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 格式:doc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学习目的:1、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
2、知道人工选择及意义。
3、识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学习达尔文不畏艰苦,持之以恒观察自然界生物现象,探索生物进化科学的意志品质。
二、学习重点:自然选择学说三、学习难点:自然选择学说四、学习过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
他的这一成就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一、自然选择(一)、自然选择的过程:在自然界中,自然选择是如何进行的呢?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这种生存竞争是多方面的,例如,同一片森林的树木必须争夺阳光、水分和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与反捕食斗争等。
可见,生物能生存下来,就必须与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的个体进行斗争,跟自然条件作斗争。
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中,那些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就比较容易存活,并留下后代;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
总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生存斗争进行选择和淘汰的过程。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产生各种变异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二)、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界中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发生变化,实现着生物的进化。
二、人工选择(一)、人工选择的过程:在自然界里,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是各种自然条件。
而在人工饲养和栽培的情况下,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却是人的意愿。
达尔文曾研究了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形成新品种的原因,并对我国金鱼新品种的经验进行了深刻分析。
现代的金鱼都起源于一种鳞色朱红的鲫鱼(金鲫),是宋朝育成的(《本草纲目》记载)。
金鲫在人们饲养的条件下,会产生种种变异,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挑选,淘汰不喜爱的,选择有观赏性的,并分开饲养。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即有利的遗传性状将会更为普遍地存在于繁殖生物体某一群体的后代中,而不利的遗传性状在其后代中减少存在机率的选择过程。
自然选择作用于表现型(即生物机的显现特征),从而使得生物中拥有有利表现型的个体比拥有不利表现型的个体更易于生存和繁衍。
如果这些表型具有遗传性,那么与有利表现型相关的基因型将会下一代中会增加其频率。
经过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可以产生适应性,该适应性能使生物体适应于特定生态位,从而可能最终产生新的物种。
自然选择学说是奠定现代生物学的一块基石。
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他1859年出版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通过对人工选择(即拥有有利性状的动物受到饲养人员青睐被挑选出进行系统化的繁殖的过程)进行类比的方式介绍描述了自然选择这一术语。
自然选择学说发展之初缺乏合理的遗传学理论,因为当达尔文书写此著作时,尽管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Gregor Mendel)为达尔文同时代学者,但由于孟德尔的著作直到20世纪初还不为人所知,所以当时达尔文仍然对现代遗传学一无所知。
达尔文的传统进化论与后来发现的分子遗传学一起被统称为现代综合理论(新达尔文主义)。
虽然还存在其他分子进化机制(如木村(Motoo Kimura) 提出的中性突变学说,其解释了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自然选择仍然是适应进化论的最重要的解释学说。
一般原则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体的表现型,即外型特征。
生物体的表现型由其基因组成(基因型)和其生存的环境决定。
通常,自然选择作用于某个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这些特殊性状可以狭义地用术语表现型和基因型定义。
当同一群体中的不同生物体拥有某性状的不同版本的基因时,其中的任一版本被称为等位基因。
这种遗传变异正是表现型特性的成因:某些基因的特定组合决定了人类眼睛的颜色,例如产生蓝眼睛的表现型。
另一方面,当某一群体中的所有生物体的某一性状拥有同一等位基因且此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基本稳定,此群体可被称为拥有固定的等位基因。
凸显“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内在联系的教学突破作者:周颖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2年第02期在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中,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是本课的难点内容。
教材的安排是先通过分析原鸡得出人工选择的观点,然后就转入自然选择的学习中。
按传统方法学生常常无法构建起“两者有密切联系”的观念。
在教学中,笔者集合多位教师的智慧,对教材进行了创新处理,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入手,多处创设真实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深挖“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内在联系,真正突破了教学难点。
现总结如下。
一、角色体验,初步理清内在联系(人工选择)1.扮演角色,体验人工选择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在导入新课,初步了解达尔文的贡献后,教师出示达尔文当年航行的路线,学生观察得出:曲折而漫长。
教师可以这样来过渡:一路上达尔文有了很多发现,例如山雀和犰狳,得到不少启发,回到英国后达尔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并且也积极地投入了实践,如达尔文曾经养过鸡。
达尔文的“养鸡”经历,让我们重温了达尔文的探索之路。
教师出示原鸡进化图,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鸡的祖先是谁?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农户,请尝试挑选一种品种谈谈怎样用原鸡来培育(如芦花鸡)。
小组交流,归纳人工选择的定义。
