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主要核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民主法治理论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重视和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
一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
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是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60年法治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依法治国的精神理念得到传播和弘扬。
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198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5个在全民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决定,并已连续实施了4个五年的普法规划。
目前,“五五”普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普及法律知识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是国家公务人员。
对普通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不仅是要让每个公民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公民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国家公务人员,要求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更加自觉地依法办事;对于全社会,则要求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中国始终强调普及法律知识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等活动,使法治建设融入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公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水平,实现学法和用法的结合。
当今中国,普及法律知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组织了20多次有关法治的集体学习,对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集l.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 ),核心在坚持( ),本质在坚持( )。
A.继往开来党的根本宗旨执政兴国B. 与时俱进党的思想建设执政治国c.继往开来党的政治领导执政富民D.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D.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3·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②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④中国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国方略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因为( )。
A.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B. 任何事物都必须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c.一切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体D.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的5·党要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此,必须( )。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坚持发扬和光大民族精神③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④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A.②B.①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6.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是( )。
A.兴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高潮B.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C.兴起学习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新高潮D.兴起全面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高潮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 )。
A.共同精神食粮B.共同文化基础c.共同思想基础D.共同奋斗目标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B.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C.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D.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参考答案:A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参考答案:B3、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参考答案:C4、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参考答案:D5、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服务大局D、党的领导参考答案:D6、政法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是()A、勤政守法B、甘当公仆C、文明执法D、清正廉洁参考答案:C7、关于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该项权力的目的B、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相当C、特殊情形下可以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D、同样的情形同样处理参考答案:C8、当前,政法各部门相继提出了诸如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等一系列的规定和办法,这集中体现了公平正义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哪项要求?()A、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B、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C、坚持秉公执法D、坚持以公开促公正参考答案:D9、()要求政府行为的全过程,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决策以及重要信息等都依法向社会公开,为公民全面了解政府、参与政府活动提供顺畅的渠道。
A、诚信政府B、责任政府C、阳光政府D、廉洁政府参考答案:C10、()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A、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B、保障人权;文明执法;以人为本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D、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参考答案:A11、在西方,()法治思想是西方法治传统的最重要渊源和逻辑起点。
A、古罗马B、古希腊C、古埃及D、古巴比伦参考答案:B12、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4.1夯实法治基石
【重点】法治的意义。
【难点】良法与善治,理解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明确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要求。
【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本节课我们就走进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
二、新课
教学过程
1、法治的含义: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总结: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为什么实行法治(法治的意义):运用生活经验,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并谈一谈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法律法规?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法规会出现什么情况?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国外有没有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对比法治与人治。
依法治国载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法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法治的含义,知道了实行法治的原因以及做法,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依法治国,那么谁去实施呢?如何实施呢?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五、随堂训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法治展开,重点是法治的意义。
知道法治需要良法与善治,善治比较难理解,应多举例学生身边的例子容易理解。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名词解释依法治国是指国家和社会成员在行动中必须始终依照法律规定来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治理原则。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一套系统性的理念和方法,用于确保法治的真实实施。
1. 依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第一要义。
它意味着国家机关、公务员和社会成员在履行职责和权力范围内,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行事。
法律是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
2. 开放:开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应该建立开放的法律体系,允许公众参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公民可以通过公开辩论、参与调查和提供意见的方式来参与决策,从而保持政府和法律的透明度。
3. 公正: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公正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也不得享受特权。
法律的适用必须公正无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分国籍、种族、阶层、地区等。
4. 制度:依法治国追求的是制度化的管理方式。
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制度。
这些制度必须健全、透明、可执行,以保证法律的权威和可靠性。
5. 教育:依法治国需要通过法律教育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国家应当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教育,培养公民遵守法律的习惯和意识,增强法律的约束力和公信力。
6. 落实:依法治国的最终目的是将法律权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国家机关和公务员应当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法律的实施。
同时,社会成员也应当自觉遵守法律,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
总之,依法治国是一种基于法律的政治管理方式,是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途径。
在这种治国理念下,法律是权威和尊严的体现,每个人都应当遵守法律,同时享有法律的保护和尊重。
这样的法治环境将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第1部分:判断题(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2.5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民主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2.5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2.5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2.5分) 得2.5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
