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体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志书排版要求一、志书外形1.开本:市直单位(部门)及中央、省、企事业单位志书,一律采用中型开本,即正16开(787毫米×1092毫米)。
2.精装本志书设前、后环衬和书签。
3.封面:志书名在“天头”下,位置居中横排,下标断限、承编单位名,“地脚”上方3厘米处标出版社名,居中横排。
首修志书不标断限,续修志书断限为(19××~20××)。
书名用规范简化字,不用个人题签,下可标汉语拼音。
书脊为方脊,文字自上而下竖排,“天头”往下空2.5厘米,字体用宋体;“地脚”往上空3厘米。
二、志书内文1.内文编排顺序:前环衬→扉页(内容同封面)→版本记录页(使用ISBN书号,须按国家标准刊号制作要求编制;使用内部图书准印号,须标注书名、承编单位名、印刷厂名、开本、印张、印数、字数、日期和准印号,不标价格,并注明“内部资料,注意保存”字样)→编纂机构及编辑部人员名单→彩页(照、图、画)→序→目录→凡例→概述→大事记→志书正文(含随文插)→人物→附录→编后记→后环衬。
2.书眉设计:位置在版心“天头”处,居中排,字级小于或等于正文。
双页码为志书名,单页码为篇或章名,下加“书眉线”并与版心对齐。
3.页码设计: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明码或阴码)标注,置于地脚居中或翻口处。
4.书心各部分字体:(1)主书名页(扉页、版权页)、编纂机构及编辑部人员名单、序、图(照)说明、编后记、凡例、概述、大事记、志、人物、附录及正文,不用艺术字。
(2)目录: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标题用宋(楷)体,三级标题用楷体。
(3)正文:篇、章、节标题:通栏居中排列,标题为2个字的间空2字;3个字的间空1字;4个字的间空半字;5个字以上的不间空。
(4)篇、章、节下附属标题:居左空2字或居中加方头括号【】。
5.版心尺寸:天干地支合理、美观,全书统一。
(1)一级标题:均排在单页,不能接排,上下各空3行排。
(2)二级标题:居中排,上下各空1行。
提出志书体例的整齐划一要求
志书体例整齐划一的要求为:
1. 字体:选择统一的字体风格,如宋体或雅黑,保持字体的清晰可读性。
2. 字号和行间距:标题、章节和正文部分要统一设置字号和行间距,
使整个志书的版面整洁清晰。
3. 标题层级:采用统一的标题层级,如一级标题使用大号加粗,二级
标题使用稍小的字号,以此类推。
4. 段落缩进:采用统一的段落缩进方式,可以选择首行缩进或段落前
空两格。
5. 页眉页脚:在每一页的页眉或页脚位置设置统一的页面编号或页码,方便读者查找和导航。
6. 图表编号:对志书中的图表进行编号,并在正文中引用,编号要统
一设置格式和样式。
7. 目录设置:编制完整的目录,包括标题和对应的页码,方便读者查
找具体内容。
8. 图片和表格排版:图片和表格要按照一定的排版规则进行布局,尽
量避免大片空白或内容重叠。
9. 页边距和版心:页边距要统一设置,版心要居中,使版面整体稳定、协调。
10. 细节一致性:在整个志书中,各个部分的格式、标点符号、文案
用词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错别字或排版错误。
以上是志书体例整齐划一的要求,通过统一的规范可以提高志书的可
读性和易读性,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其中的内容。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采用编年体为主,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年、月、日记述大事、要事,对于其中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又是连续性的重大事件,则采用适当集中记述始末的方式。
编纂企业志书应注意的问题作者:任学飞来源:《现代企业》2013年第08期企业志是记述企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
它的基本特性是行业性、真实性、权威性、综合性、资料性和连续性,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严谨、文风朴实,基本程序是拟订篇目、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编写初稿、组织评议、修改补充、志稿审查、总纂审改。
一、志书的体例1.志体。
志体主要由结构、体裁、章法三要素组成。
(1)结构。
志书的结构包括志书的基本框架、结构方式及层次安排。
特点是横分门类,纵述历史。
横排的原则是事以类从。
(2)体裁。
志书的体裁主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
“述”,是总揽全局,反映大势,提挈纲领,沟通门类之间联系的“概述”。
“记”,是纵记企业古今的大事、要事、新事的“大事记”。
“志”,是横排纵述各项事物的分志。
“传”,是记述著名人物生平事迹的人物传。
“录”,即附录,专收不便载入正文而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图、表不单独编章,穿插在有关编章中,与文配合。
这七种体裁中又以“志”为主。
(3)章法。
志书的章法是“述而不论、寓论于事”,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要按时序纵述,记述要素要齐全,用资料说话。
2.文体。
志书中述、志、传等所用文体是记述体。
要注意不要混用其他文体,弄清与其它文体的区别。
3.断限。
志书的上限尽可能追溯到发端,下限一定要写到规定年限,有些可作适当下延。
4.详略。
做到详近略远,详今略古,详特略同,详此略彼,详人之略,略人之详。
做到详记辐射所及和结果,略记辐射具体过程;详记事业本身,略记背景材料;详记本企业特优、先行事物,略记各企业共有事物;详记事物发展的转折,略记一般过程的记述。
做到只记本企业史实,不记与本企业无关的通典;只记应用的技术和结果,不记技术的具体工艺;只记政策、改革的实施和结果,不录具体政策和改革的条文。
二、资料的收集1.资料收集的范围。
收集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性和时间性两个方面。
在区域上,要求广征博采能反映本企业全貌和特点的资料;在时间上,要求收集企业志时间断限内的基本资料。