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角色扮演中,俨然自己就是农户,课堂上掀起一阵阵思绪高潮,问题在一次次思维撞击中迎刃而解。
2.层层深入,步步剥茧安排活动版块:说一说辣椒家族。
教师拿出几种常见的辣椒,请学生辨认并贴上标签,同时模仿前面的模式解释一下这些品种是如何培育形成的。
在活动中,学生情绪盎然,积极主动。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得出:动手掰开辣椒观察其内部,你会发现有很多种子——过度繁殖。
一个品种种下后产生的后代有很多是与原来相同的——生物的遗传,也有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后代——生物的变异。
进化的奇妙途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进化的奇妙途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两种影响生物进化的重要途径。
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更好地生存和繁殖,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被淘汰的过程。
人工选择则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有意识地去选择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以达到改良物种的目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种选择方式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及其奇妙之处。
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由达尔文首先提出。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生物之间存在着差异,其中一部分差异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生存机会,这些个体会更容易繁殖下一代,将有利基因传递给后代。
相反,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难以生存下去,很少有机会繁殖。
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整个物种逐渐进化适应新的环境。
自然选择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不需要任何外界干预即可推动物种进化。
环境的变化会产生选择压力,要求生物不断适应和演化。
例如,长颈鹿的脖子就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演化而来的。
在古代的非洲大陆上,食物资源非常有限,竞争非常激烈。
长颈鹿逐渐演化出更长的脖子,以便能够够到其他动物无法够到的高处食物,从而有更多的食物来源。
逐渐地,长颈鹿的后代也具有了长脖子的特点。
与自然选择相对应的是人工选择。
人工选择是人类有意识地选择有利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以达到改良物种的目的。
人工选择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家禽养殖等领域。
通过人工选择,人类可以改良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良家禽的体型和肉质,改良牲畜的产后能力等。
人工选择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大大加速物种进化的过程。
人类通过选择不同的个体进行繁殖,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物种的性状和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实际上,人工选择源于自然选择的延申。
人类选择个体进行繁殖时,本质上也是在模拟自然选择的过程。
人类选择的准则通常是根据对物种或品种的需求以及特定环境的要求,选择有利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
生物进化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漫长的时间内通过遗传变异和适应环境的选择逐渐改变和进化的过程。
在生物进化中,存在着两种重要的选择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进化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点。
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定义与作用自然选择是指生物体在与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中,适应环境的有利特征在繁殖中得到更多传递的一种选择机制。
自然选择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选择方式,它通过选择那些适应环境并具有更高生存机会的个体,使其遗传特征在整个种群中更大程度地传递下去。
人工选择是指人类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培育和繁殖有利于人类的性状或特征的生物个体。
人工选择是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有意识的选择、配对以及培育,使特定性状或特征在后代中得到更多的传播。
二、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机制1. 自然选择的原理和机制自然选择的原理基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
当环境资源有限时,个体之间会出现竞争,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下来,繁殖后代,并将具有适应性特征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这样,适应环境的特征会在种群中逐渐积累和传播,引起种群的进化。
2. 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机制人工选择的原理基于人类对特定性状或特征的需求。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限制繁殖对象,人类可以选择具有所需性状或特征的生物个体,使这些性状在人工选择的过程中被广泛传播。
而不具有所需性状的个体则被淘汰或限制繁殖,减少这些性状的传播。
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异同点1. 异同点一:选择机制的主体不同自然选择是取决于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其选择过程无计划性,由环境所决定。
而人工选择是人类有意识的选择行为,人类根据需求和目的选择具有特定性状或特征的生物个体进行繁殖。
2. 异同点二:选择过程的影响因素不同自然选择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资源、栖息地等。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存活和繁殖,从而将有利特征传递给后代。
而人工选择主要受到人类需求和意愿的驱动,人类会选择和培育具有所需特征的生物,剔除不符合需求的个体。
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中个体自身的适应性和适龄性决定了该个体在生存和繁殖中的成功率。
人工选择则是指人类对某些品种进行有意或无意的选育,通过选择和繁殖优良个体来改变其后代的遗传特征,以达到改良育种的目的。
