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40 KB
- 文档页数:5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第二单元测评(B)(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还是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做了深入的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
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
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
《论美》阅读答案《论美》阅读答案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
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肃然起敬:愧悔: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对于美的普遍性讨论由来已久,各家的观念都不相同,有学者认为:“美的普遍性表现在:‘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存在占有关系,即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品鉴;对任何人都是美的,只有能看会听,就能获得审美愉悦。
’”[1]于是,本文就从此话题开始,对美的普遍性作进一步的探讨。
1从人类的原始生理构造来分析美的普遍性存在的根本对于美的普遍性的认识,康德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美的欣赏的普遍模式,这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的缘故。
为此,他还列举出了三种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类型。
1.1体现在风景与人体本身的关系上康氏认为,所有人都喜欢草原这种景观,无论是栖息在草原上因而熟悉这种景观的人,也无论是在旅行中见过这种景观的人,他们对这种景观的偏好都超越了文化差异和阶层差异。
这种人体对于风景的偏好的普遍性,是起源于人体的选择效应的。
这种类型的美产生于人类的原始文化时期,持续了250万年之久。
而作为人类特有的美的类型,最初是向着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的,它在美学的范畴中,主要表现为善的方面。
1.2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人们之所以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是因为在这形式中我们能发现美的典型。
这即典型的自相似性,它不但存在于部分与部分之间,还存在于部分与整体之间,且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的。
而这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的普遍性,是介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与对惊人的美的艺术品之间的。
这即康氏所说的“自组织的”[2]原理上,这种自组织原理是普遍作用的原理,通过它可以显示出有序的结构,其更早的来源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动物发展出来脊神经和脑。
这种类型的美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中,可以说它的真的体现。
1.3体现在人们对美的艺术品的共同欣赏上人们对名作《命运》、名画《蒙娜丽莎》、著名建筑《埃非尔铁塔》等艺术品的欣赏上,都具体普遍的认同性。
试论美的普遍性及其特征作者:杨秀平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6期【摘要】对于美的普遍性的话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先是追本溯源,试从人类的原始生理结构来分析美的普遍性的存在之根本;再从康德的《美的分析论》出发,寻找美的普遍性之几个突出的特征;最后,对美的普遍性的本质表现作具体的分析,以期给读者一个清晰而完整的逻辑思路,由此而对该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美;鉴赏判断;普遍性;普遍性的特征;普遍性的本质表现对于美的普遍性讨论由来已久,各家的观念都不相同,有学者认为:“美的普遍性表现在:‘美的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存在占有关系,即任何人都可以欣赏、品鉴;对任何人都是美的,只有能看会听,就能获得审美愉悦。
’”[1]于是,本文就从此话题开始,对美的普遍性作进一步的探讨。
1 从人类的原始生理构造来分析美的普遍性存在的根本对于美的普遍性的认识,康德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美的欣赏的普遍模式,这是因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的缘故。
为此,他还列举出了三种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类型。
1.1 体现在风景与人体本身的关系上康氏认为,所有人都喜欢草原这种景观,无论是栖息在草原上因而熟悉这种景观的人,也无论是在旅行中见过这种景观的人,他们对这种景观的偏好都超越了文化差异和阶层差异。
这种人体对于风景的偏好的普遍性,是起源于人体的选择效应的。
这种类型的美产生于人类的原始文化时期,持续了250万年之久。
而作为人类特有的美的类型,最初是向着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的,它在美学的范畴中,主要表现为善的方面。
1.2 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人们之所以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是因为在这形式中我们能发现美的典型。
这即典型的自相似性,它不但存在于部分与部分之间,还存在于部分与整体之间,且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的。
而这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的普遍性,是介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与对惊人的美的艺术品之间的。
这即康氏所说的“自组织的” [2]原理上,这种自组织原理是普遍作用的原理,通过它可以显示出有序的结构,其更早的来源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看客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愚昧、麻木、奴性、好伪、无聊、冷漠,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不仅漠不关心,反而将其视为游戏和娱乐的材料。
最早提及看客这个概念的是梁启超,他在《呵旁观者文》中将其称为“旁观者”。
而准确、传神地将这一群体命名为看客的,当推鲁迅。
鲁迅自觉将看客作为贯穿自己所有文学创作的核心形象。
经过鲁迅的用力、反复书写,看客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愚弱国民性的标识性形象。
沈从文是以书写“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享誉文坛,但他的艺术文本确实没有放过对众多看客形象的犀利审视。
沈从文对看客的书写,渗透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蕴涵着他对生命悲剧的深刻体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本我追求快乐,自我寻求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超我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在沈从文笔下,看客心理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理性意识,而是一种潜意识中的精神暴力欲望。
看客在“看”的过程中,已深深地沉入到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本我”之中。
文化价值或者完全淹没在暴力欲望之中,或者成为精神暴力“本我”的伪装和实施精神暴力的工具。
看客的外部表情看似僵硬、平静,但其内心却是躁动的,甚至是波涛汹涌般的沸腾,有着如愿以偿般的精神满足。
被看者受到的痛苦越深重,他们得到的满足程度就越高。
也就是说,文化理性只是满足看客内心欲望的一块招牌而已,与看客的内心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看客正是由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支配着。
《夫妇》中的“好事者”,有的主张对被看者鞭挞一顿,有的以沉潭相恐吓,更有甚者打算以喂尿、吃牛粪相惩罚。
名义上都是为了让被看者得到胡来乱来的教训,从而达到“维持风纪”之目的。
但实际上他们对“风纪”毫无兴趣,这不过是向被看者施加精神暴力的借口而已。
朱光潜《谈美》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朱光潜《谈美》阅读理解练习答案“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
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
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
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
