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流动性过剩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1.全球流动性过剩与我国汇率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表面上看,当前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是货币与汇率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货币对外价值变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实力提升,导致内外经济不均衡的伴生现象。
事实上,导致我国目前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货币因素还包括: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进而国际游资(热钱)大量存在,我国汇率相对低估导致国内存在套利机会,以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因素造成的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等。
其中,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如果国内没有套利空间,国外流动性资金虽然会进入我国,但可能以平均水平或较低水平进入。
在一定意义上讲,由于汇率低估等因素造成的套利机会是直接导致境外流动性进入我国的关键条件。
即使国外不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只要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国际游资就仍会大量进入我国,当然,其规模要明显小些。
2.高储蓄率、出口导向模式,是流动性过剩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我国目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赶超战略模式下有意无意地以“高储蓄—低消费”支持的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面临的问题,即通过以优惠政策和廉价资源环境支持的低成本出口导向战略,释放“高储蓄率”模式所形成的内部失衡压力时所引发的内外失衡的一种表现形式。
3.国有银行改革、金融创新以及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当前中国经济中流动性过剩的具体表现为M2增量和信贷增量之差的变化.2006年我国M2增量为4.68万亿元,同期人民币信贷增量为3.18万亿元.尽管在这期间央行加大回笼力度,但绝对差额仍然较大.从商业银行层面分析,在回购市场上,仅2006年一季度,四大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资金净融出部门,净融出资金为 2.52万亿元,接近2005年同期的两倍.在银行间现券市场上,2006年一季度四大商业银行买入量是2005年同1期的23倍 .在商业银行充裕的流动性背景下,银行间国债利率自2005年初以来不断下降,并一直保持在较低位。
我国流动性过剩内外因剖析及对平稳经济的挑战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带来了大量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引发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化以及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一大难题。
本文剖析了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国际原因,并指出流动性过剩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产生威胁,值得宏观决策者做出前瞻性的关注。
标签: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储蓄率流动性牛市一、流动性过剩及其主要表现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
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其增速超过了实际GDP增速。
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贷差过大,金融机构流动性存贷差与贷款余额之比从1997年的9%升至2006年的47%,这意味着每100元存款中,没有作为贷款发放出去的已从9元上升到了47元。
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4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11.5万亿元。
相当于目前A股市场的总市值水平,可见,银行“泄洪”的压力很大。
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1%,M1同比增速创下37个月以来的性高,M2增速较1月份有所回落,两者之间的到喇叭口为3.2个百分点,而5月份M2同比增长达19.5%,M1增幅亦达14.01%,双双创下年内新高,说明短期流动性压力有增无减。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中,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在经济上的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金融系统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证券市场的大幅上涨;基础建设加快,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长,产能过剩;贸易顺差的加大,外汇储备激增;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居民日常消费品的全面涨价,房价上涨过快(已经出现透支消费);人民币一年之内升值达5%,导致国际热钱流入。
二、流动性过剩溯源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因溯源(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外汇占款增长。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解析(一)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判断流动性是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供应与需求传递的中介,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低流动性资产向高流动性资产的转换能力。
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在资金供求关系宽松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
简单地讲就是银行的存贷比过低,从而形成供求失调问题,结果由此而形成银行信贷收入减少、盈利压力增大。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5年全国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在内的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量为53882.10亿人民币,而当年各项贷款为50544.10亿人民币,富裕资金为3000多亿元,仅占存款总量的6.2%。
而2005年,全国各项人民币存款达到287169.5亿人民币,当年各项贷款为194690.39亿人民币,存贷差超过9万亿,占比达到32.2%。
如图1所示。
从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来看,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
2005年3月,央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但金融机构上存央行的超额准备金依然居高不下。
截至2005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达4.17%。
由此可见,我国资金过剩问题已经客观存在。
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表现是资产价格的上涨,2005年5月以来,中央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趋势,期房价格表现最为明显。
与此同时,2006年股票市场的回暖,长期国债的收益率自2005年一季度以来一降再降,都说明了资产价格呈急剧上涨之势。
由此可见,我国资金过剩问题已经客观存在。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一)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因素制度内因。
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国务院将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取向,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行业重组的进程加快,各行各业加速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开始大力刺激消费,加大对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资,而这些政策的执行往往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支持。
进入2019年,我国M2增速略有放缓,但仍维持在超过8%的高位,加之货币政策的宽松,我国经济流动性呈现过剩的状态。
流动性过剩,即货币供应过多,而货币的实际流动速度不足以将其完全使用,从而导致流动性资金超过实际需求,造成的矛盾。
过剩的流动性在市场上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可能引发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风险,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过剩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具体而言,本次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分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和特点。
2. 探讨流动性过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3. 思考如何通过货币工具等手段,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三、研究内容1. 过剩流动性的内在产生原因。
流动性过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其中包括结构性的、周期性的、政策性的等因素。
本研究将分析并归纳这些因素,解析内在产生原因。
2. 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过剩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面广,且危害巨大。
本研究将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危害和具体影响,并重点探讨其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实体经济、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3. 流动性过剩的缓解途径。
流动性过剩缓解的途径通常有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市场利率的管理、资本项目的管制、财政政策的调整等。