(2.5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
(2.5分) 得分:2.5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0.0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B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
(2.52.5分) 得分:A 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A第2部分:单选题(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2.5稳定能力。
”(2.5分) 得分:A 十五大B 十六大C 十七大D 十八大正确答案:D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作者:李阳来源:《领导之友·理论版》2016年第09期[摘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党代会的主题。
其在论述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时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强调了党的领导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与宪法依据。
在领导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执政,重视党的组织队伍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关键词]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根本保证[作者简介] 李阳(1991—),女,山东省烟台市人,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与党建。
[中图分类号] D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9-0057-07 [收稿日期] 2016-06-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的中央全会,选择“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提出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与法律依据。
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党不仅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发展自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党和法治的关系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且不断强调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中国宪法,已经成为中国的治国方略,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都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行依法治国,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法治国家的标准,实现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其中有四项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意义:第一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项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第三项是由闭关锁国转变为对外开放;第四项是由人治向法治过渡——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共十六大也提出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邓小平对这个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从理论到实践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为这个治国方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一个国家,包括我们国家,能不能兴旺发达,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和条件,究竟是要依靠一两个好的领导人,还是要依靠一个好的法律和制度?邓小平的回答是,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法律制度。
这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从来没有提出过、也没有回答过的问题。
正是这样一个观点,为民主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是邓小平的独创,是他的整个民主法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第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包括完善立法,树立法制权威,强调法律平等、司法独立等。
这些原则正是我们今天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可以说,邓小平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初步勾画了一幅比较准确、清晰和全面的蓝图。
虽然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中国宪法,仍然有少数人对依法治国、法治国家究竟是什么并不十分了解。
在古代提倡法治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这个国家要有一套完备的、良好的法律;第二,这套法律要得到最严格的遵守;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我们今天要树立依法治国这个观念、这个治国方略,倡导法治,反对人治,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读漫画,从哲学角度看,之所以要有容错的氛围,主要是因为( )①谬误中也包含着真理②做任何事情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③敢于实践才能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认识在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两者不能相互包含,①错误;②说法过于绝对;“容错”的氛围能够鼓舞人们勇于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正确;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④正确。
2.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
这说明(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②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中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③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与题意不符。
3.“感冒了,多喝点水吧。
”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这样的建议。
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
这说明( ),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真理与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新冠肺炎暴发后,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立刻启动试剂盒研发工作,实验室内不眠不休,临床验证马不停蹄。
历时一个月,两款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终于在2020年3月1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许可上市。
这一成功佐证了( )①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正确;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是经过临床验证后才批准上市的,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④不符合题意。
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主要核心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法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因为别的一切发明使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治使人类学会自己驾驭自己。
江泽民曾强调:“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将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依法治国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
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
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民主政治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是不能够称之为法治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是民主社会。
有了民主,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
一旦抽调民主这块基石,法治的大厦将会不复存在。
民主这个法治社会的基石,是依赖于宪法来维护的。
宪法之所以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法律中的法律”,是因为宪法直接捍卫着人民群众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捍卫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没有宪法,民主的事实无以得到法律的确认;没有宪法,各项基本民主制度的建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等,无法得到实现。
中国春秋时期就有法家,提倡以法律治理国家。
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发展成为具有极大影响的政治派别。
但是人们并不认为战国时期有什么法治国家。
如果以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完备的法律为标准,来衡量这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那么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明朝、清朝等朝代都可以称之为法治国家。
甚至连希特勒法西斯德国都可以称之为法治国家———希特勒法西斯的重大政策和
举措,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包括其大肆屠杀犹太人,也是有法可依。
不仅如此,一个国家拥有了宪法,也不等于它就是法治国家。
比如袁世凯、曹锟、段祺瑞时期都是有宪法的。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
宪法能够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国家,就是宪政国家,也就是法治国家。
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依法治国的目的有很多,它有助于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有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在众多的目的中,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权利的正当行使则是其根本的目的。
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其他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判断是否法治国家一个重要标准,是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主要在于宪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
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法律至上”的前提条件是“宪法至上”。
在一个“宪法至上”的宪政国家里,法律才是国王,法律才真正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无论什么人、什么阶层、什么政党,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都服从于法律;如果谁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而只有在一个宪政国家里,“永久和平”才成为一个可以企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