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
英国十九世纪学者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虽然不能受罗斯金的青睐,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
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
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当作“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艺术是另一世界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
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
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
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
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
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
2019高三第十五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是出发点,理解是认识性因素,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逻辑程序中都是常数,正是想象才使它们成了变数。
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使情感能构造另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
动物没有想象,只有人能想象。
想象从一开始便贯穿在感知里。
想象把某些经验的(或体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期待,把脑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明确下来。
想象是既与个别事物有关联的,又具有主动支配性和综合统一性的感性活动。
正因为想象极为丰富和复杂,不为概念性的认识所规范,所以想象才多义而宽泛。
想象又常常与情感、欲望等本能相联系,受后者支配,具有无意识的意向性。
在审美欣赏中,对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正是靠想象来联系的。
高尔基的《海燕》没有明确的讲革命,却给人以革命的启示。
这是通过想象,即由想象来负载审美理解。
想象在心理学中一般分为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还包括联想,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等。
接近联想如由齐白石画的《岁朝图》(爆竹)而感到春节的气氛,类比联想如用花比美人、用暴雨比革命等等。
此外,无意识中的变形、浓缩、重叠、不遵守同一律(是A 又是非A)等种种非理性的想象,在现代文艺中也广泛流行。
艺术作品之所以必须具有“空白点”、之所以具有朦胧性、不确定性,便正是为了给想象以舒发活动的天地。
如果没有这种活动,这个美感也就建立不起来。
想象的这种广阔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对应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和深刻。
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和模拟论美学早已被弃若敝屣,主观心理的时空和主体感受的真实占领了现代艺术的中心。
中国传统文艺则在实用理性精神的理解因素的渗入、支配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相当重祝想象的自由活动;中国戏曲中著名的各种虚拟程式;古典诗句中非常宽广的时空范围;不需要布景灯光,舞台上可以出现白天黑夜;不需要焦点透视,画面上可以展现万壑千山。
《论美》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1.“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怎么理解“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话,谈谈你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美》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美》阅读答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论美》阅读答案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论美》与《谈谈衣着习惯》、《散文的特点与欣赏》练习题一、填空题:1、弗兰西斯·培根是(国籍)的哲学家、作家,马克思称他为“”,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和由篇短文组成的《》,该作品在该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所学习的《论美》选自《》。
蒙田是16世纪后半期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被称为“”他有三卷《》共章,长短不一,结构松散自然。
《谈谈衣着习惯》选自《》。
2、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与和相对,狭义的散文是指与、、相并列的一种文体。
作为文学体裁的散文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等。
如《论快乐》等都可以看作是广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指的一种文章体裁,如《雅舒》等。
作为文学体裁的狭义的散文又可分为、、等。
散文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及,等。
散文的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二、选择题:1、“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 C )A、美是没有标准的,美因人而异B、美无法创造,只有等待机遇希望它从天而降C、美没有固定公式,所以它可遇而不可求。
D、合乎规范的不美2、“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D )A、永恒的美是不存在的B、美是易逝的,是把握不定的,所以美是虚幻的C、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都要精心呵护才能永恒D、外在的美只有与内在的美结合起来才能永恒3、“柏拉图出了个绝妙的主意,他提议,为了全身的健康,人的脚和头,除了大自然已经造就的东西之外,不要再加别的遮蔽物。
”这句话与下面文中的哪句话意思相悖:( B )A、世间的一切都受着相同法则的支配B、亚历山大见过一个国家,那里的人们冬天将果树埋起以防冻伤C、人们在上帝和法官面前下令脱帽与其说是为了表示敬意,倒不如说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使我们更能忍受恶劣的天气D、既然农作物、树木、动物以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天生就有足够的遮蔽物保护自己不受天气的侵害:……那么我们原本也是有的4、下面不属于记叙性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的一项是:( A )A、记叙性散文反映的内容很广,表现手法也很多;小说反映的内容较窄,手法也比较单一B、记叙性散文纪实性较强,主要事情要求真实;小说以虚幻为主,小说的世界是虚拟的世界C、记叙性散文也写人物,包含某种情节因素,但主要目的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评价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联想,他所受到的感动和启发;小说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有相对完整的情节D、记叙性散文写人物可以随作者的情感需要而组织材料,运用手法;而小说写人物则必须服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自身发展的需要,服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身的完整性和复杂性的需要三、简答题:1、什么叫意境?答: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成的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谈美》《谈美》是朱光潜先生________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该书揭示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缓缓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________之用,该书一直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________之作”。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
