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80 KB
- 文档页数: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4、朗读(1)播放范读录音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指名读,师生评价(4)齐诵(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怒风洒茅——急群童盗茅——叹漏雨难眠——悲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明确:不是。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即:渴望广厦——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
“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
“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困境和坚定信念。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诗歌原文秋风卷茅飞渡江,夜雨带走秋已残。
破屋寂寞冷青灯,诗人杜甫独悲叹。
2.2 词语解释(1)秋风:指秋天之风,寓意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2)茅:茅草,象征诗人生活的简朴和困境。
(3)江:指长江,寓意国家的命运。
(4)夜雨:象征诗人心中的忧愁和无奈。
(5)青灯:指破屋中的灯火,寓意诗人生活的艰辛。
2.3 诗句解析(1)秋风卷茅飞渡江:描绘秋风席卷茅草,飘过长江的景象,寓意动荡的时代背景。
(2)夜雨带走秋已残:表现夜雨萧瑟,带走残留的秋天,象征诗人心中的忧愁。
(3)破屋寂寞冷青灯:描述诗人居住的破屋中,寂寞冷清的青灯,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艰辛。
(4)诗人杜甫独悲叹:直抒胸臆,诗人杜甫在困境中独自悲叹。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饱经战乱,关心国家民生,被誉为“诗史”。
3.2 创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在破旧的茅屋中。
诗人在逆境中仍关心国家民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情。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4.2 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风、夜雨等自然景象,表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寓情于景:诗人以破屋、青灯等生活场景,寓含自己的悲愤和无奈。
4.3 修辞手法(1)对偶:如“秋风卷茅飞渡江,夜雨带走秋已残”,对仗工整,富有韵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23.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朗读诗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设想] 诗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
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
[教学过程] 导语: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美读感悟一、老师范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和大意。
二、学生试读后,齐读。
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加以纠正。
三、分段朗读指导。
基本达到以情带声。
第一段: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回答后总结(秋风破屋)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提示选择:焦、急、惜、悲、惨、忧。
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归纳] 此段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达出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1.2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茅屋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会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悲愤填膺等,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三章:诗歌讨论3.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歌中的茅屋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展开小组讨论。
3.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处在杜甫的时代,我们会如何面对困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人生哲理。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首小诗。
4.2 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诗歌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术交流。
5.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第六章:诗歌背景扩展6.1 教师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分析杜甫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6.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如《春望》、《佳人》等,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6.3 教师提出问题: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实意义。
第七章:诗歌艺术欣赏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用典丰富等。
7.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7.3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分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歌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意义。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分析意见。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3.3 教学方法利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展示杜甫的生活背景。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社会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探讨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文化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五章:诗歌欣赏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
进行诗歌创作指导和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初步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根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展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进展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才能。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杜甫,字〔〕,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
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二〕课内探究1朗读。
学生先齐读,老师再范读。
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1—3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赏析第一节诗。
作者是如何描绘秋风的?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绘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5赏析第三节诗。
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三〕拓展延伸1相关资料。
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非常喜悦。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单独漫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学生能够解读古代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创作、表演等形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情怀;学生能够领悟诗中的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和诗韵;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韵;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学生结合诗文,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诗文,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或问题;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结合诗文,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茅屋”的短文;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汇编六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扫除字词障碍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3.指导学生朗读(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1.诗歌翻译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板书体现)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含义。
2.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诵读和表演能力。
4.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体验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含义。
2.学会正确朗读古代诗词。
3.理解古代诗词背后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准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
2.背景知识资料。
3.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标题,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2.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诗人是唐代杜甫,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诗人流落乡间、贫困潦倒的生活情景。
通过诗人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追问。
3.朗读和解读(15分钟)教师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逐句解读,让学生了解每一句的寓意和形象描绘。
4.分角色朗读(15分钟)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学生根据诗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境,适时调整朗读的语音语调,使诗歌更加生动有感情。
5.小组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自己朗读的诗句,讨论并分享对这段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主题,比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等。
6.个人感悟(10分钟)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白纸上写下自己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是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对诗中哲理的领悟,也可以是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呼应的感受。
7.诵读和表演(20分钟)学生自愿进行诵读和表演。
可以是诵读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表演其中的某几段诗句。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进行表演,可以通过调整语音、姿势,以及添加简单的动作或道具等方式,使表演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8.总结和展示(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朗诵和表演,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
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
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
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
(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7篇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