志书的编纂要求一、关于体例1、严守志界:不能越界,这个界包括体裁、时空范围、收录标准,都不能超越(不能写成报告文学、散文,不能写别单位的事,不能写之前、之后的事,不能降低标准或扩大范围写人)2、横排竖写:横排门类(如:管理,科技,文化……分类编排)纵述史实(如:“管理”章节中,按1996-2012的时间先后顺序逐年叙述)3、七体并用:“七体”即志书所包含的七种体裁:述:总揽全局,反映大事,概述事物发展全貌和特点,沟通门类联系;记:大事记,选录大事、要事、新事等重要事项;志:合理设置门类,纵述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传:传记,为在本单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立传;图: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的具有典型性、资料性的图片,插入文中或置于文前;表:补充正文、不与正文简单重复的表格;录:即附录,专收不便载入正文而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4、述而不论:以资料说话,不发表评论,寓观点于记事之中。
二、关于内容:1、观点正确:不以个人好恶及主观意愿去判断2、史实准确:不能靠想当然或推测,时、地、人、事实、数据必须核实,如有歧义,可略即略,不能略,多说并存。
3、详略得当:详近略远,详特略同,详此略彼(只记事业发展,不记工作过程;只记科技成果,不记具体工艺;只记改革实施,不记具体条文)4、特点鲜明:体现行业、传统、优势、地位5、注意保密:尤其是科技发明创造、具体工艺三、关于语言:1、严谨:不要用大概、近年、大约、差不多2、朴实:不用华丽辞藻、过多修怖、夸张语气,用陈述句、第三人称3、简洁:行文干净,不拖沓,不罗嗦,事情交代清楚就行了4、流畅:注意修辞、语法、按记述文的要求来写,用现代白话文,不要文不文白不白5、规范:用字、遣词、造句、行文都要规范,不要乱用网络语言,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性四、关于概述:1、位于志书之首的总述(概括总体,统摄全志):A、略写概貌,详写特点B、语言准确,文采突出c、避免论述,不须评说2、位于篇章之前的小述(无题小序,提示内容):A、以简要文字介绍该章B、便于读者了解本章内容、层次C、补充章中各节无法记述的、宏观的资料D、起到沟通章中各节的作用五、关于大事记1、功能: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记述重大事件,勾勒发展脉络。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及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间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是体现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论。
体例科学、规范、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内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基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则横,宜纵则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内容全面;5述而不论。
坚持这五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则。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及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阐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内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内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内容进行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行全面概括,包括发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基本特点、经验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修志基本知识及写作要求一、志书的定义、特点、种类和体例(一)志书的定义。
志书是历史科学中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分支。
志书是分门别类、系统记述一地一时期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
1.空间的界定:一个行政区域,我们市志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镇区志是各镇区的辖境;再如专业志、部门志亦然。
2.时间的界定:含上、下限时间规定,又称为断限。
本次修志的时间断限为1979年至2000年。
镇区志、专业志、部门志则由各个主修单位确定。
3.内容界定:包含自然情况和广义的社会发展状况,可谓融合百科。
4.体例界定:志书的主体内容按横排纵写的要求,分门别类地系统记述一个地方的情况。
5.性质界定:是资料性的著述,不是论述性的著述。
(1)著述要注重整体性,要求上下、左右贯通,使全书资料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2)著述应具备科学性,体例要严格,选材要精,分类要合理,表述要正确,能够如实反映客观规律。
(二)志书的特点。
志书的特点在与其他书籍相比较中体现分明,主要有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和综合性。
1.不是辑录式的资料汇编。
志书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力求客观、真实、全面、准确,是有机的整体,资料汇编是拼盘式。
志书要求反映规律,是编者理解所掌握的资料后用自己的语言再创作,是编志者的成果。
2.不是学术专著。
志书是特定的分门别类和横排纵写的体例,是记叙体,只能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志书文风务实。
