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
- 格式:docx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选题: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选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思维导图家庭农业经济家庭农业经济是指农村家庭通过种植、养殖等活动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获取收入的经济活动。
在毛泽东思想中,家庭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一环。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1. 发展家庭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保障粮食安全:家庭农业经济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发展家庭农业经济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的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家庭农业经济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家庭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2. 家庭承包责任制•定义: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指国家通过土地承包给农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制度安排。
•特点:农民在承包土地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并享受相应的经济收益。
•目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目的是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战线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将农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
•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方面,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的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集体化,实现食品、农业产品集体经营。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
4. 农村人民公社•定义:农村人民公社是毛泽东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组织形式,通过将农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集中起来,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经济制度。
•组织结构:农村人民公社由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组成,生产大队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基本单位。
•特点: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是集体化经营、社员劳动参与程度高、生产要求严格,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5. 农村人民公社的优点与问题•优点:农村人民公社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势,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加强了农民的组织和纪律性,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1.《论十大关系》⑴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⑵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⑶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⑷内容: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2.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3.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⑴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⑵分类:①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对抗性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②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5.社会主义的分类: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6.“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⑴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其补充⑵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有生产是其补充⑶国家市场是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其补充7.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⑴陈云---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⑵毛泽东---“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⑶邓小平---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8.“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9.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⑴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⑵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⑶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⑵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⑶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⑷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⑸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⑹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一、工农业生产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革命经验中,工农联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广大农民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和农业之间是密切相互依赖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而农业需要依靠工业的支持来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工业化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提到了城乡差别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差异。
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解决工农差别问题,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组织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介绍了土地改革和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种改革不仅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还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了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农民组织是农民争取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农会和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和生产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农民组织还可以促进农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了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一些农会和合作社存在官僚主义的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集体经济与农村发展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强调了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农村发展的问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引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毛概》)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专门编写的政治课教材。
本文总结了《毛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统治者,并且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国家统一控制和管理。
公有制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经济命脉。
2.劳动人民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管理。
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并享受劳动成果的权益。
3.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它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可以通过选举和选举权的行使,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
4.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目的是根据劳动者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促进激励和主动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将之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一个过程。
其中包含了许多矛盾和斗争,需要经过矛盾的对抗和斗争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3.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项选择题:1. 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那么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那么2.1954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根底是封建剥削制度6. 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 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 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根底是封建剥削制度1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项选择题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 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那么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 " 三大改造指的是"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 毛泽东认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回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 “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安排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 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 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对2. 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对3. 建国初期,我国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立的. 错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错5. 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剩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错6. 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错7. 三大改造指的是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8.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方案的经济建设.错9.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根底.对10. 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错辨析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错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 和平赎买就是由国家支付私营企业一笔巨额补偿资金.错误.和平赎买是变革所有制的一种方式.即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了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所有制改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局部利润.简答题:1.为了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根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了三种根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开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根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管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开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为了什么在20 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 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开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局部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根底,因而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开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阔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增产一般比拟明显.这也为了党指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发明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举措,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了党指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开展的活力.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了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开展趋势,急时指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3.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人口的大国中比拟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开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乱,反而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根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完成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是在1955 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洁划一.但是,不能由于出现一些失误而否认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 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经验是什么?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了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开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急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发明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开展,而且为了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发明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发明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防止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开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开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说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根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升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了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开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5. 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开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发明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了开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使广阔劳动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的变革.这种变革极大地提升了工人阶级和广阔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发明性,稳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了根底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根底和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加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保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了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开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实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那么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比拟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发明性开展的结果.6.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上个世纪50 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70 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第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了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二者的外表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第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明性.中国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根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开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社会主义改革由此应运而生.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过去的失误的纠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