本研究将对这些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在文献调研方面,我们将收集相关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查阅经济数据和统计年鉴,以充分了解流动性过剩的实际情况。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析与应对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种货币政策的实施,我国存在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大,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导致货币过多,
流通速度过慢,使得资金汇集在金融市场或固定资产投资中,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
流动性过剩不仅会影响经济运行,也会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探讨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研究内容:
1.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和类型。
2. 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包括货币政策的宽松、资本流入增加、金融创新等因素。
3. 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影响,包括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
4.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包括适当收紧货币政策、防范资本流入过快、调整金融结构等。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五、预期成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当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对流动性过剩的认识,为货币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流动性过剩来源及应对策略
我国流动性过剩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体系政策宽松。
近些年来,中央银行实施的定向降准、催化贷款政策,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实施的定向刺激性贷款,导致了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剩。
二是市场利率调控不当。
近些年来,中央银行实施的“维持市场稳定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使得市场利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使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三是难以把握的全球金融流动性。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与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换率浮动,都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定的流动性过剩。
应对这种流动性过剩现象,金融机构应把握宏观货币政策、实施动态货币管理,严格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增加结构性融资政策带来的流动性,稳定流动性。
同时,要积极推动改革,发展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以稳定流动性,防止过度流动性。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我国自2009年以来,通过大量货币投放促进经济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日益严重。
近年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稳健货币政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但仍未完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流动性过剩的存在,对于我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研究其成因及对策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对策,遏制流动性过剩的发展趋势。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通过分析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梳理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分析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2.评估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影响,包括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金融风险、经济不平衡等方面。
3.制定针对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提出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建议。
4.强化流动性管理,提升货币调控能力,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我国货币市场和金融监管视角出发,对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货币市场和金融政策环境进行梳理,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原因等方面,深入探讨各种因素的作用程度。
2.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从物价指数、资本市场、金融风险预警等多个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影响,以此评估流动性过剩的危害程度。
3.流动性过剩的对策研究。
综合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等多个因素,制定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4.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实证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四、预期结果和成果通过研究,预期能够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找出主要因素和作用方式。
2.评估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范围。
3.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以防止和减少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提供研究经验。
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渐进入了开放经济的时代。
然而,开放经济条件下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策。
2.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原因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随着开放政策的推行,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中国逐年增加。
外资的大量流入导致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2.2 货币政策的宽松为了吸引外资,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保持较宽松的态势。
大规模的货币供给导致了过多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问题。
2.3 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作为世界出口大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当外汇储备兑换成人民币时,会导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引发流动性过剩。
3.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影响3.1 通货膨胀加剧流动性过剩导致了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进而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过高的通货膨胀会使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3.2 资产价格波动加剧流动性过剩会导致资本的大规模涌入,进而引发资产价格的波动。
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导致了房价过高的问题,增加了普通居民的购房负担。
3.3 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加流动性过剩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增加。
过剩的流动性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风险,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4. 对策4.1 调整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是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来调整市场上的流动性水平,防止流动性过剩。
4.2 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关键。
应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金融乱象的发生,减少金融风险。
4.3 加强外汇管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加强对外汇管理也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重要措施。
试论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r\n [摘要] 从学上来说,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
就金融机构而言,则表现为存贷差过大。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不是钱多了,而是钱投入到有限的几个方向,最大的隐患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移,导致产业空心化。
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投资的变化。
因此,中国的流动性问题不可能由中央银行一家来解决,最根本的是要多个部门联手,通过、外汇、金融等多项措施,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关键词] 宏观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自2006年以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股价持续上涨,到2007年,猪肉等生活必需品持续涨价,有一个经济学名词普通大众也都耳熟能详,那就是“流动性过剩”。
什么是流动性过剩呢,从我们实际的感觉来说,流动性过剩最直观和具体的感受,就是物品的价格都涨了,要买到原来同样多的物品,必须付出更多的钱。