3.不是历史书。
两者同源异流,貌似实异。
志书功在存史,而不是述史,主要围绕事物的基本面貌和各个横断面的历史、状态、结构、表征、内容去组织材料;志书兼记社会和自然,侧重当代、现代的记述,正所谓“当代修志,隔代修史”;志书资料求全,宏微兼备,史书举大弃小;志书记而不论;志书是信息库,兼有借鉴和可供检索、查找、利用的现实查考的功能。
4.不是文艺书籍。
志书不允许虚构,运用的是逻辑思维。
5.不是教科书。
志书忌用说理性的语言,不是通过说理去抽象知识,其知识性应体现在资料中。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志书写作规范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志书写作规范第一部分,什么是志书?一,什么是“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
“方”指地方、方域;“志”是记载、记述。
志书,是记述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科学性著述。
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涌训》,即:"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方志记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是“横排竖写”,“事以类聚”。
横排是指按事物的性质横向分类,如工农商学兵,并列关系;竖写是指以时间为序纵向记述,从古到今、从无到有、从事物发端到现在。
历代的志书,对记述事物的“横排”和“事以类聚”,都曾做过比较严格的规范。
宋代,“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
”明代,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规定,志书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坊郭、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县、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绩、人物、仙释、诗文、杂志等目。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发了《修志事例概要》和《地方志书纂修办法》,虽然对记述事物没有具体规定,但1945年顾颉刚和傅振伦主持编修的《北碚志》,许多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都参加编修。
二、志和史的区别1、史远而志近。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
史是后代人写的,志是当代人写的。
2、史专而志广。
史体,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志体,记载现状,反映规律,只记载不论述。
3、史简而志繁。
史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
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志和史的区别以及志的性质与特点一、什么叫志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
一般的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二、志和史的区别1、编写方法形式不同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
志体,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主体门类广狭不同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
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各个门类,各种重要资料,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内容详略不同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成书方法不同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
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
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
三、志的性质与特点从志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地方文献。
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时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资料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人民性。
四、志的功用(1)“存史”。
(2)“资治”。
(3)“教化”。
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志书的体裁、体例、结构、章法(一)概念1.体裁:是作品的表现形式。
2.体例: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
3.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志书篇目的布局,它包括体裁和体例两个方面。
篇目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体裁与体例运用的是否得体。
4.章法:这里所说的章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志书篇、章、节、目的统属关系,二是指志书的记述方法。
地方志书的表达形式主要由这四要素组成。