本文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这两种选择的区别和联系,并分析其在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一、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主要通过控制生殖的适应性和资源获取的有效性来影响个体进化的方向和结果。
例如,大熊猫的竹子专食和懒散的行为习惯是其在竹林中生存的优势;马的长腿和迅速奔跑的速度则使其在逃避天敌或掠食者时有更大的机会。
这些适应性特征在不断累积和演化的过程中,使得物种得以不断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
此外,自然选择还是创新和多样性的推动者。
环境中的变化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推动力,自然选择通过减少或保留不同变种,从而促进进化的多样性。
例如,猕猴和原猴是在不同地理区域进化出来的,但它们的祖先都是一种原始类似猴的物种。
在进化过程中,猕猴逐渐发展出了大脑皮层,进一步提高了其智能和生存能力。
二、人工选择在人类历史上,人类与动植物共同演化的历程同样漫长。
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进行选种和驯化,将某些动物和植物从野生状态中转化为家庭宠物或食用品种。
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动植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人工选择的影响主要通过适应力和效率的改变来实现。
人工选择在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农民根据土地特点和水源情况种植不同的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等。
而在畜牧方面,农民则注重选择和繁殖肉牛、羊、马等品种,以满足人类的食用需求。
此外,现代育种技术也在无限制地扩大、加快人工选择的进程。
例如,著名的克隆技术就是应用人工选择进行实验、探索、创新的典型例子。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以下是 8 条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1. 咱就说宠物狗吧,那各种各样的品种,像什么博美啦、金毛啦,不就是人工选择搞出来的嘛!人类根据自己的喜好,特意去培育它们,让它们具有特定的外貌和性格,这多神奇啊!而野外的狼呢,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是吗?2. 水果也有这情况呀!咱们常吃的那些又大又甜的苹果,不就是人工选择的成果嘛!农民伯伯一代代挑选,才让苹果变得这么好吃。
可那山上自由生长的野果呢,它的样子和味道就是自然选择留下来的,难道不是吗?3. 再看看家里养的那些漂亮金鱼,五彩斑斓的,多好看呀!这可都是人工选择弄出来的呀!而河里的普通小鱼,就是自然选择塑造的,它们长得可没那么花哨,这对比不是挺明显的嘛!4. 农场里的那些专门产奶多的奶牛,也是人工选择的杰作呀!人们想要更多的牛奶,就选那些产奶好的牛来繁殖。
但自然界里的野牛,那就靠自然选择来决定它们的命运咯,多有意思!5. 你想想那些赛马,跑得快的就被挑出来培养下一代,这不就是人工选择嘛。
而草原上奔跑的野马,它们的速度和能力就是自然选择的体现,是不是这样呢?6. 花卉也是呢,那些精心培育的珍稀品种花朵,美不胜收,这都是人工的功劳呀!而野外那些普通的小花,就是自然选择让它们存在的,这很有趣吧!7. 观赏鸟里那些叫声好听的品种,不也是人工选择留下来的嘛!人们喜欢它们的叫声,就重点培养。
但森林里的鸟儿,叫声什么样就看自然选择啦,多奇妙啊!8. 还有那些专门产毛好的绵羊,都是人工选择的产物呀!大家需要好的羊毛,就特意去培育这样的羊。
而那些野生的羊呢,它们的毛就是自然选择给它们的样子,不是吗?我觉得呀,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都好重要,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比较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而人工选择则是人类对生物的有意识的选择。
本文将分析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
自然选择的原理和方法自然选择是一种生物进化的过程。
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种种原因,生物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有些个体能够成功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有些个体则难以生存下来或无法繁殖后代。
这样,适应环境的个体就会逐渐增多,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就会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生物种群的结构和性状发生变化。
自然选择的核心是“适者生存”。
适应环境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这种适应性的差异随着代际的累积而稳定下来,成为种群的普遍性状。
自然选择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变异的产生,二是适者生存的筛选。
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通常是由基因遗传的,遗传变异可以通过散布、突变等机制来产生。
而适者生存的筛选则是通过环境对个体的直接选择和对适应性表现的选择来实现的,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人工选择的原理和方法人工选择是人类对生物的有意识的选择过程。
人们通过人为的干预,调整生物群体中某些性状的频率和数量,以期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人工选择的原理是基于生物遗传变异的事实,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容易被遗传的性状,来获得更好的生产结果。
生物个体的遗传变异可以通过交配、突变、转基因等手段来实现,人们可以选择适宜的父母亲或基因型,使得后代基因组中具有所需的性状。
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筛选或选择重组生物体的某些性状,达到选育地改良的目的。
人工选择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杂交,二是选育。
生物杂交是指不同品种生物物种之间进行交配,利用不同基因的互补性,产生更为优良的后代,以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培育。
而选育则是对种子、幼苗、成株进行筛选,以改善生物性状的过程。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比较和评价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方式,各自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包含的内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包含的内容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选择。
而人工选择则是指人类对某些特定性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培育,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一、自然选择1.概念自然选择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会被淘汰。