从这里可以理解为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钱多了。
一、流动性过剩的界定从经济学上来说,流动性过剩的严格界定比较复杂,来源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
流动性过剩就可以理解为货币和资金过多。
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涵至少存在6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情形。
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前提是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与经济具有稳定的相关性。
第二种含义是指准货币(M2-M1)的持续增加,即“喇叭口”持续存在甚至扩大的状态。
表明现实的货币供给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需求,这些“剩余的流动性”就转化为暂时不准备投入使用的定期存款,或被投入到股票等非实体经济领域,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
第三种含义是指企业所面临的可用资金松紧状态,即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贴现、短期融资、股市和企业债券等方式所能获得资金的状况。
如果企业取得资金的环境过于宽松,那么就存在流动性过剩。
浅谈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成因及治理一、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和问题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三、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方法和建议五、对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本文从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和问题、成因分析、负面影响、治理方法和建议,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背景和问题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中,存款较多,贷款收回也多,形成了过剩的流动性。
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过剩的流动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背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各类投资机会不断增加,引发了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外部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全球流通的流动性不断增加,更多的资金涌入我国经济系统,其中一部分流入了金融系统,给银行体系带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过剩的流动性不仅给金融市场造成了重负,同时也给实体经济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扼杀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同时,流动性过剩还会对房地产等领域造成压力,加重国民负担,引发对经济繁荣的担忧。
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政府长期保持一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形成了过剩的流动性。
政府应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资金的流入,限制造成金融市场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2.资本流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市场,其中一部分流入了金融市场,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政府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本管控机制,遏制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3.供需失衡流动性过剩还与供需失衡有关。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很多资本都被固定在金融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存款需求,难以消化过剩的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与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其中之一便是“流动性过剩”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经济实际需要,导致货币资金增加,但经济实体并没有相应增加,从而导致资金的超额闲置。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到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更严重的是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层次矛盾。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首先,流动性过剩与我国过去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大量的刺激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实行了宽松货币政策。
这其中包括大量加大银行贷款额度、公开市场操作、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这些政策叠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货币供应量激增,最终导致了流动性过剩。
其次,流动性过剩还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在15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这个市场体系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尤其是还需要规范相应的金融市场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往往会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非主流市场,而这些市场不仅没有实体经济支撑,而且潜在存在风险较大,倍受市场所谴责。
流动性过剩对国民经济的深层次影响流动性过剩一方面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也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市场泡沫的风险上升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之一是经济实体不足以消耗这些资金,这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出现明显的泡沫。
而这些泡沫的出现对经济的发展是直接的影响,一旦出现市场危机这些泡沫将很快的破灭,严重影响GDP的增长及就业的发展。
####2. 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困难重重,特别是中小企业,本就缺乏资金的支持,流动性过剩会导致资金流向股市等虚拟类的资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足。
而且当这些资金出现过多的闲置的时候,会导致价格的下跌,从而对企业的利益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从产能过剩透视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沈蕾内容摘要:当前,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从分析产能过剩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入手,指出产能过剩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立足于产能过剩,从改革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入手,消除流动性过剩。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外汇储备,对冲一、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分析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给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其增速超过了实际GDP增速。
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贷差过大。
近年来,我国对外国际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同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破坏力逐步体现,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将走向衰退,大量国际性流动资金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在人民币将持续升值的强烈预期下涌入中国,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压力。
外汇储备从2003年的4030亿美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15282亿美元。
尽管中央银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吸收多余流动性,不断加大对冲操作规模,发行央行票据累计超过3万亿元,先后11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8次提高居民存贷款利率,但收效甚微。
对内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有效需求下降——流动性过剩意味着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因此在经济上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金融系统存贷差额增加,证券市场大幅上涨,基础建设加快,国内资产类产品价格上涨等。
截止到2007年11月份,我国广义货币M2累计达到399757.91亿元,用于衡量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指标M2/GDP已经达到了1.83倍;而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也已经达到了12.4万亿元,这些都说明我国流动性过剩局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流动性过剩的必然表现是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房地产价格飞涨,CPI据高不下。
虽然对资产价格上升本身是否会演变成资本泡沫的忧虑还为时过早,但显然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开始直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
二、流动性过剩的实质是产能过剩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有来自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和国际流动性资金过剩的压力,也有来自于国内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矛盾。
