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督脉
- 格式:ppt
- 大小:472.00 KB
- 文档页数:15
督脉(28穴)任脉(24)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20穴)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太阴脾经(21穴)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考点总结】2018年福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督脉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腧穴名特定穴定位主治腰yāo阳yáng关guān 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命mìng门mén 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温阳要穴。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不育等男性肾阳不足病证;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不孕等妇科病;小腹冷痛,腹泻。
至zhì阳yáng 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解剖位置:腰背疼痛,脊强;特殊主治: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病证;咳嗽、气喘。
大dà椎zhuī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穴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项强,脊痛;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风疹,痤疮。
2007-71大椎、曲池及十宣都可治疗的病证是:热病。
哑yǎ门mén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癫狂痫;头痛项强;暴喑,舌强不语。
【操作】2008-79用毫针刺风府穴(或哑门穴)的正确操作室:正坐位,头微前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风fēng府fǔ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祛风要穴。
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内、外风为患病证。
百bǎi会huì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中风、癫狂、不寐等神志病;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下陷性病证。
【2010-77平刺】神shén庭tíng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癫痫、失眠、惊悸等神志病;头痛、眩晕、目赤、鼻渊等头面五官病证。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督脉医学百科目录1.拼音2.督脉·奇经八脉之一1.脉经穴道2.督脉循行分布3.疾病症候3.经外穴别名·督脉4.相关文献[返回]返回]拼音dū mài[返回]返回]督脉·奇经八脉之一督脉,奇经八脉之一,共有28穴。
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
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
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
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肉缝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督脉循行分布《灵枢·营气》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灵枢·本输》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本经穴]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督脉穴位图,督脉循行路线,打通督脉的功效作用督脉穴位图督脉穴位: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
督脉循行路线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穴位图督脉穴位1、长强穴DU1 Ch 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穴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穴DU3 Yāo yáng guān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督脉速记口诀(值得收藏)督脉二八起长强,腰俞腰阳命门长。
悬枢脊中中枢在,筋缩至阳灵台庄。
神道身柱陶道喜,大椎哑门风府乡脑户强间在头后,后顶百会头中央。
前顶囟会上星往,神庭素髎人中狂。
兑端却在嘴皮外,龈交却在唇内藏。
长强:热闭气闭先长强,便血痔疾与脱肛。
跪伏胸膝把穴取,肛门尾骨选中央。
腰俞:骶管裂孔取腰俞,便秘癫痫腰痛徐。
配合太冲治抽搐,向上斜刺一寸余。
腰阳关:四棘凹陷腰阳关,大约髂嵴平交传。
暖腰舒筋治带症,遗精阳痿便血安。
命门:腰二棘突下命门,虚损腰痛赤白淋。
遗尿遗精和阳痿,补肾壮阳灸和针。
悬枢:腰一棘突取悬枢,腰脊强痛痢疾枯。
完谷不化配三里,天枢中脘食积出。
脊中:十一胸椎找脊中,痔疾腰痛痢疾冲。
腰膝太溪肾俞配,腹满中脘建里通。
中枢:第十胸椎找中枢,腹满胃疾腰背粗。
加上命门后溪妙,斜刺一寸腰痛无。
筋缩:筋缩位于九胸椎,抽搐癫痫筋挛归。
脊强背痛黄疸病,四肢不收针下回。
至阳:七胸椎下细端详,祛黄利湿寻至阳。
胸腹满痛黄疸病,腰背疼痛咳喘忙。
灵台:第六胸椎寻灵台,疔疮痈疽身热来。
灵台至阳找痛点,针下咳喘胃脘开。
神道:第五胸椎神道寻,失眠心悸可安神。
中风不语肩背痛,心痛癫痫咳喘宁。
身柱:第三胸椎身柱藏,头痛发热腰脊强。
咳嗽气喘及疔疮,惊厥癫痫乱发狂。
陶道:第一胸椎陶道生,咳嗽气喘和骨蒸,脊背酸痛艾灸好,疟疾头痛浅斜针。
大椎:颈七棘突寻大椎,清热治疟行气归。
咳嗽喘逆颈项痛,提升阳气无是非。
哑门:聋哑开窍求哑门,后发际上半寸寻。
颈项强急舌不语,中风尸厥能还魂。
风府:枕外隆凸风府求,后发际上一寸留。
癫狂颈痛眩晕症,中风癔症百病丢。
脑户:枕骨缘上脑户寻,脑户可是脑之门。
开窍清脑治头痛,瘿瘤癫痫平刺针。
强间:强间头上要记牢,脑户直上寸半高。
头痛失眠心烦乱,颈强目眩可治疗。
后顶:后发际上五寸五,头痛眩晕后顶补。
烦心失眠癫狂痫,颈痛外丘无痛苦。
百会:百会清脑又提神,两耳中点头顶寻。
开窍明目提精气,中风癫痫肛肠宁。
前顶:百会向前半寸寻,头晕目赤前顶针,癫痫鼻渊头顶痛。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解析考点:督脉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解析考点:督脉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也有说起于长强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让您认识人体经络——督脉作者:徐大平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1年第2期徐大平经脉循行: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上巅,循额,至鼻柱。
译文: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腮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症候分析: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
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谬、水沟、兑端、龈交。
(1)长强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