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_尼采对叔本华学说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93.12 KB
- 文档页数:2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提起尼采,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说起,据说学生时代的尼采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
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
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
很多人把尼采视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尼采早期的作品中的确会看到受叔本华影响的痕迹,但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由于人生的大多数痛苦都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他告诉人们要禁欲。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应该直面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核心思想——“超人”哲学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
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
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以冒险为乐。
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尼采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
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他是这样介绍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的,分别是“你应”、“我要”和“我是”。
骆驼就是“你应”,即无条件服从,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来要求群众的,狮子就是“我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孩子就是“我是”,没有拘束的为天地的一切立法,超人正是达到这一境界,正如《西方哲学史》中指出的那样,“超人是无法界定的,超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体现在他不断的自我超越上。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摘要】悲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既有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也在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国维通过“悲”来表达对世界的深情与忧虑,鲁迅则将悲与痛并列,借以探讨生死与现实。
叔本华认为悲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而尼采则认为悲促使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悲在哲学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不同哲学家对悲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态度,而悲与人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且深刻。
悲的人生哲学是一门值得探讨的主题,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悲的含义、中国传统、西方哲学、王国维、鲁迅、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重要性、不同哲学家、人生的关系1. 引言1.1 悲的含义“悲”的含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文传统中,“悲”一词既包含了对生活中不如意、痛苦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于人生轮回、生死无常的思考。
悲可以是对于世间苦难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常常以人生命运的沉沦、悲惨结局为主题,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从西方哲学角度来看,“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涵义。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悲被视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与不满,是对于真理与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悲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与启迪,通过对于悲的深刻体验,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哲学中,悲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探寻与领悟。
1.2 中国传统中的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一词,常常被表达为对生活、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境界,是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在诗词、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对“悲”的探讨和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悲”常常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说:“谁知途中悲,梦魂不到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
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
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
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
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
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
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
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
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
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
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数量更是惊人。
该剧的武则天造型嬗变,青年时期造型浪漫唯美,发型、配饰、服装无不竞相斗艳,把人物烘托得格外引人注目。
中年时期造型稳重高贵,大气的头饰、耸肩的拖裾服装,增添了女皇的气场,老年时期造型较为含蓄,却也不失美艳。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以破案为主线,武则天作为皇权的标志,是故事的一条副线。
武则天在片中始终以女皇形象示人,因此为突出一代女皇的威风凛凛,片中场景及化妆服装都极尽奢华之能事。
影片造型指导余家安介绍,自己刻意让刘嘉玲的发型高耸,并在她的服装加了很多层次,这一整套造型有四层衣服搭配,每层服装都是四层材质和刺绣,以突出武则天的威武气势。
2.2导演创作风格不同不同的导演创作风格不同,影视作品的看点不同,也导致了人物造型的差异。
比如《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是以武打和美术见长的,在美术上力求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希望让观众在片中看到“史上最潮的唐朝”因此,武则天造型与化妆甚至借鉴世界顶级造型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Galliano)、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在时装T台上的化妆技巧,创造出既“潮”又“威”的武则天造型。
《武则天传奇》由于主演范冰冰的演绎,青春时尚是造型的看点。
剧中的造型也不乏结合了当代的时尚元素。
可以看出,两剧中人物造型都是该剧的卖点之一,但在造型风格上,由于导演、演员的差异也使人物造型各有特色。
《武则天传奇》中的武则天唯美、细腻,《通天帝国》中的武则天威武,女权。
而94版的《武则天》则主要以故事为主,人物造型为故事服务,故此造型并非突出。
通过以上比较,历史剧翻拍中的人物造型有两方面值得思考:一是造型重点是放在一般还是特殊上,所谓“一般”就是以往作品所塑造的定型造型,所谓“特殊”就是结合该剧的特色设计。
而这也是造型创新的尺度问题。
这些取决于艺术视角、导演风格、商业剧还是历史正剧等条件。
尺度的把握直接影响到造型的成功与否。