浅析流动性过剩问题摘要: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
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我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大;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比逐年下降,存款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在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扩大内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逐步缓解。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流动性过剩;紧缩的货币政策;外汇管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长增速,具体说就是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
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而在国内却处于贬值的处境;货币供应量过大助推CPI的上涨,2007年11月份的CPI涨幅已高达6.7%;房地产市场与股市出现泡沫,结构性通胀的现象开始显现。
我将从产生流动性来源入手,分析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流动性过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双顺差”(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另一个就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货币流动性过剩。
贸易与资本长期双顺差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骤增,尤其近几年更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2000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1655.74亿美元,截至到2007年底已高达15282.4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4%。
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迫使央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金融机构存贷比逐年下降,已经跌破75%的标准,存款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
一、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一)重外轻内的经济政策。
一方面,出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目的,我国长期采取鼓励外资的政策,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我国,给国际收支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国家制定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地方政府也运用各种手段鼓励当地的出口,忽视对内需的培育,助推外贸经济蓬勃发展。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庞大。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然而,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特别是外资进入,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增加,不少人就开始担忧流动性过剩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流动性过剩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
究还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究。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探究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更好地理解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探究应对流动性过剩的策略。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及其影响机制。
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其影响。
主要围绕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和财政政策方面进行研究。
3.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启示。
4.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案例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
五、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结果,将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流动性过剩及其影响提供帮助,为制定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更好地维护金融市
场稳定和实现经济增长。
六、论文结构
本文将分别从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及影响机制、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影响、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启示、对策与建议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在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
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逐渐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供给过多,超过了实际需要,导致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等问题的
发生。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通常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所
以研究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问题提出
首先,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全面梳理。
明确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其对经济增长、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二、过剩来源分析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来源。
这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际金融环境、全球制造业转移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
经济结构等。
三、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最后,我们需要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构性政策等多种手段,以维护经济稳定发展,避免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和理论,以全面、客观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流动
性过剩问题。
研究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可以提升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结构和政策制定的认识,为政策的调整和改善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之随之而来的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中国的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其经济规模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这种过剩的流动性给经济发展带来
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通胀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资产负债风险等等。
因此,探究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影响和解决之道。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探讨以下内容:
1. 流动性过剩的概念、特征和表现形式;
2.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3. 影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包括政策因素、外部因素等;
4.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包括通胀风险、经济失衡等;
5. 解决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措施,包括调整货币政策、改革金融制度等。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等,以深入研究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其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官方数据统计、各种经济指标的统计数据以及政府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等。
4. 预期结果
本次研究将深入了解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将
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
探析我国流动性过剩
提要目前,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判定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深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流动性的内涵与度量
流动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热点和难点,已波及经济各个层面,牵动着各方关注。
对于什么是流动性,有着不同的解释。
国内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
容易变现的资产称作流行性高,难以变现的资产则称作流动性低。
货币可以当作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则可依据其流动程度高低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
