and labo ratoryinvestig ation s in patients w ith anti-NM DARen cep halitis[J].Lancet Neuro l,2011,10(1):63-74.[3]Ichiy am a T,Sho ji H,Takah ashi Y,et al.Cere-bro spinal fluid levels of cytokines inno n-herpetic acu te lim bic encephalitis:com-parison with herpes simplex en cep halitis[J].Cy to kine,2008,(44):149-153.[4]Vernino S,O'Neill B P,M arks RS,et al.Immu-no modulatory treatment trial for paraneo-plastic neuro log ical diso rders[J].Neuro On-co l,2004,6(1):55-62.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n=50)14(28.00)32(64.00)4(8.00)46(92.00)对照组(n=50)5(10.00)28(56.00)17(34.00)33(66.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