比较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区别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他们都被称为是非理性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非理性的对象;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但在叔本华和尼采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却又各有不同。
一、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首先,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也不是纯主体的,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即意志。
两者相比较,一直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的结合,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再次,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合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认识就没有动力,没有理性,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认识和意志无关,更有甚者,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还起参照作用,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但却能体验、体认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 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 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 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 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 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设计美学学号:1312560姓名:徐天明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指导老师:李雨红叔本华尼采美学摘要:本文将18世纪德国最有名的两个悲剧派代表哲学家叔本华与尼采的惟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进行比较。
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关键字:审美取向;美学;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关系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
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
他指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
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
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
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
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
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
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
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
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
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
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
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然一则以意志之灭绝,为其伦理学上之理想,一则反是;一则由意志同一之假说。
而唱绝对之博爱主义,一则唱绝对之个人主义。
夫尼采之学说,本自叔本华出,曷为而其终乃反对若是?岂尼采之背师,固若是其甚欤,抑叔本华之学说中,自有以启之者欤?自吾人观之,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其第一期之说,即美术时代之说,其全负于叔氏,固可勿论;第二期之说,亦不过发挥叔氏之直观主义;其末期之说,虽若与叔氏相反对,然要之不外以叔氏之美学上之天才论,应用于伦理学而已。
兹比较二人之说,好学之君子以览观焉。
叔本华由鋭利之直观与深邃之研究,而证吾人之本质为意志,而其伦理学上之理想,则又在意志之寂灭。
然意志之寂灭之可能与否,一不可解之疑问也。
其批评见红楼梦评论第四章。
尼采亦以意志为人之本质,而独疑叔氏伦理学之寂灭说,谓欲寂灭此意志者亦一意志也,于是由叔氏之伦理学出,而趋于其反对之方向;又幸而于叔氏之伦理学上所不满足者,于其美学中发见其可模仿之点,即其天才论与知力的贵族主义,实可为超人说之标本者也。
要之,尼采之说,乃彻头彻尾发展其美学上之见解,而应用之于伦理学,犹赫尔德曼之无意识哲学发展其伦埋学之见解者也。
叔氏谓吾人之知识,无不从充足理由之原则者,独美术之知识不然,其言曰:一切科学,无不从充足理由原则之某形式者。
科学之题目但现象耳,现象之变化及关系耳。
今有一物焉,超乎一切变化关系之外,而为现象之内容,无以名之,名之曰实念。
问此实念之知识为何?曰美术是已。
夫美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
由其所寓之物之区别,而或谓之雕刻,或谓之绘画,或谓之诗歌、音乐。
然其惟一之渊源,则存于实念之知识,而又以传播此知识为其惟一之目的也。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之比较摘要: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古希腊悲剧精神,但他们的艺术观有不同的体现。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艺术在其哲学中的地位、艺术对意志所起的作用、艺术观的思想指归、艺术追求的“超人”境界作一简单的分析比较,以达到阐释其人生态度所依之渊源。
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强烈地渴求进步与文明,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哲学派别纷繁芜杂,哲学上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其间,德国诞生了两个奇特的怪人——叔本华和尼采,他们对素以思辨理性主义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提出了与理性主义相抗衡的意志主义,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
一百多年来,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风靡漫延,以致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回响。
因此,认真地研究这种思潮的发源地尼采和叔本华思想,当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拟从艺术观入手,对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试作一分析研究,以就教于人家。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艺术哲学,来源于欧洲传统的悲剧精神。
叔本华和尼采同有卓越的艺术鉴赏力,同为卓越的艺术哲学家,但他们是用不同的艺术心灵与哲学悲剧精神进行的对话,其不同的艺术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无穷的启示。
这正如叔本华自己所说:“可是我们首先就发现哲学是一个长有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一种不同的语言。
”一、两种艺术观在意志哲学中的地位差异叔本华是开创西方生命意志哲学的第一人,他的哲学宗旨是要探索人生和整个世界的底蕴。
他发问:世界除了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按照其解释,这个“谜底”就是意志。
可意志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意志活动和身体活动不是因果性的韧带联结起来的两个客观地认识到的不同的情况,不在因和果的关系中,却是二而一,是同一事物。
”这样,自然感性生命就成了世界的本体。
由于这种意志根本上是流变不测的,它超出了根据律的支配,它反映事物时就不免有某种主客体分离的因素,所以理性思辨不可能从终极的意义上承受反映意志的使命。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都是19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和尼采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的,并分析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