一是体裁,二是体例,三是结构,四是章法,这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四个不同侧面,四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者中体裁是首位,每一种体裁中又有各自不同的体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体裁和体例二者的关系,体裁和体例二者是有所区别的,有些人将体裁和体例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每一种体裁、体例运用的是否合理又是通过结构来表现,并通过章法来表达。
(二)志书体裁的种类方志的体裁是在地方志书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最早的志书体裁只有图、表、记3种;后来增加到志、传、图、表、录5种;清朝末年,又增加到记、志、传、图、表、录6种;民国时期,才增加到述、记、志、传、图、表、录7种。
目前,方志主要沿用述(概述)、记(大事记)、志(各种以志体进行的记述)、传(人物传)、图(各种地图、照片)、表(各种表格)、录(附录)这7种体裁。
以下简单地介绍一下各种体裁的作用。
1.述(概述、或称综述、总述)(1)排列顺序与记述内容写在全书之首。
全面地、高屋建瓴地介绍整部志书的内容,阐明志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本地区(本部门)的建制沿革;②本地区的基本情况,如经纬度、地形地貌、总人口、总面积、总产值等;③主要特点及优势;④重大的建设成就和损失;⑤重要人物及其主要活动;⑥适当的评论及对未来的展望。
(2)概述的体例地方志书中概述的体例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直述体(也称史体)。
方志的体例一、方志的结构方志的结构指的是除辅文外方志主体各部分的构成,即志书的编排形式,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1. 平列体又叫平目体。
这种结构形式,是将志书的内容分为若干类,各类目相互独立,平行排列,无所统属。
平列体的优点是结构简洁,眉目清晰,层次较少,一目了然,便于阅读使用。
比较适合内容单一、字数较少的志书运用。
由于古代方志内容多数较为简单,故这种结构宋元以前应用较为普遍,直至清代中叶仍较为流行。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志书所记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博,迫使采用平列体的志书的门类越分越多。
如南宋施宿编纂的《嘉泰会稽志》,门类设置就多达117门。
如此多的门类一级平列,已使得平列体结构简洁、眉目清晰的优点大打折扣,反而变得累赘臃肿了。
人们便尝试在门类较多的情况下,先分若干大类,再在大类下分小类的方法。
于是,便产生了纲目体志书。
2. 纲目体又叫门目体。
这种体式的篇目结构,是先设置总纲,也就是大类,各纲之下又酌分细目,目以类聚,以纲统目,故称之为纲目体。
这种体式的优越性是:分类醒目,层层递进,眉目清晰,纲举目张,便于查阅。
由于纲目体的优点明显,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纲目体最早出现于宋代,如南宋赵不悔、罗愿编纂的《新安志》,其卷一“州郡”下设:沿革、分野、风俗、封建、境土、治所、城社、道路、户口、姓氏、坊市、官府、庙学、贡院、放生池、馆驿、仓库、刑狱、营寨、邮传、祠庙等目。
此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志书所记载的内容不断增多,纲目体也在不断发展。
刚开始时,一般只分为两级,即先设纲,再在纲下面列目。
到后来,层级越分越多,目下又设子目,子目下设细目,甚至更细。
20世纪80年代方志界有所谓“横分到底”的说法,就是这种体式的真实写照。
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种体式,有一利,就必有一弊。
纲目体层层分类的做法如果发展到极致,分得太细,就容易将一个完整的事物割裂开来,使得整部志书变得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影响志书的质量。
当代志书编纂教程第四章志书篇目的制定第一节志书的篇目结构志书的篇目设置或框架设计,是志书体例在结构上的表现形式。
篇目既是志书资料的收集导向,也是志稿的编写提纲。
因此,志书篇目设置直接关系到资料的收集和内容的撰写,以及志书的整体质量和使用价值。
志书篇目,一般要显示述、记、志、传、录等体裁运用及其在志书中所处的位置。
志是志书的主体,其篇目体现志书的主要结构。
第一节志书的篇目结构志书的结构是指志书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方式,即志书的编排方式。
志书结构的功能,就是把各项内容安排到一定的位置,使全书成为一个排列有序、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
志书的结构,至少包含门类设置、体式类型、编纂方式等三项基本要素。
一旧志的结构体式(一)门类的设置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中,志书的门类设置,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
旧志大约经历了分类成书、以类分门的演变过程。
1.分类成书《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序》说:“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见。
”两汉以前的方志,绝大多数已散佚,其体例已无从考知。
范晔在《后汉书·西域传论赞》中曾把甘英所描写的西域情况与两汉志书进行了比较,他认为,甘英所描写的西域情况,只有“佛道神化”方面,两汉方志未设,其他方面两汉方志完全具备。
这些方面,概括起来是风俗、物产、山川、气候、交通、险阻等类,但这只是我们今天的概括,而不一定是两汉方志的实际门类设置。
范晔提出这些方面,大概是为了论述的方便而从两汉方志中归纳出来的。
两汉以后至两宋以前的志书,多半是分类撰录,单独成书。
同时,也存在荟萃各体的综合性志书。
《隋书·经籍志序》记载:“晋世挚虔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悉具,凡百七十卷,今亡。
”既然此书在唐代就已散佚,那么是否为分门别类的体例,已难断定。
但从上述记载中可知其书不仅记述了地理,而且还记述了物产、风俗、人物等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志书。