他一生________,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建立振聋发聩经典著作等身B.建立醍醐灌顶经验学富五车C.建树振聋发聩经典学富五车D.建树醍醐灌顶经验著作等身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B.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全书层层展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C.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D.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层层展开,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缓缓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B.该书表达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劲直的古松为什么美呢?照蔡仪的理论,这是因为它“显现了”生物形体上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均衡和对称”。
那末,“偃卧的古松”“欹斜的弱柳”又为什么美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不能表现生物形体上的普遍性,却能表现着它们枝叶向荣的不屈不挠的欣欣生意,就是表现了生物的最主要的普遍性了”。
很清楚,这就是把美或典型归结为一种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或条件。
这就是说,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完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
因此,没有人类或在人类以前,美就客观存在着,存在在自然界的本身中。
因此许多人便到自然事物本身中去寻找美的标准,找出了“黄金分割”“形态的均衡统一”等等。
他们总是企图证明美是存在在客观事物的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数学比例,物理性能,形态式样中,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
蔡仪所信奉的就正是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美学观。
显然这种美学观并不能真正解决美的复杂问题而反给唯心主义留下了攻击的借口。
树长得直就是直,为什么是美呢?为什么许多别的“均衡和对称”的东西又不美呢?高山大海,春花秋月,这纯粹是一种自然物质现象,如说美就在其本身,那为什么由它引起的人的美感却随时代和环境而有变易呢?车尔尼雪夫斯基曾问:最充分地显现了青蛙这个普遍必然观念的某个具体的青蛙(在蔡仪那里,就是最充分地“显现”了青蛙的普遍必然的种类属性的某个最“典型的”青蛙),到底又美在哪里呢?应该看到,美,与善一样,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
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就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
我们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并不是一种可以超脱生活而独存的精神性的概念或实体,恰好相反,它只是生活本身,它是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内的人类蓬蓬勃勃不断发展的革命实践。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阅读答案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
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
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
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
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发现,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
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
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
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
我们对美的欣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
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
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
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
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
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
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
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
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
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
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
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
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
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
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
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
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
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
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
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
这
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
在美学领域中,我
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
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由于这种构造在所
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
赏感知也是普遍的。
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
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
这种伟大的美,独立
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
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
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
领域。
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
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
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
D.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7.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
B.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
C.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
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
入纯粹的美的领域。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
B.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
C.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
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
参考答案:
6.A【解析】B.应将“艺术作品”改为“非凡的艺术作品”,表述不准确。
C.“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
D.不
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
7.C【解析】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
8.B【解析】A.“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
C.因果颠倒。
D.“其他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