叔本华和尼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类摆脱意志束缚的途径,而尼采则强调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人的生命状态。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
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是人类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式。
与此相反,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指出,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叔本华认为,艺术提供了一种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可以让人暂时忘记自身的烦恼,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状态。
而尼采则认为,艺术可以赋予人们一种新的生命体验,他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看来,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尼采则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将艺术视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启示,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提醒我们,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途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中,而忽略内心的精神需求。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开拓思维和想象力,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们认为艺术对人的生命具有深刻影响。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读懂叔本华,方知世界大同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作者 | 彭永捷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
这种说法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事实。
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
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
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
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
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
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
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的哲学受惠于东方思想,而他的思想,在清末民初,又影响了中国的两位国学大师王国维和章炳麟。
与女人为敌的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天涯网哲思学意7月6日哲学家大概天生与女人有仇。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西方哲学圣人,大概是因为他有一个著名的悍妇老婆。
叔本华与尼采更是一辈子厌恶女人。
近人莫不以谈论叔本华与尼采为时髦,这真是一件即高兴又不幸的事。
高兴在于,终于有人谈论这两个怪癖的哲学家了;不幸的是,叔本华和尼采势必身陷世俗风雅的囹圄,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懂他们。
叔本华(1789-1860)生于德国的但泽,父母都是当地的商贾,都颇具修养。
叔本华是个有很广泛修养的人,可谓学贯东西,既精通古希腊,也熟知古印度。
对同时代人,叔本华崇尚康德而轻视黑格尔。
他的书斋里奉着一尊康德的胸像,以供早晚瞻仰。
黑格尔是唯物主义启蒙者,为了拆黑格尔的台,叔本华跑到柏林大学自荐当了一名无俸的哲学讲师,并把课时安排在黑格尔课时的同一钟点,以期吸引黑格尔的学生。
但不幸的是,人家课堂上票房爆满,自己课堂上却门可罗雀,遂成一时笑柄。
叔本华自称他的思想有三大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古印度哲学。
从康德,叔本华继承了“物自体”这一概念,并把它等同于“意志”,根据康德的“世界是物自体的世界”这一说法,叔本华提出“世界是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应该是和马克思相对立的,因为他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者。
“一切皆幻,唯有意志,岂有他哉?”唯心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漠视物在,认为自我意志高于一切,所以唯心主义者一般来说,毅力更强韧,更习惯于挑战权威。
叔本华从古印度哲学里继承了悲观论和禁欲主义。
他宣扬“人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他的一生也是极其枯燥苦闷的。
他与父亲投机,而与母亲不合。
有意思的是,其父早丧其母却长寿。
于是叔本华很早就一个人过了。
叔本华终生未娶,独身做寓公终老。
陪伴他左右的,是一只取名“宇宙精神”的猫。
他十分讨厌女人,叔本华著有《论女人》一文,深入剖析女人之劣根性,把女人看作庸俗、浅薄、势利的象征,通篇奇谈怪论,充满对女人深恶痛绝的厌恶。
叔本华也不相信爱情,他年轻时候大约是爱情失败,他咬牙切齿说:“世上哪有爱情,压根是生殖冲动!”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
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
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
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
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
”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
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
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
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
深入事物的根本,区分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
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
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
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
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
2007年1月 理论学刊 Jan.2007第1期 总第155期 Theory Jou rnal No.1Ser.No.155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尼采对叔本华学说的发展杜 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山东济南250021)中图分类号!B5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7)01-0043-02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并称之为∀现象世界#,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作为现象,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它自身就是一切,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 权力意志。
这样,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在尼采看来,叔本华的理论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严重贬低。
尼采要高扬生命的意义,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提出了他自己的权力意志。
尼采指出,一切事物、动物、植物和人,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种种争斗,都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权力。
他进一步指出,凡是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意志,但是这些意志绝对不是求生存的意志,而是追逐权力的意志。
就这样,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转变为了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的本质属性不是求生存,而是追求权力,其核心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强大#。