2.原理(1)种群变异:同一种群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2)资源竞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个体都需要争夺资源才能生存下来。
(3)适者生存:那些具有优秀性状或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获得资源,并且更容易幸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4)遗传:通过基因遗传,那些具有优秀性状或特征的个体会将这些特征传递给下一代。
3.实例(1)鸟嘴的形状: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不同的鸟类嘴部形状各异,这是因为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
(2)蝴蝶的颜色: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由于污染物排放增加,树木表面变黑,导致白色蝴蝶被更容易被捕食。
而黑色蝴蝶由于与环境相符合而更容易幸存下来。
二、人工选择1.概念人工选择是指人类对某些特定性状进行有意识地筛选和培育,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2.原理人工选择利用了物种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等原理。
通过筛选和培育,可以使某些性状得到增强或改进,并且可以将这些性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3.实例(1)农业作物:人类通过长期培育和选择,使得许多农作物产量、品质、耐旱、耐寒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2)家畜品种:人类通过选育和繁殖,使得许多家畜品种的产量、肉质、体型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1.作用力不同: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作用力,而人工选择是人类有意识地进行的。
2.目的不同:自然选择是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人工选择则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比如增加产量或改进品质等。
Summarize and reviews | 综述与专论1 自然育种1.1 自然育种的定义自然育种主要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没有或基本没有人工干预的环境中,动物群体内依靠先天性的交配、繁殖行为完成后代品种改良的育种方式。
自然育种所得后代一般都需要经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最后选择下来的品种对自然界的生存能力比较强,另外,良好的遗传性状也会随着动物群体的繁殖而得到延续,日积月累,性状的量变最终得到质变,最后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品种。
1.2 自然育种的特点自然育种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后代遗传性状稳定。
自然育种遵从了自然界规律,动物的遗传基因完全遵守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最终对适应性遗传性状的选择上也是经过自然环境选择的,因此,后代品种的性状会相对稳定。
B.育种周期长。
由于自然状态下雌雄动物之间的基因交换和组合基本都是随机的,即便有突变的存在,其发生也是不定向的,只有性状的选择才是定向的,具体的选择方式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
适应环境的性状能够保证动物长期生存,其相应的遗传基因也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性状,自然会被选择性的淘汰,其表达性状的基因也难以得到遗传保留,整个自然选择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导致育种周期也较长。
C.需要的动物样本多。
自然育种过程周期长,由于大量的性状需要筛选,自然也需要大量的基因样本去自由组合,这就需要大量的动物样本。
一般一个新性状的选择是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动物群中产生的,样本数量越大,得到新品种的周期就越短。
2 人工育种2.1 人工育种的定义人工育种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1]、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2]、干细胞技术、胚胎工程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将需要的目的性状基因重新组合,使后代具有人类所需要的畜禽生长特性的一种育种手段,相对于自然育种,由于整个过程有大量的人工参与完成,因此被称作人工育种。
2.2 人工育种的特点人工育种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育种时间短。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学习目的:1、知道生物进化的原因。
2、知道人工选择及意义。
3、识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学习达尔文不畏艰苦,持之以恒观察自然界生物现象,探索生物进化科学的意志品质。
二、学习重点:自然选择学说三、学习难点:自然选择学说四、学习过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
他的这一成就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一、自然选择(一)、自然选择的过程:在自然界中,自然选择是如何进行的呢?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这种生存竞争是多方面的,例如,同一片森林的树木必须争夺阳光、水分和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与反捕食斗争等。
可见,生物能生存下来,就必须与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的个体进行斗争,跟自然条件作斗争。
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中,那些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就比较容易存活,并留下后代;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
总结: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生存斗争进行选择和淘汰的过程。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产生各种变异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二)、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界中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并繁殖后代,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发生变化,实现着生物的进化。
二、人工选择(一)、人工选择的过程:在自然界里,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是各种自然条件。