史书编写体例史书是以史实为基础记录历史事件的文件,编写体例对于史书的可读性和历史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史书编写的体例:一、编年体:编年体是史书最为常见的体例,即按照年份顺序记录历史事件。
编年体可以有正史编年、别史编年、杂史编年等形式。
正史编年是官方正式编撰的史书,主要以朝代为单位编纂,如《史记》、《汉书》等,它们都是按照朝代年份顺序编排的。
别史编年是以某一特定地区、某一族群、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为主线编写的,如《吴越春秋》、《世说新语》等。
杂史编年则是以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为主线,收录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如《资治通鉴》、《纪异记》等。
二、纪传体:纪传体包括纪传和纪事本末两种形式。
纪传是以某位人物为主线,记录其生平事迹、思想和个性特征的历史文献,如《史记》中的《司马迁传》、《项羽传》等。
纪事本末则是以某一事件为主线,详细记述其前因后果和过程,如《资治通鉴》中的《顺帝纪》、《梁世祖本纪》等。
三、志书体:志书主要是介绍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如《太原府志》、《大明一统志》等。
四、议论体:议论体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思想进行分析和评论,以及对历史现象和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如《资治通鉴》中的“评传”、“论语”等。
五、散文体:散文体是以文言或白话形式写成的史书,多为题材广泛的通史或纪传文章,如《世说新语》、《明史》等。
综上所述,史书编写体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既包括严谨的正史,也包括散文类通俗易懂的史书。
但无论何种体例,史书的基本要求都是真实、客观,能够客观记录历史事实,为后人提供正确的历史资料。
地方志书的格式
地方志书是一种记载一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撰写地方志书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一、概述
概述是对该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的简要介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等方面。
概述应该简洁明了,概括性强,能够让读者对该地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地理志
地理志是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的详细描述,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文状况等方面。
地理志应该客观真实,数据准确,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历史志
历史志是对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进行的系统梳理,包括历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方面。
历史志应该史料翔实,论述严谨,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四、经济志
经济志是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的全面记述,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特点、财政金融等方面。
经济志应该数据可靠,分析深入,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五、文化志
文化志是对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进行的详细记录,包括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
文化志应该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文化特点。
六、社会志
社会志是对该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的全面记述,包括人口结构、民族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
社会志应该资料详实,分析深入,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特点。
七、人物志
人物志是对该地区的重要人物进行的记述,包括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经济名人等方面。
人物志应该资料翔实,评价客观,能够反映出该地区的人物特点。
校志字体要求
校志编篆格式体例的总体要求,请参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一些常见问题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关于字体:
对篇、分篇、章、节名,标题一、(一)、1采用不同字体。
依次为:1号、黑体、加粗;小1号、黑体、加粗;2号、黑体、加粗;3号、黑体、加粗;4号、黑体;小4号、黑体;5号、黑体。
以下各层级,不再设立独立标题,用5号宋体。
表头、图注用5号、黑体。
二、关于格式:
1,行距:采用单倍行距。
2?空行:篇、分篇、章、节名后,分篇与分篇、章与章、节与节之间,以及图表前后均空一行。
3.篇、分篇、章、节名,均居中。
4.各级标题、正文段首均空二格。
5,标题:标题一、(一)、1等三级标题,独立成行,句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下面层次,如(1)、、第一等,不单独成行,内容接排。
6.图表:除照片集中在志首外,其他图表随文设置。
正文中图表,与文字内容不要简单重复。