二、在认识论上,尼采对叔本华认识论的发展在认识论上,叔本华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最终就是认识人的意志活动的结果。
叔本华认为,认识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以事物的内在本质 意志为认识对象的认识;第二种形式是以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第三种形式是以事物的本质 理念为对象的认识。
但是,叔本华在对这三种形式认识的分析中,只是把意志当作目的,根本没有提到意志在认识中的作用,甚至在第三种形式中还要求人们祛除意志才能实现认识。
尼采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对叔本华进行了批判。
尼采针对叔本华∀无意志、无痛苦、无时间性的纯粹主体#和∀纯粹理性#、∀绝对概念#等概念说:∀这些虚构和概念总是要求有一只常人无法想象的眼睛,总是要求这只眼睛完全没有方向感,没有主动性和解释力∃∃这些对眼睛的要求都是荒谬的要求。
#[1](P96)因为这样的眼睛是不能看到事物的。
∀消除意志,遏制甚至排除情感#就意味着∀阉割智能#。
因为在活生生的主体中,理智与欲望、意志、情感等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也必将在认识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尼采还批判了叔本华否认意志在认识中的作用的观点,他指出:∀当叔本华教导说:唯有摆脱情绪冲动和意志,才能走向真理和认识;自由意志的本能除了静观事物真正的、本来的实质,别无所能 这是荒谬达到了极点。
#[2](P184-185)在尼采看来,主体脱离意志和情感,就不会有认识;对象不能为主体所∀静观#。
在真理观上,叔本华几乎没有论述,而尼采却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尼采认为,真理无非是人们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因而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因此,真理的标准就不能是客观的,而只能是主观的,在于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43是否对主体有用。
真理不是现成的,而是应予创造之物。
正因如此,也就没有真理。
∀真理就是谬误。
而没有这个种类,特定的有生命的种类就无法生活。
生命的价值乃是观念。
#[3](P610)∀我认为此物如此#,这样的估价乃是真理的本质。
三、在伦理学上,由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推进在伦理学问题上,叔本华和尼采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述。
而尼采和叔本华的论述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
因为人本质上就是意志,而意志直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欲望、需要,在他看来,人,彻底地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求而努力挣扎。
人有欲求,意味缺陷、匮乏。
欲求得不到满足,人会感到痛苦。
一种欲求得到满足,新的欲求便接踵而至,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欲求。
达到欲求满足的道路又何其艰难!在人的一生中,欲求也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这时人会得到短暂的幸福。
然而欲望的满足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
由缺陷、匮乏而生的痛苦,因满足而生的空虚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内容。
人的痛苦还来自悲惨的世界。
人们在追求自己欲求满足的过程中,若遇到别人的生存有碍于他,就要否定别人的生存。
∀人对人是狼#。
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叔本华告诉我们,要摆脱痛苦,从根本上说,就是否定生存意志。
他的具体办法之一就是研究哲学和欣赏艺术,进入忘我状态,暂时地放弃生存意志,放弃一切欲求,这时人会暂时地从痛苦中摆脱出来。
他还从宗教的教条教义中得到灵感,给人们指出几个否定生存意志的具体办法。
其一,要∀自愿地、彻底地不近女色#;其二,要甘愿自苦。
此外,还要强制自己不去做很愿意做的一切,而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最后,叔本华要人们绝食而死,以彻底否定生存意志。
叔本华由意志主义出发,但把意志说成痛苦的根源,并进而否定意志,最后因要摆脱痛苦而主张抑制生命意志直至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叔本华的学说也就从意志主义走向了反意志主义。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把人的生命说成是权力意志。
他说:∀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 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4](P421)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万事万物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生生灭灭,变化发展。
尼采发现了其间的∀规律#,这就是∀永恒轮回#。
尼采告诉我们:∀人生便是你目前所过、或往昔所过的生活,将来仍将不断重演,绝无任何新鲜之处。
#[5](P230)一切的一切,都将在世界上无数次地反复重演。
尼采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界的时间上是无限的,而世界上的事物 作为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却是有限的。
尼采指出,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追求一个个具体欲求满足以及欲求满足后的那种幸福。
人所追求的是权力意志的增长,人在权力意志的增长过程中享受幸福和满足。
尼采也同样承认人生中包含着痛苦,但不认为这是完全消极的东西。
在他看来,痛苦并不是快乐的对立物,甚至是快乐的源泉。
因为它给人以刺激,使人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清除障碍,增强权力意志,进而增加快乐。
因此,人们不但不会反对痛苦,反而会欣然接受。
由上可知尼采的哲学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哲学,是乐观主义的哲学。
产生上述不同,是与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变迁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独特的个人境遇分不开的。
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叔本华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叔本华所处的时代:其一,∀神圣同盟#的反扑使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陷入悲观主义;其二,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德国资产阶级对前途丧失信心;其三,资产阶级的勾心斗角使人性沉沦。
而尼采所处的时代:其一,∀神圣同盟#的乌云已经在欧洲上空散尽;其二,德国资产阶级征服欧洲的野心正在形成;其三,以基督教教义为基本内容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德国资产阶级实现其野心的严重障碍。
从二者独特的个人境遇也可看出产生二者哲学不同的原因:1789年生于但泽的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
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
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
他失败了。
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
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
尼采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
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
他高喊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做出独到的理解。
综上,叔本华和尼采虽同为意志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但二者学说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尼采对叔本华学说多方面的发展,使得尼采的学说意志主义性质更彻底,意志主义的味道更浓厚。
可以说尼采的学说,是正统的意志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1][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2][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3][德]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作者简介:杜鑫(1978 ),男,山东微山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2004级思政专业硕士生。
责任编辑:漪容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