而在人工饲养和栽培的情况下,对于动物和植物起选择作用的却是人的意愿。
达尔文曾研究了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形成新品种的原因,并对我国金鱼新品种的经验进行了深刻分析。
现代的金鱼都起源于一种鳞色朱红的鲫鱼(金鲫),是宋朝育成的(《本草纲目》记载)。
金鲫在人们饲养的条件下,会产生种种变异,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挑选,淘汰不喜爱的,选择有观赏性的,并分开饲养。
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实际上我说的是,所有生物在其生存条件下并没有尽力地达到完善;地球上不少地区的土著生物都被外来入侵生物占据了它们的位置,正好阐明了这一事实。
一种生物,即使在过去很好地适应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它们本身却不跟着变化,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了;而且所有人都认为,任何地区的物理条件以及生物的数量与种类,都曾多次发生改变。
近期有位批评家,为了夸耀数学的精准性,坚持认为对于所有物种来说,长寿都有巨大的好处,因此相信自然选择的人就应将其生物系统按照后代寿命都比祖先长的方法来排列!这位批评家为什么没有想到,两年生的植物或是低级动物,如果分布于寒冷地带,一到冬天就会死亡;而假如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了优势,然后通过种子或卵就可以年年再生呢?兰克斯特先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总结说,该问题极其繁复,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长寿一般与每个物种在生物系统等级中的标准,以及在繁殖与普通活动中的消耗量,是有关联的。
这些条件可能大多数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曾有人这样议论过,埃及的动植物三四千年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因此可能世界上所有地方都是如此。
但是就像刘易斯说的,这种论点也太过分了。
因为刻在埃及石碑上的或者制成木乃伊的古代家畜,尽管它们与现在的家畜十分相似,甚至相同,但是所有博物学家都认为,这些品种是由祖先类型变异形成的。
自冰川时期开始,许多动物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或许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因为它们经历过剧烈的气候变化,并且进行了长途的迁徙。
而据我们所知,埃及的生活环境几千年来都保持不变。
自冰川时期以来生物很少或没有发生变化的事实,可以用来反对那些相信天生的和必然的发展规律的人们,但是却无力反驳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的学说。
因为这一学说是指,只有在有利环境下,发生的有利变异或者个体差异才可能被保留下来。
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布朗在他译的本书德文版末尾问道:“按照自然选择的学说,一个变种怎么能和其亲种共同生存呢?”如果两者都可以适应略微不同的生活习性或生存环境,或许就能共同生活。
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根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经过几十代乃至几百代的自然选择,那些产生适合于生存的变异的个体存留下来,那些不具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自然选择使得生物不断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
然而,人类对生物的干预却使这种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
人工选择原理,就是挑选具有品质的个体,从其中进行繁育,然后再挑选,它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异的。
甚至繁育学家们对他们自己所得到的结果也感到惊奇。
他们能够影响没有受过训练的眼睛看不出来的那些差异。
[1]人工选择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生物朝着更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方向进化,这种选择不可能总产生有利进化,当生物生存条件与人类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迟早会对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举个例子,骡子是人工培育的马和驴的杂交种,它拥有马的力量和驴的耐力,人们选择拉重车的时候骡子成了更好的选择。
然而,很不幸,骡子多数生育能力极弱,很少能够培育下一代。
换言之,骡子的出现虽然更好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却对其自身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若是在自然选择下,骡子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因其不能适应环境,很快就会被淘汰。
而人工选择却使骡子一直存留至今,它成了人类利益的“牺牲品”,丧失了使品种更优良的机会。
当然,人工选择并非对生物本身一无是处。
相较于几十代乃至几百代培育周期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因技术、科技上的领先,大大缩短了生物的培育时间。
同时,人工选择也会生物的优良性状,只是更偏向于符合人类利益的选择,但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对生物产生有利的进化。
就好比花卉的培植,若是任由其自然成长,远不可能会有现如今这么多的品种。
因为很多品种并不适合自然界残酷的环境,正是由于人类的精心培育,才能使它们完好的存活下来。
那么,我们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之间应该如何进行抉择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能做到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甚至于直接影响一个生物种群的存灭与否。
然而,就如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一样,生物的多样性也是有其临界点的,当人类对生物的干预超过了这个点时,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是使得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还是会造成一个文明的毁灭?现在没有人会知道。
人类始终只是自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在改造自然之前,我们先要做到的是顺应自然,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人工选择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伤害人类。
我们需要更好的掌握它,也更多地了解生命科学,更多地应用生命科学,我想,这便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吧!
参考书目
[1]《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达尔文
2017.5.20
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