欧洲中央银行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即基础货币发行量超过了均衡水平。
格林斯潘将流动性定义为社会经济体中金融资产的总和。
本文从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看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视同流动性,从M2对实体经济增长和整体物价水平具有密切的联系和影响上来分析流动性。
下面将根据多倍存款创造模型理论分析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这一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增长,但经过货币当局的努力,基础货币的增长势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货币乘数上升,根据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创造出了更多的货币。
从货币需求方面来看,新型工业化、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等因素推动货币需求上升,大量货币作为给不断扩张的市场领域提供必要的交易媒介而被经济所吸收。
货币供需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基础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放慢未能充分抵消货币乘数的提高,所以仍会出现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出现一定的货币供应压力,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不容忽视,并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源
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因素有很多,在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之下,我国之所以会出这种问题,既有外部因素: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气候下,国际
产业分工日趋深化、全球流动性泛滥与中国积极承接这种转移以便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因素,当然也有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原因。
(一)“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
“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
由于连续十余年的贸易顺差、大量FDI 的进入,以及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为了牟取暴利,外汇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流入我国。
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即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以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则买入外汇以积累外汇储备。
在外汇储备的形成过程中,中央银行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进入货币市场,成为具有扩张功能的基础货币。
2004年5月之后,在“双顺差”助推下,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
进入2007年后,“两顺差”有增无减,全年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5,282.49亿美元,增加了4,619亿美元,对应的基础货币投放达34,000多亿元人民币。
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是外汇占款增加的首要原因。
(二)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就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之中,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层次单一,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还有体制、机制、结构以及功能等其他方面的缺陷。
资本市场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高储蓄、低消费。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在2001~2005年间达到了44%,居民储蓄率也在16%以上,政府和企业储蓄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我国资金短缺这一现状来看,高额储蓄率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我国的高投资率、不断扩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了资金保障。
但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导致存款居高不下,银行信贷资金过剩。
高储蓄、低消费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低下、内需不足,产能相对过剩,最终不得不通过扩大出口,以经常账户顺差的方式把商品和劳务输出去,实现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不断增大,增加国内流动性;另一方面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高投资导致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趋势。
三、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投资者信心,带动证券市场活跃,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运动,
实体经济却缺乏资金支持,这样不仅推动了投资过热和资产价格上升,冲击资本市场并引起资产价格泡沫,而且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流动性过剩冲击我国汇率政策,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造成了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减弱经济政策的效果,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物价水平有可能普遍上涨,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仅一步之遥,成为通胀的前兆。
因此,应慎重对待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从流动性本身出发,还要结合整个宏观经济背景,利用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和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一)改进调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
1、货币政策。
学界研究认为,货币政策是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当然工具,其成效是直接的但又是不彻底的。
面对流动性过剩的状况,货币政策是当然的首选调控政策。
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一般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其中,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回收多余的流动性。
最严厉的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通过提高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降低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
而加息,则是通过提高利率使得全社会使用资金的成本提高,从而减少流动性。
但在国内国外一些因素的刺激下其效力势必会减弱。
因此,除了以上的货币政策外,还得与其他调控手段相结合,才能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
2、财政政策。
努力扩大内需,着力促进消费的较快增长,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型,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国内消费中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完善各项消费政策,尤其是调整消费税制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并方便居民扩大消费;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扩大消费的市场体系建设。
要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流通网络,大力发展流通市场,方便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
着力解决信贷服务不足、零售服务不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差等消费瓶颈问题。
至于财政支出方面,可利用有形之手,将社会过剩资金导入产业升级部门和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体系,在降低政府储蓄率的同时,又能有效抑制流动性。
3、汇率政策。
首先,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结构,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授权外汇交易中心计算并公布每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建立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完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机制;改革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建立央行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
其次,应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外汇储备的多渠道使用,加强对“非贸易顺差”外资流入的监管,防止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
改革结售汇制度,可以考虑将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调整为强制性与意愿性结售汇制度混合的方式,减轻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给外汇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真正实现“储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
从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放宽用汇限制、提供信贷支持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条件,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转移部分富余产能和富余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