用图表辅助说明文字的,必须在正文中标明:"XXXXXX。
为便于查阅,所有图表都必须以两个阿拉伯数排序号(图与
表分别排序),第一个数字代表篇,第二个数字代表该图表在该篇中的序号,两个数字之间用半字线(“-”)
分隔。
表头居表格上方,左对齐;图注居图下方,居中。
志书体例的基本特征是横分门类,纵述史实,即“横排竖写”。
条目撰写是志书篇目与资料的结合,一部志书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最终要通过条目来体现。
因此,条目撰写一直是修志同仁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志书的篇目框架完善并确定之后,条目的撰写就成为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一环。
志书条目的撰写,文无定法,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条目作为志书最基本的记述单元,以时为序,直陈其事。
条目的撰写,要立足全局高度,全面概括、归纳本行业(部门)志书断限内的主要工作、活动,展示全貌,反映发展变化,总结经验,点明成绩,探索规律,也不回避曲折与失误。
写法上直入正题,用实事说话,言之有物,力戒空洞虚浮。
专题性事目主要记述单一性、专题型的事物、事件、事情,按照具体内容分列,一事一目。
条目标题要确切、简练,文题相符。
条目的选题,应抓住行业特点、地方特点、时代特点,着力记述主体工作。
条目撰写要加强综合性,体现著述性,避免不加选择,事无巨细,记成流水账。
从目前收到的各单位上报的资料稿件来看,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质量方面良莠不齐,缺乏统一规范,难以达到要求。
主要表现在:一是编写的立足点不高,部门工作总结的痕迹较为突出;二是缺乏志书最基本的写作规范,资料堆砌、流水账式记述、文件汇编式记述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地方特点、专业特点、时代特点不突出,大事要事也不突出。
从资料价值上看,存在着“五多五少”,即微观资料多,综合提炼的宏观资料少;概念、理论、政策、制度的内容多,反映重大决策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少;表面、平面的一般性资料多,有深度、有新意的资料少;众所周知的、陈旧的资料多,独家资料和新披露的资料少。
因此,有必要就如何搞好条目撰写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本文试就三种不同类型条目的撰写谈点个人浅见,并在撰稿实践中与大家探讨。
1.条目的撰写,要从理解志书的体例和篇目结构入手各单位的承编人员虽大多属于兼职,承担的任务也属于临时性质的,但修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协调难度大、涉及面广泛的相对复杂的工作,而志书编纂又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专业规范,按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时间上又要求各部门齐头并进,在统一时间内全面完成资料编写上报任务。
因此,了解一些志书编纂的基本要求和常识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对做好工作很有帮助。
体例即志书内容的特有表现形式,包括结构、体裁、章法三项内容,或称三要素。
结构,指志书的编排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横排纵写”,即横分门类,纵写发展变化;纵横结合,以横为主,侧重于从横的方面展示一方事物的广泛性。
结构在志书诸要素中起主要作用,而结构的核心是条目。
条目是志书构成的基本单元。
采用纲目体结构形式的志书,分纲列目,纲举目张,每一个条目于其类属中抽出来,因事创设,以目为记述的实体,分为三类:总分型条目、综述型条目、专题型条目,为志书的基本结构单位,在结构中起支配作用。
均属于实写目,成书后,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词条”。
在撰写过程中,要分清条目的不同类型和属性,从宏观上看事物,从高层次往下看,可以视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条目。
按条目撰写是志体横排的必然结果,章法受到具体条目的制约。
在志书编纂中,只有充分认识到条目在志书结构中的作用,横排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把握住志体的主要特点。
篇目,也称纲目,是指一部志书各卷的标题目录,也是一部志书的内容提纲,是谋篇布局、材料取舍的总体设计和结构蓝图。
篇目具有指导材料收集、具体撰写以及成书后作为全书目录的作用。
篇目是志书编写的核心。
在志书编写过程中,篇目始终处于指导地位,资料的收集、稿件的撰写和志稿的修改、审定都要围绕篇目来进行。
另外,篇目是志书体例的集中体现。
志书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著述,志书是否符合志体,首要的一条就是看其篇目是否遵循了“横分门类,事以类从”的分类标准。
2.条目的撰写,要以积累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3.分清条目类型,确立条目主线条目是构成一部志书的“细胞”,也是一部志书最基本的记述单元。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篇目设计方案中,其基本结构单元由三种类型的条目构成。
应该说,各种条目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因事制宜、具体分析,灵活设置。
在具体的实践中,要通过对资料的全面掌握,从中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来,深度挖掘有存史和资政价值的资料,因事设立条目。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和内在关联性,区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综合型条目设置综述型条目,类似于上部《楚雄彝族自治州志》所设的无标题小引,提纲挈领,勾勒州情特点,增强志书的著述性、整体性和资政功能。
从宏观总体角度勾玄提要反映某个地方或某个行业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突出时代特色和专业(行业)特色,突出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对比,发掘事物的因果关系,以事实印证决策的得失、事业的兴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特点、趋势以及对当代人的启迪。
综合型条目的,撰写要注意:内容不宜过于宽泛,忌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撰写时要高屋建瓴,加强综合提炼。
(2)总分型条目即总目和分目的合称,总目下再划分出若干细目,总目统辖分目,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概貌,反映事物总体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展示事物的现有发展水平,内容上相对要宏观、文字要简略一些;分目是对总目进一步细分的结果,内容上相对较详,资料的发掘与运用也更加微观、具体。
要注意因事设目,同类的事物要适当归并,以减少层次、避免条目设得过多、过滥,影响志书的整体性。
从目前收到的部分单位上报的资料稿件来看,一些资料内容缺乏必要的综合归纳,或归类不当,或提炼不够,层次过多,使得资料零散琐碎,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事物的历史与现状之整体面貌;有的资料语焉不详,难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深度,削弱了资料价值,不仅编纂起来常感到无从下手,即使编纂成书,其资料也不好用、甚至不可用,徒劳无益。
(3)专题型条目为突出反映典型事物,在原来的条目中划分出典型性条目,以专题的形式单独列条目记述人和事。
这类条目,可以理解为总分型条目的延伸和扩展。
增加了志书的信息含量,增强了资料价值和可读性。
写好专题型条目,是一部志书展示特色的关键,要在求“特”上下功夫。
上一轮编纂的一些志书,读者常有“千志一面”、“似曾相识”的感觉,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志书的篇目趋于雷同化,使一些很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的事物湮没在一般篇目的共性之中,掩盖了志书内容本该具有的千差万别的、鲜活的个性特征。
总体而言,条目的撰写,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记述事业的发展。
或者说以时间为序,纵述主线,横陈各要素的变化。
所谓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只是主线不断,要项不缺,并非年年月月,巨细并取。
而是根据主题要素的变化或发展特点呈现的阶段性,分阶段记述,每个阶段变化大的主体要素要多记,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少记或不记。
在一定意义上说,纵不断线是不断阶段,横不缺项是指起决定作用的和变化的要项不缺,以及横断面反映事业发展的要素数据不缺,包括那些在阶段中没有变化的数据不缺,做到断面清晰,脉络清楚。
抓住主线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以反映事业兴衰的主题要素为主线。
记述多因果的事物一般用此法。
二是以决定事物盛衰的主要原因为主线。
如有些事物的盛衰,政策是决定因素,要以政策的变化这个因为主线。
三是以条目的主题思想为主线。
三种确定主线的方法各有侧重,但有一致性。
第一种以主题要素为主线,也可以说是以果为主线;第二种以因为主线;第三种以事物发展规律为主线。
三者在每个条目的记述中应该是统一的。
把它们统一起来,以事物盛衰的主题(或标志)为主线,把因果规律寓于记述之中。
具体办法是:把事物的主题要素(标志)数据列表,然后根据数据划出起伏曲线,这条曲线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也就是主线。
纵观事物发展过程,总有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又从部分质变到全部质变的飞跃过程。
有兴衰起伏的变化,必然呈现出阶段性。
划分阶段的依据和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按事物在本地的发端、发展变化和现状划分阶段。
一般记述事物在本地发端和以后较稳定的一段时间为一阶段,现状指下限前至下限较稳定的几年划一阶段。
中间根据事业发展变化和特点划分若干阶段。
二是按事物发展的主题要素(或标志)数据的起伏,起一段,伏一段。
三是根据事物发展特点划分阶段。
四是按历史时期划分阶段。
如民国时期、解放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等。
几种分法,有些阶段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往往又混合使用。
一般采用事物主题要素数据起伏,结合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性质、状态、规模水平、特点来划分阶段。
不仅反映事物的兴衰,也体现各阶段的特点。
阶段划分准确,阶段特点抓得准,记述就能事半功倍。
要准确记述事物的发展动态。
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地方志就是要把事物发展的这种动态记述下来。
要抓住事物的转折写出动态。
三、要注意利用以前志书的资料。
第二轮修志要充分利用首轮修志成果,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一是篇目结构调整和条目的增、删要从实际出发,既尊重客观实际,又要符合志书体例,以不破坏志书的整体构架为前提,又要体现事物发展的时代特点。
二是记述内容既要保持前志记述准确的内容,又要充实相关的时代新内容,以求完整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事业兴衰起伏的历史脉络。
三是写法上要从事物发端写起,保持所记事物的完整性,准确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现状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